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其中之一是创造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体现了汉字的特点,简洁精练,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因此广为流传,历久而弥新。这些成语,记录了先人的智慧,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丰富的阅历,凝练了成败兴衰的经验,也荟萃了许多科学的道理,给予人们深刻的教诲和启示。这些成语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和文章中,被屡屡引用,使我们从中获益良多。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西文化广为交流,交通资讯日益发达,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似有必要对一些成语重新加以认识和阐释。这种对既有成语的“新解”,有的是反其意而用之;有的只是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加以理解,赋予成语以新的涵义,或扩充其内涵;有的则是从某一专业视野出发,着重阐释或挖掘某一成语在某一领域可能具有的特殊功能或涵义。
这些成语新解,是笔者多年来学习和运用成语时受到的启发而引发的思考笔录,可谓有感而发。把这些心得写出来,目的是与广大读者交流,并就教于识者。希望通过对若干成语重新阐释,能够使古老成语的意义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眼高手低“眼高手低”本是个带有贬义的成语,讲的是一个人的眼界高,但能力低。然而在笔者看来,眼高手低这一成语,揭示了文艺界乃至科技界一个普遍的规律,即欲想创造出高水平的作品,有高水准的艺术或学术造诣,首先要有高的眼界和鉴赏能力,为自己树立高的标准,使自己的眼永远高于手,方能不断有新的追求,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先以绘画、雕塑、书法一类视觉艺术的工作者为例。要想所创造的作品具有高的艺术水准,首先作者本身应具备鉴别所谓好的作品、美的作品的高超能力,也即必须具备高的眼界。这就要求培养这类艺术家必须先教他们学习美术史、书画史。首先从懂得欣赏前人的成功作品开始,清楚既有的作品哪些地方是成功的、美的,哪些地方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应加以改善。然后通过艺术实践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通过对瑕疵的改进,使自己的创作更上一层楼。推而广之,对于从事音乐创作、乐器演奏和歌唱艺术这一类听觉艺术工作者而言,同样应提倡耳高手低,要对准确的音高、节奏等有高超的判别能力,对什么是动听的音乐,有挑剔的耳朵、过人的乐感,才能对自己谱写的乐曲、演奏的音乐有评判鉴赏的能力。如此,其所创作的作品,所演奏、歌唱的音乐,方有希望达到极致。
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而言,他们对于自己或他人所写作的文字,也首先要有高的鉴赏能力,懂得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句子称得上文从句顺,哪些文字可有可无,须加以删改。只有具备高的眼界,看得出自己的文章的不足之处,才会动笔修改,使之成为经典范文。
即使对于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人士,对于自己学科领域内何为好的成果,何为堪称经典的范例,也必须有高的评判和鉴别能力,才能见贤思齐,努力创造出一流的成果。
总之,眼高手低这一成语,反映了各行各业的一个普遍规律:要使自己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首先必须学习前人的经典,提高自己的评判和鉴赏能力,同时努力使自己具备创造出达到自己心目中高标准的作品与成果的实际工作能力,才能获得成功。眼界必须永远高于手功,才能不断为自己设立前行的标杆,使自己不断有新的更高的追求,永不满足,臻于至善。
熟能生巧成语“熟能生巧”中的“巧”,通常指手艺或技艺上的灵巧。“熟能生巧”指的是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与实践,方能娴熟地掌握一门手艺或技艺,从而出神入化,达到灵巧的效果。然而依笔者看来,“熟能生巧”的“巧”尚有更重要的意义,包含有创造、创新的意思。因此,“熟能生巧”这一成语,阐明的是辩证法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道理。“熟”就是量变的长期积累,“巧”则是质变的一朝升华。“熟能生巧”揭示了创造、创新的普遍规律和途径,欲想在某一行业、某一艺术、学术和科技领域取得创造性成果,形成创新的流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辈的指引下,通过刻苦学习和训练,熟练掌握本行业、本领域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推陈出新,作出新的创造。
以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例。梅兰芳、周信芳等著名京剧表演大师之所以能创造出梅派、麒派等创新的艺术流派,取得伟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因为“熟能生巧”。这些艺术大师自小就拜师学艺,经过刻苦的训练和长期的摸索,无论是“做、念、唱、打”等基本功都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才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新的艺术时代。
再举书法家为例。历史上像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都从刻苦地临摹前人的书法碑帖入手,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才能娴熟地掌握点、横、捺、撇等基本书法笔触,将汉字结构及其美的组合谙熟于心,博取各家之长,最终出神入化创造出新的书法体例,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崇高艺术成就。
诗词创作也是如此。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学会诗词创作,首先要熟读前人的著作,掌握平仄音韵格律,熟习典故,熟悉“诗腔”、“词韵”,慢慢地就会由熟而“生巧”,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就有希望写出不逊于前人乃至超越前人的不朽作品。
其它行业亦复如此。要想成为有成就的数学家,也必须从小学好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初等基础课程,再进一步学习诸如微积分、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论等高等数学课程,再在某一专门方向上深入钻研。在此基础上,“熟能生巧”,才有可能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难题,获得创造性的成果。没有扎实的基本训练,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我在一首题为《悟学》的诗中,就谈了对“熟能生巧”这一成语的认识。
诗云: 童心生兴趣,熟练助神道。
唱唸经年巧,临摹历载功。
源丰波象阔,本固木华荣。
久酿醇香冽,山参味效浓。
该诗讲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培养兴趣。通过经年历载的训练,博采众家之长,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由熟而生巧,取得创新性的成果,成为大家。舍“熟”难以生“巧”。不经过长期刻苦努力,通过投机来取巧,走速成之捷径,或者靠“花俏”的包装来冒充创新事物者,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浮云蔽日《新华成语词典》对“浮云蔽日”的解释是:“浮云遮住了太阳。比喻奸倭蒙蔽君主,贤人遭受排挤。也泛指小人当道,社会黑暗”。词典中例举古人的有关诗句。其一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以及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中第二首诗句中的浮云蔽日,符合词典对该成语的释义。而第一首中的“浮云蔽日”,指的是游子心中另有所思之人,而遮蔽了对原有爱人的思念之情。可见,“浮云蔽日”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浮云蔽日”新的释义,即如果将我们从事某一活动的终极目标定义为白日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那些遮挡或模糊了终极目标的近期目标或其它实际上是偏离了终极目标的次级目标视为浮云。因为这些近期和次级目标,原本是希望它们能作为指引、导向终极目标的参照物,但弄得不好,却可能成为蔽日之浮云。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此类例子并不少见。
兹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为例。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发现真理,增加新知识。我们从事技术开发的终极目标,是发明或改进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力,或藉以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二者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提出来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增强国力,改善民生,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造福国家和人民。为此,我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来阐述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新发现,公布我们进行技术开发所取得的新成果。为了鼓励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国家设立了各种基金,对研究者予以资助。政府还设立了不少奖项、学衔、职位或荣誉称号,旨在对那些从事科技活动而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予以表彰。我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研究经费以及奖励或取得各种头衔,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终极目标而伴随的行动或采取的激励措施。如果大家始终牢记终极目标,那么我们适当地通过论文、专利的评比,通过设立基金和必要的奖项,授予头衔,是有利于促进终极目标的达成的。然而在实践中,如果弄得不好,也可能违背初衷,适得其反。例如,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将论文、专利数量的对比,科研经费的多寡,获奖的级别和数量以及所取得的各种头衔的数量作为考核、评比的标准和量化指标,重数而不重质,更有甚者,某些学风不正的人,可能因此弄虚作假,拼凑论文,夸大成果,将发表论文,获得经费,争取获奖和头衔,作为牟利的敲门砖,甚至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孜孜钻营。这些年我们的论文、专利与获奖成果的数量扶摇直上,但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能在科技史上留下纪录的成果为数并不多。此种情形,若听之任之,愈演愈烈,则终极目标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远,真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为此,改进我们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科研体系,是当务之急。
明白了浮云能蔽日的道理,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要明确树立高远、正确的终极目标。在从事该活动的自始至终,都时刻牢记这一终极目标,使之成为光辉高照之朗日,而不为各种浮云所遮蔽。这样,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少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早日顺利地到达光辉的目的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成语,源自《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原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作为琢磨美玉的金刚钻。”后喻他人的意见和做法,可以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依我看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成语,道出了科学与学术研究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和道理,即欲解决本学科、本专业所遇到的问题,除了借助本学科、本专业习用的知识和方法外,往往需从其它学科、专业借用新知识、新方法,方能奏效。而且,从他山搬来之石,往往成为开启本学科、本专业某些难题之锁的金钥匙。这是因为我们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是不分学科和专业的。划分研究领域,完全是人为的习惯使然。在人类历史上,对事物的认识,是先从整体的把握,逐渐深入到事物的细部,再由综合细部的认识,上升为整体的再认识这一大致过程的。其中这一将事物划分为各个细部,分别进行深入解剖、分析的研究路线,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也形成我们今天这种学科、专业林立的情形。这种对学科、专业的细分,固然有助于人们集中精力,深入细致地研究事物的某一侧面,以获得较为细致的认识,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与方法的优点。倘若弄得不好,也容易形成“隔行如隔山”、“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局面。同时这种对学科、专业的细分,也容易使得人们对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找不到关键的钥匙,耽误了解决的时机。
实际上,某一学科、专业领域产生的问题,其解决的关键思路或方法,往往来自其它学科、领域。目前,很多科技创新发生于交叉学科、边缘领域,就是一个明证。事实证明,其它学科、专业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往往为本学科、专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启示。因此,善于提出问题是重要的,而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更为重要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采用纵横研究方法,不仅沿纵向深入,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尽可能多地往横向扩展,了解其它学科、专业的动态,从中汲取新鲜的知识和思路。同时,这一成语,还启示我们迫切需要以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为核心、为枢纽,建立相关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协力攻关的平台。我们还需要突破学科、专业的藩篱,跨越学科、专业的边界,以综合的视野,融贯的思路,重新审视我们学科、专业的划分,组建更多大的学科群和相应的创新团队。如此,我们方能解决面临的久攻不下的难题,使科技和学术研究,能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