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3.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4.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是否能持续地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特别是遇到天灾人祸时,是否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度过食物短缺的威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为了保障食物的稳定供应和族群的稳态延续,展现出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如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历史上曾长期受战争滋扰,人们经常居无定所,所有的生活用品都以轻便易拿为主不会有过多的物质储备。在居无定所之时,人们清楚的意识到大自然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储备工作,与其拖着大量的储备行走,不如掌握方法来享受大自然的厚赐。由于携带储备物品而造成的行动不便往往是得不偿失的,适应和掌握大自然中的库藏明显更轻松一些。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多样是无法以人类的力量收藏的,这既是对大自然的认识也是一种策略桄榔便是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之一。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取食方便,而且淀粉是用来充饥的上好选择。桄榔树从嫩芽到髄心都可以被利用,不仅可以制作成可以充饥的代粮淀粉食物还能制作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可惜的是,如今在广西,只在中越边境地区才有制作加工的技术流传下来。
桄榔树之所以被偏远少数民族使用,是因为此树木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生于山林之中,在生产生活技术贫乏或者战乱时期,人们在深山之中获取的食物要求既获取容易,又要充饥易食。将桄榔的髓心作为食物的确深得人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古代以采集食物为生的人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营养食品。髄心、嫩芽、花絮都是食物的来源之一,即砍即食。水口关在中越关系紧张时期,当地人民经常在山里的防空洞躲避,虽没有人员伤亡,但挨饿的机会不少。当时人们经常以桄榔树的嫩芽作为蔬菜食用。直到现在,桄榔树依然是当地大部分居民的生计来源之一。当地居民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桄榔在保障食物供应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利用价值,才能在恶劣的边境地带生存下来。同时,近些年来桄榔粉逐渐走上了都市人的餐桌。这样的生态智慧与当下关于食品安全的思考又格外契合,成为最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粮食危机的措施。就是既不打扰自然环境的生存状态,能满足人们的营养供给,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对中越边境地区龙州县水口镇保留下来的桄榔粉加工工艺进行考察,展开分析当地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应对食物短缺所采取的智慧与方法。
二、 桄榔木利用现状及桄榔粉制作工艺 1. 桄榔木的利用桄榔(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棕榈科,桄榔属,常绿高大乔木。桄榔(《广志》),又名:莎木(本草拾遗),姑榔木《临海异物志》,面木(《洛阳伽蓝记》),董棕(《卮言》),铁木(《纲目》),糖树(《两般秋雨庵随笔》),山椰子、南椰、砂糖椰子、熬任(广东海南)。乔木状,茎较粗壮,高5米至10余米,直径15-30厘米,有疏离的环状叶痕。果似鱼尾葵,但较大一些,直径达4厘米左右。
树干外包有纤鞘。羽状复叶丛生于茎端,小叶多数线形。其髓心可以提出淀粉,名为桄榔粉,古代称“桄榔面”。原产亚洲南部,马来西亚、印度、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各国分布利用较广,斯里兰卡、澳大利亚也有分布。中国很早以前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出产,后来四川也从广东移植桄榔树。桄榔生于山谷阴湿地方或山坡上密林中,少有栽培。大部分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原住民们都有食用这种植物的经历。
制桄榔粉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民族中利用较为普遍,另外,在云南的独龙族和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提取董棕粉的习俗。虽然提取方法简单,但对这种资源如杀鸡取卵,损害极大。需要将整棵树连根挖出,能够提供较多分量的树需生长10年左右。食用方法十分简单,先用冷水或温水搅拌均匀再用80°以上的开水冲泡,一边加水,一边搅拌成糊状,慢慢变成一种浅褐色的物质,像是猪皮熬的肉冻,又软又滑,半透明中带着晶莹。尝起来与藕粉的口感相近,但相较细腻柔滑一些。目前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还保持着制作桄榔粉的传统工艺。
龙州县内,桄榔粉的主要产区有水口、武德、金龙等地。桄榔粉是龙州传统名品,有清凉、解热、生津止渴的功用,又是治红痢、白痢病之良药。桄榔粉与桂林马蹄粉、贵县大红莲藕粉、平乐百合粉称为“广西四粉”颇有名气。本文研究调查主要地点是水口镇旧街。水口旧街位于水口镇镇政府西北面一公里处属水口居委管辖范围,由文明街、华强街组成,建于清朝末年,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街共有305户957人。有壮、汉、瑶、京等7个民族,壮族占90.99%。主要操桂西南壮话、粤语,其次讲平话、客家话。旧街与越南山水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越南的牧马河和洞桂河在此交汇,水运便利。桄榔粉加工的手工作坊全部集中在旧街。
近20年来,随着桄榔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桄榔树被砍伐用来加工桄榔粉,以满足市场需求。20世纪中后期,龙州县范围内的山林中曾有很多野生的桄榔树,人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加工桄榔粉,到80-90年代,桄榔粉的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的桄榔树被砍伐,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龙州县范围内可用来加工桄榔粉的桄榔树已基本砍伐殆尽,唯有旧街桄榔粉加工产业因其能从越南采购到大量桄榔树而得以继续发展。
目前水口旧街只有两家专门从事桄榔粉深加工、包装、销售的企业,均为家族式企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原料都是去旧街上的作坊收购。仅凭企业自身的能力无法带动桄榔粉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暴露出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桄榔粉产业的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未形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专门从事桄榔粉深加工、包装、销售的公司都为家族式企业,能力有限。三是加工制作过程不规范。目前龙州旅游业正在兴起,水口又是口岸,业秀园和苏宫保墓冢都在旧街。居民们现在都在自己家门口制作,粉碎机的噪音大,很多居民的家建在业秀园外围,影响水口镇的环境外观。四是2011年,旧街有47户居民专门从事桄榔粉初步加工,有12户居民从事桄榔粉的粉碎加工,有3户居民专门从事桄榔粉原料(桄榔木)的采购,而2012年只有十几家粗加工作坊,粉碎和采购者也相对变少数量明显下降,大部分都去做边贸生意。主要还是靠两家大型企业支撑整个水口的桄榔粉产量。大部分水口人宁愿生活拮据一些也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读书,之所以如此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不需要再从事手工业加工等体力劳动。以上几点都从不同方面阻碍了桄榔木加工工艺的延续。
2. 桄榔粉制作的工艺考察(1)种植
桄榔树是一种偏阴性植物,喜湿润环境,多散生于石山沟谷和土山中下部对土壤要求不髙,在酸性土、钙质土上均能生长发育,尤其在灌木林中种植为最好,耐荫蔽,能在短期-5℃低温下过冬。
桄榔树属于滥生植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但要有充足的水分确保种苗成活。一般来说,种植桄榔树的最佳时期是在每年春季2、3月份。种植桄榔树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雨天。育苗播种后出苗不齐,有的到第2年春才出土,所以一般先把种子密播于苗圃地的河沙中。播后3-5个月苗木出土并长出真叶,雨天移到苗床上培育,苗木移栽后立即淋透水并搭荫棚遮荫,每月除草1-2次,4月和8月各施一次氮肥,并注意防治病虫害,护理的好第三年可全部出圃上山造林。
总之在水口镇种植桄榔树,不论从气候、土壤、湿度、温度等客观条件,还是从当地人的知识结构、生计需求、饮食需求、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是一举数得的行为。虽然当地政府深知种植桄榔树能为他们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但迟迟没能付诸行动,造成了当地人民一定程度上的不满和倦怠。
(2)收获
桄榔粉的收获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月15到次年春分时节。临近花期的时候含淀粉量最多,淀粉质量也最好。此时100斤桄榔木可得到20斤左右的桄榔粉。桄榔树成粉少时,一方面受到雨季影响,雨水多的时节,桄榔树含淀粉量较少,常常入不敷出,100斤桄榔木提炼之后才得到16斤左右的淀粉。当地人们会在这段时间停止加工桄榔粉,通过加工山黄皮、龙眼等手工业作为生活补贴。另一方面,桄榔木主要依靠从越南进口。越南每年水稻种植两造至三造。冬春造在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播种,二月下旬收割。晚造则在六月中旬播种。(主要指越南北部地区)这期间大部分越南农户会停止供应桄榔木。所以每年的十二月份到二月下旬,六月中旬到九月份水口镇当地人民很少加工桄榔木而以加工山黄皮、龙眼、中草药材或从事散工为主。
(3)加工工艺
制桄榔粉的传统方法是毎年春夏时节,在它开花之前,选高大的桄榔树砍倒取出赤黄色的髓心,砍成小段,放到石臼中舂烂,用石磨磨成粉,置缸中用清水搅和,滤去粗渣,再放人布袋里在清水缸中反复搓洗使淀粉自布眼渗出,经过三次沉淀,得到湿的淀粉,晒干后即成桄榔粉。在水口桄榔粉整个制作过程一般耗时3天左右,具体步骤分为:选材、粉碎、剥离、沉淀、沥水、晾干、搓碎、晒制。
3. 市场与消费桄榔粉销售商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为初级手工业作坊是目前桄榔粉市场的主要供应方另外一类是规模较大的厂商,如彩森、园林等已形成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的厂商和进货渠道,大部分由自己的工人制作,当供不应求时才会去手工作坊收购;第三类是完全依赖手工作坊收购,只进行后续加工、包装。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桄榔粉以袋装为主,散装的桄榔粉只有在龙州县境内才有。
近年来越南边民意识到桄榔粉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桄榔木价格稍微有些提升,但并未影响水口镇当地人的收益。总体上来说,现在桄榔粉在中国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而无论商场需求如何,桄榔木的价格不会有太大起伏。边际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桄榔粉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人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仍然面对着重重阻碍。
现在居住在云南的佤族等少数民族也懂得制作加工桄榔粉的技术。然而却苦于“无树可砍”。国家政策是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种植以后不得砍伐,将桄榔树定义为瀕危树种。而人民的意图旨在既种植又砍伐。一系列的矛盾由此产生。人们希望种植桄榔树,但桄榔树长成以后到底归谁所用?是否有权砍伐?谁有权利砍伐?这些都还未给出确切的保证。当地人对桄榔的了解深刻,知道如何种植和栽培桄榔树,桄榔树在将近开花之前砍伐最为合适,产粉量最高。若错过花期还未砍伐,不久桄榔树便会死掉,并不利于桄榔树的保护。所以“不准砍伐濒危植物”表面看起来是对珍贵树种的保护,实际上变成了导致此种植物和相关技术消失的“罪魁祸首”。
将传统工艺与当地生计相结合是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之法。技术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中介,他的终极目的是要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必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首要前提。解决技术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社会的建构和发展,掌握和分析限制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才能使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而传统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了自然环境不能承受之重,最终如何协调社会与技术,还需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而其中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风险承担问题。要促成传统技术的生态化转向,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企业和个人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要承担额外的经济风险。若没有相关政策的保护,企业和个人会选择最优方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固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难以转变。传统技术在长期实践中依赖固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难度大;第三,人文条件限制。对技术的转型,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影响,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人的观念、意识就是促进转向的最根本的动力,而目前这种动力明显不足[1]。
三、 藏粮于山:桄榔粉与古人的生存智慧桄榔粉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主粮之一。人们用它作饼,之后配以乳酪经过发酵之后酿酒。但是引发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少发现这种食物的身影呢?杨庭硕在贵州麻山做田野调查期间,通过观察当地加工玉米的方法联系史料推测出,桄榔曾经是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主粮之一。而后被作为粮食的记载逐渐减少,直至唐代,桄榔已经被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栽培于屋舍、庙宇附近。而桄榔作为食物的地位被动摇甚至取代的主要原因是它无法被中央王朝所接受不利于长途运输,更加无法作为税收的对象摆放于国家粮仓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一段论述“胖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无蚕桑故其郡最贫。句町县有桄根木,可以为面百姓资之。”其中对“贫”的描述更值得我们深思,主食的多样性选择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非极度贫困以致无法饱腹[2]。原初社会的人们实际上不需要为生活过度担忧,因为资源即便有限,他们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样的。“代粮食物”在今天看来是出现在荒年或者是生活悲惨的年代,加工制作的过程被我们描述成艺术。而对当时的人,那仅仅是他们丰富食物体系中的一支。人们选择这种植物作为主食并不是因为物质匮乏,而是各地区人们对“主食”理解方式和定位的不同,他们对这种植物的利用如同我们现今对米面的食用一样。可见在理解古代人的知识体系上,我们目前的逻辑和推理方式都存在着弊端。
采集食物是人们最早且普遍采取的生产活动,有着食用方便,方法简单,老少皆宜的特点。人们按照节气、季节对采集植物进行划分,从种子、叶茎、花絮均能尽其用。对采集食物的加工、食用、贮藏方法按地域划分而有所不同。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对动、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存环境的掌握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采集植物的最佳时期,对植物的味道、食用方式、药用价值都了如指掌。原始人采集食物的宗旨是食物来源的广泛性。这样既可以保障食物的充足,又可以减少食物储备的资源消耗。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便会减少。在势力悬殊之下,为了与强势群体相抗衡某些弱小势力的群体需要依附强大的势力给予支持,才能保障自己族群的生活安定。吾淳认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不仅是向农业辐辏还具有向权利辐辏的特征受权力支配的科学技术含有十分明显的合目的性[3]。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业起到了不容被忽略的重要推动作用。唐代时期,西南夷南、北方在政治地位上的逆转正是百越民族在广大南方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的时期。而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需要一个庞大的政权给予配套的社会保障和管理制度。人们开始考虑食物是否容易运输、保存、加工,管理是否方便等等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演变为选择的食物种类逐渐减少,并非是人们最初的选择,而是被赋予了某种利益的结果。虽然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髙,庞大政权崛起,但这样始终都是违背生态原则的。
长期以来,水口人坚持手工制作桄榔粉。国内不能砍伐,就想办法利用边关的优势去越南购买,这项技术融合了人们千百年的智慧和汗水得以保存下来。而现今只注重技术推广,忽略科学理论探索违背了植物的多样性生存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灾难就会慢慢降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生态适应的办法也必须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才能保持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尽可能多的地方性知识和经验,探索其中利弊得失,才能及时且灵活地应对各种生态危机。而中国西南边境的水口镇居民们对桄榔的加工利用方式是审视当今食品安全问题的窗口,以重新思考对食物获取途径的多样性选择。
四、 绿色食品:桄榔粉与今人的生态智慧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对桄榔进行了再认识。杨庭硕将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与对木本植物的食用结合起来,对古代刀耕火种的进行了反思[4],李荣华指出岭南人素来有以桄榔面做饼以充饥的习惯,并强调这种对植物多样性的利用方式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结果,也是满足人们社会环境的产物[5],杨庭硕、农人富在分析桄榔木的相关本土知识及利用方式时,指出桄榔木各个部分均有很强的利用价值[6]。
最初被视为采集食物之一的桄榔,还是美味的良药。现在当地人的眼里是一种谋生手段。祖先遗留下来的制作工艺使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赚得财富,无需到处奔波便可以满足生活所需。不管是外出务工还是出嫁在外偶尔回家,家里的亲戚都会赠上一些桄榔粉作礼,以备家人、朋友在外会有急用。每逢夏天,家里常见的饮品和零食就是煮好的桄榔粉,既是解暑良品,又可以做加餐饱腹。从前在水口没有几家人舍得吃桄榔粉,纯粹把它当作珍贵的药材使用。通常都用来换成生活用品和米粮,除非家里有人闹肚子,吃些桄榔粉来医治相对便宜一些。
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养生的追求日益增多,要求食物健康又美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桄榔粉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等,以及维生素和蛋白质。长期食用可以增强食欲,同时可以明显的对抗人机体的自由基损害,提高人体机耐力、抗寒能力和抗缺氧能力,增加皮肤弹性,延缓机体衰老的进程。可见桄榔粉在今天作为一种绿色保健食物的存在意义极大。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将桄榔完全塑造成了一种单纯的生钱工具。技术创新始终无法脱离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在当代社会,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经济创造还意味着对社会的创造。创新必须具有充分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实施并保留。而技术要得以发展也必须争得社会的认同,更确切地讲是技术与社会相互认同以达到良性互动。
1. 从“神树”到“摇钱树”桄榔树的利用价值,让我们认识到一种可能性,即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生计的可能性。首先作为一种生计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桄榔曾经是水口镇的主要生计,全镇居民都以此为生。是人类文化适应的产物。桄榔的相关行业之所以是今天这般场景,是各种历史原因所致。(2) -种作为饮食来源的生计长期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桄榔树既有能提供淀粉的髄心又有能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的嫩芽和种子。(3)当地人对此种生计的满足程度,同时还要受到旅游开发,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等因素的制约和考验。桄榔粉不仅曾支撑水口镇全镇居民的生活,现在依然如此。在经受各种考验之后桄榔粉产业成为一种生计被继承了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曾被当做珍贵主粮的桄榔粉,巳演变成一种保健、养生的绿色食物。
2. 野生食用植物的人工驯化植物与外部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才能顺利存活下来。在抵御外部环境影响时,对环境变化做出或快或慢的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从而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分布。而通过人为干预,可以加快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效率,提高植物对环境适应的敏感度而更快促成植物形成对环境趋于稳定的生态适应对策。
目前水口镇的一大特点就是当地居民全部从事的是边贸生意和手工业加工,大片的林地、山地没有被利用。而种植桄榔树正好可以很好地利用起周围的山地,同时为当地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在水口镇居民的文化适应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界的介人时刻在发生着。人们通过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地方性知识,掌握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使他们的劳作可以事半功倍。让食物的获得变得愈加稳定。桄榔树一直以来基本处于野生状态,虽然在国内并没有任意砍伐桄榔树的现象,但对其“不闻不问”也并非是绝对的保护。具体地说,桄榔已不是单纯的植物,而作为一种桄榔文化存在。桄榔对我们外来人而言是一种树,对当地人而言却是一种粮食来源一种食物的补充。篠原徹在对海南省初保村的环境和生计做调査期间,发现在当地的农村,对自己“喜爱”的植物进行了移植和栽培,以供应当地人所需。这些植物生长的地方就是“人为的自然环境”[7]。将来栽培于人们附近山地上的桄榔树林就成了既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又有着与生态林同等的地位。若桄榔被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人为地移植和栽培,其生物的基本特性并不改变,不占用生活用地,也不需要开采林地,期间稍作维护便可成活。野生桄榔树的栽培化将会创造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最初的人类和大自然互相磨合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教会了我们如何“美好地生存”,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活适应战略的生计系统主旨在于对自然资源的复合型利用[7],探寻人与自然共生、共创之路。
野生食用植物的人工驯化,是由于人类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增加了采集食物的风险性,甚至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于是人们开始对某些重要的食用植物进行驯化,自此进入农业文明的时代。于此,对野生食用植物的驯化,实际上是人类长期选择植物的文化制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的生存也开始依赖人类。[8]生物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地方性知识体系进行实践和创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条就地保护”第(j)款和第10条“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持续利用”第(c)款中,均对传统知识的价值、创新和实践及惠益分享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①当地人对生境和资源的利用都给这种知识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可以发挥效力的舞台。原地保护无疑是对动植物资源进行维护的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当地居民的充分参与使地方性知识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木本-草本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史书上记载在嘉庆年间已开始形成林粮间作的农林复合体统已达到优势互补。西双版纳种植橡胶+咖啡+茶叶、香蕉+菠萝的模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①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http://sdinfo.coi.gov.cn/reserves/law4.htm)(检索日期:2013-10-08)
虽然都是讲求用、养结合,但基于各个地方的经验均有所差异,传统地方性知识在资源的管理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潜力。传统知识对资源的管理是人类在长时期对当地生境和资源的不断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身就具有“可持续”的特性。将桄榔作为一种粮食植物种植于当地山林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涉及到人类的饮食、文化、健康、粮食安全储备等诸方面。不需花费太多成本做产业规划便可塑造随时可以取用的生态防护林并做到“藏粮于山”。
五、 讨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系统发展观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适应性面临挑战。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快速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速度不一致,使人们也不再仅仅依赖某一种生计。而将眼光聚焦于经济利益较大的经济类型,造成传统生态文化丧失了约束力。发展和改造地区生态文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以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约束力。其中涉及因素广泛,需考虑到当代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和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背景等。
作为一种绿色养生食品的桄榔不仅具有保健功能而且具备人类身体所需的营养,是适应西南边境当地气候的一种具有药食同源特色的食物。并且产量大易获取,易成活,做到“藏粮于山”等特点。对桄榔粉的加工技术是基于当地人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认识和掌握。由于桄榔树的生长具有一定期限,如若不能在其存活期间适时地砍伐利用,桄榔树结果之后不久就会死亡,反而不利于对桄榔树的保护。而这些生态技能只被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群所掌握。如今将此中生态智慧与当地的文化分离开来,与当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既是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也是对地方性生态知识的推广,更加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通过鼓励砍伐来鼓励种植。只有从根本上寻问题之根源才是解决问题之道。禁止砍伐桄榔树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开过花的桄榔木就无法提炼淀粉,结果之后便会死亡。有资源却放在那里不用,任其自生自灭,这种做法的“愚蠢”不言而喻。放开政策,允许人们可以适时砍伐桄榔木但条件是砍伐的数量与种植的数量必须相当。凡是自己种植的桄榔树均授予砍伐的权利。这样就可以提高人们种植桄榔树的积极性,又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政策保护。
2.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3.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4.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 | 肖锋.论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一种关联中国实践的SST研究.博士毕业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2001. |
[2] | 杨庭硕. 植物与文化:人类历史的又一种解读.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1-7. |
[3] | 吾淳. 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从文化、思维和哲学的角度考察.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39-143. |
[4] | 杨庭硕. 释"沤榔"——对古苗瑶民族生态智慧的再认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70-75. |
[5] | 李荣华. 生态适应与文化创造:汉魏六朝时期岭南人民对植物的利用. 中国农史, 2009(4): 3-10. |
[6] | 杨庭硕, 农人富. 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本土知识在当代粮食安全战略决策中的利用价值例举. 贵州民族研究, 2010(6): 80-84. |
[7] | 篠原徹. 介于野生和栽培之间的植物群. 广西民族学院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35-43. |
[8] | 西谷大. 大圈套与小圈套——围绕着火田展开的小型动物狩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1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