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5, Vol. 5 Issue (2): 121-125  
0

引用本文 

周程. 有界国家能治理好无界网络吗?---弥尔顿.L.穆勒的《网络与国家》刍议[J]. 科学与社会, 2015, 5(2): 121-125.
ZHOU Cheng. Can Bounded States Do Good Governance on Unbounded Network?—A Review of Milton L Mueller′s Book NETWORKS AND STATES[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5, 5(2): 121-125.

有界国家能治理好无界网络吗?---弥尔顿.L.穆勒的《网络与国家》刍议
周程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全球互联网犹如一个超级麻烦制造者,正在不停地给国际社会(尤其是主权国家)提出新问题,带来新挑战。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如果我们只是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基于过去的管理经验,依靠现有的组织机构,采用应急的、零散的和刺激反应式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所引发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尽管互联网在急速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众多治理难题,譬如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安全的维护、不良内容的监管、关键互联网资源的分配等,都超出了主权国家的治理疆域,但是很少有人从国家治理上升到全球治理的高度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学者弥尔顿.L.穆勒(Milton L Mueller)201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一书非常难得。

穆勒198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工商管理学院、罗格斯大学新布朗斯维克校区信息与传播学院、雪城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执教。其间,他还于1997年加入了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并于2003年参加了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简单回顾一下穆勒的研究发表经历,就会发现他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直走在通信与信息政策研究的最前沿。1992年计算机民用化伊始,他就发表了专著《香港国际电信:自由化的案例研究》。紧接着,他又于1993年发表了第二本专著《电话公司在天堂:放松电信管制的案例研究》。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后,穆勒便预见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并于1996年发表了第三本专著《信息时代的中国:电信与改革的困境》。从穆勒的早期学术专著中很容易看出,他对自由主义十分热衷。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穆勒的视角逐渐由电信基础设施的开放转向" 互联网应当在何等监管力度下以怎样的程度开放" ,此乃互联网治理核心问题之一。相关论著有1997年的《电信政策与数字融合》以及同年的《广阔的服务:美国电信行业的互联、竞争与垄断》,此外还有2002年的《根本的治理:互联网治理与被驯化的网络空间》。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不难找到《网络与国家》一书中很多思路的影子。

《网络与国家》成书于2010年,但很多内容是在2008年与2009年完成的。彼时至今,世界互联网的规模扩容了50%以上,中国更是拥有了比2008年多出一倍的网民。但是,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并没有影响到这本书的时效性,恰恰相反,这本书预见到了不少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譬如2013年夏天曝光的" 棱镜计划" 。穆勒在该书中曾犀利地指出:" 援用‘国家安全'的诉求可以增加预算,并在官僚体系及政治阶级内提供更有效的政治动员能力。现在已经有人在讨论‘网络军事一产业联合体'了。" [1]214" 不过,最近出现的将虚拟空间纳入国家安全动力体系的倾向,的确导致了对更有力的权力形式的渴求以及重新对‘民族国家竞争'这一传统逻辑的大力主张。" [1]219还有,在本书中仅仅是偶然提到的维基解密(2010年之前阿桑奇还没有因抖出重量级的包袱而走红),日后竟成了攸关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议题。穆勒对此也预先表了态:" 如果一个人的政治根基源自对外国人的仇恨或对恐怖分子袭击的恐惧,且与他结盟的意识形态拥护者与特殊利益团体想利用这些恐惧以强调国家安全,对公民自由与隐私加以监视,那么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就将被其视为敌人并予以诋毁。" [1]316

《网络与国家》一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加一个" 导言" 和一个" 结语" 。

在" 导言" 也即第1章" 互联网本质之争" 中,穆勒指出因有疆界限制的民族国家主权与无疆界限制的国际互联网空间之间存在强大的张力,故国家在治理互联网时会遇到很多挑战。这种挑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通信与信息政策领域中现存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对民族国家在互联网治理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网络自由主义和网络保守主义的态度都显得过于乐观。

在书中第一部分,穆勒以三个热门网络事件,即2004年独立媒体中心的解散、2007年爱沙尼亚的" 网络暴乱" 以及2009年英国审查维基百科的尝试为例,解释了" 网络" 与" 网络化治理" 的概念,旨在使读者了解" 网络化治理" 与" 互联网治理" 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值得强调的是,在讨论互联网的善治问题时,穆勒非常喜欢使用" 治理(governance)" ,而不是" 统治(goverment)" 一词。我们知道,福柯当年通过考察麻风、鼠疫、天花三种流行病史分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权力技术,揭示出近代以来国家权力行使方式所发生的重大转变,即由统治转向治理[2]。问题是,统治和治理究竟有何不同?按照俞可平的解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 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 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3]。借用穆勒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治理" 比统治一词的确要弱一些" [1]11。由喜欢使用" 治理" 一词可以看出,穆勒在对待如何善治互联网一事上一开始就预设了立场,即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赞同多方利益相关主义。

第二部分由第4、5、6三章组成。在第4章中,穆勒详细介绍了联合国举办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缘由及其活动情况,解释了为什么它是互联网治理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为了解决国际组织的" 民主赤字" 问题,积极鼓励非国家行动者的参与,结果促成了一个互联网治理的跨国政策网络的创立和一个新的联合国组织-互联网治理论坛的诞生。在第5章中,穆勒描述了由多个公民社会团体组成的跨国政策网络围绕信息社会世界峰会进程所做的动员情况。紧接着,他又在第6章聚焦于新成立的互联网治理论坛,揭示了各类行动者在论坛背后的博弈情况以及对论坛的制度设计与日常运作所产生的影响。穆勒在这一部分意欲表达的是,既不能只依靠主权国家来共治互联网,又很难只依靠非国家行动者来共治互联网。现阶段,互联网的善治虽然离不开主权国家、私营部门、公民社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跨国共治,但是" 仅仅把政府、工商企业和公民社会的代表塞进同一个房间,让他们进行没有法律约束的对话,并不能给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 [1]151,而且这种跨国治理方式也缺少法理支撑。因此,有必要探索出一种更为有效的互联网治理体制与机制。

第三部分逐一讨论了驱动互联网治理体制与机制变革的四种主要力量,揭示了互联网用户与著作权和商标拥有者之间的斗争、打击网络犯罪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管制互联网内容与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以及由关键互联网资源的跨国治理引起的矛盾。穆勒认为,这四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即在释放无界网络的能力与维持有界国家的管控之间存在严重冲突,而这种冲突只有在变革现有的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互联网治理体制与机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获得解决。由于当下我们尚未找到一种有效的、稳定的、合法的制度解决方案,所以全球互联网治理陷入了围绕主权国家的" 次佳" 平衡状态。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会不断地对当前的互联网治理格局进行洗牌。因此," 没有什么是必然的,我们的未来将由我们亲手创造。" [1]306

在相当于结语的第11章" 意识形态与愿景" 中,穆勒使用两条坐标轴将人们关于互联网治理的主张划分成四种意识形态。其意识形态坐标系中的横轴表示人们对主权国家治理互联网的认同程度,纵轴表示人们对按科层化治理互联网的接受程度。纵轴的右侧表示认同国家治理,左侧表示主张跨国治理; 横轴的下方表示接受科层化治理,上方表示主张网络化治理。穆勒将位于其坐标系右下、左下、右上、左上象限的主张分别称为" 虚拟世界的反动派" 、" 全球政府的拥护者" 、" 网络化国家主义" 、" 非国家化自由主义" ,并逐一对这四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分析评论。毋庸赘言,穆勒作为互联网治理愿景提出来的当然是非国家化的自由主义。

对于穆勒主张的具体内容,实无多做介绍的必要。如果读者对其感兴趣,可以翻阅由笔者带领三名北京大学研究生翻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2015年1月版)。

总的来讲,穆勒即便不是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也是基于西方价值观来考察互联网治理的。因此,从《网络与国家)一书中我们很难找到对中国互联网治理的中肯评价。相反,该书还数度将中、俄等国的互联网治理政策视为危害美、欧互联网安全的洪水猛兽,并不无嘲讽地对2009年流产的中国" 绿坝系统" 进行了抨击。尽管如此,该书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对中国的互联网治理仍不乏启迪意义,因此值得推荐给大家一读。

Can Bounded States Do Good Governance on Unbounded Network?—A Review of Milton L Mueller′s Book NETWORKS AND STATES
ZHOU Cheng     
参考文献
[1] 弥尔顿·L·穆勒.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周程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2]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3] 俞可平.从统治到治理.学习时报, 2001-01-22(3). http://xuewen.cnki.net/CCND-XXSB20010122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