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4年国内电影市场,科幻电影再一次毫无悬念地成为影院高票房的主力军。《星际穿越》、《超体》、《银河护卫队》、《变形金刚4》等持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2014年11月12日首映的大片《星际穿越》,更是将观众对于科幻题材电影的热情推上了顶峰。对于这部电影相关话题的讨论,一度成为各大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其引起的公众对于科学相关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那些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正统“科普”的效果。因而,无论对于这部影片本身,还是对于其可能为受众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言,都非常有必要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讨论。
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制作的科幻电影讲述的是,在不远的未来,地球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同时,科学家们在土星附近发现了一个虫洞,可以通过它到太阳系之外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影片以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承诺为主线,在一个宏大的太空旅行故事中表达了浓浓的父爱。
《星际穿越》上映后,影迷们的反应可谓“冰火两重天”。对其大加赞赏的有之,认为影片的科学技术硬伤和逻辑硬伤极少,又有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担任科学顾问,为电影中的科学知识保驾护航,堪称是近些年来难得的精彩“硬科幻”电影;对其嗤之以鼻亦有之,主要是认为剧情太拖沓,接近三个小时,亲情戏过于煽情,在电影院度过了难熬的不知所云的时光等等,甚至有观众看完后调侃认为“这是电影版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去了外太空”。
对科幻电影多有研究的江晓原教授曾将科幻电影分为七大基本主题,即:星际文明、时空旅行、机器人、生物工程、专制社会、生存环境、超自然能力。[1]按此分类,《星际穿越》大约可以算是星际文明和时空旅行两大主题的结合。这位被称为“宇宙一号”的导演凭借《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蝙蝠侠:黑暗骑士》以及《盗梦空间》等影片的拍摄,不仅将科幻题材电影拿捏得恰到分寸,而且收获了不少热血粉丝。《星际穿越》的问世,在观众中引起如此大范围的追捧、热议及争论,这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 “好科幻”与争议我们可以看到,影迷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关于此影片是否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一些观众认为,《星际穿越》是近年来最具野心、视野最宏伟、涉及科学和科幻构思最深入的影片。它前所未有地把高深的科学理论和假说以视觉方式充分呈现出来,包括黑洞、虫洞、奇点、五维空间、时间膨胀与压缩、全球食物危机、类地行星探索、深度休眠等。通过观影可以向公众普及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和物理知识。“因为拍摄《星际穿越》,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团队甚至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有关黑洞物理,一篇有关计算机图形。其中一篇论文投给了学术刊物《经典和量子引力》”。[2]基普·索恩一直从事关于相对论、黑洞,特别是引力波的研究,他最著名且富有争议的理论就是关于虫洞或许能够作为时间旅行工具的假说。影片两个最核心的设定--虫洞和引力波通讯,正是他的核心研究领域。
另一些观众则认为《星际穿越》不仅不是硬科幻,就连故事情节也存在很多硬伤。导演似乎刻意为了科学道理而讲故事,而不是通过讲个故事来教给你科学道理。这导致影片看似严谨完整实则生硬古板,所有想象力的呈现和故事的讲述,都是基于已经被公认可以进行教育传播的科学理论之上进行的。虽说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的艺术创作形式,但却被科学“绑架”了。同时一些情节的设定充满槽点,例如,关于库伯发给墨菲的用在解空间方程中最重要的量子数据、大型火箭、枯萎病、恒星系统、海水的深浅、数据传输的快慢等科学道理并没有讲述清楚,甚至充满悖论;影片将主要危机落脚在生物学上,即枯萎病的肆虐导致粮食不够吃,而片中的航空科技却和农业技术发展完全不成比例,如此等等。
争议归争议,但我们仍然可以说,从影片的设定能看出导演试图拍一部硬科幻经典的决心。影片汇集了包括斯坦利·库布里克、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诸多前辈的智慧结晶。影片上映之前,诺兰告诉观众有五部太空电影对《星际穿越》的创作影响巨大,分别是《2001:太空漫游》、《异形》、《第三类接触》、《太空先锋》以及《超时空接触》。为了影片的拍摄,剧组甚至专门种植了500亩的玉米。电影中出现的不算过分夸张的生态恶化,距离现实其实也并不遥远。舍弃了华而不实设计感的宇宙飞船,十分真实而合乎情理。太空中主动的消音,行星上探测到的水和氨气结晶,也符合科学原理。不能够解释的部分则统统推给了“他们”(身份不明而掌握着未知力量的地球的援助者)。当然,这种严谨也是相对的,影片运用的标准好莱坞亲情伦理故事模式,决定了电影本身可解读的上限,并最终导致影片在升华时的力不从心。
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科学成分”的关注甚至超过对剧情和特效的兴趣。影片上映后,网民们讨论最多的不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或主演,而是影片的科学顾问、物理学知识以及影片构建出的被认为最接近真实的黑洞形象。这一领域的顶尖专家基普·索恩,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总体来说,《星际穿越》确实将枯燥复杂的科幻构思与人类情感结合起来,延展出来的是关于爱、人性、自然、宇宙、时间的深度思考,体现着导演的文艺情结。这部好莱坞大片,无论情节、音乐、摄影、剪辑都沿袭了诺兰一贯的水准,即便是有那么一些瑕疵,也是值得购买一张电影票去体验一番,就算你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的话,应该也不会有被骗钱上当的感觉。
三、 从STS的视角看正是由于内容的丰富,对《星际穿越》的解读可从多个视角进行,毕竟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包含众多元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抛开那些艺术批评的、依赖于直观感觉的分析不谈,如果从学理的立场,例如从STS的视角来分析整部电影,我们会发现,其实这部情节曲折、充满科技感、讲述科学家经历了千辛万苦拯救人类的故事,终极目标并不一定是那么辉煌和理想。
作为重要的叙事背景,人口减少,资源匮乏,枯萎病,沙尘暴,电影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代即将灭绝的人类。片中多次提到“墨菲定律”,甚至小女孩的名字就叫墨菲,或许能体现出导演的某种用意。“墨菲定律”是指,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它总会发生。电影中的人们隐隐担心地球正朝着人类无法生存的方向发展,之后的故事情节纷纷印证了这些担忧。正像有学者曾分析的:“科幻电影有三种功能,对未来预期的功能、娱乐的功能、表达作者对当下的关注功能。”[3]导演对“墨菲定律”的一再强调,可理解为对于当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层担忧。这彷佛是一个悲观的预言,提醒人类对不可知却已有蛛丝马迹可寻的未来千万别掉以轻心。“自然不是邪恶的,自然是残酷的”。正如著名科幻小说家克莱顿在其《侏罗纪公园》中,以主人公马尔科姆为其代言所评价的:“我们的星球并没有什么危险,面临危险的是我们。我们并没有力量去毁灭这个星球或是拯救它。但我们却或许有能力来拯救我们自己。”[4]
当影片中出现库珀带着家人仓皇躲避宛如庞大怪兽的沙尘暴的画面时,我们确实不禁联想到沙尘暴之于现实生活并不遥远,人们对于雾霾天气也早已不陌生。影片中呈现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写实:人们行走在雾霾中,几乎看不清马路对面的情景,只知道四周依旧车水马龙。糟糕的空气,让呼吸变成一件困难而又奢侈的事。不同的是,走到哪儿都有辐射探测仪,曾经倍受欢迎的农产品也乏人问津,人们淡然的脸上藏着对未来的恐惧。影片不断给予人们警示,在仅活在此时此刻而不管未来如何的意志支配下,我们向大自然无止尽地索取资源与能量。我们运用高超的智慧,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并成功地利用科技手段,从大河流域到内陆腹地,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一次又一次倍增了能量利用的规模。然而,大自然却永远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复杂、更深奥,并不会顺从人类的无限索取而无所回应。我们不能等到地球已经不适合居住时才知道它的宝贵,才悔恨当初没有善待太阳系里这颗最美丽的蓝色星球。
和以往的末世电影不同的是,这部影片描述的不是一个堕落的末世,人们依然彬彬有礼,社会制度依然行之有效,但大众却丧失了对科学的热情和信任。该片不加渲染地明确表现了那时的人们已不愿意花费金钱在太空探索上,甚至在教科书中编造谎言说登月是子虚乌有,连NASA都不得不隐藏起准备星际穿越的计划。我们不得不思考大众为什么会这样,这可以从影片的情节中找到些线索。《星际旅行》的主要戏剧冲突围绕着一个两难抉择展开:执行计划A以拯救地球人类,还是执行计划B放弃地球人类去开创外太空。其实这两个计划都没有惠及普通大众。计划A如果成功了,也不过是像影片《2012世界末日》那样,仅仅拯救少部分权贵,大多数人的结局依然是被留在地球等死。计划B仅是移送了受精卵,只能做到在人类种族意义上的延续,与生存在地球上的众生无关。
库伯出发前,和岳父坐在屋前聊天的时候说:“人类有探索者也有守护者。”当探索者要出发时,是守护者给了他最强有力的支持。“守护者”是地球上许许多多的普通大众,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共同代表着人类精神。其实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高科技的从业者有时并不关心普通大众的立场,高调宣传探索者、开拓者的伟大,赋予开拓者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忽略了大多数只能生活在地球上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影片残酷地表明,无论哪种探索计划,能逃过世界末日的只是“一定数量”的人类。影片中布兰德说:“科学家、探索家这一组人代表着最好的人类。”有时候,“最好的人类”在获得守护者竭尽全力支持时,并没有给守护者带来任何好的转变。高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类本身发展的全部,将拯救全人类的法宝全部压在高科技上,必然会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根本拯救不了“现存的大多数人类”。
因而,对外太空的探索之旅也只是对人类的有限拯救,而且这种探索又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影片结尾处,土星上空库伯空间站的居住环境同样也不是想象中的天堂,只是一个超小型而且扭曲了的大房间而已。探索者们到达的三颗星球,前两颗分别布满了洪水和坚冰,而布兰德到达的艾德蒙斯星球,则是广阔的黄土,缺少植物,环境比人类准备逃离的地球要差很多,改造至少需要几千年。人类在地球上肆意妄为,最终却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寻找不确定的另一个“地球”上,本应是为人类幸福而服务的科技发展,最终却只沦为对面临绝境的人类的有限拯救,这实在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某种尖刻的反讽。
这部电影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讲一个非常科学的故事,对科学充满了敬仰。实际上从深层次上来说,仍然警醒我们未来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它再次告诉我们:“科幻片警示、唤醒、启发世人今天的科学技术,正是在这百余年间的某个时刻,告别了它的纯真年代,过度依赖科学技术支撑的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5]
四、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思考长久以来,中国学界一直对有关科幻、科普和科学传播的关系存在争论。有人将科幻视为科普的一种,有人认为科幻与科普在性质和功能上完全不同,不应将其归入科普的范畴。实际上,如果站在广义的科学传播的立场,而不仅限于狭义的只考虑正确地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立场,就许多科幻作品中所含有的与科学观和自然观相关的理念来说,其传播显然是科学传播中的重要类别,而且因其远远超越传统科普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对其科学传播的效果及意义,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的具体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就恰恰为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再次提供了一个良好案例,从中当然也可以延伸出人们对于如何看待科幻电影以及中国科幻电影之路的思考。
“科幻电影是科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不管是传统的硬科幻,还是后来的软科幻,科学总是或明显或隐藏地存在于其中。”[6]历史上人类对星空的探索虽然屡经挫折,但是可以说没有停止过努力,而大多数星空探索的理论,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存在着较高的认知门槛。科幻电影的存在,普及了众多简单的科学知识,大大降低了这种认知的门槛,而且,除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之外,它们还打开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能够站在更深邃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星球以及我们的种群。
但是,科幻电影和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学显然是有差异的。有观众会说科学素养不高,看不懂这部电影。其实看不懂又何尝不是完全正常的?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物理学、宇宙学的教材,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科前沿的最新理论完整、准确又通俗地展现给人们,那是科教片而不是科幻片的功能。科幻可以吸引人们的兴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远比那些传统的科普作品传播广泛,影响更大,但却并不承担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播功能,却可能更注重启发人们的反思意识。
科幻电影与时代密切相关,早起的科幻作品,基本都是对科学的讴歌、对科学技术充满自信、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到了后工业时代,科学在种群自身的内斗中发挥的反面作用,也在科幻作品中得到放大,这时候的作品多了反省与怀疑,从两次世界大战到冷战,科幻作品的精神随着时代跌宕变化,逐渐出现对科技本身的怀疑,太空精神中豪迈的自信开始逐渐多了些谨慎。这种对科技本身的怀疑与对人性本身的怀疑经常捆绑在一起,除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人们对自身的认知也多了几分深入。科技的反噬和人性的沦丧经常出现在这几十年的科幻电影之中,这本质上属于科幻终极使命的警醒,是一种有益的思考。
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上映,在中国从来不缺观众,但中国自己的科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美科幻电影发展的状况比较,可从科幻电影的数量上看出巨大的反差,1995-2008年之间,中国科幻电影的数量仅为美国科幻电影数量的0.5%”。[7]现在,网上诸多科幻迷一直在关注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对将《三体》改编成科幻电影既充满期待又不乏对可能的失望的忧虑。这里面,原因确实很多,但至少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同样的高技术手段,在当下包括科幻大片中的应用显然必不可少,甚至还可以借助国外公司,但是创意还是要靠自己。只有技术而没有创意和理念的电影,不可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作品。科幻精品,是离不开对科学和技术的深层反思的。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星际穿越》这类作品的理念,或许也可以有其有限的思考价值。
[1] | 江晓原. 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5): 1-7. |
[2] | 余建斌.寻找科幻到科学的虫洞.人民日报, 2014-12-8(第20版). |
[3] | 穆蕴秋, 江晓原. 《自然》(Nature)杂志科幻作品考--Nature实证研究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3): 15-24. |
[4] | 克莱顿.侏罗纪公园.钟仁译.译林出版社. 2005:453. |
[5] | 江晓原. 从《雪国列车》看科幻中的反乌托邦传统. 读书, 2014(7): 105-115. |
[6] | 刘慈欣.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读书, 2011(6): 64-69. |
[7] | 王一鸣, 黄雯, 曾国屏. 中美科幻电影数量比较及对我国科幻电影展的几点思考. 科普研究, 2011(1): 2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