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2, Vol. 2 Issue (2): 127-133  
0

引用本文 

孙国际. 人类科技价值观念的升华——对科学传播“第四主体”提出的思考[J]. 科学与社会, 2012, 2(2): 127-133.

人类科技价值观念的升华——对科学传播“第四主体”提出的思考
孙国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2011年6月间,我参加了在四川绵阳科学城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会上,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作了“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的学术报告,该报告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关注科学传播如何超越国家层面,考虑全人类与大自然的命运。我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类的科技价值观在不断升华。

一、 古代科学的产生是无功利纯理性的智慧追求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接受大自然恩赐之时起就开始了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以适应、改变外在环境、事物,不断努力地使用自己的体能、技能、才能,得到对自身有用的技术。这些技术完全是基于个人小生产式的实际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技能、技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制造出了木、石、铜(铁)制的工位器具,从而进一步地创造出畜牧业、农业技术乃至使养殖、冶炼、水利、建筑、陶瓷、纺织……的技术,甚至连艺术、巫术在不同民族、区域都有不同形式、方式及其侧重性的萌发与积累。因此,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人类最先创造的三种“术”,生存技术、艺术、巫术,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精神产品。

回首人类走过的漫长历史,科学早在中国的商周、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以整体式地用自然哲学之方法萌发起来。典型的是希腊古典科学的产生。由于当时人类各方面的物质技术条件非常有限,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往往是朴素的,对客观事物做出总体的感悟甚至是轮廓性的认识。古希腊是奴隶制最繁荣的国家,奴隶制让自由民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长期下来使希腊人拥有了以大量物质做基础的优裕生活、闲暇与自由。商业活动使商人感受到了古埃及、巴比伦和西亚地区的文化魅力,而不愿屈从于宗教的神说。面对那些不可逃避、无情的自然现象,古西腊人开始把这一切视为有内在规律的,并且其规律是可以为人类所把握的,是能够给出理性的解释并试图超越个别的现象进入一般性认识的追求。渐渐地形成了希腊人追求超越思想,对纯粹知识充满神圣的渴求,对智慧无比崇尚的精神特质。从而造就出其高度发达的思维技巧,成就出众多的思想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学家,出现了人类精神理性上的一个极至性的发展。形成的那些极富天才的自然哲学理论,成为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始性基因。

这时候的科学只是在极少数人那里繁衍与传播,总体而言,是处于纯理性、无功利、热爱智慧的追求。是什么因素造成他们这种精神特质,而产生了科学奇迹呢?是其特殊的优裕生活条件和有着理性的思索与崇高的追求……古希腊人做出的原始性科学创新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被后人所认识和理解。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们长期与体力劳动相脱离,养成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习惯,往往不太重视亲自动手观察自然、制造工具仪器,形成了重视理论,忽视技术实用性与自身实力、经济能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极易走上空谈,造成当时国家的生产技术基础,国防实力越来越薄弱,最终被其北方游牧民族马其顿所击溃。因此,一旦这些条件遭到改变,这种极为特殊状况形成的因素就没有了,其科学的发展也就自然中断了!

二、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是“市场”、“竞争”之利益催生的智慧之果 1. 近现代科技的由来与发展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生产必须的产品。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最初只能依靠自身的体能、技能逐步形成技术积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当其生产能力逐渐增强后,人们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就必然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这种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交换,表面上看是一种物品等价式的交换,实质上是进行着人与人之间要求劳动平等的交换(流),是通过“市场”将各自生产物进行交换而得以实现的。从而使人类的生产从最初的自然经济式的产品生产发展为商品——即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发展。这种市场交易必然要求在等价的产品、劳动的交换中产生一种无形的“竞争”,即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效率就愈高,就越能到市场上获得好价钱。这时“市场”、“竞争”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上,集中产生出了对“技术”的呼唤。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因此,技术在漫长的发展与积累的基础上,就导致其“科学”的产生与升华,并有效地反作用于技术使之快速和深入地发展。而技术、科学发展的本身,以及在市场中实质上进行着的商品交换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充分要求“法治”,又必然要求坚持进一步“民主”、自由(主)的原则,从而产生人人都能接受而且向往的自由、平等、民主,进而释放出蕴藏已久的巨大的智慧与力量。

①恩格斯. 致瓦·博尔吉乌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6版:198.

这个时候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直至全面地引领起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和当今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的现代化生产。

②马克思.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年) .人民出版社,1978:206-208.

这里不难看出,“市场”、“竞争”对于科学技术成为主流所起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运作,选择了市场经济,其自由、平等、开放、竞争机制的形成,尤其是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就越加强烈,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来自于对利益的追求。

2. 科技创新中的真理观与价值观

公元1831年,法拉第在揭示电磁相互转化的规律中,发现了感应电流,当时的英国首相得知后新奇地观看了实验,突然问他:“这有什么用处?”法拉第愣了一下,沉思了片刻后感叹地回答说:“一个初生婴儿能有什么用处呢!”然而,当这个“婴儿”长到35岁以后,就出现了实用发电机。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工作者往往看重真理原则,而科学以外的人则常常注重科学技术产生的物质价值。如政府要利用科技来增强国家、国防、区域的实力,商业、企业、实业要利用科技来获取利润。

已往的历史表明,只注重真理原则往往出现脱离国家、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强调科学研究中的理性追求固然重要,但过分理想化就极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古希腊人只重视理论,在现实中遭遇了失败就是例证。

只注重科学及其技术物质价值,不仅常常出现科技发展的短期行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伴随出现只图眼前利益而最终殃及自身长远的发展。我国古代文明发展遥遥领先,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发明中,相当一部分源自中华民族。但深入分析后,我们便可以看到主要都是技术上的,从总体上讲,在其科学技术发展上没有从实用技术层面上升华出来,没有摆脱经验层面之实用目的的结果,而对其特定实践活动中蕴藏的内在规律的系统性和抽象化、理性化的认识不够。走向了忽略科学理论的另一个极端,其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然落后,致使中国这个拥有辉煌技术发展历史的庞大封建帝国在现实中落伍了。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出现,而且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就是充分顺应、利用了这一科技发展(创新)的利益效能,自觉不自觉地将真理观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从公民立场上给千家万户带来利益;从科学共同体、企业实体、组织立场上给厂商、集体带来利润;从国家立场上给政府带来效益的科技价值观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迅速而且是空前的发展。从而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引领起了世界文明之发展,实现了人类精神文化的一次质的飞跃。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25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 255.

3. 科技发展与转移产生的现象已开始超跃国家的长远利益

近现代科技发展史表明,成熟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转移,是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采取销售其产品→转让该生产线(设备)→转让其关键技术→转让整个知识产权等步骤。而在整个技术转移过程中也往往是:发达国家→中等发展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性国家递次性的在经济上的利润空间,技术上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相对高峰、饱和之后,才可能出现一点一点滴流式地向下(外)转移。

然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了微观粒子、生物工程领域后却出现了回溯式创新的现象。即具体的科技创新在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上首先出现或者应用,然后才逐步回过头来再蔓延到其创新初始地。这是在现如今,国际上已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对此特别感兴趣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公司采用回溯式创新作为企业科技扩张战略,可以更加突出企业科技的先进(效益)性,使本土企业及其科技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挤压,同时还可以导致其先进技术直接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在其企业受益的同时促进国家(地区)的技术发展。

可为什么会出现了违反常态的技术转移滴流式向外(下)传递的方式?出现这种主动输出技术的原因是什么?在西方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的政策没有改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难道真的会放弃其既得利益吗?这是不是与其规避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有关呢?

②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求是.2011(14),6-11.

核能发电给人类带来高效、洁净的能源,但存在潜在的风险。尤其是1979年3月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哩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时任总统卡特,随即下令“美国不会再建核电站”。2000年,美国加州严重缺电;2003年,纽约也出现电力紧缺,但美国始终未启动建设新的核电站。不过,美国却从未停止核电站活动。已认识到核电站可能蕴藏着极大风险的美国人,却将核电站的主导权转让给了日本东芝株式会社。殊不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四个机组,就是美国人设计、美国公司协助建造的。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团就曾向中国推销核技术,包括快堆、熔盐堆、钍铀循环的慢中子堆、加速器驱动的核技术,声称美国的核政策有大幅度改变,愿意支持中国发展核电

①何祚庥.我国应大幅度调整核能政策.科学中国人.2011(6).26-31.

有核电的发达国家中都采取了比较谨慎的发展方针。法国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是停止本土的凤凰堆,而向外转移核电技术;德国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默克尔总理就宣布不仅完全停止发展核电站,而且还要关闭所有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但却鼓励德国人将核电站有关技术转让给中国和印度。

事实上,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创造生命、能源等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上,越是深入到微观物质领域越是必须充分注意其自身发展的科学性、自然性。在没有洞悉创新发生的悠远影响时,其给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也随之愈来愈大。这时就有可能存在为规避不安全的潜在风险,而出现回溯式创新。

更深层地看,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改造世界操纵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大大地超出了自然进(演)化的速度。像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其植物、食品的广泛种植与食用;生化药品、添加剂的研发使用与推广,包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性能、稀有性的生产推广与研制,是科学、自觉地运用这一系列科技之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好处呢?还是在一旦有适当的利益,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铰首的危险。在利益驱使下,无视其弊端而招致人类发展的灾难呢?

②托·约·登宁. 工会与罢工.转引自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829.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转移、传播就已开始远远超出了“国家利益”。刘华杰同志从科学传播视角率先提出了第0层次,超国家长远利益——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的表达,就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人类科技价值观念升华的一次飞跃之开启。

四、 结 语

哥本哈根环境大会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放弃国家利益而从拯救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事实上,在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后,就已有仁人志士认识到其运用不当会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危险。典型的是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当今,人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拓、合成、造就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以解决制约自身发展进步中的瓶颈问题,是明智的选择。但这必须是以保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不伤害他人(国家、民族、人类);不破坏、不违背自然生长(态)、演化、变化之内在机理的自然性为前提。进而使我们当代人类物质产品生产的历史从原始时代的“天人合一”,走向近现代的“天人分离”后,朝着“天人共生”的时代发展。

科技价值观的升华,是时代发展向我们人类自身发展提出的呼唤,这更是人类精神文化又一次飞跃的召唤。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就必须引领起人类这一精神文化又一次质的飞跃,探索和实现新的时代,人类主体(流)价值观的产生与输出,才能真正地引领起未来发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