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已接近20年了。互联网已经,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当中越来越多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间逐渐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互联网既是一种技术创新的伟大成就,又非同于此前的任何技术创新。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普及速度远超过历史上其他技术创新;互联网对社会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不同?确实,互联网不只是取代了我们生活中许多传统的东西,提供了查找知识、购买和信息交流的新渠道,也不只是为我们展开了巨大的数字图书馆、在线电影院和可供在线学习的许多名校的数字课件。
互联网标志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只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也不只是无所不在的,使我们既感到方便,又担心个人隐私泄露的,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包含着精神和文化方面出现的某些棋新的现象.
互联网真的有精神吗?如果有,从何而来?本文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互联网发生发展的思想基础,创造互联网的人们的精神气质,以及随互联网来到人间的精神元素,即互联网元声传送着的主张和生活与思维方式。
一、 从何处感受互联网精神? 1. 互联网的思想先驱和奠基人首先,同历史上所有的科技创造一样,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工程实践,是产生新的突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电话、电报和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及其普及应用,是互联网产生的技术基础和前提。其次,当时在冷战环境中的苏联,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如石破天惊,使美国感受到巨大威胁,提出需要研制能抵抗核打击的全国作战指挥系统。军事和政治的需求,从来都是剌激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对于互联网的发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对互联网的设计和缔造者们的思想理念具有直接的深远的影响。那就是互联网的先驱和奠基人,一位思想家和科学家J. C. R. Licklider。
J. C. R. Licklider的突出贡献在于预见了人和计算机的合作交流将产生伟大的后果,而这种合作交流需要建设极为普及的全球计算机网络。J. C. R. Licklider生于1915年。1937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时,获物理、数学、心理学三个学士学位。他于1950年进入MIT,得以近距离了解电子计算机。他以一个非计算机专家的陌生眼光观察和体验计算机,使他具有特殊的洞察力。1960年他发表开拓性论文“人机共生” [1]。其主要思想是,计算机的价值在于实时分析复杂态势并在人机交互中帮助人做出决策,而不是依赖于预先编制的程序。他分析研究了人类的智慧活动,以及计算机在其中的作用。发现人的智能绝大部分是液费在机械重复、逻辑推理等本应该可以由计算机去做的工作上。例如资料检索,计算,制作图表,变换数据格式,确定某些假定或假说的逻辑结论或动态后果;这些都是为得出决策,产生“顿悟”而铺平道路的辅助性工作。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限制人类能力的,并不是我们的智慧,而是实现这些机械性工作的能力。“人机共生”指出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由互相兼容,互相链接,互相合作的计算机把人类智能从这些辅助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当时,计算机的状况与现代差别很大,须要先把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变成穿孔卡片,才能做批处理运算。由一个接触计算机并不久的外行提出这样的见解,正确指出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的确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的预见。1962年他受聘担任DARPA两个部门的领导工作。他把自己建立的计算机团队命名为“银河系间之网”。在1963-1965年间,他写出了一系列备忘录,描述了通过点击实现的方便的人机界面,图形计算,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在线银行,和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上、可被移到网络中任何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他描述了关于“银河系间之网飞也就是他构思的未来全球计算机网络,即全球知识系统的概念。这个网络要使全球所有的人,从任何地方都能链接、访问并使用网络中的程序和数据,这样,地球上的每个人就能充分了解,因此不必重复,而可以在其他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新的工作。这个网络是一个认知主体,将通过墙上的插座以缆线连接全球各处的计算机。“这样的系统将连接世界各地的用户,帮助人们处理每日的业务,工业、政府、专业信息,也许还包括新闻、娱乐、和教育。”在他的领导下,DARPA两个部门的工作方向从计算机模拟战争,调整到分时计算机,图形计算,和计算机编程语言。他将部门的名称改为“信息处理技术部”,这个部门成为了以后建设ARPANET的核心队伍和舞台。
J C. R. Licklider是世界上第一人,提出链接全球的网络。建设全球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高度发达的信息共事和人机合作,使人的智慧充分得到解放虽然他并未直接参与ARPA NET的建设,但是他的思想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超越了国家和民族,超越了历史,似乎只是属于一个“天下为公”的未来世界。他的远见卓识,为互联网的设计原则奠定了基础。也使得互联网的基因里饱含了理想主义的色彩。J. C. R. Licklider为人低调、谦虚,从未获得大的荣誉和知名度。1990年他因哮喘去世。为了纪念互联网的思想先驱和奠基人,2012年他被追认为世界互联网先驱,加入全球互联网名人堂(Global Internet Hall of Fame)。
2. 互联网TCP /IP协议发明者之一:温特.瑟夫(Vint. Cerf)201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决定设立全球互联网名人堂,旨在纪念和感谢那些获得全世界认同、为全球开放的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Vint. Cerf和Robert Khan作为TCP/ IP主要发明人。困灵奖和美国总统杰出贡献奖得主,首批被选为全球互联网名人堂先驱。在记者的采访中,Vint. Cerf回顾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反复强调:“互联网是为了每一个人的”[2]。40年,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过程,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过程。从互联网缔造者们漫长的创业故事中,我觉得与互联网内在的精神气质有直接关联的,有以下几点可供研究讨论。
(1) 知识共事,开放创新
设计互联网核心协议的团队,不是在封闭的实验室里,而是在多发的创新工作启发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当时,摆在两个年轻工程师Vint. Cerf和Robert. Khan及他们领导的团队面前的问题是,他们需要设计并建设一个能包容具有各不相同特征的计算机网的网络。他们称之为“具有开放架构的网络”,需要在链接于众多异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包交换.这些网,有的速度比较快,有的规模比较大,有的会丢失数据包,问题在于,尽管存在如此的多样性,必须要使链接在大量各不相同的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像一个共同的网络中的机器那样协同工作。这就是互联网的难题。1972年9月Vint. Cerf在他的“国际网络工作组”做了一个报告,并于1974年5月正式发表,这就是对互联网工作原理的最初始描述。Vint. Cerf说,在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两年使用电子邮件的经验。他们还有了SRI的Doug Englehart ’s发明的一种在线系统的丰富经验,这个系统的功能可以说是只有一台机器的万维网。这个系统的发明者当时也已经发明了文件可以互相指向的超文本链接。鼠标点击也是Engelhart发明的。另外还有实现了远程登录的分时共享计算机网络Telnet协议等等。所以,互联网工作原理的设计思想,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这些多发创新的启发之下产生出来的。
互联网的所有创造发明,都产生于知识共事,开肢刨新。真正做到了全球范围的创新接力赛:多个团队、多发的独立创新、无障碍共享、深度共享,充分交流、互为人梯、不断攀升。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越来越宽的路。互联网的先驱们在缔造互联网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知识的深度、及时共事,和开放创新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智慧。
(2) 一种超越和包容
互联网协议的设计目标是,要容纳任意多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协同工作。其核心理念,是超越和包容接人网络的具体技术,只明确定义互联网网络协议,和接入互联网所需要的软件。这样的话,任何人要想建设一段互联网,需要做的事就只有做好互联网协议和软件,并找一个允许他接人的点。这样一来,整个体系就会有机生长,因为没有任何中央控制环节。这也就是互联网生命力之所在。
在被记者问到,作为设计者,看到互联网协议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是否感到惊奇时,Vint. Cerf说,我一点都不惊奇,因为,连接全球所有的网络,这正是我们设计互联网的明确目标。从最开始我们就非常清醒,我们所要的是一个经得起未来考验的网络协议。达到此目标的手段就是,协议不去理会数据包是如何传送的,无论是卫星、移动元线电、光纤、或其他任何方法。我们非常非常小心把协议层与任何关于传送的具体方法隔离;只有软件需要知道如何将数据包注人无线电网、光纤网,或卫星网。我们傲的另一件事,就是网络不必知道数据包的内容。这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原因。当任何新的通信技术出现时,例如帧中继,异步传送模式,或移动无线通信,3G/4G,它们都能传送互联网数据包。互联网不被新发展的技术取代,而是超越它们,在它们的上层运行。这是设计理念的成功。
是否可以说,如果这世界上有比摧段和消灭更强大,更富有生命力的东西,那就是超越、包容,和协同。正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缔造者们的高尚精神守望互联网
事实上,当年差不多同时出现并实际运行的计算机网络有很多。例如Xerox就建设了企业自身的互联网,包含5万台PC,有完整的协议体系。不过这协议是属于企业的私有产权。可是Vint和Kahn决定不为他们发明的互联网协议申请专利权。他们决定,一旦证实协议已经足够成熟和稳定,就向全世界公开发布。
Vint. Cerf创建了ISOC, ISOC长期支持了建立于1985年的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当前绝大多数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出自IETF。IETF坚守开放创新的原则和机制,向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组织或个人开放征求完善、推进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建议。只要建议获得同行的支持,就可建立研究组。研究组不分国界,由志愿对这项技术做出贡献的工程师组成。当研究成熟后,通过公开答辩,可以成为互联网全球技术标准RFC (Request for Comments,意为“请批评’)。IETF的规则是:所有向IETF提交创新建议的作者必须首先签字认可,放弃专利权。IETF作为全球互联网最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始终是一个民间组织。其行事风格也属于互联网特有的精神气质的组成部分。其要素包括:开放、民主、自下而上、自律、自治、志愿。
“互联网是为每一个人的。”说出这句话,是多么轻松。而实现,却是多么艰难。为达到这个高尚的目的,缔造者们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在他们的奋斗过程中,不仅留给世人伟大的互联网,而且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互联网带来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是其潜质的反映,也是互联网时代精神的基因自从1983年1月1号网络协议成功转换到TCP/IP以来,互联网就像一种生物,基本上以“有机生长”的方式,迅速扩展、延伸全球,链接25亿网民。所到之处,互联网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倍思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是互联网旗帜上最鲜明的标题。
②开放的网络,自由的访问,倍息的共享,是互联网伦理的基本原则。
③自下而上,首创精神,是互联网精神的主要元素。
④网络中立,工具元善恶:网络内容是社会的忠实反映,网络是工具,是社会的镜子。互联网在放大志愿者精神,放大弱势群体声音的同时,也放大邪恶的声音,扩大不良信息的不良影响。
⑤不断刨新,永无止境。灵活机变,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应用,支持日益多样化的服务,融入,并改变所有传统行业的面税。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延伸,把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的管理运行效率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一个时代?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是,互联网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人际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而言,人际关系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伦理价值观的基本元素。在网络时代,技术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以致于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人的利害观,从而使得人际关系开始出现新的因子,开始走向开放、协同、共赢、共事的社会。例如,从开源操作系统到维基百科,维基音乐,维基图书,维基旅行,等等都属于史无前例的,提供全球任何人免费使用的,全球智慧的大规模开放合作。互联网使得这种大规模开放合作成为可能,并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技术进步和好的游戏规则,可以改变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双方的思考方式,进入共赢关系。例如淘宝网把互相戒备的买卖双方,变成了利益一致,友好共赢的双方,因为在淘宝平台上,欺骗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受到惩罚,为了自身利益,卖家更愿意以守信和良好服务换取好评,从而提高自身在网上的价值,买卖双方的利益在互联网环境中达到了高度统一。这种新型的关系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例如IBM、HP等IT业巨头开始谋求开源自己的一些软件,向合作者公开芯片的设计,许多信息业大公司都把自己的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思维方式,共享,不只是有利于他人,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如果在各个社会领域中,这样的思考方式越来越普遍,游戏规则越来越有利于合作共赢,难道这不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种新时代的曙光吗?
二、 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伦理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给社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信息流通的自由、开放、快捷、交互、方便和成本低廉。与历史上任何科技创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样,这也是双刃剑。大众媒体使普通人的声音放大到可以直接面对全球,海量信息涌入视野,特别是对于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全国只有一种声音的中国百姓而言,更是难于应付,受骗上当的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青少年保护,网络版权,个人隐私,等等一系列由于网络生存而变得复杂的新问题,正在挑战信息时代的科技文明与伦理。
科技伦理,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重要性随着科技进步而提升。哪些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特点而突显的,特殊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呢?
1. 互联网和计算机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就像一把剪刀没有善恶之分一样。在网上,善与恶,都得到放大。问题在于如何治理这个空间,如何规范来到这个自由空间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如何提高每个人的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心。所谓“暗室欺心”,普通人进入网络空间,也会有独处暗室的感觉,很容易做出反常行为,更何况是掌握技术的网络高手,难免产生一种霸气,我可以横行天下,为所欲为。好奇心,检验自己的技术能力,或犯罪的故意,都可以成为在网络空间作思的动机。1985年,计算机伦理学会(The 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 CED在美国建立,这是一家非盈利研究、教育和公共政策机构,聚焦于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应用背景上,在伦理道德领域产生的挑战和问题。CEI制定的著名的“计算机十诫飞已被全球许多机构和企业采纳。这是借“摩西十诫’川简洁明快、具体直白的表达形式而制定的计算机从业人员行为准则。
①你不可用计算机危害他人。(Thou shalt not use a computer to harm other people)
②你不可入侵他人的计算机工作。(Thou shalt not interfere with other people’s computer work)
③你不可偷窥他人的计算机文件。(Thou shalt not snoop around in other people’s computer files)
④你不可将计算机用于偷窃。(Thou shalt not use a computer to steal)
⑤你不可用计算机作伪证。(Thou shalt not use a computer to bear false witness)
⑥你不可不付费而使用或复制专有软件。(Thou shalt not copy or use proprietary software for which you have not paid)
⑦你不可未获授权或不作补偿而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Thou shalt not use other people’s computer resources without authorization or proper compensation)
⑧你不可占用他人的知识产出。(Thou shalt not appropriate other people’s intellectual output)
⑨你要为你设计的系统或写出的软件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Thou shalt think about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program you are writing or the system you are designing)
⑩你永远要将计算机用于保护人类的安全和尊严。(Thou shalt al-ways use a computer in ways that ensure consideration and respect for your fellow humans)
我相信,在国内几乎所有最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和机构都在日益重视科技伦理和道德,我们的科技教育工作一定也会更加注意信息技术从业者这个群体。从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要树立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就像医学院学生必须在进入神圣的医学学府时庄严宣誓,终生遵从医学的道德规范那样。
2. 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影响力的同步提升[3, 5]互联网时代使每一个普通人的社会影响力都大为提升。责任感和影响力必须同步提高,才能保障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加强网络文化的学习。我们在获得网络时代一切恩惠的同时,必须把“网络空间行为道德准则”提到新的高度,形成共识,规范所有人在网络中的行为。许多新名词如“网上公民意识” (Cybercitizenship),“网络伦理” (Cyber Ethics),以及“网上礼仪”(Netiquette),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网络空间的行为。当没有其他人在旁监督时,每个上网的人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必须遵守道德的底线。这件事非同小可。说来容易,实际上是一个永元止境的过程。绝非组织几批讲座,搞几个试点等等办法所能奏效的。
许多发达国家正在持之以恒地做这件事。他们认为,人民普遍具有参与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能力,是建设先进的信息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网络时代的公民首先应该具有使用网络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理解网络上的信息良旁不齐,要具有分析和鉴别、评价信息内容的思维能力;第三是网络空间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不仅要作网络空间的守法公民,还要成为文明礼貌的合格公民。网络本身就是最好的学校,是成长社会公民意识的加速器。所谓社会责任感,只能是心智成熟的社会公民的美德。对于具有几千年王朝更迭历史的中国人民来说,社会公民,是一个十分奢侈的名词。我们祖上传递下来的习惯思维,只是希望有个好的管理者,他会给予我们公平正义。至于自主思考,似乎既元必要,也无法做到,因为我们能够被告知的信息就很不够,更不会有亲身参与社会事件的机会。所以,以信息公平促社会公平,是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不知不觉间互相影响,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网上意见领袖对网民的影响,远远跑过平面媒体的说教式文章。而且,亲历亲为的直接参与,相对于消极被动接受教育,其影响的有效性是差别很大的。所以,互联网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有助于加速国民的心智成熟,和公民意识觉醒。
倡导信息时代科技文明,必须保障国民的网络访问和信息知情权力不受侵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是积极运用网络,认真规范个人和企业的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监督作用;以信息公平促社会公平。
3. 当前迅速演变的世界,对一些行为的是非判断存在多样解读案例1:亚伦禀件及其引发的讨论[6]。
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 1986.11.8-2013.1.11)。美国软件程序员、作家、政治组织策划人和互联网积极行动主义者。斯沃茨14岁开始积极参与网络创新,是RSS-DEV工作组的成员,共同创造了RSS 1. O的规格,及网站框架web. py。斯沃茨一直关注互联网自由及网络信息流通等议题,并创办反对网络审查的组织“求进会” (Dema nd Progress)。亚伦认为,由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科学和文化知识资源,都应该提供给全球所有人在网上自由访问。他是一个为开创“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忘我工作的积极分子。2011年7月19日,他被指控自JSTOR违规下载大量学术期刊文章,井遭起诉被捕,面临百万美元罚款和最高35年徒刑,因而获得主流媒体关注。2013年1月11日早晨,26岁的亚伦被发现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公寓中自杀身亡。
亚伦才华横溢,充满激情,对互联网做出了出色的技术贡献。他自杀后网上议论很多。聚焦于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开放访问问题。一种意见说他是英雄,先驱,因为许多今日的不合理的法规正是因为有了不惜牺牲自己而勇于去突破的人,明天才能得到变革。另一种意见是,法律不是让任何人去突破,而是应该被所有人遵守的。对此案的不同看法,来源于对伦理道德的不同认识,来源于不同的价值观。不排除某些今天看来属于非法的事情,在未来将成为合法。但法律终归是必须尊重的。
为了表示对亚伦面向未来的精神的崇敬,更是为了纪念他在短暂生命过程中为世界互联网所做的贡献,SOC在2013年6月追认亚伦为全球互联网名人堂创新者。
案例2:在保证知识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谷歌数字化书刊计划获法律支持。
早在20世纪30年代,谷歌就有了关于建设一个能将世界所有的图书提供给全球读者的图书馆的理想。当时有人以为用缩微胶片技术就能实现这个理想。后来被称为“乌托邦图书馆” [7]。
现在有了互联网。规模上亿本量级的书,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十年前搜索业巨人谷歌就以其技术和财力,信心满满地投入这个事业。世界5个最有影响的图书馆签署了协议同意谷歌扫描藏书。但是当谷歌开始扫描那些受版权约束的书籍时,立刻深陆于出版业周围的法律、商业和政治的站在涡。其复杂程度说明今天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去建设一个“乌托邦图书馆”。可是,2013年11月传来消息[8],在谷歌与作者联盟(Aut hors Guild)打了8年官司以后,11月14日,纽约联邦法庭做出了明确的裁断z谷歌对书籍的扫描属于“正当使用”。因为,谷歌的扫描服务使公众受益,使古旧书籍能避免岁月的磨蚀而获得长久保存,并使盲人也能访问。而且,谷歌并不出售其扫描结果,也不出售数字化的书籍,数字化的书籍被搜索的结果只是提供摘要,和寻找、购买该书籍的指南,因此,谷歌并不侵犯版权,不影响市场收入,因为书籍将容易被更多人发现,事实上扩大了用户群。网上对此裁决好评如潮。欢呼法律在作者权益与全社会更广阔的权益之间做了平衡。谷歌发言人欢迎这一长期奋斗的结果。可是作者联盟不服判决,已决定上诉。他们认为谷歌把全世界最好的书籍都扫描下来,属于大规模开发利用,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当使用”的范围,因此属于侵权。
无论你如何理解谷歌的动机,但是这次裁决的确使模糊不清的“乌托邦图书馆”受到了鼓励。互联网应该被用来让全球都能访问整个文明世界所创造出来的知识。根据这个裁定,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可以把寻找世界上的任何书籍这件事,交给搜索引擎去办。
4. 网络空间的安全——全球面临的挑战201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国家安全局(NSA)曾谴责“敌对势力”在销售给美国的设备中安置“后门”,以便窃取情报的行为。可是随后从美国安全部门泄露出来的消息证实,NSA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监测和窃取情报。这个事实使所有的国家不知所措。即使是美国的安全情报部门也承认,要把自己系统中数百万台机器全部审查,清除其中可能被安置的后门,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科技的突飞猛进已经把人类推到了发展的高级阶段,进入了信息的时代,网络无所不在的时代,云服务的时代。假如拥有如此强大科技能力的政.治经济体不能开辟崭新的思路,而只是试图重复半个世纪以前的冷战思维的话,世界的前景绝不是美好的。不过,人类的智慧定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2013年11月,中美非政府层面网络安全对话在华盛顿取得可喜成果①会议的主题是:“真诚向通,务实合作,共同抵制黑客攻击”。这份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美国东西方学会共同完成的报告说明,大家已经走在积极、务实的,新的道路上。信息技术的无所不在和能力的强大,使得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中、美两国不同于过去的超级大国,彼此的利益和安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互相依赖。网络空间的安全成为两国互相怀疑和指责的核心问题。双方认为,采取这种办法只能使两国关系受损。报告回答了两个问题:①如何建立中、美两国在Cyber空间的互相信任?②采取何种可行的对策来增进Cyber空间的安全?报告达成共识,提出了10项立即可操作的建议,其实施将建立起务实的对话关系,以减缓围绕Cyber空间安全问题的不稳定发展态势,而这种对话关系如能长期持续,将使事态逐步转到双方都期望的方向。
① http://www.isc.org.en/download/China-U.S.%20Anti-Hacking%20Report.pdf.
互联网还在继续发展,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改变着自己。互联网潜在的,精神的内涵,那种对于解放人类心灵、智慧和对自由、开放、共事、创造的迫求,吸引着互联网杜群中许多探索和思考。这种在无声的传递中发青成长的精神将在我们对于信息时代的文明进行更深人研究时,展示其特殊的魅力.
[1] | Licklider J. C. R. Man-Computer Symbiosis. 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 1960(1): 4-11. |
[2] | Interview of Vint. Cerf, Internet Hall of Fame, June, 2012 http://internethalloffame.org/blog/2012I04/llIvint-cerfs-future-internet-packets-fall-sky#sthash.FSA630oY.dpuf. |
[3] | Lawrence Hagerty. The spirit of the Internet. http://www.matrixmasters.com/spirit/spirit.html. |
[4] | 维基百科.The 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uter_EthicsInstitute. |
[5] | What is Cyber Ethics? http://www.cybercitizenship.erg/ethics/ethics.html. |
[6] | MIT Technology Review, The Library of Utopia. http://www.isc.org.cn/download/China-U.S.%20Anti-Hacking%20Report.pdf. |
[7] | MIT Technology Review, Google Finally Gets Legal OK to Scan the World's Booksfile:///D:/ImputFiles/Internet/CAS%202013%20Nov/Google%20Finally%20Gets%20Legal%200K%20to%20Scan%20the%20World%E2%80%99s%20Books%20_%20MIT%20Technology%20Review.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