2015年12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我国脱贫问题进行了详细部署。在此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到2020年我国贫困县全都要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解决贫困的措施中,他指出有条件的区域,要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曾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问题的讲话精神对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从2015年6月起,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和电话了解对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了广泛调查,结合连南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发展实践,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连南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产业化,创建蚕桑产业化示范县,是该县落实党和国家精神,实现精准脱贫的可行性选择。
一、 将连南建成蚕桑产业化示范县的可行性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其中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3%,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境内自然生态优良,是岭南的重要生态屏障,成就了“广东省林业生态县”、“中国油茶之乡”等名片。但是,因连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加上被省市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工业发展受限,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脱贫增收困难,目前仍是省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为调和保生态与促发展之间的矛盾,突破加快发展瓶颈,加快实现“特色立县,生态崛起”战略发展目标,亟需发挥境内广阔的山地资源潜力,找出一个符合连南主体功能区定位,适宜连南大力发展的支柱型、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项目。调研表明,该县发展蚕桑产业具有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是具有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连南自然生态优良,空气清新、水源干净、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且桑树耐寒、耐旱、耐瘠、耐涝,具备广泛种植基础,所产桑叶质量好、蚕健壮、茧质好。全年养蚕期有8个月以上,春茧比华东、川渝地区早1个月,秋茧晚1个月收造,而且在高温夏季也可养蚕,在时间上可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发展蚕桑环境条件优良。
二是具有一定的发展经验和基础。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该县发展种桑养蚕历史已有10多年,各族群众种养积极性很高,并掌握了一定的种养技术,近年还开发出了桑叶美食,桑叶茶、桑果酒等副产品。从2009年至2014年,经二期“双到”扶贫,该县已在三排镇的黄坑、东芒、油岭、连水等村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蚕桑产业基地。全县种桑养蚕户达4300多户,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7万亩。其中,200亩连片桑园8个,年产蚕茧1.72万担。现有大小蚕房面积共2万多平方米,小蚕共育基地1个,茧丝生产企业 (缫丝厂)1间,县里还专门设立了蚕桑技术推广中心,专门从事蚕桑产前、产中、产后发展指导和服务。
三是具有一定的蚕茧加工能力。2006年6月,在蚕桑生产初具规模后,为有效利用当地产量不断增加的蚕茧产品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蚕桑产业链,增加农户收入和地方税收,该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外资,设立了年设计生产能力300吨生丝的连南县鹿鸣茧丝绸公司。该公司厂房占地面积10740平方米,厂内建有锅炉、选茧、煮茧、缫丝、复摇和成品车间,吸纳了近300名员工就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为将连南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供、销一体化的蚕桑业产业化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蚕桑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是丝绸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种桑、育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国。据统计,我国丝绸产品约有80%用于出口,生丝、真丝绸缎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90%和70%。目前,我国丝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市场对我国丝绸产品的需求稳中有升,尤其是印度市场增长很快。近年来,南美、中东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丝绸产品新的消费区域,丝绸产品的消费范围在不断扩展。根据国际丝绸协会对世界消费的分析预测,未来几年丝绸消费将以每年5%左右的水平递增。同时,蚕桑产品有巨大的国内潜在市场。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茧丝绸生产的主要基地,但是,国内人均丝绸消费水平却比较低,我国丝绸消费量仅占世界丝绸消费总量的4.6%,人均消费仅有美国的2.8%,日本的3.8%,印度的14%;国内人均蚕丝消费量仅为9克,而世界平均水平达55克。随着科技进步、丝绸产品成本降低、中国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追求“健康、生态、环保”消费理念的推动,绸缎、丝质服装及针织丝绸产品、家纺丝绸等产品消费量必将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市场将成为中国蚕丝业发展的新突破口。
二、 将连南建成蚕桑产业化示范县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发展和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致富。据统计,连南亩桑可产茧2-3担,按近年平均茧价1200元/担计算 (现价1500元/担),亩桑产值可达2400-3600元,相当于玉米的4倍, 花生的3倍,大豆的5倍,增收比较效益明显。每万亩蚕桑仅从种养到缫丝,就可产生260多万元税收,大大优于其他农副产品。种桑养蚕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每万亩蚕桑面积仅从种养到缫丝这一产链的上、中游端,就能容纳6300个劳动力,如果再实施织造、染整、服装等深加工,其所增加的就业是一般农副产业无法比拟的。因此,如果广泛发展专业户形成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进而向产业化发展,完全符合现代蚕桑产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连南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丰富连南的特色产品库,进一步促进连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育连南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都将带来更显著的经济效益,进而拓宽群众脱贫致富渠道。
二是有利于少数民族边远山区挖掘山地发展潜力。包括连南在内的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民族县普遍山多地少,平地更少,且很多属卡斯特地形。而桑树耐寒、耐旱、耐瘠、耐涝的“滥生”特点,能让其在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的山坡地,甚至石灰岩地区的石头缝隙之间找到生存空间,把贫瘠的荒地、石头山变废为宝。而且,桑树和蚕子全身都是宝:桑叶不仅可以养蚕,还可以制药,作为人的食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蚕的用途更多,蚕丝是一种天然纤维,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蚕丝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蚕丝;蚕丝质轻而细长,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爽丰满,导热差,吸湿透气,能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及工业、国防、医药、美容等领域。可见,大力发展蚕桑业不仅对于我省、而且对于全国的石漠化地区都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辐射带动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扩大整体产业规模,共同脱贫致富。
三是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蚕桑种养无需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过度改造,也不会排放有害物质,对优化大气质量、保持水土、绿化荒坡地等具有良好作用。在种桑方面,除桑叶具有广泛的用途外,桑枝粉碎后,既可作饲料,还是培植蘑菇的重要原料。在养蚕方面,除蚕丝用途广泛外,蚕蛹可加工成食品,泡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蚕粪作为天然有机肥料可投入桑田。因此,蚕桑种养是一个可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项目。发展蚕桑产业不仅符合连南制定的“特色立县,生态崛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促进连南做强做大县域生态经济,同时还有利于探索石漠化、消落带地区生态治理和发展循化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模式。
三、 连南建成蚕桑产业化示范县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资金困难。由于缺乏专项产业发展资金,在产业推广、种养技能培训、优化技术服务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该县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指导研发蚕桑深加工产品,带动种植户增产增效等方面困难重重。
二是技术困难。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县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一体化管理、技术水平、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还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都无法和先进地区相比,致使利用该产业增产增效增收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是发展规模偏小。目前全县桑园仅1.7万亩 (低产山坡地居多),产茧1.72万担,与我省不少生产蚕桑县,如遂溪、化州、阳春、英德、翁源、始兴相比,蚕桑产业总体规模还很小,因而不具备规模效应与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发展增收的规模效益。
四、 连南县建设“蚕桑产业化发展示范县”的措施一是做出将连南建设为“蚕桑产业化发展示范县”的决定。建议省政府做出决定, 将连南建成“蚕桑产业化发展示范县”, 并在连南挂牌;同时,争取国家农业部和民宗委等单位的共同支持, 指导连南制定蚕桑产业3或5年专项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技能培训、产业推广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将连南种桑养蚕户增加到1.2万户以上、桑园面积5万亩以上、蚕房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以上,培育蚕桑发展专业镇2个以上,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培育贸工农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实现蚕茧年收益9000万元、工业总产值1.5亿元以上;进一步提升蚕茧深加工能力和蚕桑副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创建蚕桑产业化发展示范县,辐射带动其他民族自治县发展蚕桑业发展,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实现共同致富奔康。
二是建议制定出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扶持措施。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县蚕桑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智力、技术、技能指导和扶持;组织该县农技人员到专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学习培训和到外地参观学习,有效提升该县蚕桑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大力加强和提高适应本地发展的技术队伍建设。广泛推广和应用桑蚕品种培育、桑树栽培技术、养蚕技术、桑、蚕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解决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更好地规避病虫害及极端气候等生产风险;同时,努力探索蚕桑开发的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创建新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三是对蚕桑产业化管理创新给予扶持和指导。出台倾斜性专项扶持政策,帮助该县创新蚕桑产业经营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参照云浮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模式,扶持自治县因地制宜地引导、兴办和扶持发展技术服务型、产供销一体型、生产流通型等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通过创新“合作社+合作社”(将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联结农户,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解决产业经营链条短,集约化程度低,合作社之间联系合作不紧密、功能单一等问题,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指导农户加强核算, 降低生产销售成本。另一方面,支持和指导该县通过“互联网+”完善蚕桑种养技术知识、市场供求信息、气候信息等发布平台和渠道建设,提高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管理创新,有效帮助蚕桑专业合作社及种养专业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等经营问题,提高蚕桑产业整体生产效益。
四是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要将发展蚕桑产业化作为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制定省级层面蚕桑产业5年或更长时间的专项发展规划,高位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并将连南县创建蚕桑产业化发展示范县一起列入省“十三五”规划。同时,参照国家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办法,对蚕桑生产基地建设、蚕桑企业培育和种植专业户制定具体的帮扶政策并给予一定额度带动资金扶持。支持自治县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等进行扶持,对企业利润暂减免征企业所得税,或将税收返回发展蚕桑生产,以利于更多资金投入发展生产,实现滚动发展。
五是实施“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工程。建议省民宗、农业、扶贫、林业、国土、科技等部门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落实中央及省民族工作会议、广东省《关于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的重点项目,并参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7月印发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国开办发〔2012〕54号),协同制定“多位一体”专项发展规划。从省的层面并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专项政策,落实专项措施,将蚕桑种养与县域主导农业产业项目发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相结合,以连南蚕桑产业化发展为示范, 协同推进,帮助少数民族山区、石漠化地区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六是连南要努力做好几项前期工作。第一,要在深入调查、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县内蚕桑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基础条件、短中长期发展目标、项目组织实施机构职责、资金来源计划等,做到发展有章可循,并为省里出台相关专项政策和规划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第二,要针对连南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规划,制订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学习培训计划,确保连南蚕桑产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第三,要加大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蚕桑发展专业联合社,有效聚集产业各项发展要素,进一步强化蚕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民的发展风险和成本,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打好基础;笫四,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大量收集国内外蚕桑业发展信息,进行加工筛选,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