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2, Vol. 2 Issue (1): 8-14  
0

引用本文 

王克迪. 关于科技革命[J]. 科学与社会, 2012, 2(1): 8-14.

作者简介

王克迪,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

关于科技革命
王克迪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谈论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已渐成气候。科技革命一定会到来,这样说似乎合乎时宜;科技革命也许不会马上到来,好像就有点不合群。讨论这样的问题,既要历史地看,也要讲求科学技术的内在逻辑,还要考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本文首先讨论科技革命本身,然后再探讨科技革命是否即将到来的问题,为何人们现在开始期待科技革命,以及如果发生这样的革命,它将可能从何处到来。

革命的含义不需要再作讨论。我们理解科技革命,应是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包含有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两重含义;科学革命不同于技术革命,犹如科学不同于技术。学术界一般认为近代以来已经发生过2到3次科学革命,即哥白尼革命,牛顿革命(有人把这前两次合并为一次),麦克斯韦—达尔文的科学革命(也有人不承认这算作一次科学革命),以及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而技术革命,则分别有蒸汽机、电力、无线电加汽车、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等多次。美国学者I.B.科恩的观点,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科学革命多达20余次,按照他的划分方法,也许我们能识别出更多的技术革命。熟悉历史可以知道,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有时在时间上重合,也可以不重合。还有人认为,早于1850年,科学革命领先于技术革命;而在那之后,科学革命引领技术革命。

① I.伯纳德·科恩.科学革命史———对科学中发生革命的历史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2.

科学革命,是指在纯科学研究中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人们在对客观自然的理论和观念把握上发生质的、飞越性的变化:哥白尼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出搬到太阳上;牛顿雄辩地证明,在一个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中,天上的行星与地球上的物体包括海洋的运动,都服从万有引力,处理一切物体运动可以用牛顿的运动三定律全部解决;爱因斯坦从光速不变和惯性原理出发,永久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为人类认知触角进入浩瀚的宇宙打开了大门;而量子力学则一劳永逸地改变了因果观念,人类从此深入物质的微观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类似于这样的革命,在生命科学中,还有诸如细胞发现、进化论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等。在地质学、化学、心理学等研究中,也有大量类似情况。简而言之,科学革命,革的是旧的科学理论和自然观念的命。

技术革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所谓技术,在近代以前指的是技艺、技巧和经验;今天则认为,所谓技术是说在既有的科学“范式”内,将科学知识加以社会运用,为人类获取功利或福祉(有时是想当然的)的手段。我们无法一一追述历史上那些重大和微小技术的发明与科学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那些技术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太多,太冗长。

区分了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还要追加一点思考,科学革命怎么会发生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些新的事实出现,逼迫旧有的理论和观念不得不做出改变,正如马克斯·普朗克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时不得不引入量子假设那样,人们以全新的视野、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理论重构科学理论,形成新的科学共识。革命之前与其后,恍若隔世。托马斯·库恩给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科学革命公式,常规科学—反常现象—危机—科学革命(范式转换)—新的常规科学,这一公式基本上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当然,还有一些人不愿承认有科学革命存在,他们认为科学知识连续增长,历史不存在什么科学革命,有的,只是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也不存在什么技术革命;有的,只是技术进展、技术进步。

② Thlmas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傅大为等译.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6.

与科学革命有所不同,似乎很难找出技术革命必然发生以及即将发生的规律。翻遍有关各种技术革命、技术进步的文献,似乎大多是个案研究,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差异、偶然性、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循着科学与技术的天然联系,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那就是:技术革命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许多论说,例如,技术进步、技术革命领先于科学革命。按照这一观点,科学是在总结技术成就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实践先于理论。这也是很多祖宗级经典作家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认识,时至今日还有很大影响,仍有众多拥趸。其实,这种理解充其量只适合描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另一种见解似乎更加合乎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大致从1850年之后,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先导,科学打开自然观念的新视野,建构起新的理论框架,采用新的理论和概念工具,为技术发展提供全新的知识基础。笔者支持后一种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技术革命发生于特定的科学范式之中,当科学为技术发展进步提供的可能性被穷尽之后,科学革命才会不可避免地到来。而在那之前,不太可能发生科学革命。论证这一命题置于本文最后,以下讨论的内容,以此观点为基础。

为什么说现在谈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合乎适宜呢?因为有强大需求,因为有社会的需求,需求一次革命。

如果记忆准确,上一次人们热衷于谈论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不是巧合。许多人都记得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那个时代影响最大的单行本著作之一,那本书中预言了即将到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对未来的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配合以美国的“星球大战”和前苏联的“东方尤里卡”计划,所有人都意识到变化正在发生,至少期待有重要的变化发生。从那时起,一个响亮的新词出现了:“高技术”(一些非科学界的媒体觉得还不够精彩,改称“高科技”)。

①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0年代巧合了什么?发生了石油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二战之后最大的经济萧条。

然而,星球大战没有发生,美国并没有为星球大战真正研发出什么有特别价值的东西,而前苏联尤里卡计划也流产了。但是“高技术”诞生了,在60年末美国人搞出来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在星球大战和尤里卡之争世纪结束后,主导了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成就了90年代的经济社会繁荣和高增长。正是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世界带出了困局。当互联网开始包围地球时,人们都见到了,从来没有像这次技术革命那样,每个人都意识到它的发生、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凭借无所不在的网络,特纳的新边疆理论再次得到印证,美国把科学技术的新边疆再次向外推延,收获了二战后最大的蛋糕,一举扭转了石油危机带来的颓势,并在与日本和亚洲新兴国家的博弈中占据上风。

再向前回顾,19世纪中叶也发生过一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英国一举夺得世界霸权之后,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欧洲和美国随即陷入一场危机四伏的经济困局,社会动荡,社会革命和民族主义运动此伏彼起。从40年代到70年代,欧洲和美国是政治风波、社会动荡此起彼伏的岁月,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原料市场,在欧美国家争夺倾销产品市场。国人熟知的两次鸦片战争,就是欧洲列强为极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强加给中国的。

最后是科学技术进步使欧美摆脱了困局。科学上,1820年欧洲科学界达成一致,化学上采用分子—原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直接导致1850年前后化学工业兴起;麦克斯韦电磁学说在1860年提出,此前欧洲人和美国人已经在电磁研究领域投入大量精力,电力电子技术广泛应用。欧洲和北美,早在19世纪末已经开始大规模运用电力和早期电子技术,到20世纪20、30年代,无线电通讯已经在先进工业国家普及,在这股强劲的技术进步潮流推动下,阿根廷由落后国家一举跃升到世界第5,一度耀眼于世。

历史再现了。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延续到2011年,这让很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大萧条。引领世界走出那次大萧条的,是世纪初发生的科学革命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运用和技术发展原野,电子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石油化学工业、汽车产业、原子能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二战后的欧美的经济和社会迅速繁荣,达到史无前例的富裕。实际上,所有这些技术在今天仍然是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支柱。

自2008年美国金融动荡开始,1990年以来的繁荣和乐观情绪戛然而止,代之以沮丧和悲观。今天人们都认识到未来经济形势很不乐观,2011年,北非和中东、南欧甚至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社会动荡。

在此困难时势,寻求脱困之计,想到科技革命多么自然。如果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发生的技术革命一再挽救经济危机与社会困局是出于偶然,人们只是在事后总结才发现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那么今天人们谈论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就是一种历史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期盼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走出困局,也是基于科学理性:系统内部出现混乱,需要系统外力干预才能解决。金融系统出的乱子,仅靠金融手段自救是不可能的,技术革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才是摆脱困局最好的出路。

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了吗?还是把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分开来考虑。

即将发生科学革命吗?否定回答。人们非常期待再发生一次科学革命。现在距哥白尼—牛顿的革命已经几百年,距爱因斯坦和玻尔的革命也已经超过100年。实际上,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活着的人经历过甚至见识见过那样的革命,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现在只存活在书籍中,进入了历史。时间上足够久远,人们期待新的东西。

至今,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范式,已经统治科学太久了。从库恩的范式理论来看,这一超强超大超稳固科学范式,已经出现许多“反常”现象,甚至潜伏着“危机”。实际上,大约30多年前,已经有人开始谈论新的科学范式转换了。1987年,“高温超导”现象就明白无误地对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CBS理论提出了质疑,常温下的绝缘体在低温下超导,这一现象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并已经付诸实用,却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释。

然而,仔细考察当代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就会发现20世纪初期的科学革命奠定的新科学基础,至今依然牢固。在1930年,人类视野开始越过冥王星超出太阳系,同时人们也用中子轰击原子核,观察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今天,人们在早至大爆炸开始的一瞬、广至宇宙的边缘、深入至夸克内部、复杂如生命与遗传等等所有领域都获得确切可靠认知。在技术领域,更是改天换地,沧海桑田,举凡衣食住行、交通、休闲、旅行等人类活动所及一切方面,更大大超越既往一切时代。所有这一切,无不在20世纪奠立的科学基础上成就可能。

尽管20世纪初的科学范式距今已有100年有余,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的那个东西,在其实证和理性可及的范围内,已经基本上达至极限。20世纪末的畅销书《科学的终结》,作者曾明确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实际上已经终结或即将终结。的确,作者指出了科学的限度,然而他实际上也告诉我们,今天科学在人类理智与实证能力范围所及已经是多么的强大、无所不包。我们还能期待它再来一次革命吗?他更提醒我们的是,科学为我们展开的技术与科学应用的可能性还远远未有穷尽。

① John Horgen/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在科学时代的暮色中审视知识的限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的科学革命,不太可能即将到来。那么,新的技术革命,即将发生吗?回答是非常可能。这也是学界的共识。

美国兰德公司早在2006年6月就发布一份研究报告《2020全球技术革命深度分析:生物/纳米/材料/信息技术的未来趋势、驱动力、发展障碍及社会意义》。该报告分两个版本,一个是简要的论述和结论版,另一份是篇幅厚重的深度分析版。报告综合论述生物、纳米、材料、信息技术领域的现状,以及到2020年的未来发展态势,分析了这些技术领域中重大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② 孙雍君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http://www.rand.org/pubs/technical_reports/2006/RAND_TR303.pdf

笔者完全同意兰德公司的报告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观点。需要在此指出两点:其一,未来10年内该四大领域有重大进步,是国际科学技术界的共识。选出这四个领域,表明在现有的科学范式基础上,技术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兰德指出的四大技术领域,都是在现有科学框架内发展起来。新材料中的压电现象早在1880年就已发现,信息技术至少可以追述到二次大战之前,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医学,也是二战后不久才成其为现代医学,纳米概念最晚提出,也是1974年。进一步说,即使到2020年前后兰德预言的技术进展全部兑现,也完全不表明现有的科学范式中技术进步空间已经穷尽,换言之,替换现有科学范式的科学革命可能依然不会到来。

其二,上述四个重要技术领域,无一不与国计民生关系极度密切,报告中深入讨论有关技术的进步可能遭遇到的社会性阻碍、推动这些新技术进展的动因、新技术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即时的和深远的影响,揭示出,新的技术进步,既是在既有科学范式内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科学公共体对社会的强烈需求的回应。这进一步印证,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理性表现形式就是,诉诸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为什么说在科学范式所提供的技术发展空间被穷尽之前,科学革命不会发生呢?它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科学和技术,这一道理尽人皆知,其实一般理解往往是指技术层面,就像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大量技术产品那样。更深意义在于,社会的结构、社会分层、社会运行、社会的制度安排,都依赖于人们来自科学给出的对自然的理解,包括对人性的理解。这是基本层面。当人们的科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时,社会架构必定要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包括概念的和理论的,技术只能在科学认识所及的范围内发生、发展。在现代条件下,似乎还找不到某种已经成其为技术的东西,科学上尚不能理解与解释。

反过来,科学未曾指明应用可能的领域,技术不会发生。

在既定的科学范式内,技术进步在强大社会需求推动下探索各种应用可能,逐一穷尽所有可能的应用领域,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就是说,社会是通过需求推动技术发展。社会的基本架构由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支撑着,需求的出现,表面上是社会性的,本质上却是科学的内在逻辑决定。

最后,当技术总是不能满足需求,当社会架构不断调整变化,以至于科学范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时候,也就是说,科学在逻辑上已经被“耗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期待科学的革命即将发生。

遗憾的是,今天,无论是社会还是社会的需求,现有的科学范式乃至主要技术架构依然能够适应,并且还有很大回旋空间,人们谈论的科学革命还看不到踪影。而在这些可以回旋的空间里,技术进步仍时时刻刻发生着。其未来趋势,很可能正像兰德公司的报告所预期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