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高校论文造假案例层出不穷。我国甚至出现了“专业”的论文造假产业,专门向在校学生出售学术论文。[1]此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科研工作的严肃性和高校的声誉,影响了社会对于科学和高校的信任。高校作为教育科研领域的重要主体,既有监督内部科研人员科研诚信状况的责任,又有加强学生群体科研诚信教育的义务。加强我国高校的科研诚信建设势在必行。
在科研诚信建设过程中,概念的使用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与教师这两类重要主体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高校科研诚信政策体系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使用,对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如果对科研诚信及相关概念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将会对相关行为的评价、回应、改变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如何界定值得倡导的科研诚信行为和需要遏制的不端行为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Price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在政策领域界定不端行为的过程,以及不端行为定义所遭受的批评。[3]Steneck分别定义了三个含义相近的概念—负责任的研究、研究伦理、科研诚信,并对这三个概念的边界和区别进行了分析。[2]Buzzelli分析了美国科学院1992年对不端行为给出的12条建议,尤其是关于删除不端行为定义中“其他严重背离普遍接受的实践的行为”这个部分,通过分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处理的不端行为案例,他认为负责不端行为处理的机构需要保留定义的这个部分,以满足实际工作上的需要。[4]Kaiser的文章也展示了美国的一些机构和个人如何不断地修改和讨论有关不端行为的定义。[5]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曹树基对三个比较相近的概念—“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进行了区分和界定。[6]黄小茹通过对美国语境下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进行梳理,对我国在组织管理中如何定义不端行为提出了建议。[7]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概念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语境下的科研诚信和不端行为的界定,对我国政策环境中的概念关注较少。特别是在与学生和教师这两类重要主体直接相关的高校科研诚信政策领域,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与使用情况。
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制定了科研诚信类政策。[8]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制定的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这36所高校在科研诚信方面的政策与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高校层面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情况,为其他高校的相关进程提供范本与借鉴。本研究基于这36所高校发布的科研诚信政策,梳理核心概念的内涵与使用情况,总结特点,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本研究共收集到160项相关政策规定①,平均每所高校制定了4项,其中制定了2—6项的比较普遍,制定7项以上的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政策关注不端行为的遏制。从发布的时间来看,2003年、2007年、2009年、2012年、2013年、2015年是高校科研诚信相关政策发布较为集中的年份。
一、正面阐述科研诚信的概念 1. 概念的使用频率与广泛性在收集到的政策中,有8个概念表达了与“科研诚信”相似的含义。其中,“学术道德”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相比之下,“学术纪律”“师德建设”“科学道德”“科研诚信”“科研道德”“师德师风”等使用的频率较低。
![]() |
图 1 与科研诚信含义相近词语的词频 |
从概念使用的广泛性角度,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全部使用了“学术道德”这一概念,31所高校的88项政策使用了“学术规范”概念,“学风建设”分布于26所高校的51项政策文本中,“学术纪律”概念出现在20所高校的34项政策文本中,其他相似概念只在少数高校的政策文本中有所体现。
综合来看,“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学术规范”“学术纪律”是高校采用较多,使用也较为广泛的概念。“科研诚信”这一概念在高校相关政策文本中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 |
图 2 概念使用的广泛性(采用相应概念的高校占比) |
![]() |
图 3 概念使用的广泛性(采用相应概念的政策文本数占比) |
根据使用的频率与广泛性,本文选取了“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学术规范”“学术纪律”“科学道德”“科研诚信”6个概念进行含义上的辨析。
(1)学术道德
高校政策一般把“学术道德”定义为学术界公认的准则。大部分学校都以“准则”“原则”“规范”的名义,用举例的方式,分若干个方面,对科研人员在研究、发表、评审、指导学生等活动时应该秉承的基本态度与原则进行了具体规范。其中一些高校在政策中把“学术道德准则”与“学术规范”混用,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大学学术规范(试行)》[9]。
不同学校关注的具体方面也略有不同,如复旦大学的相关政策除重视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规范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伦理,如科学研究需注意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9]西北工业大学在相关政策中,虽然没有提到“伦理”两个字,但涉及到了尊重非人类研究对象的问题。[10]北京大学相关政策更注重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内容,没有特别提到伦理方面的行为。[11]
“学术道德”是高校科研诚信相关概念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教育部200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的形式出现,但没有明确的定义。具体定义出现在2006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具体指“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12]
也就是说,高校政策之所以广泛使用“学术道德”,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教育部的相关政策使用了这一概念。但就概念本身来说,教育部的政策强调“学术道德”的本质和重要性,而大学层面更关注具体细致的行为。上位政策对概念的概括性描述为高校政策对概念的灵活阐述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政策对“学术道德”有明确的定义和详细的阐述,但不同高校的政策边界略有不同。我国高校之所以广泛使用这一概念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上位政策的影响。
(2)学风建设
尽管“学风建设”在高校政策文本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且高校师生治学方面的风气与科研诚信的要求有一定的相关之处,但政策文本中并没有阐述具体含义。学风建设一般是以“学风建设领导小组”[13]、“校学风建设委员会”[14]的形式,作为机构名称的一部分出现。早在2006年,教育部社科司牵头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在教育部的示范作用下,不少高校也纷纷设立了以“学风建设”为名称的相关机构,负责规范的制定与不端行为的查处。
(3)学术规范
88项包含“学术规范”概念的政策文本,一般使用列举的方式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只有极少数文本,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和《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对其进行了界定。《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将其界定为“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15],并对研究生应该遵守的具体学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另一些学校将“学术规范”作为“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的简写,如《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16]。
不同高校列举的内容也各有差别。如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政策中,学术规范包括了投稿前的导师审核,使用了学校条件或接受了学校老师指导的成果应该如何署名,国际合作等问题。[16]而北京大学的政策则强调了实验室操作规范与保密问题。[15]
可以说,学术规范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
(4)学术纪律
使用“学术纪律”概念的政策文本一般以“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16]“严明学术纪律,严肃处理论文作假行为”[17]“加强道德教育,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严明学术纪律”[18]的方式作为政策总则或目标的一部分。只有极少数文本以举例的方式阐释了学术纪律的含义,如《山东大学学术纪律处分规定》,主要涉及的是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具体行为,但没有政策对学术纪律做出明确定义。
(5)科学道德
采用“科学道德”概念的政策文本均未对其进行界定。在政策环境中,科学道德大多与学风建设一同出现,如《西安交通大学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实施办法》中提到,“学校应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等活动”[19],又如《中国海洋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试行)》中提到,“教师队伍科研诚信教育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点。要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范畴和职业培训体系”[20]。
因此,科学道德虽然出现在高校政策文本中,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此外往往与学风建设一起出现。这两个缺少定义的概念同时使用,并不利于政策对象的理解。
(6)科研诚信
在所有政策文本中,没有出现对“科研诚信”概念进行界定的相关内容,其一般是以“科研诚信教育”[21]“科研诚信”[22]“科研诚信档案”[23]等词组的形式出现。
二、负面阐述不端行为的概念 1. 使用频率与广泛性在阐述违背科研诚信行为方面,“不端行为”的概念在所有政策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为733次;其次是“作假行为”,出现了122次;“学术失范”出现了81次;“学术违规”出现了52次。相比之下,“不当行为”“违反学术纪律”“不良行为”“不道德”等使用的频率则较低。
![]() |
图 4 与不端行为含义相近词语的词频 |
在概念使用的广泛性上,35所高校的82项政策使用了“不端行为”概念;其次是“学术失范”概念,出现在16所高校的26项政策文本中;“作假行为”出现在13所高校的15项政策文本中;“学术违规”概念出现在了4所高校的9项政策文本中。其它概念,如“不当行为”“违反学术纪律”“不良行为”等只在少数高校的政策文本中有所体现。
![]() |
图 5 概念使用的广泛性(采用相应概念的高校占比) |
![]() |
图 6 概念使用的广泛性(采用相应概念的政策文本数占比) |
综合来看,“不端行为”“学术失范”“作假行为”是使用范围较广的概念。其中,“不端行为”使用的最频繁。由此可见,高校政策在阐述违背科研诚信行为时,使用的概念较为集中。
2. 概念的含义由于“不端行为”“学术失范”“作假行为”是高校在阐述违背科研诚信行为时,使用得较广泛和频繁的概念,因此,本部分主要关注这三个概念在相关政策文本中的具体含义。
(1)不端行为
高校在与不端行为处理相关的政策文本中,一般都对不端行为的含义有所阐述。如“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24]“严重违背学术诚信的不良行为”[9]“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25]“在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26]。虽然在具体用词上稍有不同,但是高校政策对不端行为界定的核心内容相对统一,都围绕着“造假”“篡改”“抄袭”“剽窃”。另一些高校虽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对不端行为的具体内容给出了详细的列举,如北京师范大学[27]和南开大学[28]的相关政策。
由此可见,不端行为在我们所研究的高校政策中有比较明确而详细的定义。
(2)学术失范
在政策文本中,“学术失范”经常与“不端行为”同时出现,如《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试行)》[29]《南开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30]。从含义来看,有的“学术失范”被认为是程度较轻、后果不严重的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例如《兰州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指出,“因技术层面的失误或因缺乏必要的知识造成的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属于学术失范行为。包括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准确、不完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署名等。”[14]
但还有一些高校在政策中并没有对学术失范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是以违背学术规范的一般含义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失范包括不端行为。例如,“对研究生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应当坚持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的方针”[31]、“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在接到举报或获得学术失范线索后十个工作日内,向学术道德委员会联系委员报告”[32]。
也就是说,学术失范在高校政策中缺乏明确的定义。并且,学术失范与不端行为之间缺少清晰的边界,不利于政策对象的理解。
(3)作假行为
“作假行为”在高校政策语境中通常是指论文方面的作假行为,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群体。高校依据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大都制定了针对学位论文作假的相关处理办法,主要是以列举的形式阐述作假行为。在概念内涵上,除了包括在不端行为中的“剽窃”与“伪造”之外,还特别强调了“购买、出售论文或者组织论文买卖”[17][33][19]和“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论文或者组织论文代写”[17][33][19]等行为,各高校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作假行为主要指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中的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这一概念主要适用于研究生群体。但作假行为缺乏明确的界定,且所列举的内容与不端行为的重复度很高,区别只体现在作假行为是与论文相关的不端行为。
三、概念使用方面的特点首先,我国高校政策文本正面阐述科研诚信时,使用的概念较为分散,但描述违背科研诚信含义时,使用的概念相对较集中。在与科研诚信含义相近的概念中,“学术道德”出现的频率和使用的广泛性最高,“学风建设”“学术规范”“学术纪律”的概念也在很多政策中被使用。而描述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时,“不端行为”在出现频率与分布的广泛性上都占有绝对性的优势。但是,“作假行为”“学术失范”“学术违规”等相近概念也被一些高校的政策文本所采用。
其次,一部分关键概念缺少明确的界定,如“学风建设”“学术纪律”“科学道德”“科研诚信”。
第三,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存在着边界多样的特点。如“学术道德”的概念,有些高校的界定包括了科学研究社会伦理方面的要求,而另一些高校则更注重科学研究本身。
最后,高校政策文本中出现了概念叠加使用的情况。比如“学术道德行为规范”与“学术规范”,《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中提到,“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恪守为学术界所认可的基本学术规范”[16]。“学术失范”常与“不端行为”同时出现,如“针对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某些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通过组织调研或专家鉴定以及召开听证会等方式,提出咨询意见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29]。又如“学术诚信”“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叠加使用,如“学校应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等活动”[19]。又如“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学术规范”的叠加使用,“建立健全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机制。研究生院牵头制定《吉林大学研究生学风建设工作细则》,将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融入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21]。
四、问题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制定的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存在一些核心概念缺乏定义的情况。学生是高校科研诚信政策的重要对象之一,这一群体往往从未接触过科研诚信,或只有较浅显的理解。使用定义不明的概念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不利于政策的实际执行。
二是,存在核心概念区分不清晰的情况。如“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区别并不清晰;“学术失范”与“不端行为”的关系在一些政策中体现在前者危害程度相对较轻,但在另一些政策中,学术失范的范围更大,甚至包含了不端行为的部分;“不端行为”与“作假行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两个概念都包括了剽窃和伪造的含义,虽然“作假行为”主要与研究生和学位论文相关,但“不端行为”同样适用。含义相似的概念缺乏比较清晰的区分,这使得本身对科研诚信缺乏足够了解的学生群体不易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是,存在相似概念叠加使用的情况。在高校相关政策中,相似概念的叠加使用情况很普遍。但在一些概念仍然缺乏明确定义的情况下,叠加使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理解产生负面的影响。
高校是倡导科研诚信,遏制不端行为[34]的重要场所。为了使学生、教师等主体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相关政策,可以考虑:
第一,加强对核心概念的界定。高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甄别适于学校情况的概念,并在政策文本中给出清晰的界定。
第二,在概念的使用方面,注意同一政策中概念的一致性,减少相近概念,尤其是含义相近概念的叠加使用。如必须使用相近概念,应对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给出明确的阐述,从而降低产生误解的概率。
第三,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同高校之间应尽量注意在核心概念上的一致性,减少学生和教师对科研诚信相关概念的误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核心概念的使用方面也需考虑一致性,目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中使用“学术规范”的概念,《中国教育部党组关于强化学风建设责任实行通报问责机制的通知》中使用“学风建设”的概念,《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使用了“学术道德”的概念,这些政策同时作用于高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在核心概念使用方面缺乏一致性,不利于政策对象的认识与理解。
① 政策文本收集截止日期为2020年1月16日。
[1] |
朱邦芬. 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
科学与社会, 2019, 9(1): 34-40.
|
[2] |
Steneck N H. Fostering Integrity in Research: Definitions,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 2006, 12(1): c53-74, 55.
|
[3] |
Price A R. Definitions and Boundari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Perspectives from a Federal Government Viewpoint.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4, 65(3): 286-297.
|
[4] |
Buzzelli D E. The Definition of Misconduct in Science: A View from NSF.
Science, 1993, 259(5095): 584.
DOI: 10.1126/science.8430300. |
[5] |
Kaiser J. A Misconduct Definition That Finally Sticks?.
Science, 1999, 286(5439): 391-391.
|
[6] |
曹树基. 学术不端行为: 概念及惩治.
社会科学论坛, 2005(3): 36-40.
|
[7] |
黄小茹. 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刍议.
科学文化评论, 2010, 7(6): 23-32.
DOI: 10.3969/j.issn.1672-6804.2010.06.002. |
[8] |
袁子晗,勒彤, 张红伟等. 我国42所大学科研诚信教育状况实证分析.
科学与社会, 2019, 9(1): 50-62.
|
[9] |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试行). http://www.xxgk.fudan.edu.cn/df/0b/c13419a122635/page.htm. [2020–01–16].
|
[10] |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管理办法. http://xswyh.nwpu.edu.cn/info/1007/1060.htm. [2018–10–09].
|
[11]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 http://sbms.bjmu.edu.cn/kxyj/gzzd/131116.htm. [2018–10–09].
|
[12]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530/201001/xxgk_80677.html [2018–10–09].
|
[13] |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http://xxgk.csu.edu.cn/__local/3/A3/F8/BA4B7AB7FBAEC8720D09403E39C_25BC8400_34BC4.pdf. [2020–01–16].
|
[14] |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 http://xxgk.lzu.edu.cn/lzupage/2014/11/10/N20141110171500.html. [2018–08–31].
|
[15]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 https://xsgf.pku.edu.cn/xzgf/gftl/1297227.htm. [2020-01-16].
|
[16] |
中国农业大学. 关于印发《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的通知. http://gradsch.cau.edu.cn/homepage/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4187&columnId=893. [2020–01–16].
|
[1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及相关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 http://graduate.buaa.edu.cn/info/1039/6014.htm. [2020–01–16].
|
[18] |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http://coe.ouc.edu.cn/f5/c0/c9108a62912/page.psp. [2020–01–16].
|
[19] |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实施办法. http://gs.xjtu.edu.cn/info/1053/3607.htm. [2020–01–16].
|
[20] |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试行). http://xinwen.ouc.edu.cn/xfjs/gzzd/2014/11/26/70569.html. [2018–10–09].
|
[21] |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加强学风建设实施细则. http://jluxfjs.jlu.edu.cn/info/1005/1030.htm. [2018–10–09].
|
[22] |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稿). http://xxgk.shsmu.edu.cn/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16777401. [2018–10–09].
|
[23] |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学风建设实施细则. https://info.whu.edu.cn/info/1659/15956.htm. [2020–01–16].
|
[24] |
东南大学. 关于印发《东南大学关于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意见(试行稿)》的通知. http://zhishan.seu.edu.cn/2014/0528/c8995a74333/page.htm. [2018–10–09].
|
[25]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xswyh/10029/index.html. [2018–10–10].
|
[26]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试行). http://cst.buaa.edu.cn/info/1125/1055.htm. [2020–01–16].
|
[27]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 http://xuefeng.bnu.edu.cn/gzzd/xxwj/44924.html. [2020–01–16].
|
[28] |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暂行办法. http://jsfz.nankai.edu.cn/_upload/article/62/dd/86a7aa384b2ebaf91bf7790db12e/a272a1b4-c7e4-4677-a830-afdede98613e.pdf. [2020–01–16].
|
[29]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试行). http://jwjcc.ruc.edu.cn/fgzd/xxgz/b84f6c6a4cb74b6dbd3f35e12c7913c9.htm. [2020–01–16].
|
[30] |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 http://xxgk.nankai.edu.cn/2015/0113/c2990a13090/page.htm. [2020–01–16].
|
[31]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工学类研究生学术规范. http://gr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0040&object_id=12774. [2018–10–10].
|
[32] |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章程. http://gk.sjtu.edu.cn/Data/View/643. [2020–01–16].
|
[33] |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http://www.scse.uestc.edu.cn/info/1042/7915.htm. [2020–01–16].
|
[34] |
冯文宇. 大学科研“学术失信”及其防治策略探析.
科学与社会, 2018, 8(3): 39-48.
|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