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社会再次处于通讯革命时期,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乐观情绪不胫而走,不少人为之欢呼的全球公民社会或者地球村之类的预言不绝于耳。[1]当我们回首通讯技术的历史,相似的乐观情绪一再出现,但这种乐观情绪忽视了通讯的本质,其历来都是大国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早期烽火台驻军,还是今日美国对信息技术出售的严苛控制,都可见一斑。看似自由的通讯无不处于国家重要的战略考量之中。
在现代电子通讯肇始,电报的发明和使用亦无法摆脱与大国战略紧密相连的命运。所谓战略,最初往往与战争息息相关。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就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或作战地区的最重要地点上去的一种艺术。[2]不过,时至今日这一论述显然过于狭窄。广义的理解应该包括如何维持有利的和平或准备必要的战争,如何在确保本共同体的战后处境优于战前的意义上赢得战争胜利,如何缔造与之相符的战后和平,还有如何在和平状态中有效和合理地追求自身的政治目的。战略是联系军事权力与政治目的之桥梁,其本质既非军事权力也非政治目的,战略就是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追求政策目的。[3]本文所指的大国战略主要侧重于在大国竞争中,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战略。梁守德认为,国际战略目的是实现本国权益,其特点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是对一个较长时期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局性国际活动路线、原则和途径的谋划和规定。[4]大国战略所运用的权力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而且也应该包括国家原则。[5]由此可见,大国战略涵盖一国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实现这一政治目的的权力基础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简而言之,构成大国战略的要素主要有:战略目标、战略实力和战略途径。[6]
电子通讯的飞跃始于1837年电报实验的成功和1843年古塔胶绝缘性质的发现。随着电报技术的不断改进,电缆铺设的不断延伸,电报的战略性体现得愈发淋漓尽致。在帝国主义扩张的时代,各国都将控制跨国通讯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拥有电报通讯优势的国家无疑具有巨大的信息权力,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此外电报事业的成功不仅有助于西方大国开疆拓土,而且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广占殖民地的野心。
一、 电报与大国战略目标1851年11月,丹佛(Dover)和加来(Calais)之间电缆的成功运行揭开了国际通讯事业的新篇章。一年之后,通过陆地电缆的延伸,英法两国首都建立了直接联系。这刺激了英国建设跨大西洋电缆的梦想,点燃了英国公司投资远距离电缆铺设的热情。1856年10月20日,大西洋电报公司(Atlantic Telegraph Company)开始了跨大西洋的电缆铺设工作。不过这一工作遭遇接连失败,损失惨重。1858年昙花一现的成功加剧了对这一事业的悲观情绪。随后,英国政府成立联合委员会就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在经过一系列实验和技术改进后,大西洋电报公司铺设的跨大西洋电缆终于在1866年7月获得成功。[7]
虽然看似是各大公司在铺设国际电缆上冲锋陷阵,但是其背后却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和国家权力的驱动。例如,除了当时的英国之外,别无他国可以承受跨大西洋电缆巨额费用的损失和尝试。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进行电缆事业的公司允诺进行补贴。20世纪20年代之前,英国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海底电缆上处于垄断或支配地位:作为供应方,英国能够承担制造、铺设和维修长距离电缆所需要的大量的资本投资;作为需求方,英国在全球贸易和船只运输中的领先地位;并且最重要的,英国政府提供补贴和隐性支持。[8]543-544尽管在英国电报事业之初,私人投资者拥有电缆,但是电缆网络不是自由事业的胜利,而是政府慷慨给予的受益者。投资者第一笔横财来自1870年的国有化,当时英国政府国有化它的国内线路,释放的资金被投资在海底电缆上。后来英国以年金或大笔资金资助电缆公司:例如,它支付110万英镑给东方和南非电报公司(Eastern and South African Telegraph Co.)铺设亚丁到南非的电缆;对非洲直接电报公司(Africa Direct Telegraph Co.)铺设西非电缆也进行直接补贴。[9]162
电子电报的重要战略价值也不断被发掘。此前,人类即已认识到信息传输的战略价值。无论是击鼓传声还是烽火预警都是人类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并且常常与军事通讯相联系。古老的通讯方式发展到18世纪后期,形成了多种可视的信息传输形式,并且掌控在军方手中。法国政府通过立法确立由政府垄断长距离通讯系统。[10]英国的可视电报,亦限于用于反抗入侵敌人等军事目的。[11]52所以电子电报从一开始,就被政府认为是一个军事行动的有力助手。尽管在英国,电子电报的商用和军事利益相对和睦地共享,但是其他国家电子电报的军事利益显然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1845年,法国政府建立的第一条电子电报线是出于自己使用的目的。1847年,普鲁士修建第一条电子电报线时,军事用途占据了主导,公众直到两年后才被允许使用政府的线路。此外,在奥地利、荷兰和俄罗斯莫不如是。唯独例外的是在美国,电报最初的发展与商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2]102英国官方最初尽管表现出对电子电报的谨慎和现有信息传输系统的乐观,[13]22但是当电子电报真正投入使用时,电报公司获得政府许可的一项条款即在国家危机事件中,允许政府接管电报公司所有线路。[14]这便是典型的“电报将是政治工具,不是商业工具。”[15]
各国不仅将电报通讯国有化,而且企图建立排他性的远距离通讯电缆。人们对远距离即时通讯的重要性并不陌生。常常为人们所提及的是,如果早日建成跨大西洋电缆,将会使美国及时获悉英国撤回法令的消息,从而阻止1812年战争。[16]恰恰由于当时缺乏远距离通讯,才产生了一场双方都不愿意的战争。[17]1857年5月,印度兵变。这条消息到达电报站一共花了40天。[11]144基于印度在英帝国中重要的战略地位,铺设并完全掌控一条连接英国与印度直接通讯的电报线路,成为英国的当务之急。不过1859年的尝试却以失败告终。1865年1月27日,印度和欧洲第一条没有中断的电报线开通。但一封电报到达目的地仍要花费几天而非几小时,而且经常不完整。土耳其的电报员使用各种书写版本,并且不熟悉欧洲语言,导致转发错误频发。1868年和1869年,德国公司成功建设一条线路。英国政府因为这一线路并未掌控在自己手中而忐忑不安。1870年,英国和印度之间有效的电缆联系终于确立。自此,英印之间可以在5小时内有规律地传输信息。[9]160正是逐渐意识到电报通讯的重要战略价值,英国的电缆建设从大西洋扩展至全球,为整个英国帝国提供服务,并试图建立帝国情报服务,在帝国内部收集和交换消息。[18]为此,英国国内提出了一个计划,即仅仅通过英帝国领土建立环绕全球的电缆网,并专门成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政府所有的太平洋电报委员会(Pacific Cable Board)进行管理。1902年,这一计划完成,英帝国的所有地方之间都可以通过日不落帝国建设的电缆网络进行通讯。[19]
当时英国不仅寻求建立由自己控制的全球通讯网络,而且反对其他国家这样做。出于战略目的,大国之间不断角力电缆控制。1894年,德国政府和工业家迫切希望拥有一条独立于英国公司的电缆用于与海外殖民地联系。当一家德国公司寻求在英国康沃尔郡(Cornwall)的波尔佩罗(Porthcurno)建立跨大西洋中转站时,英国断然拒绝,借口是1888年英国和德国关于英德通讯将通过联合拥有线路的协议。但是德国公司并不打算从英国传递任何信息,只是借道而已。英国政府希望阻止任何他国电报公司进行跨大西洋通讯,很明显德国希望摆脱远距离通讯操纵在英国之手的命运。英德两国之间开始从和睦的商业关系变成政治对手。[20]
二、 电报与大国战略实力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实力地位的结果,也是国家实力地位的象征。自从电报发明并应用于实践之后,英国一直彰显自身在电报领域中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尽管欧洲大陆电报事业有较大发展,但是无论从发报机的发明和使用、电缆标准的设定还是海洋铺设技术上,都或多或少借鉴英国。世界各地的海底电缆被称之为“伟大的维多利亚技术”[21]。在当时世界电缆的发展中,英国占有世界份额的六成以上。下面是1892年世界各国的电缆分布情况。
![]() |
表 1 1892年世界各国电缆分布情况[8]560 |
电报就是权力,而且是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权力,不仅确保了国家之间的信息通讯,而且可以作为打击对手的重要手段。电报优势所带来的信息权力,增加了国家之间权力竞争的方式,这一特性尤其明显地体现于战场之中。英国正是利用自身的电报技术优势,成功地加速了美国参与一战的进程。一战爆发后,英国切断了德国最重要海底电缆并监听德国通过瑞典和美国线路到美洲的电报。1916年就任德国外交部长的齐默恩(Arthur Zimmermann)希望将墨西哥引入战争制衡美国。但是发给驻墨西哥大使准备贯彻这一战略的电文,注定要被英国情报人员截获。这份情报截获自美国的电缆,英国情报人员既想保留这一秘密又要让美国获悉电文内容。于是英国情报人员告诉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吉(Walter Hines Page),英国已经获得了德国驻美国大使发往墨西哥加密电报的副本。这一信息可以在美国西部电报联盟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找到记录。1917年2月24日,美国大使将齐默恩电报的情况报告给国内,总统义愤填膺。28日电报内容被公诸于众,美国全国群情激愤。毋庸置疑,电报的公布确实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态度,增加了美国的战争热情。因为它既击碎了威尔逊的和平梦想,也打消了美国孤立主义隔岸观火的情绪。[22]
最早使用战场电子通讯可能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在战争开始之前,俄罗斯拥有通讯优势,在莫斯科和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的军事总部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旗语系统,全程信息传输大约两天时间。并且在1854年初,俄罗斯已经建成一条从华沙到圣彼得堡的露天电报线。并随后延伸到今天波兰、芬兰直到克里米亚半岛。这些线路于1855年完成,对俄罗斯政府控制军队调动和支配战争物资分配上有重要帮助。英国、法国和土耳其传输信息更复杂,信件通过汽船从克里米亚半岛携带至保加利亚的瓦尔纳(Varna),然后由信使骑马从瓦尔纳飞奔至布加勒斯特,最后经由普通邮政路线到伦敦或巴黎,到达目的地需要12天到3周的时间。1855年,法国和英国出资在瓦尔纳和布加勒斯特之间铺设电子电报线路。在布加勒斯特,这条线路连接跨欧洲电报网到达巴黎,并经由跨海峡海底电缆与伦敦的国防部相连。为便于克里米亚军队之间通讯,电报公司同时提供战地电报服务。[12]103-108在随后的美国内战、普法战争中,交战各方都控制并利用电报来为战争服务。正因为如此,法国在1868年组建电报旅(Telegraph Brigade)。同一年,成立了军事电报学校,培训战时电报通讯人才。英国军方则从印度安排人员进入伦敦的邮政总部进行培训这一做法中受到启发,派出军事电报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不久,又扩展至实用的电报训练,通过派遣官员和人员到在伦敦的圣约翰森林兵营(St John’s Wood)进行培训,成了军事日常工作。1884年,英国组建了电报营,服务于非洲战役。[12]126-127
在战争期间,电缆成为了一个可怕的朋友或敌人,控制电缆的国家将掌控战场形势。通过切断电缆或控制电缆作为孤立一个国家的重要手段,不亚于击败了敌人的整个武装舰队。在智利与秘鲁的战争中,沿南美海岸的电缆被任意切断,对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在英国轰炸亚历山大港时,阿拉伯军队切断了跨越埃及的英国通往印度的电缆。不过影响甚微,因为英国已有另一条通过波斯湾和俄罗斯的电缆线路发送消息。[23]在美西战争中,美国海军也及时切断了几条英国在古巴海域的电缆,切断了西班牙古巴驻军与西班牙的联系。在1898年,英法两国争夺位于苏丹的法绍达(Fashoda),再次见证了电报的战略价值。因为法绍达地理位置重要,无论谁占有这一区域都将可以建设水坝并控制尼罗河水,由此握有埃及的命脉。法国希望控制法绍达并与它在大西洋到红海的殖民地合并,并且将英国殖民地埃及和乌干达分开。[24]139这当然为英国所不允许。当法国与英国的远征军在法绍达遭遇时,英国远征军与伦敦直接通讯但是拒绝让法国使用英国线路与巴黎通讯。同样在1899年-1902年南非战争中,英国坚持,如果法国、德国和葡萄牙希望与在南非的殖民地保持通讯,那么它们必须提交自己的密码本。[8]563
三、 电报与大国战略途径在电报发明之后,人们对其评价甚高。首当其冲的便是传统的时空观念在电报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用电报电子流动来测量时间,电报的速度已经接近于无,时间与空间已经消失在电报的滴答声中。[25]人们的乐观还不仅仅在于通讯的时间上,而且认为电报改善国家间政治氛围,并因此密切彼此之间的道德联系,降低国际之间的敌意。[26]在维多利亚时代,在电报所带来的结果中,最惊人的和最重要的在于它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影响方面:在两大洋之间,带来最密切和最亲密的朋友和利益关系,使得广袤帝国相互连接成为可能。[27]
如此浓厚的乐观情绪背后,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世界征服的雄心壮志。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征服是西方各国的大国战略的重要目标。而电报则提供了西方各国从事殖民征服和殖民控制的重要手段。电报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殖民征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1873年的第一次阿善堤(Ashanti)战争中,英国的电报部队开始取得成功。他们铺设了一条长达137公里的电报线路。1879年的祖鲁(Zulu)战争是第一场有电报部队参加的战争。电报部队通常需要在攻击部队之前,建立电报站。在1881年的德兰士瓦(Transvaal)战争中,信息部队再一次成功地在战争之前建立了基地指挥之间的通讯。在1882年的埃及战争中,军队登陆后,电报公司能够使用铁路线到达埃及军队防御位置的几公里内。并经由指挥部、海底电缆与伦敦的国防部相联系。[12]117-119这些电缆线为殖民者提供了战争的巨大信息优势,有利于他们分享军事情报、军队调动、战争部署。电报技术与其他技术一起为殖民者打开非洲的大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非洲电报网的建设,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英国和欧洲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对铺设电缆进行补贴的复兴,支持铺设环绕非洲大陆的电报。二是,黄金和钻石贸易在非洲东海岸的兴盛所驱动,从而使得电报也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三是帝国主义大国之间的合作,1884年和1885年两次国际会议确定了铺设电缆的原则。[28]103-104
电缆的铺设,使得西方对殖民地世界的控制更加严密。同时,在电报的滴答声中,电报两端的不平等结构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端提供基本信息并且服从另一端的命令;一端接收信息并且发号施令。电缆的铺设使西方将触角不断地延伸至世界各地,具有浓郁的殖民色彩。例如,法国在1861年铺设从法国南部到阿尔及利亚的电缆,英国寻求与印度的直接电报联系。[9]159在19世纪下半期,电报是英帝国扩张和殖民统治的关键因素。[25]
在殖民地反抗运动中,电报的价值也逐渐被认识。在1857年印度兵变时,印度国内的商业电报网络已经确立。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都是英国殖民者,他们希望借助电报网络加强对印度的控制,并且大力支持印度电报网建设。[29]印度的电报网不仅仅使得印度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而且使得殖民者对印度的控制更为深入。正因为如此,兵变士兵为了防止消息传输到兵变以外地区,迅速破坏了控制区域的电报线。不过,这一行动显然还不够迅速,电报站工作人员完全站在殖民者立场上,他们发出了兵变的消息。因此,电报网络实质上有助于英国控制兵变影响和进行镇压。兵变之后,英国决定将印度置于英国国王的直接控制下。[12]109-110
电报事业的发展,也刺激了西方各国从事殖民征服的野心。古塔胶是唯一有效制造海底电缆的绝缘材料。1851年,古塔胶用作海底电缆的绝缘材料取得成功。之后,铺设海底电缆的狂潮迅即掀起,对古塔胶的需求不断上升。1850年,英国进口古塔胶559,000公斤,到1872年,上升到2,337,000公斤。[11]133然而,这种古塔胶来源单一,主要来源地是马来半岛。这马上引发了英国对该岛的独占以及对古塔胶贸易的垄断。马来半岛的古塔树难逃厄运,简单的割裂取汁让古塔树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英国殖民者不断鼓励和支持发展古塔胶的事业,使得当地的传统经济结构也受到巨大冲击。由于垄断了英属马来亚古塔树、古塔胶的生产,英国确保了自己在电报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和利益。[13]274
为了铺设电缆,英国也积极介入国际争端。为了建立与印度的通讯,英国需要铺设一条伦敦与加尔各答之间的电报线路,而这条线路必须经过一段伊朗和土耳其之间长期存在争端的领土。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政府介入了这场领土争端,并向双方施加压力。最终,英国促成了电报线路的铺设。[30]此外,电缆的铺设也使得一些孤零无人小岛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大国纷纷发现,这些小岛在铺设电缆中可以作为重要的中转站、维修站、补给站。比如阿森松岛(Ascension)、圣赫勒拿岛(St. Helena)、诺福克(Norfolk)等岛屿曾用于电报的中转站。随着英国沙文主义情怀上升,电缆成为日益增长的烦扰。有的英国电报线路穿越非英国领土。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英国铺设了缺乏经济价值的远距离电缆,此外,力图将电缆通过的领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在1882年征服埃及的过程中,寻求电报安全的目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4]319在这一军事行动中,东方联合公司(Eastern Associated Company)积极支持英国将埃及变成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理由是亚历山大港在全球通讯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服务于英国海军舰队,以便军事指挥官与伦敦直接联系。[28]100
四、 结 论在通讯革命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常常身处各种乐观情绪之中。但当我们静静回味历史,心灵的宁静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或许可以更好地思考现实。回到电子通讯的源头,回顾电报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发现,电子通讯的本质绝非如乐观情绪所反映的,归属于技术的胜利或经济的结果。实质上,电子通讯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层面,确切地说,是国家战略的体现和结果。在电报发展的历程中,各国无不将控制跨国电报通讯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且希望建立完全排他性的全球通讯。在大国之间的较量中,电报亦是重要的权力指标,既反映了各国之间的实力地位,也服务于各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尤其在战场之中。此外,在实现当时的大国战略中,西方各国莫不将电报作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工具。在大国寻求领土扩张的年代,电报线如同大国的触角不断伸向全球。在滴答声中,不平等的信息传输反映的是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回到今日,信息自由流动的呼声甚是喧嚣,然而,这种声音无视了通讯技术的战略性特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信息技术优势国家的战略目的,其倡导的信息自由恰恰源自它具有控制信息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自信。
[1] | Lester Salamon. Toward Civil Society: The Global Associational Revolution and the New Era in Public Problem-Solv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Development. Zhao Li qing and Carolyn L. Irving, eds. Hong Kong: Hong Kong Press for Social Sciences LTD, 2001: 27-40. |
[2] | [德]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1.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157. |
[3] | Colin S. Gray. Modern Strate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7. |
[4] | 梁守德, 洪银娴. 国际政治学概论.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57. |
[5] | Gary Hart. The Fourth Power: 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 |
[6] | 周丕启. 国家大战略:目标和途径. 现代国际关系, 2006(10): 46. |
[7] | Chester G. Hearn. Circuits in the Sea: The Men, the Ships, and the Atlantic Cable. Connecticut: Praeger, 2004:79-170. |
[8] | Daniel R. Headrick. Pascal Griset. Submarine Telegraph Cables: Business and Politics, 1838-1938.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2001, 75(3): 543-578. DOI: 10.2307/3116386. |
[9] | Daniel R. Headrick. The Tools of Empire: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10] | Gerald W. Brock.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he Dynamics of Market Structu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6. |
[11] | Russell W. Burn.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formative years. London: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4. |
[12] | Ken Beauchamp. History of Telegraphy. London: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8. |
[13] | Brian Winston.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A History: From the Telegraph to the Internet. London: Routledge, 1998. |
[14] | Iwan R, Morus. Frankenstein's Children: Electricity, Exhibition,and Experiment in Early-Nineteenth-Century Lond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24-225. |
[15] | Jeffrey L. Kieve. The Electric Telegraph: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Newton Abbot: David&Charles, 1973: 46. |
[16] | Ronald L. Hatzenbuehler, Robert L. Lvie. Congress Declares War: Rhetoric, Leadership, and Partisanship in the Early Republic. 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15. |
[17] | Neil Hart. The Foreign Secretary. Suffolk: Terence Dalton, 1987: 71. |
[18] | Robert W. D. Boyce. Imperial Dreams and National Realities: Britain, Canada and the Struggle for a Pacific Telegraph Cable, 1879-1902.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2000, 115(460): 68-69. |
[19] | P. M. Kennedy. Imperial Cable Communications and Strategy, 1870-1914.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971(86): 728-752. |
[20] | Daniel Headrick. The Invisible Weapo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851-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81-82. |
[21] | Christopher H. Sterling, Phyllis W. Bernt, Martin B. H. Weiss. Shaping American Telecommunications: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6: 49. |
[22] | David Paull Nickles. Under the Wire, How The Telegraph Changed Diplomac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7-150. |
[23] | George Ethelbert Walsh. Cable Cutting in War.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98, 167(502): 499-450. |
[24] | Jr. Harold E. Raugh. The Victorians at War, 1815-1914: An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Military History. Oxford: ABC-CLIO, Inc, 2004. |
[25] | Iwan R. Morus. The Electric Ariel: Telegraphy and Commercial Culture in Early Victorian England. Victorian Studies, 1996, 39(3): 340-341. |
[26] | Richard B. du Boff. The Telegraph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Technology and Monopol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84, 26(4): 571. DOI: 10.1017/S0010417500011178. |
[27] | Iwan R. Morus. The Nervous System of Britain′: Space, Time and the Electric Telegraph in the Victorian Age.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00, 33(4): 458-459. |
[28] | Dwayne R.Winseck, Robert M. Pike. Communication and Empire: Media, Markets, and Globalization, 1860-1930.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29] | Mel Gorman. Sir William O'Shaughnessy, Lord Dalhousi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legraph System in India.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71, 12(4): 581-601. DOI: 10.2307/3102572. |
[30] | Soli Shahvar. Iron Poles, Wooden Poles: The Electric Telegraph and the Ottoman: Iranian Boundary Conflict, 1863-1865. 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2007, 34(1): 23-42. DOI: 10.1080/13530190701224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