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7, Vol. 7 Issue (4): 13-17  
0

引用本文 

刘大椿. 基础研究的导向要从浮躁中走出来[J]. 科学与社会, 2017, 7(4): 13-17.

基础研究的导向要从浮躁中走出来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焦点:克服基础研究的短板,有两点值得特别重视。第一、要多元投入,给自由探索留有空间。第二、要真正形成一个选优汰劣的氛围,杜绝人为的人才等级划分;既能保护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能让真正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科研需要竞争,否则就没有创造性;只有切实做好同行评议,才能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人才政策和评价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决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7.04.013
刘大椿教授

“文革”过去40多年了,我国无论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水平迅速提升,论文发表数、专利注册数均进入了世界前几名,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我读大学的时候,招生人数还不到20万,现在每年招生人数超过700万,居世界首位。毫无疑问,中国可谓是科技大国了。但是,我们是否能够称得上科技强国呢?实事求是地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问题在哪里?我想,基础研究比较乏力,这是最引人注目的,这正是我国当下科技发展的短板。我国至今重要的科技成果,都是通过引进和集成创新所取得的,例如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技术,就是把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最好的技术引进来,同时做好集成创新的工作,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高铁科技体系和制造业体系。然而,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呢,放眼四顾,还比较薄弱。在基础研究方面,不仅投入不够,而且投入的方式和比例也显失衡,换句话说,基础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对我国整个科技发展来讲,形成了一个短板。而基础研究的滞后本身又存在许多原因,存在严重的掣肘,它们又成为了基础研究发展的短板。

那么,基础研究的短板在哪里呢?从实践面临的缺陷和揭示的问题看,当下最为困扰的是功利取向主导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种浮躁风气严重销蚀我国的科研队伍,妨碍基础研究健康运行。在科学共同体中,普遍的感受是,做科研受到的外界干扰太多,真正把精力放在科研上面的时间和精力被大打折扣。既要争取项目,又要获取人才计划,还要发表大量论文,科研人员在这些所谓社会建构上面要费太大功夫!无奈的是,功夫多花在科研外,甚至异化为不在乎科研本身是否真正做出了成绩,出人头地还要靠能拿到项目、能戴上杰出人才的帽子、能通过多多益善的考核指标。

具体分析一下,虽然这种浮躁风气弥漫的原因很多,但确实与近年来科技政策导向所造成的一些偏向有关。

首先是投入政策。现在主要是采用项目制,通过招投标的方法分配资源。项目制比过去吃大锅饭,完全靠行政当局按照单位来分配资源,确是一个很大的改进。但在实行项目制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最突出的是项目制通常用搞工程的方式,或者准工程的方式,来解决立项、实施、验收诸问题,这对结果预期明确的工程来说,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对于这类项目,它的招投标和评审,设计、操作、验收等等都在预期之中,的确比较好操作。但是,基础研究一般只能有设想,充满不确定性。基础研究强调的是创造性,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很多东西并非事先就能完全把握的,如果能,也就不叫什么发现和创造了。项目制对于基础研究更为可虑的负作用是,很难保证项目的主持者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因为争取到项目对他来说可能是第一位的,争取到了项目,才可能有资源和条件生存下去。其实有些同行,争取项目并不是他们最想做的,但是他必须首先争取到项目,才能保证考核合格和届时晋升。所以,就投入政策的导向来说,为什么会造成学界的浮躁风气呢?主要是它忽略了基础研究的本性是需要有创造性的,需要给自由研究留有比较大的空间,而项目制对此是有所欠缺的。

第二是人才政策。过去习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对优秀人才、卓越人才,不敢使用特殊政策、给予优厚的待遇。现在搞千人计划、跨世纪人才计划等,试图吸引国内外最优秀的人才,让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这确是个很好的思路,也有一定效果。但这个政策执行到今天,有点变味了。例如,大学里一直在评选长江学者,最初,人们觉得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选出了一些尖子,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但是弄到今天,其副作用、负面影响似乎越来越严重了。这里有两大问题:一是单位争指标的问题,二是个人身份固化的问题。单位为了自己的评估成绩,必定千方百计去争取这样一个人才指标,因此这个人才计划和政策,就制造了一种氛围,单位和个人都孜孜以求一种身份,而且这个身份是会固化的,个人有了这个身份,他的诸多问题就解决了;单位呢,也一劳永逸地抬高了自己的评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个政策对那些落榜单位和个人的负面作用?除少数幸运者外,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是很受打击的。特别与政策初衷相悖的是,很可能会腐蚀少部分幸运者,一旦他戴上了某顶人才帽子,就具备了某个固定的身份,之后即使不干什么事,照样是响当当的人才。结果可能是他的贡献不仅不见长,而且压抑了其他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这难道不是产生浮躁的又一个原因吗?

第三是评价政策。现在的评价,无论对单位还是对个人,无论评一流、评先进还是评优秀、评职称,实际上都是强调量化方法。不是说量化方法不好、不能用,没有量就没有质,离开量化方法谈评估,显然也是矛盾重重。但是,当下这个量化的方法用偏了、被绝对化了。现在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是非解决不可了。例如,多年前强调在SCI上发文,这成了评优的绝对指标。结果是我国科技界在国外杂志上发文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了,难道我国科技水平也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了吗?现在又去争期刊等级,不看发文本身,只看你在哪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有没有创造性没有人管,论文质量怎么样也不去问,在哪一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是那一级水平。这就把科研的本质异化了,大家知道,科研争的并不是这样一个指标,而是争创造性。异化的结果就在研究中造成浮躁风气,这是当下基础研究中的最大问题。因为最需要潜心研究的基础研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他很可能心有旁鹜,他所想到的不是这个研究本身,因为研究本身对于他的发展,也包括对于他的成长和利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别的东西,是研究之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科技政策,从这个导向上来讲,要着力克服他的短处,要看到我们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政府万能的社会,什么都是政府管的,所以政策太重要了。在这个政策导向上,包括投入、包括人才、也包括评价政策,都是和我们的基础研究紧密相关的。

政策导向上的问题造成了四个特别严重的异化。一是行政化,我们的资源和评价的主体,往往错位,实质上成了行政主导。二是数量化,把最重要的、科研本身的质量放在一边。三是形式化,弄得单位去争指标,个人去争帽子,指标第一,帽子满天飞。行政化、数量化和形式化,最后就造成绝对化,凡事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性质的事物,既用尺子去量身高,又用这把尺子去量体重,忽视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学科的问题,不导致浮躁风气才怪。

要克服基础研究的短板,首先应该让基础研究的政策导向从浮躁中走出来,从而培育一个健康的科学文化。什么是健康的科学文化?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强调严谨和规范,当然这并不错,科学就是要强调严谨和规范,但是严谨和规范不是靠行政化的、形式化的办法就能达到的,绝对化必然走向反面。科学文化还需要宽容和开放,科学的严谨和规范与科学的宽容和开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科学的宽容和开放,才能造成一种真正的竞争态势和重视创造性的氛围,否则,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成果出现。宽容和开放,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差异,开放批评。尊重差异的极致是包容错误,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中,出现错误或者产生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包容错误的文化氛围,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再则是应当开放批评,包括百家争鸣和对权威的质疑,在基础研究中搞一言堂是非常危险的。

综上所述,要克服基础研究的短板,从浮躁中走出来,有两点值得特别重视。第一、要多元投入,要给自由探索留有空间。首先应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还要广开投入的来源,鼓励企业和民间进行投入;再则,在确定一些方向性项目的同时,应当有效扩大自由探索的空间。第二、要真正形成一个选优汰劣的氛围,杜绝人为的人才等级划分;既能保护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能让真正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科研需要竞争,否则就不能有创造性;只有切实做好同行评议,才能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人才政策和评价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决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特别是不要轻意分发帽子,立标杆。立得好可能会起好作用,否则副作用非常大。尤其不能搞身份固化,那样,我国基础研究就没有什么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