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1, Vol. 1 Issue (1): 22-27  
0

引用本文 

张柏春. 从人才发展周期特征谈培养、引进和任用优秀科学家[J]. 科学与社会, 2011, 1(1): 22-27.
Zhang Baich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introduce and u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1, 1(1): 22-27.

作者简介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中国力学史及其与欧洲力学的互动(20世纪前)、中国机械史与古代天文仪器史

从人才发展周期特征谈培养、引进和任用优秀科学家
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学家。如何培养、引进和任用优秀的科学家就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突出问题之一。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成就突出的百位近现代史上的科学家(包括发明家),探讨和归纳了这些优秀科学家个人发展的周期特征,为我国培养、引进和任用优秀科学家提出建议。

一、 优秀科学家个人发展的周期特征

为了更好地认识优秀科学家个人发展的周期特征,我们把他们在完成学校教育之后的发展简单地划分为“走向个人主要成就的发展期”和“达到个人主要成就后的发展期”两个阶段。

1. 走向个人主要成就的发展期

一名接受完学校教育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逐步走向个人成就的高峰。他们在这个发展阶段里最具创造活力,处于做出创新成就的上升期。

(1) 年龄分布

表 1展示的是百名科学家在获得个人最高学历、完成主要科技成就和获得重大奖励(仅计诺贝尔奖)的年龄的粗略统计数据。由此表可见,科学家从完成学校教育到取得个人的主要创新成就大致需要7-15年的时间,其中,数学家约需要7年,化学家约需要15年。

表 1 百位科学家个人发展的标志性年龄

表 1统计的科学家中,年龄在22岁至30岁取得主要创新成就的有29位(数学家9位),在30至40岁之间的有45位,41至50岁的有20位,大于50岁的仅6位(无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前两个年龄段合计74位。可见,40岁左右之前是科学家从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期。

有部分青年科学家很早就表现出不凡的创新能力,并达到创新成就的最高峰或第一个高峰。在表 1统计的科学家中,数学家克莱因(F. Klein,1849-1925)19岁时获得博士,22岁时发表两篇非欧几何的论文,证明了非欧几何的相容性。一些科学家到年龄较大时才取得个人最主要的创新成就,比如,生物学家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1888-1973),他在56岁时分离出链霉素。

(2) 职位特征

取得主要成就时的职位反映着科学家在科技共同体或社会中的地位,关系到他们在研究活动和团队中的角色,还影响到他们获取科技资源的份额与途径等。表 1统计的科学家中,大约50%的科学家在取得主要成就时已经是教授或有相当的职位(忽略教授职称制度的国家差异),其中包括摩托罗拉公司总设计师、移动电话发明人库珀(Martin Cooper,1926-)。大约50%的科学家在取得主要创新成就时还不是教授,而是获得了副教授、讲师、工程师、助理教授、职员等职位中的某一个。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例子就很典型。1905年他在伯尔尼专利局做职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狭义相对论。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有些青年科学家在取得主要创新成就时虽然只有30岁左右,却已经表现出不凡的创造力,并因为此前的业绩而获得了教授职位。比如,33岁的罗马大学物理教授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产生人工放射现象。有些科学家在大学读书时期就取得了个人的主要成就,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展示在博士论文中。如,1912年剑桥大学研究生W.L.布喇格利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提出了布喇格公式。

2. 达到个人主要成就后的发展期

科学家在取得主要创新成就并获得科技共同体和社会承认之后,标志着他们进入了成熟期,其角色、职位和发展轨迹一般都发生了变化。

(1) 科技共同体和社会的承认

科学家们的创新成就都有一个被科技共同体验证、承认的过程。大多数科学家的主要创新成就能够在不太长甚至很短的时期内获得同行认可。比如,李政道、杨振宁在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有些科学家则不那么幸运,由于各种因素,他们的创新成就经历长时间的沉寂或周折之后才获得同行认可。与多数科学家和公众所相信的理论或现象相悖的变革性创新往往不易被很快接受,甚至引起科学界或其他领域的强烈质疑。近代早期哥白尼、伽利略的理论都遭受过教会压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受到很多科学家的怀疑。

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建制,科学家、工程师等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科学技术专家及其创新成就受到社会的评价与奖励。科学技术方面的奖励是科技共同体乃至社会承认创新成就的形式之一。获得重要奖励意味着科学家被认可为杰出人才,并有了较高的社会显示度。当然,不能把获奖当作科学家及其成就获得科技共同体承认与贡献社会的通常形式。事实上,一些革命性的成就并未获得重要的奖励,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未获诺贝尔奖。

(2) 取得主要成就并获得承认之后的变化

绝大多数科学家在取得主要成就并获得社会承认之后,他们仍保持其创新活力,有机会继续从事创新工作,可能达到新的创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科学家在五六十岁或更晚进入创新衰减期(表 1中大于50岁的科学家只有6%)。

获得社会承认后,科学家往往有晋升职位和得到更多资源的机会,甚至在创新活动、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产生广泛的影响。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 1885-1962)于1911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几个月后加入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在曼彻斯特领导的研究团队,1913年发表原子结构模型。他在1916年到哥本哈根大学任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通过争取政府资助、基金会资助和民间捐助等方式获得经费,创造优越的研究环境。这里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成就,开创了集体合作从事基础研究的成功模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玻尔在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1939年出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

科学家在取得非凡业绩之后,对科学技术会有越来越更深刻的理解,眼界也愈加宽广,成为成熟的专家。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将发展成战略思维能力强的领衔人物,能够在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发挥领袖作用。钱学森在美国取得了力学、控制论等领域研究的杰出成就,能把握一些科技领域的发展大势。他回国后,为中国的科技进步,特别是航天等国防高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然,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科学家迟早要进入创新衰减期、创新枯竭期,逐步退出创造科技知识的前沿,但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学识积累和经验在知识的传播、咨询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二、 培养、引进与任用优秀科学家的几点建议

以上对所选的百位科学家的周期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中我们提出培养、引进与任用科学家的几点建议。

1. 鼓励潜质高的青年人拜名师,参加国际一流的研究与交流

科学家在完成学校教育后的7-15年左右的时间对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此之前的那段时间是培养优秀科学家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化的今天,拔尖的青年学生和学者趋于向美国、西欧等教育水平高、科研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汇集,高水平的科学家大多师从著名科学家。我国在吸引留学人才和青年科学家方面尚处于劣势,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愿意以不同方式参与国内科技事业的留学人员会逐渐增多。我国应该鼓励潜质高的青年人拜名师,参加国际一流的研究与交流,为他们在40岁左右为做出重要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

2. 识别、培养和引进4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为他们做出创新成果创造条件

如前所述,40岁左右是科学家从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重大原创成就的一个关键是能否识别、培养和引进4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并制定相应有效的战略举措。这些科学家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创造期,在研究团队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创造知识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发挥着主要作用。然而,他们大多尚未获得较高社会承认,职位不高,争取资助困难较大。我们应当善待与着力培养40岁以下的科学家,为他们创造科研实践的好机会与良好环境,使他们在实践中发挥潜质、不断提高,做出创新成绩。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应重点吸引和资助40岁以下的优秀科学家到中国工作。

3. 引进50岁左右及更年长的科学家,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的作用

年长的优秀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更深刻,眼界更宽。我们必须发挥功成名就的科学家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们在战略谋划、各种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大科学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政策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成熟的科学家通常不难获得好的工作条件和资助。他们应当为青年科学家创造条件,对年轻人既不压制,也不拔苗助长,鼓励或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同时,我国也要适当引进50岁左右及更年长的科学家,发挥他们在学识、经验、人脉、国际影响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introduce and u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Zhang Baichun     
参考文献
[1] 杨建邺.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武汉出版社. 2001年.
[2] 杨莉, 刘莉等.疾病或被改变中的生命史: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重庆出版社. 2006年.
[3] 李丽.时空向度的现代探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重庆出版社.2006年.
[4] 全俊.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重庆出版社. 2006年.
[5]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 1995年.
[6] 胡作玄, 赵斌.菲尔兹奖获得者传.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