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下一篇»
  科学与社会  2016, Vol. 6 Issue (1): 124-128  
0

引用本文 

龚旭. 一个社会学家眼里的科学咨询报告——《在科学的舞台上》评介[J]. 科学与社会, 2016, 6(1): 124-128.

一个社会学家眼里的科学咨询报告——《在科学的舞台上》评介
龚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59年出版其成名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时,也许想不到他的拟剧社会学理论40年后被用于分析美国科学院的咨询报告。戈夫曼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呈现自己的形象和行动时,就像表演者那样,试图引导和控制观察者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并通过印象管理的诸多手段,在与观察者的互动中寻求理想化的戏剧表演效果。[1]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二战中科学与科学家建立起来的备受崇敬的形象依然高大,冷战对手苏联的人造卫星抢先升空又激发了美国国民“科教兴国”的巨大热情。于是,许多人眼中的“科学”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科学院更是精英云集的国家高端智库,科学院发布的咨询报告当然具有无可置疑的可信度与不可辩驳的权威性。因此,那个年代若将科学院与表演者联系在一起,会令人不知所云。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随着科学规模的日益庞大,科学研究愈加复杂精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也呈现出若干不确定性。与上世纪中期相比,现今人们对科学的态度更加理性、谨慎和多元。2000年,社会学家斯蒂芬·希尔加德纳(Stephen Hilgartner)以拟剧论框架分析阐释美国科学院如何建构与维护其咨询报告权威性的著作——《在科学的舞台上:作为公共戏剧的专家咨询》甫一问世便好评如潮,并于2002年获得了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4S)颁发的蕾切尔·卡逊奖(Rachel Carson Prize)。

希尔加德纳指出,以往有关科学咨询的研究大多关注咨询专家与政府机构的互动,主要探讨咨询专家的建议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有效等问题,而由权威科学家提供的咨询建议本身的可信度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认为咨询建议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其可信度,而可信度并非不证自明,即便像美国科学院这样权威的科学机构,也不能将其咨询建议的权威性视为自身“事先已拥有的财富”;实际上,咨询专家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是在其社会行动之中,通过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而“生成”的[2]7。换言之,科学家咨询建议的权威性不会“自动获得”,而是需要咨询者孜孜以求,“精心培育,并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坚决捍卫”的。[2]4-5然而,科学咨询专家是如何为自己打造权威可信的公众形象的?他们怎样迎击来自各方面(包括科学家同行)的反对声音?特别是运用哪些类似于舞台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够呈现和保持科学咨询的可信度?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希尔加德纳的著作付梓之前,的确少有人关注或涉及。

希尔加德纳作为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家,创造性地运用拟剧理论,将戈夫曼基于观察人们面对面互动而发展起来的拟剧分析方法,用于考察美国科学院1980—1985年关于饮食与健康主题的三份咨询报告文本。通过分析这三份引发公众巨大争议的咨询报告迥然不同的际遇及命运,试图检视“咨询机构用以构建和保持其可信度的一套社会机制”[2]201,并提出一个研究“在建构(或挑战)科学咨询可信度的过程中信息控制以及舞台管理技术作用的理论框架”[2]2。全书共分五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论,中间三章的案例研究尤为精彩。作者从拟剧视角,生动展示围绕美国科学院权威形象的建构与解构、挑战与维护、责难与回击而上演的一幕幕惊心大戏。他考察了科学院如何运用各种舞台管理技术,精心“打造权威报告的戏剧”;反对者怎样利用“重写”或“修订”科学院原有“剧本”等手段,极力解构科学咨询报告的权威性;科学院在面对自身的“戏剧形象”遭受严峻挑战时,又是否有能力采取果断行动,来确保其全力塑造的诚实可信的权威科学咨询机构的公众形象。

当然,无论是戈夫曼还是希尔加德纳,当他们采用拟剧视角观察社会互动时,绝非将参与社会互动的行动者视为有意欺骗他人的“伪装者”。实际上,拟剧理论的要点只是在于发现互动中的行动者“都在体验一种积极主动的戏剧化自我意识”[2]8。他们认为,行动者非常清楚自己的言行将对观察者产生印象,因此会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运用各种戏剧技巧来塑造并保持这些印象”[2]8。对于美国科学院而言,要将自身打造成向政府和公众提供独立、客观、可信赖的咨询建议的科学权威的戏剧形象,需要熟练运用语言修辞、舞台管理、身份塑造等等戏剧技巧才能实现。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形容演员为了塑造打动观众的戏剧形象,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演员能够在台上展示生动逼真的角色形象,是因为他在台下观众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功夫。其实,一部戏剧的演出能够成功,不仅取决于演员在“前台”的精湛表演,还需要灯光、舞美、道具等诸多辅助人员的帮衬,以及所有“后台”活动的配合,即拟剧论所称的“剧场共谋”。科学院为了将权威可信的咨询报告呈现在公众面前,就必须划分出咨询活动的“前台”与“后台”——前台是呈现报告的地方,后台是准备报告的地方。后台是不对观众开放的,若在演出中,不宜示人的后台信息一旦泄露,故事就会穿帮,戏就会演砸。

在希尔加德纳分析的三份科学咨询报告中,顺利出版并成功抵御批评意见的是厚达478页的《饮食、营养与癌症》(1982年)。为了塑造可信的角色身份,此报告列出“豪华阵容”的专家名单——皆由哈佛、耶鲁等权威学术机构的知名专家组成报告委员会,这就起到了塑造报告起草人权威形象的作用。在语言修辞和叙事风格上,报告突出科学院一以贯之的摆事实、讲方法、重程序、无偏见的特点,多达1738条的报告引文,也仿佛组成了令人生畏的“证据”网络,被引文献的作者亦自然成为报告委员会的“同盟军”,这些手段都进一步强化了报告的可信度。最重要的是,该报告从准备到起草,再到发布及至产生后续影响的整个过程中,科学院成功地运用以信息控制为核心的舞台管理技术,严格控制哪些信息在“前台”披露,哪些信息在“后台”隐藏,从而营造出咨询专家团结一致、遵守共识、发出统一声音的前台公众形象;而在“后台”,科学院不仅以其坚守的保密性原则,将报告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讨论、质疑与争执成功地屏蔽在公众视野之外,而且“为自己的‘后台’活动提供了一个官方的‘前台’描述”[2]92。科学院向外界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咨询报告准备、起草、征求意见、公开发布等环节的工作流程,这些复杂的规范性官方文件不仅旨在控制演员的表演,也意在说服观众,最终构建出一幅科学院和报告委员会“工作过程的理想化图景”,同时也构建了其独立、客观、可信赖的“理想化身份”[2]92

解构者与建构者采用的往往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方式,只是着力的方向不同而已。《饮食、营养与癌症》的批评者采用的抨击手法,同样聚焦在报告委员会构成、作者的代表性、前沿知识的非共识性等问题上。然而,对于权威专家队伍呈现的这一近500页的“皇皇巨著”,零敲碎打的指责显然难以撼动其可信度。

不过,与《饮食、营养与癌症》相比,科学院的另一份篇幅仅为24页的咨询报告《通往健康饮食之路》(1980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该报告的篇幅约为前者的1/20,经费预算仅为1/100,引用文献为1/33。因此,当批评者在作者身份、委员会构成和科学院咨询程序上大做文章,甚至指责委员会成员与产业界存在利益关联时,报告相关人士明显缺乏招架之功。科学院在回应批评意见时,还出现了报告“自己人”之间相互诘难的窘境,“造成了剧场共谋的局部崩溃”[2]146-147。批评者通过一系列戏剧手法,“彻底颠覆了报告所描绘的后台故事”[2]126,“严重地削弱了报告的可信度”[2]129。这些批评者首先将自己打扮成可信赖的人物形象,在《通往健康饮食之路》的批评者中,资深科技政策专家和著名科学家的加盟,使得批评者的戏剧形象显然更加高大有力。

比《通往健康饮食之路》更加不幸的,是《膳食推荐摄入量》(1985年)报告未刊稿。在该报告的评议阶段,由于报告委员会与评议委员会在相关膳食推荐摄入指标上各执己见,无法达成共识,直至有人无视科学院的保密规定,擅自向媒体透露内部文件,将原本应该限制在“后台”交流的信息,外泄到“前台”公众的视野中,最终导致“剧场共谋的崩溃”[2]203,科学院被迫取消《膳食推荐摄入量》报告的出版。在这一“拟剧式”合作的危机中,原本应该进行“剧场共谋”的科学院和报告委员会却分道扬镳,在媒体上隔空喊话,互相指责。报告委员会埋怨科学院“胆小如鼠”,不能勇敢地站出来“维护科学原则”[2]185;而科学院则指陈报告委员会固执己见,“拒绝同行评议”[2]198。这场始料未及的悲剧,不仅严重削弱了《膳食推荐摄入量》报告的可信度,甚至动摇了科学院的公众形象,引发人们的忧虑与猜想——“科学院真实的后台世界是否与其官方记录中所描述的那个秩序井然、规范严谨的世界截然不同?”[2]199面对科学院权威形象受到质疑的严峻挑战,科学院果断地取消报告出版,暂时遏制了因流言四起而招致的更大麻烦;两年后,科学院又组成了新的报告委员会,重启《膳食推荐摄入量》报告修订工作,重新呈现了一出与权威科学咨询机构形象相符的戏剧。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科学咨询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也愈加凸显。正如饮食与健康这一备受关注的论题一样,在许多涉及科学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中,无法简单地将事实与价值、科学与政治、合理性与合法性等问题截然分开。身处一个充满躁动与喧嚣的世界,人们不时浮现信任危机的困惑:谁能够提供可信赖的科学咨询?科学咨询如何取信于公众?公开性是解决咨询可信度的有效手段吗?社会学家希尔加德纳对美国科学院咨询报告进行的拟剧分析,为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有趣的视角。例如,针对美国国内关于科学院的咨询过程缺乏公开性的论辩,他认为不宜过分强调公开性。在社会互动中,既然“信息控制无所不在、无可避免”[2]205,若强行要求咨询活动的所有环节全部公开,相关人员就会将一些敏感事项藏匿到更深的不为人知的“后台”去。以拟剧视角看,将前台与后台、公开与保密截然对立非但是不明智的,还混淆了不同舞台管理系统的作用及功能,让人忽略了多种制度设计的可能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希尔加德纳在本书中所展现的卓越才华(从拟剧视角也可说是表演技巧),证明他不仅是独辟蹊径的学者,而且是讲故事高手。他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咨询报告和官方文件字里行间的戏剧冲突,巧妙地将其改编成有人物、有对白、有场景、甚至有古希腊式歌队的剧本,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这也使得读者在阅读《在科学的舞台上》这部学术著作时,一定程度上能享受到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黄爱华、冯钢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
[2] 斯蒂芬·希尔加德纳. 在科学的舞台上:作为公共戏剧的专家咨询. 赵延东译,龚旭校.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