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1, Vol. 1 Issue (2): 30-34  
0

引用本文 

陈如标. 功高谦和平实致远--朱光亚先生的立德与立功[J]. 科学与社会, 2011, 1(2): 30-34.
Chen Rubiao. Highly accomplished, still modest and amiable - Virtue and exploits of Prof. Zhu Guangya[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1, 1(2): 30-34.

作者简介

陈如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

功高谦和平实致远--朱光亚先生的立德与立功
陈如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取得中国原子弹、氢弹“两弹”技术突破的科学家队伍,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中国科技界精英。其中,有一位资历不是最老、名气不是很大,但能够凝聚大家智慧、被钱三强称为“有本事”的核心人物,他就是朱光亚。他善于将重大科技任务分解细化,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围绕共同目标开展研究;善于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把握方向,指明迅速突破的技术途径;善于将中央确定的指导方针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他长期默默从事尖端科技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在我国国防科技特别是核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位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杰出战略科学家,国家和军队科技领域公认的科技帅才。在他身上具有许多令人称颂的优秀品质。

忠诚报国,勇于担当。朱光亚自幼立下报国之志,始终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总是不怕艰难,勇于担当责任使命,以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爱国誓言。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一面发奋学习,努力成为民族复兴栋梁之才,一面不顾生命危险,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是品学兼优的进步学生骨干。在美留学期间,正值国内解放战争发展迅速,中国留学生之间思想信仰差别很大,他以优秀的学业和良好的声誉,当选美国中西部地区中国学生会主席,出面组织爱国进步活动,引导大家阅读进步书刊、凝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祖国的召唤,迅速决定回国,并牵头组织51名留美学生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海外学子回去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3月回到祖国后,他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满腔热情投入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去。1952年,根据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他不顾自身安危,以专家学者的身份穿上志愿军军装,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1955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他服从组织调遣,离开创建不久、初见成效的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参与领导组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核物理人才。1959年,我国决定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科研副所长,在原子弹研制工作艰难起步的关键时刻,勇敢挑起技术总负责的重担。在核试验场,他不怕危险深入一线严格把关,敢于承担责任,保证了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文革”期间,许多领导同志和科学家受到冲击,他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尽力维护了核武器研制工作的进展。总装备部成立后,因工作需要,他古稀之年依然出任总装科技委主任,以崇高威望团结广大国防科技工作者为武器装备发展出谋划策。几十年来,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决服从组织决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毫无怨言地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奉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

才华出众,思谋高远。早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期,朱光亚就已展现非凡的物理才华,受到诸多著名教授的赞赏,1945年大学刚毕业即被遴选留校任教,随后又于1946年受派随团赴美考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成绩优异,第二年就开始在世界顶级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文章,迅速站到了国际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他在主攻实验核物理的同时,协助吴大猷教授开展理论物理研究,还与同期留学的杨振宁、李政道等经常相聚探讨理论物理问题,在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两方面都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形成了深刻的学术见解。1949年秋,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回国工作后特别是在我国核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非凡的学识,准确洞察问题、敏锐把握方向重点的能力,较强的组织领导才能,很快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顶层拔尖人才和优秀领军人物。1959年7月,不满35岁的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技术负责人。在以后领导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以及其他各项重大科技工作中,他始终以中央确定的方针为指导,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推动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1962年,他全盘考虑原子弹研究各项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抓住关键,主持制定计划纲要,部署重点攻关,为很快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着眼长远,在组织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时就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要求原子弹设计要体积重量小、效率高,将来能够以导弹为运载工具,使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一开始就选择了先进的技术路线。1970年后的三十多年里,他潜心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洞察本质、把握要领,重点突出、技术先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实现了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风云急剧变幻,他亲自组织发展战略研究,直接指导分析讨论禁核试形势和发展对策,适时推动高层决策做出长远部署,为持久保持我国核威慑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朱光亚处处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超越单位和部门的利益考虑问题。他视野开阔,总是密切关注国内外前沿动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推动工作。他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参与领导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和指导了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他敏锐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动向,提出的一系列富有远见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为加快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重民主,善于集中。朱光亚在科研组织领导工作中非常重视发扬技术民主,善于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他经常强调,“在科学技术问题上,由于专业繁多,相互联系复杂,要认真开展技术民主,注意发挥各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智慧与作用,群策群力,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与他共过事的许多同志都谈到,每逢重大技术问题,他都组织大家不分职务高低、年龄大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研讨和论证。他要求大家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说话,鼓励大家争论,启发大家发表不同看法。他总是非常沉稳仔细地倾听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善于总结不同观点,归纳提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见解,实现技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965年他组织核武器研究院开展氢弹原理技术途径大讨论,在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提出研究方向和重点,及时部署推动难点问题的解决,大大加快了我国攻克氢弹技术难关的进程。在我国核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都十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首创精神,坚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力求做到多方案选优、重大技术路线不走弯路、技术发展迈大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突破,使我国仅用40多次核试验就达到了国外需要数百次乃至更多核试验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在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总装科技委主任期间,他非常注重发挥专家群体的作用,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人们都知道他有个特点,从不以领导或权威自居,不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引导,指出改进的方向,循循善诱而不是发号施令。在他领导下,二十多年来科技委坚持不断地从整体上、宏观上研究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提出的一些重大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上层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有力指导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

严谨细致,科学求实。朱光亚一向以严谨务实而著称。核武器研究所建所初期,为使刚从四面八方选调来的科技人员适应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需要,他协助李觉所长开展“科研小整风”,建立规范化的科研管理程序,从理论、试验、设计、试制到技术总结,每个步骤都要贯彻严肃、严格和严密的“三严”要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科学求实的作风,形成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的习惯。每逢重大试验,他都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6字方针,要求搞好“五定”: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定关系、定动作,力争把一切可以预见、应该回答的问题解决在“零前”,保证试验一次成功。我国几乎每次核试验,他总是不辞辛劳深入现场,仔细检查重要环节,严格把关。在他这里,没有“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的模糊语言,所有问题都要事实清楚、数据准确。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育了核武器研究队伍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我国核试验的高成功率、高效益提供了保证。时至今日,核武器研究院的严谨作风在我国军工科研单位中间依然特色鲜明。朱光亚不尚空谈,始终倡导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主持科技委工作二十年,带领大家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工作,在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受到军委首长和总装党委的充分肯定,也使总装科技委成为全国众多专家组织、专家机构中发挥实际作用较好的一个。他在领导创建中国工程院的过程中,主持制定严格的院士评选标准条件,高度重视院士队伍的学风作风建设,制定院士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扎实推进研究咨询工作,带动工程院在建院初期就树立了良好形象。担任中国科协主席时,他呼吁尊重科学规律、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严谨求实的科学风尚,揭露和抨击利用名人效应和媒体炒作兜售所谓“重大发明”的伪科学行为,在科技界和全社会赢得了广泛赞誉。

淡泊名利,德高望重。朱光亚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卓著功勋,但他一贯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从不张扬,体现了杰出科学家的高尚品格。他放弃在国外发表文章、成名成家的优厚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长期隐姓埋名献身国防。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两弹一星”科技攻关内情的公开,人们才逐渐了解他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但他甘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他撰写的回顾文章悉数列举别人所作贡献,从来不提自己。这与现在一些年青科技人员热衷于媒体炒作、动辄大谈自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很值得我们学习发扬。朱光亚虽然身为高级领导干部,但不改学者本色,始终以普通科技工作者自居,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崇高境界。他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不计私利,同时又处处为人着想。1996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杰出成就奖百万港币奖金悉数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并反复叮嘱知情人不要对外宣传。不让宣传,既是他真诚而为、谦虚低调的一贯风格,又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做法给其他获奖人造成压力的细致考量。长期以来,凡是与朱光亚共过事的人,不管是科学家、行政领导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对他的美德赞赏不已、由衷钦佩。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但是朱光亚率领的科技团队,无论是核武器技术研究队伍,还是总装科技委、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领导班子,都是团结奋进、凝聚一体、顺畅高效。正像温家宝总理评价的那样,朱光亚不用多说,有他的率先垂范就可带领大家共同向前。朱光亚的高尚品德为我们加强学风道德建设树立了光辉典范。

Highly accomplished, still modest and amiable - Virtue and exploits of Prof. Zhu Guangya
Chen Rub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