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下半叶起,大量的全球性问题纷纷涌现,生态灾难、全球变暖、核威胁、食品安全等等一系列问题,无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也无不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有人预言,21世纪人类的生死存亡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1],其中发展方式和科技发展与运用至关重要。这些严重问题的缓解或解决,不仅与科技发展的政策、选择和使用有关,也与影响科技使用广度、对科技理解深度的科普①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科普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播普及科技理念、科技研究开发的成果,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与技术,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保障科技研究成果的正确传播和使用,并唤醒公众,促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方向发展。前者,是科普的应有之义,后者是新时代所赋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要求科普要有大局观和有长远的视角,要关注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和全民福利,以及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①本文所指的“科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科学共同体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同形式的沟通和交流,包含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相关概念的内涵。
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界和知识界对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①、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有较多的探讨,对科学共同体乃至全社会的科普责任存在共识②,而对于科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科普的社会责任问题则很少进行研究,但这个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如何开展科普、科普应该如何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科普应该怎样对广大公众负责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科普的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存在问题,提出践行科普社会责任的路径,希望在推动我国科普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有所裨益。
①国内外关于科技伦理方面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很多,从不同层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章社会责任,强调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一、 科普社会责任的内涵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强大力量,正是由于近代科技的兴起,才导致其所创造的财富,比历史上所有时期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多。也正因为如此,当今科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大。那么,要使科学技术继续造福人类,避免技术滥用和错误开发,科普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呢?
1. 科普要有利于解决科技发展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体制官僚化,缺乏原始创新,低水平重复严重,成果转化率低,创新环境不完善,学术风气和科研道德滑坡等[2-4]。这些问题虽然直接反应了当前我国科研、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但与科普工作投入力度不够,科普内容陈旧,方式缺乏创新,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缓慢,从而影响科技大环境建设如体制改革,学风建设,创新环境改善,人才涌现,优秀成果转化等有直接关系。
科普承担着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责任。科普工作,不仅要增进公民欣赏和理解科学,从而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还要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并通过民主决策机制,确保科技发展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向着幸福安康的方向发展。科普不仅要重视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而且要重视弘扬科技所蕴含的精神,要把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发展、形成科学文化。这样才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克服其负面效应,发挥其正面效应,真正让科技造福人类。
2. 科普要有利于解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最为突出地反映在与社会有关的生命伦理问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与环境有关的生态伦理问题等方面[5]。在生物技术领域,试管婴儿、动物与人体试验、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安乐死、干细胞研究等,都给人类的传统伦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因特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普及,随之而来的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隐私、家庭安全、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也在日益困扰人们的神经;在环境与生存方面,酸雨、噪音、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沙尘暴、物种灭绝、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洪水泛滥、城市垃圾等等,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科技发展的主旨在于造福人类社会,提高社会福祉。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科技发展对地球、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潜在风险,而且要客观地告知公众,需要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站在全球的高度开展科普活动。
3. 唤醒公众意识是科普的基本社会责任正如罗马俱乐部以及后来的布达佩斯俱乐部的一批知识界的先驱所认识到的,“人类正面临着复杂而相互联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传统的制度和政策所不能应付的,甚至也不能把握它们的基本内容”。“人陷入被他的非凡能力和成就所设置的陷阱之中”。他们把人类面临的这些全球性问题称为关于人类命运的“总问题”,也就是我们当前所称的“全球问题”[6]。自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唤醒人类对于全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他们呼吁,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包括:科技发展和走向的选择;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人类和谐与冲突的选择;文化融合与隔离的选择,等等。这些选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等,其中科技发展与运用的选择最为关键,因为当今时代,科技的力量是任何其它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它既可以推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也可以在瞬间毁灭地球和人类自身。能否正确地进行选择,也就成为关乎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头等大事。
正如文艺复兴导致欧洲理性回归,使人类社会真正从信仰进入理性阶段,导致科学发展,并产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一样,现代科普的责任仍然是唤醒公众意识,促进人类社会理性思考,自觉维护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关注自身的命运。
二、 当前科普存在的问题分析从科普的内涵以及对科普的要求看,尽管科普是为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四科两能力”①。但是,在现实的科普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把普及科技知识作为科普的主要工作甚至是全部内容,这就必然导致科普责任的缺失,使科普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
①参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务院2006年3月21日发布。
1. 现实中的科普缺乏全局意识和理性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避免和克服的一对矛盾是“人的理智和情感”的矛盾,这对矛盾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与人类的伦理道德关系在人性本质上的根本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结果,是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成果,而人的科学技术活动除了满足研究者的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发挥科技正面效应、克服或避免其负面效应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活动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即科学知识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知识的公有性。依据客观公正性原则,在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研究风险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分担;在研究结果形成之后,要审慎地发布传播和推广运用。研究者不仅要对知识和信念的客观真实性负责,更要对这些知识和信念的正确传播和正确使用负责。依据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原则,要求遵循公众利益优先性,即科学应该是增进人类公共福利和优化生存环境的事业,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一切违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严重危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公共福利、损害环境可持续的科学活动都是不道德的,都应该受到限制、禁止和取缔[5]。这就要求在科技传播和运用的过程中,人们必须关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就是说,关注科技伦理、正确地传播和推广科技成果,对影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成果在传播和运用上加以限制,对科技成果进行正确的评价,也就成为科普工作者的重要社会责任。
但是现实中,或者由于科研人员一味宣扬研究成果的正面作用忽视其负面作用,或者科普人员难以知晓、理解有关技术的负面效应,或者科普人员只宣传其正面效应,或者公众只选择能够带来利益的知识和技术而忽视科技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思想层面的内容,等等,这些问题令人担忧,集中反映了科普活动全局意识和理性理想的缺乏。更为严重的是,科普人员为了迎合公众的需要,往往也只提供公众喜欢的内容,还美其名曰“需求导向型科普”。由于科普责任缺失,在技术推广层面,一些企业和个人,推广使用一些技术,不管是否危害他人生命财产或者环境。由于科普中缺乏全局意识、观念的宣传,科普内容选择上的非平衡性,科学方法、思想、精神等方面内容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民社会的有效的形成。
2. 对科普工作缺乏合理的定位当前在现实工作中有人把科普等同于科学教育,因此从内容上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忽视科普工作的其他内涵,这实际上是对科普狭隘的理解。一方面,科普本身虽然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但是教育是人类成长的一个必要阶段,不仅是生理、心理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繁衍生息、人类延续的需要,因此科普与教育的功能是有重要差别的,只能是学校正规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另外,有人认为,科普教育功能是终身教育的体现,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这是对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两个概念的混淆,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尤其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科普只是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环境、资源和素材。
另一方面,科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宣扬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关注科技所带来的物质领域的变化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宣传科技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而且进一步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如果科普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定位和内容,就能引导公众,使社会系统运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通过科普,唤醒公众的意识,并通过科学实践,增强其科技理性,增强其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克服那些不正确的认识,重新做出选择,避免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发生。
三、 如何实现科普的社会责任 1. 重新认识科普的功能,让公众回归理性民主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结果,在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决策中,也需要民众参与和民主决策,使得做出的选择和决策符合多数人的利益,这既是“公众利益优先”原则的体现,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但在这一实现过程当中,需要一种集体智慧。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雷德曼所说:“毫无疑问,科学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推动世界的主要力量,人们的知识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但是,智慧是另一回事,它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没有智慧,知识是干枯的甚至是危险的”[7]。
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是实现多数人决策的关键。因此,通过科普,提高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对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问题的认识,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思维,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是问题的关键之关键。
2. 让科普进入社会主流价值构建当今中国社会所呈现的境况是,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在经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以后,难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新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理念尚未形成;而以科技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价值体系由于种种原因,又未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于是,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和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又针对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不道德、不科学行为而诅咒现代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方式,进而归罪于科技元凶。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福利的同时,却没有理解并采用科学的精神、文化来武装人们的思想,这也是科普内容上的缺位及其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体现。为此,建议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发现、选择传统伦理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提取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科学成分,加以继承和发扬;(2)研究传播普及科学理性的方式、途径,开发科学精神食粮,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以期用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改造传统价值体系;(3)研究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走向,把握主流,积极引导,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的理性意识。主动构建社会价值体系,进行普及宣传。
3. 通过有效评估促进科普社会责任的实现科普社会责任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评估的手段,不断调整、矫正、适应,来引导科普活动的相关方建立一些价值标准、伦理要求,实现集体的目标。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在提高组织和个人的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中学习提高,最终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效果[8]。从伦理的意义来看,实现相关方在价值追求和情感需要上的交融,为不同的文化和习惯、不同的政治见解、隐含的不同利益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在有效缓解或解决冲突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共识和价值标准。
评估的关键是要具备和形成一种评估思维。这种评估思维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成,即“评估思维工具箱(Evaluative thinking tools)”①。通过这些方法,对事物进行审视、度量、判断和决策,以达到科学评估的目的[9]。它主要是一种人们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掌握的事实,处理社会环境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有了这种思维,可以在面对问题时,不迷信、不盲从。评估思维工具箱中所包括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欣赏性探究、科学调查、事后快速回顾等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评估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科学评估,不仅可以促进科普社会责任的实现,而且可以建构符合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
①Evaluative thinking. < http://www.brunerfoundation.org/ei/sub_page.php?page=eti > (检索日期:2011-11-2)
四、 结语现代科技的影响与近代科学产生之际已不可同日而语。对科普来说,仅仅让公众知道“科学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的后果,也需要超越民族界限和地域界限,具有全球伦理的思想[10]。
认识到了科普的责任,我们也就大致知道了科普应该做什么,也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和公众一起共同把握科技发展和使用的方向,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 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戴侃, 辛未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 |
[2] | 万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推进协调创新.中国经济导报, 2011-10-8. |
[3]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咨询项目组. 关注科技发展的多元化与持久性价值体现. 科学与社会, 2011(1): 4-9. |
[4] | 郭雷. 关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科学与社会, 2011(1): 18-21. |
[5] | 王玉平. 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4-35. |
[6] | 李少军. 当代全球问题.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2. |
[7] | Lederman Leonm. Lederman, Nobel Laureate, Judith Scheppler Edited.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2001: 23-24. |
[8] | 郑念, 张平淡. 科普项目的管理与评估.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8. |
[9] | Guba Egon G, Lincoln Yvonna S.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Sage Publications, 1989. |
[10] | Kurtz Paul. Humanist manifesto 2000: a call for a new planetary humanism.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