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1, Vol. 1 Issue (4): 129-131  
0

引用本文 

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筹备会纪要[J]. 科学与社会, 2011, 1(4): 129-131.
The minutes of the preparatory meeting for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ology of science[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1, 1(4): 129-131.

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筹备会纪要
    

2011年10月14-1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近20位从事科学社会学、科技哲学、科技史、以及STS研究的学者,聚集一堂,共商我国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 我国科学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研究员提出,对我国科学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反思,应着重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冷下来了?二是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即科学家们)为什么对此越来越不感兴趣?围绕这些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南开大学赵万里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对我国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从1992年起,有些从事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受到市场化影响开始退出学术界,同时有些学者的研究兴趣开始转向科学生产力、知识经济等内容,使得之前积累的学术性传统开始淡化。另一方面,由于默顿学派在学术前沿受到了挑战,科学社会学内部也在不断转向过程中,研究者们对这一领域的基本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产生了许多困惑。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科学社会学的式微。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李真真研究员指出,在80年代思想启蒙、思想解放大潮中,科学社会学被引介到我国学术界,并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把国外相关理论介绍进来,加上自己的理解,但还没有将之应用于本土化研究。而科学社会学恰恰需要大量的实证工作,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跟上,就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袁江洋研究员认为,现在的意识形态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所以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等完全在政治化目的下建立起来的学科,制度化进程发展很快。与之相比,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缓慢,与其社会学的背景有关,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从根本上中断了二三十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过度忽视了科学理性,遭到了科学家群体主流的排斥。

山东大学林聚任教授提出,科学社会学领域受到关注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跨学科的程度较强,国内社会学者的学术背景与这一领域的知识需要差距较大,社会学界对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和支持也很不够。说科学社会学研究有点衰落,不如说它在社会学领域从来没有真正兴起过。默顿学派的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就国内而言,学术界在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经验化和学科化方面始终没有突破。

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认为,以前的研究工作更多是基于对国外科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介绍,更多还是处在追赶学习的时期。但怎么从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现象,我们做得不够,从而使学科发展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国外学者探究的对象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的时代课题,撇开他们的时代背景,仅仅引进和评介国外的新思想是不够的。

二、 振兴我国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探讨

结合大家的讨论内容,曹效业研究员提出,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关注两个方向。其一,科学共同体是否是一个国家所在社会的基本缩影,它的社会架构是与所在国基本同构,还是有一个普适的结构?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才有意义。其二,现在的科学共同体和社会体现为一个强关联的系统,与默顿时期相比,变化非常剧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是不是有所变革?他建议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再做更进一步的严肃学术争论。

李正风教授指出,科学社会学研究有共性的问题,也要重视个性的问题。这一领域在我国要想真正有生命力,需要针对中国问题,特别是以中国为对象的活生生的科学实践,来研究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或是理论分析,再提炼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做出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有独特贡献的工作。就研究方法问题来说,现在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群体中,真正来源于社会学领域的人并不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于研究方法的训练是有缺陷的。对此,补课是一方面,也要更多地吸引有社会学背景的人参与进来。

在如何振兴我国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上,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龚旭研究员都在发言中指出,学术界需要真正按照社会学的范式,以科学作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的分析。目前我国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式还不是很规范,相关研究项目对调查方法和实际的经验基础关注不多。他们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学术规范性问题,同时在研究内容上不应局限于默顿学派,可以多请一些社会学家来与科学社会学研究群体交流。

中科院政策所李真真研究员和杜鹏副研究员认为,科学社会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之所以会突然消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没有“落地”。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现在社会环境和科学本身都与默顿所处的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的解读和中国的案例研究还是很不够,从事科学的社会研究的学者们,没有很好地为社会提供很有洞察力的研究内容。中国有许多特殊案例,也有许多共性的内容,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下,立足于中国的实证经验研究将会给这一学科领域带来很多新的发现。

袁江洋研究员对此表示赞同,他进一步指出,在推进经验研究传统的过程中,科学社会学领域应该建立学术联合体,形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科学现象的共同基础和范式。这不仅需要研究者与社会学家们保持对话,同时也需要接纳科学哲学、科学史等领域的学者们介入到这一领域中来。

清华大学杨舰教授强调了科学社会学研究方式的选择问题:科学社会学是应该自上而下地做,还是自下而上地做?他结合日本的科学社会学发展经验指出,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率的,并建议我国的研究应该从历史上的重大案例入手,对与社会有关的科学活动进行深入解读。

三、 召开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的建议

正在筹备中的全国科学社会学会议,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积极响应,他们阐述了自己对于会议的预期,并对会议的组织工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建议。

李真真研究员提出,对于当前科学共同体的内部治理机制,我们的认识和研究还很不够,因此她建议会议应该以这个主题为导向。在研究方法上,她表示需要坚持以社会学的方法为内核,同时也要有宽容性,但应注意避免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过分宽泛的概念。

林聚任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张增一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加强科学社会学自身的学科意识,形成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加强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并能够与STS的广义定位有所区别。他们建议会议筹备工作应该着重关注两类问题,一个是筹备各方如何达成共识,另一个是以何种形式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这一学科领域中来。北京大学朱效民副教授提议,会议应有广泛的参与度,要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参加,甚至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学生专场。

经过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建议该会议2012年下半年在南开大学举行。大家认为,该会议作为振兴我国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学术会议,应当广泛吸纳相关研究背景的学者参加,共议科学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最主要的不是靠规模,而是靠质量,全国科学社会学会议还应强调学科范式,保证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高质量的研究。

The minutes of the preparatory meeting for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ology of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