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5, Vol. 5 Issue (1): 40-50  
0

引用本文 

朱江玲, 石岳, 胡会峰, 方精云.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科学与社会, 2015, 5(1): 40-50.
ZHU Jiang-ling, SHI Yue, HU Hui-feng, FANG Jing-yun. Some Though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5, 5(1): 40-50.

通讯作者

方精云,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科院植物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生态遥感。Email:jyfang@urban.pku.edu.cn

作者简介

朱江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碳排放研究等;
石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员,主要从事政策研究等;
胡会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朱江玲1,2, 石岳3, 胡会峰3, 方精云1,2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摘要: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尽力寻求二者的平衡,研究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制订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线,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及文化教育体系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思路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客观的面对开发资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尽力寻求二者的平衡,研究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

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暂时性的进入了低生育期,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需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政策进行调整,有计划地实施弹性计划生育政策,加强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此外,提升政府计生部门的执法能力,改善执法手段,并针对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出台一系列的法规措施,以面对日益复杂的人口形势。

在解决人口问题的同时,我国还要形成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环境。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政策,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化、集约化、循环化的利用。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取得突破。

面临较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及生态学等原理作为指导,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生态产业,获取经济环境双赢。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我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制订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线,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及文化教育体系等,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二、 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严重、地区分布不均”等新问题[1][2]。因此,针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新形势,需要转变已有的观念,在完善已有的人口政策的基础上,着重增加能够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新政策、新措施。

1.有计划的实施具有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增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然而在减缓人口增长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男女比例失调、老龄化问题严重、农村劳动力缺失、失独现象等等。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和人口情况,应从杜绝选择性生育、加强人口政策弹性、加强人口流动管理服务、加强家庭保护措施等方面实行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2.加强政府的人口管理职能。目前,我国面临着低生育水平反弹、老年人口高峰、男女比例失调等新挑战。因此,要加强政府的人口管理职能,稳定现有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出生比例,并加强计生政策的弹性化,逐步提高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等,以求全面解决新问题。

3.提高人口教育与人口素质。尽管我国人口受教育层次有所提高,但低教育水平人口群体仍然相对庞大。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是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需要从加强九年义务教育、乡村职业教育、城市继续教育以及青少年生长缺失教育着手,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4.人口老龄化与开发人力资源。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据了13.26%[1],根据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64亿。因此,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这对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适当延缓退休年龄;加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社会对老龄人口的认识;完善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完善老龄人口养老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三、 资源有效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按照资源类别,我国的自然资源可以划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四大类。它们各具不同特点,其开发与保护的对策也应有不同。

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要面临如下问题: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缺乏调控和统筹安排;矿产开采工艺技术落后;缺乏相应的环境监管和生态补偿机制[3][4]。对此,我们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保护,即:完善矿产评价勘查体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统筹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矿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和生态补偿机制。

水资源。我国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两个问题,但不同地区在水资源开发保护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有较大差别[2],因此,在开展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从如下着眼:制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方案,落实水资源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多渠道开发增强水资源承载力;增强监管力度和监督机制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水生生态系统修复。

土地资源。我国的土地资源目前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失衡、优质资源浪费;二是大量土地资源存在着土壤侵蚀和酸化、土地荒漠化等退化问题[2][5]。因此,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健全调查、监测和评价体系;转变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土地的恢复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生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6][7],但生物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面临严重的威胁:不少物种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成为濒危或渐危物种,匮待保护;一些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显著退化。因此,应当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可持续的生物资源利用方式;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及其自然生境的保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管理。

四、 生态环境改善和治理的对策

作为生态环境主要载体的城市、农村、草原牧区以及海岸带和近海,其生态环境属性不同,对其改善和治理的对策也有所不同。

1. 治理和改善城市与城市群生态环境

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城市生态环境却不能同步增长,大部分城市特别是新建城市,存在不合理规划、盲目建设、污染严重等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体和集群,城市与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政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要坚持以生态理念指导城市规划,推进紧凑型发展模式和多功能多空间复合型生态单元。应合理分隔生活区和生产区,需在规划前充分调研,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定位,以避免不合理规划所导致的路面修了挖、挖了再修的“拉锁”现象发生。此外,在避免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要根据城市生产生活状况,合理优化已有布局。

加大饮用水保护力度。流经城市的河段多数受到污染,城市内水体大多水质较差。据统计,我国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因此,城市要合理布局基建工程,尤其是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此外,通过研发改进目前已有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处理率,并完善后期维护。

2. 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由于长期以来的技术落后及不合理规划,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农村饮水不安全、生活污水及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治理、化肥农药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等问题。此外,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污染严重的产业进驻农村,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因此,政府要重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加快农村下水系统的建设更新。要从政府层面及时给予指导,提供现代化处理技术,尽快更新现有下水系统,尽快将农村的旱厕改为现代化厕所。此外,全面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根治不合理用水出现的各种臭水沟池塘等。

加强保护农村水资源。由于地下水的无序过度开采,部分农村出现了地面下降等现象。此外,农业化肥和大量农药会对地下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属于严重的面源污染。因此,要提高监管力度,合理开采农村地下水,并对乡镇企业用水进行约束,并加强污水的治理。

提高生活垃圾处理率。农村牲畜粪便、农业秸秆等处理不及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因此,政府要进行技术扶持,建立新农村垃圾处理系统,改变已有的填埋等落后方式,并可通过研发,合理对垃圾进行再利用,使其转变为肥料等可利用资源。

大力倡导生态农业。传统农业的低效、被动,尤其是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给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要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建议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研究,并结合林业、渔业、牧业等,打造复合型生态农业系统。研究成果通过试点运行后,可在全国推广,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技术落后、缺乏有机联系等确定,形成经济生态双赢的良性循环系统。

3. 保护草原牧区的生态环境

针对当前草地牧区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结合国外草地开发的先进经验,除了前述的关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政策外,还应当从以两方面加以加强:

完善草地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当前,中国在草地立法上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行《草原法》对于草地利用中存在的工矿业污染等问题,缺乏可操作的详细规定。同时,《草原法》其他法律制度等存在不协调,造成执法困难。因此,应尽快完善草地的相关立法和制度,解决草地法规与其他法规之间的冲突。

大力发展生态草业。要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利用少量的优质土地建立高产集约的人工草地,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对于剩下大面积的天然草地则加以保护、恢复和适度利用。同时,要建立现代化畜牧业,充分、高效地利用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饲料,取代传统的游牧、轮牧,解决过去因过度放牧导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

另外,还可以结合地区特点,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生物能源等特色生物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的重要补充,实现牧区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

4. 海岸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

为了有效解决海岸带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开展海岸带的保护与综合整治。

尽快完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缺乏海岸带开发和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一些与海岸带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内容衔接上也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保护海岸带的专门法规,确保在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中有法可依。

加强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海岸带的各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海岸带独特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因此要大力加强红树林、滨海湿地等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严禁破坏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所有海岸带的开发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专门环境监理。对于已遭破坏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要采取封育、造林、造滩涂等方法,促进其生态功能恢复。

加强渔业资源开发的管理。海洋、海岸带渔业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过度捕捞。因此在渔业资源的开发中,要严格控制野生鱼类资源的捕捞强度,特别要减少大型拖网、帆张网的船只数量,改变严重滥捕的局面。同时要发展经济鱼类养殖技术,逐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五、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于1992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在十五大报告中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但不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效益和后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国很可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覆辙。

因此,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应该在坚持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制订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政策。

1. 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现有的法律、政策、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制度框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并结合国外的发展经验,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

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新的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成本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指标,同时建立绿色GDP核算方法,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效应和环境管理费用纳入成本核算,形成从环境角度衡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净效应的核算体系。同时,充分考虑国民财富测度的指标,以反映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

转变衡量政绩的方式,建立起与可持续战略相匹配的发展评价体系。基于绿色GDP和环境成本,从地方经济增长、环境成本、地区居民福利等多个方面综合考察地方的发展成效,并以此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根本表征。对于敢做敢为、有责任心的干部,要大力提拔。同时,将生态环境问题列入官员问责制建设中,任何造成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要严格处理,决不姑息。

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对当前法律体系内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条款予以修订,并制定《生态补偿法》、《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制定资源、环境发展的基本规划和管理思路。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特征制定相应的下一级管理方案,并由中央政府进行最终核查。此外,要尽快成立直接由上级部门领导的跨地区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整合相关力量共同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转变经济结构体系,大力引导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要抓住当前机遇,加快我国的产业革命进程,逐步降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较大、环境代价较高的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同时,通过优先立项、税费减免、资金倾斜、财政补贴等手段,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给予激励,推动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

2. 推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

在建立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看,以下四个方面应是今后科技研发的重点:

加快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科技创新。加大对各类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发展相应的关键技术。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尾矿和矿渣、建筑废弃物、生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开发利用的技术,取代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低回收的处理方式,实现循环型的资源利用。同时,要加紧开发电力、交通、建筑等高能耗行业中的节能技术,尤其是要注重煤炭高效利用技术、汽车节油与替代油技术、电力节能与管理技术、绿色低能耗建筑技术方面的研发和推广。

推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完善。当前我国绿色能源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但由于间歇性等特点,以及能源利用技术的限制,绿色能源还没有融入我国现有能源体系内。因此,要加大对绿色能源利用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如电能储存、能源转换效率等的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开发工艺,提高其产业化优势。

加强生态学、环境学以及生态环境技术的研究。生态学、环境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根本科学依据。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生态学、环境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同时,要吸收生态学、环境学理论上取得的成果,推动生态环境技术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技术、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的研究,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创新。构建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一体、以政府为推动力和政策保障的“产学研政”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研究成果的市场化,确保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能够迅速得到应用。

3. 打造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教育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以人为本”,因此民众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所在。然而我国目前的文化教育体系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强调不足,大部分群众并没有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意义。今后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文化教育体系。

加强生态学、环境学教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生态学、环境学的相关知识,从中小学开始就向学生进行相关理念和知识的灌输,逐步提高全民生态学素质。同时还要通过科普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加强生态学的公众教育,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加强道德建设。要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融入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公众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领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吸收和消化国外在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生态恢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提供助力。

Some Though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ZHU Jiang-ling1,2, SHI Yue3, HU Hui-feng3, FANG Jing-yun1,2     
1.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2.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Center,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Peking University;
3.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ety and economy driven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needs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are strongly increasing across the country. However, there exist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must be solved when we utilize the na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tep on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need to objectively face the contradiction and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we have to design the basic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 protecting resources protection,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ly, to comprehensively boost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 must 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our society to formulate the new route for promoting China's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rm perfect systems of institu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s    eco-environment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3.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矿业年鉴201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5] World Bank, 2012.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WDI)2011, 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15-1-30].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