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尊重动物生命,保障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潮流,目前世界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专门法律或法规。2005年在制订《畜牧法》时,草案中原本提出的保障" 动物福利" 的条款,也以" 动物福利" 的概念含义不够清楚为由被删除。2011年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公众(63.4%)还没有听说过" 动物福利" 这一概念[1]。可以说,在中国推进动物福利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早在1822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禁止残忍和不当对待家畜法案》也即《马丁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人的不当行为,保障动物福利。在《马丁法案》通过的影响下,法国、爱尔兰、德国、奥地利等国相继通过了自己保障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因此,分析研究1822年之前英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其为保障动物福利立法的原因,对在中国推进动物福利工作不无裨益。
一、 观念变革是人们关心动物福利的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是近现代欧洲文明产生的基础。作为文艺复兴的成果,古希腊的思想再次得到重视,对近代英国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说" 中,目的因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万事万物都有目的,目的不指向自身而是指向更高级别的存在。植物的目的是动物,动物的目的是人。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 ……动物是为了人类而存在,驯养动物是为了给人们使用和作为人们的食品,野生动物,虽非全部,但其绝大部分都是作为人们的美味,为人们提供衣物以及各类器具而存在。如若自然不造残缺不全之物,不作徒劳无益之事,那么它必然是为着人类而创造了所有动物" 。[2]由于动物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就可以任意地支配和使用动物,不需要有什么伦理方面的考量。古希腊遗留下来的自然目的论长期影响支配着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
近代自然科学发端以后,直接导致了机械自然观的兴起和发展。人类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一架机器,不仅天体等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就连动物的生命也被看成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例如笛卡尔就认为,动物不能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动物只能胜任某件或某种事情。动物不同于人,人是" 活" 的观察者和实际支配者,而动物是无感觉无理性的机器[3]。动物感觉不到痛苦,在人操作和使用它们时不可能受到伤害。由于动物只是机器,动物没有感觉,人们任意的使用动物也不会伤害动物,那么人就可以任意地处置动物,对动物没有任何的道德义务。
支配英国人思想的另一重要支柱是基督教教义。在传统的基督教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创世纪》中,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要人" 生养众多,遍满地面,要管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在《圣经》中,人是仅次于上帝的一种存在,上帝让人来管理这地和地上的一切。人们对动物的利用可以像对蔬菜的利用一样。因此,我们就不会奇怪,基督教权威人物托马斯·阿奎那在" 理性生物与无理性生物的差别" 一文中写到" 无理性生物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因而没有自由,应该受奴役; 在宇宙的整体中,是次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理性生物的利益。" " 动物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与人不是同类,因此人类取用动物是合法的,博爱不涉及动物。" [4]这种神学目的论与古希腊的自然目的论一样,都强调动物是为人而存在,人类因高于动物而拥有无限的特权,可以肆意对待动物。特别是这里" 博爱不涉及动物" 的思想,更直接地体现出人对动物没有任何道德义务的观念。
由于长期受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和机械自然观的支配,英国人视动物为机器,任意的使用和支配动物,难以产生善待动物、保障动物福利的观念。人们任意地操作和支配动物的一个突出例子是对动物进行活体解剖。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人们心安理得地用刀将活动物的皮肤和身体切开,观察它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任凭动物痛苦地哀嚎。不仅如此,人们还怀着愉快的心情从动物的痛苦中取乐。例如英国人乐于从事的逗熊、逗狗、逗牛娱乐就是如此。人们通过往牛鼻子里吹胡椒粉而激怒公牛,熊被牢牢拴在柱子上由猎犬咬死,等等。
正是在把动物当作机器任意支配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发现了否定传统观念的证据。一个突出地表现在于,人们在活体解剖和任意使用动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动物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动物有感觉能力,动物跟人一样,能够感受到快乐和痛苦。例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批判活体解剖狗时写到" 这只狗,忠诚与友善的程度不知比人高明多少,却有野蛮人把它抓住,钉在桌子上,活生生地把它剖开,让你看它的肠系膜血管,可是在它身上,你却见到所有与你一样的感觉器官。" " 机械论者,请回答我难道大自然在这只动物身上安排了一切感知用的弹簧,目的却是让它没有感觉吗?" 正是在对动物的任意支配和使用中,人们发现动物与人的生理结构十分相似,动物哀嚎也让他们相信这并非动物" 机械的震动声" ,而是痛苦的表现。
对动物机器论的质疑在18世纪英国思想界产生了共鸣,很多思想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动物与人一样拥有感觉、智力,并非机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早在17世纪末在《人类理解论》中就写到" 有些兽类似乎与人一样拥有许多知识和理性; 动物界与植物界紧密联系,以至于如果你将最低层与最高层的生物进行比较,很难发现他们之间会有巨大的差异,许多物种相互联系,并且几乎看不到差别。" [5]158在洛克看来,人类与动物的差别远没有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大。动物与人类一样有理性,有感觉。18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柏林布鲁克指出" 人类把动物贬低成机器,或者认为动物行为仅仅受本能的支配,这种想法表现了人类的无知与虚荣。动物明显与人共同拥有智能方面的一些重要特征。" [6]221749年,大卫·哈特利在《人类观察》一书中写道" 动物像人类一样,它们智力的形成也依赖于记忆、激情、痛苦留下的印记、恐惧、疼痛以及对死亡的感觉,我们往往疏于考虑动物能够经验到痛苦与快乐。" [5]159这些观点都将动物视为有感受能力的生物(sentient being)。
在16、17世纪,英国社会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通过宗教改革,基督教教会内部对《圣经》等宗教经典作了新的解读,传统的神学观念得到了修正。首先,传统基督教教义规定上帝要人" 管理" 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海里的游鱼," 管理" 是一种暴力统治。但是,通过改革以及观念的分化,这里的" 管理" 逐渐被理解为人对动物的一种责任与义务。人们开始从《圣经》中寻找上帝关怀动物的嘱托,并且将此布道给每一个信徒,要求他们善待动物。比如,英国圣公会牧师托马斯·杨在1798年写的一篇" 仁慈对待动物" 的短文中,从圣经的《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箴言》、《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中引用经文,来说明上帝关心动物,并且上帝需要我们也这样做。其次,改革以后的基督教开始强调在人拥有管理动物的权利的同时,也担负了照料与保护动物的责任。例如汉弗瑞·普瑞玛特1776年在《仁慈的义务》一文中写道" 人类是所有上帝造物中最完善的。可是然后呢?每一个完善的人都肩负有照顾比他低等的物种的责任,这种责任与义务任何人都不可豁免。" 1802年,约瑟夫·李特森将《创世纪》中的" 管理" 关系描述为上帝设置的,这是" 为了权力、保护以及仁慈和人性的光荣使命" ,也就是说将" 管理" 视为一种合理照料。随后,威廉·沃拉斯顿在《自然宗教划定》中直接指出" 动物能够感受痛苦,我们就应仁慈对待它们,避免引起动物不必要的痛苦。" [5]160最后,《圣经》中有关上帝要求人类善待动物的嘱托被加以重视。如新约全书的最后一章《启示录》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有时动物也会承受痛苦……如果不是由于人类的罪恶,那么,这些处于人类掌控的动物就不会遭受如此的痛苦。……人类应当敬畏我这个至高无上的上帝,并更加友善地对待我创造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由于我的存在而对动物仁慈。
在人认识到动物具有感觉能力,人应该善待动物的时候,英国人也开始认识到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能够影响到人对待人的态度。洛克认为" 那些喜欢看到低等动物遭受痛苦和毁灭的人将不会对他们自己的同类产生怜悯或宽厚的情感。" [7]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完善,人类也应该避免残忍地对待动物。1711年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出版了《人类的特点、礼仪、舆论、时代》,在书中,沙夫茨伯里伯爵提到人类有仁慈对待动物的义务,因为" 残酷是对人性的曲解,在折磨其他物种中感受快乐,因别的物种死亡或痛苦而感到快乐,这完全是非自然的、恐怖的、悲惨的。" [5]163
杰里米·边沁(1748一1832)作为英国杰出的思想家和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也是动物权利的倡导者。边沁主张人在两位主公的控制之下快乐与痛苦,立法应当遵循" 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 的原则。边沁进一步指出,一个主体是否能够拥有权利、是否能够被纳入道德考虑的范畴,关键在于其是否有" 感知能力" ,而非历史上哲学家们一直强调的" 理性" 。由于当时的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动物也有感觉的能力,这样动物就应该成为法律上能够拥有权利的主体,应该被纳入道德考虑的范畴。在《论道德与立法的原则》一书中,边沁认为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其实并无本质差异,并声称" 低等动物的利益在立法中被不适当的忽略了" ,动物应被认为是除了人之外,在人的指导下可获得幸福的其他行为主体。边沁说," 法国人已经发现,一个人不能因为皮肤黝黑就要遭受任意的折磨而得不到救助,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腿的数量、皮肤绒毛的形式、骶骨的形状都不足以作为让一个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遭受类似厄运的理由。问题不在于'它们能推理吗?',也不是'它们能说话吗?',而是'它们会感受到痛苦吗?'" [8]边沁拿动物与黑奴的处境对比,期望有一天动物也可以像黑奴那样得到解放,取得原本属于它们、但只因人的残暴而遭剥夺的权利。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为英国动物福利立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除了边沁之外,其他的一些英国思想家也主张为保障动物的权利订立专门的法律。例如劳伦斯在《关于马以及人对牲畜的道德义务论文》中批驳了动物是提供人使用的,为人的目的服务的存在物的传统观念,主张" 国家应正式承认动物的权利,制定这样一条法律,以保护它们免遭人类不负责任而又毫无顾忌的残酷行为的伤害" 。[6]26自由主义者尼乔尔松提出" 动物和人享有同样的生存权和个人自由" 。[6]37
考察英国16、17对待动物的态度,发现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明显的变化。从动物是机器,动物为了人类而存在,人类可以任意地支配动物,到动物有感觉,人类有照料动物的义务,人类不能任意地支配和使用动物。再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人们开始认识到动物可以成为法律上的主体,动物应该拥有相应的基本权利等。英国历史学家戴雪说" 任何时代都存在一系列的信仰、信念、情感以及广为接受的原则或根深蒂固的偏见; 它们总体构成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公共舆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主导思潮,这种主导思潮的影响已经直接或间接决定了英国的立法进程。" [9]一系列的观念变化为英国采取措施,保障动物福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历次社会运动是人类关心动物福利的实践基础除了观念的变化导致人们关心动物福利之外,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也在动物福利事业的兴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历次道德改良运动17世纪到18世纪是英国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基督教对人们的控制力受到了削弱,新的规范制约还没有形成,社会问题尤其是道德问题突出,如卖淫、酗酒、游手好闲、偷窃现象增多,赌博猖獗等。于是,威廉三世和玛丽王后于1690年2月提出要改革社会中的不道德行为,并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道德改良运动。
改革者们通过建立普及全社会的改良组织信仰协会、社会道德与习俗改良协会、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并借此改良社会风气。这些协会印发宣传改变下层社会生活方式的小册子、建立慈善学校、督查不道德行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社会道德与习俗改良协会年度记载显示从1716年12月1日到1717年12月1日,有1927人因淫荡和不道德行为被检举; 而从1737年12月1日到1738年12月1日,协会检举的各类不良行为事件共545件。[10]数据表明,道德改良运动确实减少了社会的不道德行为。
18世纪末,英国社会再次发起了道德与习俗改良运动,这次运动受到了福音主义的影响,更加强调人类的善行与道德发展,目的在于捍卫宗教与政治体制。除了游说与布道,改良者仍然像第一次道德改良运动那样监察与检举社会中不道德行为与习俗,比如酗酒、淫秽、不守安息日等。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协会是威廉·威伯福斯所领导的" 扫除恶习协会" 。这个协会的成员积极在社会中巡查,发现不道德行为就将参与者告上法庭,并且以一种家长式心态布道教育下层市民要仁慈、要保持信仰。
历次的道德改良关注的首要问题当然是人类社会的道德问题,但道德改良者往往把对动物的残忍和对人的残忍,与人类的各种不道德行为联系起来。认为对动物的残忍本身就是不仁慈的表现,是一种需要革除的恶习,并且常导致对人的残忍。在道德改良运动中,哲学家洛克的思想被频繁引用" 那些喜欢看到低等动物遭受痛苦和毁灭的人将不会对他们自己的同类产生怜悯或宽厚的情感。" [11]" 扫除恶习协会" 认为" 下层市民热爱的斗鸡、斗狗、斗牛等娱乐活动只会大量聚集游手好闲、妨碍治安的人们,增加闹事和酗酒发生的几率,并且导致公共危险与骚乱。" [12]因此主张禁止这类娱乐,禁止此类残忍对待动物的行为。当时的活畜交易场所-史密斯?菲尔德市场每日当街屠宰动物。城市里充斥着动物被屠宰时凄厉的惨叫,水沟里血水横流,被屠夫抛弃的动物内脏和下水到处都是,城市的空气里散发着腐臭的味道。道德改良者认为这类对待动物痛苦的冷漠态度将导致对人痛苦的麻木不仁。于是主张关闭史密斯·菲尔德市场。
道德改良运动关注人类道德的发展,反对残酷与冷漠,宣扬慈善与人道,为人类关心动物福奠定了道德基础。
2. 福音主义运动如前所述,宗教改革中人们重新解读《圣经),一系列宗教观念的变化导致人们主张善待动物。福音主义的产生和蓬勃发展,更促进了人们善待动物的观念和行为。18世纪,英国国教枯燥的教条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诉求,他们希望得到的教谕是道德伦理而不是神学。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觉察到这一时代需要,于是在吸收宗教改革以来新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学体系卫理宗。英国产生了一场新的宗教狂热,哲学家巴特勒将这种狂热称为" 圣灵的赐予" 。
1729年卫斯理与弟弟在牛津大学建立了" 牛津圣社" 以及巡回布道制度,在全国各地向下层人民说教布道,借上帝之名传福音给穷人,这标志着福音主义运动的开始。卫斯理在全国讲道、为下层人民创办学校、举行道德聚会,研读圣经等,突破传统的教区限制,实现全民道德的再生。穷人十分拥护卫斯理,并且自觉按照卫理宗的教义要求自己。卫斯理强调人们要通过" 善工" 来传播福音,来践行自己的信仰。福音主义改革涉及个人与群体多方面的道德问题,以慈善来解决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比如改良运动中所关注的贫困、嫖娼、赌博等问题。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福音主义被视为国教的眼中钉而遭受打压,但是到18世纪末福音主义依然打入了英国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心,对英国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英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方式。
善待动物是福音派一项重要的" 善工" 。卫斯理以身作则来改变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他在著作中描述动物的形态和习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启发读者并鼓励他们认识到人类与身边的动物存在有着亲密的关系。" 以我们的理智来衡量自然的神秘和窥探上帝的秘密是徒劳的,但是我们可以爱这一切。" [13]他坚持食素,建议人们以素食为主,并且要求信徒不得随意伤害动物。他曾写道" 动物对动物的残忍和人对动物的残忍有何区别?狮子、老虎和鲨鱼捕食其他动物也会给它们带来痛苦,但却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狮子老虎等动物才能生存; 可是人类给动物施加痛苦却是毫无必要的,人们折磨动物,经年累月,动物只有到死的那一刻才得以解脱。" [14]他还要求牧师们必须喂饱了马匹,为它们梳理了鬃毛安顿它们休息以后才可以进食与睡觉。在布里斯托尔市的小教堂旁边,卫斯理还专门为马匹修建了马厩,以便那些在乡间颠簸运输的马匹能在这里得到休息。
福音主义是当时英国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福音主义的深入发展和巨大成功,极大地改变了英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由于福音主义宗教主张善待动物,这有利于英国社会形成一种温和对待动物的普遍心理。
3. 废奴运动如边沁所论证的那样,黑奴的解放预示着动物早晚也会被解放,动物福利的观念确是" 天赋权利" 问题的延伸思考,废奴运动对动物福利观念的产生、马丁法案的通过有重要意义。
奴隶制度由来已久。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成为了主人的财产,奴隶没有任何权利; 奴隶主可以像处置牲口一样任意地买卖和处置奴隶。因此在17、18世纪,英国伦敦和其他港口城市都有大量的奴隶市场,有各种买卖奴隶的广告。奴隶逃跑、被抓捕的现象屡屡发生,报纸上经常登载寻找奴隶和抓捕奴隶有奖的信息。
随着福音主义的传播,人们劝导贩奴商和奴隶主改善奴隶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不要虐待奴隶。18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英国人开始相信" 人生来不是他人的财产" ," 人权不是以肤色为条件的,普天之下皆为兄弟姐妹" ,从而主张彻底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
随着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残忍、黑暗、不人道事实的大量揭露和广泛传播,英国社会兴起了广泛的废奴运动。1787年5月,总部设在伦敦的英国废奴协会成立,从而开始有组织地推进废奴运动。英国废奴协会除在伦敦设有总部之外,它还在各个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人。分支机构的广泛设立,有利于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规模。
废奴主义者出版报纸、书籍、杂志等揭露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黑暗和残忍,并宣传其废奴主张。如贵格会成员与" 苦难会" 成员合作出版《被压迫的非洲人状况》小册子,将其分发给议会的每一个议员和其他社会显要人物。1788年克拉克深出版的《奴隶贸易概论》一书印数超过1.5万册。
作为群众运动,废奴主义者除了宣传发动、组织募捐、抑制奴隶生产的产品等之外,更直接的表现在于各种游行请愿活动。直接向议会表达民众的呼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反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请愿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由学校、行会和教会组织的请愿活动,如斯塔福德郡陶器制造行会、剑桥大学、阿伯丁大学、长老会等。其二是以郡为单位,由各个郡组织的请愿活动。如1792年就有4个郡发起了请愿活动。其三是由城镇或自治区内的企业团体或居民集体或特权团体(贵族或地方官员)等发起的请愿。参与请愿活动的社会阶层广泛,并且人数众多。1792年英国民众发起的请愿次数达504次,参与请愿的人数达到40万人,相当于1791年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成年男子总和的30%。[15]
废奴运动的蓬勃发展,终于迫使英国议会于1807年3月25日以283比16的显著优势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这个法案只是废除了奴隶贸易,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奴隶和奴隶制度。废奴主义者们乘胜前进,终于使英国于1833年7月25日在英国完全废除了奴隶制度。
奴隶的解放对" 动物福利" 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动物的权利是人的权利的一种合理的延伸。动物和人一样,都能感受到快乐和痛苦。对奴隶的残忍是残忍,对动物的残忍也是残忍。既然奴隶贸易和奴隶劳动被人们认为是肮脏的罪恶,那么人类对动物的残忍也是铁石心肠和不仁慈的表现。人们解放了奴隶,保障了奴隶的权利,也就应该保障动物的合理利益,使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因此,一些废奴主义者同时也是善待动物的积极倡导者和先驱,就变得合理。例如伦敦废奴协会总部委员会的本杰明·米格特就坚决主张禁止对动物的残忍行为。而废奴运动的领袖威廉·威伯福斯则创立了" 禁止虐待动物协会" 这一组织。可以说善待动物的观念和行为伴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而有新的进展,废奴运动促进了动物福利事业的兴起。
三、 《马丁法案》的通过及启示观念的变革为人们善待动物奠定了思想基础,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又传播了仁慈对待动物的思想,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为保障动物福利准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尝试推动动物福利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动物的福利。
1800年4月3日,一名苏格兰议员向议会下院提交了一份" 关于禁止逗牛的议案" 。如前所述,逗牛此时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残忍对待动物的行为。但议案在议会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有人认为该议案攻击穷人追求传统风俗的自由,因为此前动物打斗和诱逗动物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休闲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深受皇家和贵族们的喜爱。另有议员认为法律不能过于干涉人民的自由,人民不应该依照议会的法令来吃饭、喝水、玩乐和睡觉。另外逗牛是残忍行为,那狩猎活动直接猎杀动物难道就不残忍吗?为何要禁止逗牛而不禁止狩猎呢?总之,这个议案没能在议会能过。在1802年又进行了一次禁止诱逗动物的立法尝试,但仍然以类似的理由遭到反对而未能成功。
1809年,国王顾问托马斯·厄斯金(Thomas Erskine)向英国议会上院提交了一份" 关于防止恶意和随意虐待动物的行为的议案" 。与" 逗牛议案" 不同的是,厄斯金的议案并非针对特定的活动,而是旨在寻求制止任何人(包括动物拥有者)恶意伤害或随意虐待任何马匹、骡、驴、公牛、绵羊、或猪等的活动。厄斯金认为,由动物拥有者的行为造成的对动物虐待要比由于仆人的原因造成的高出百倍。该议案虽然在英国议会上院获得了通过,但却遭到了议会下院的反对。反对者认为,不该应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动物,而应当把保护动物的主题留给布道坛和新闻界,通过规劝的方式来解决。
1810年,厄斯金又作了第二次尝试,但由于遭到反对而撤回了提案。厄斯金在议会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却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对动物施加不必要痛苦的现象,厄斯金为不会说话动物建立权利体系的举动具有特别的价值。
经过十年的相对沉寂,为动物福利立法的接力棒传到了理查德·马丁的手里。1821年,马丁在约翰·劳伦斯(John Lawrence)和托马斯·厄金斯的帮助下,提交了一份" 关于防止残忍对待马匹和其他动物的议案" 。此议案虽然获得英国议会下院的支持,但却没能在上院通过。马丁于1822年5月24日再次向议会提交了该议案,在上院的厄金斯的帮助下,该议案在议会的两院均获得了通过,并于1822年6月21日得到皇室的批准。该法案的正式名称为" 防止残忍和不当对待家畜的法案" ,但一般也称为" 马丁法案" 。马丁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反对人类任意对待动物的专门性法律,被后人认为是人类保障动物福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马丁法案通过以后,威廉·威伯福斯于1824年发起成立了" 防止虐待动物协会"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协会。该协会不仅在伦敦的所有陡峭的桥上配置一对马,以便帮助载重马车过桥,还设立自己的稽查员,教育民众,并监督那些残忍对待动物的人,把他们送上法庭。[16]
在马丁法案通过的影响下,法国、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并通过了本国的反对虐待动物方面的法令。如今,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年国家制定了保护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和规章,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动物福利事业方兴未艾。
通过考察英国动物福利事业兴起的逻辑,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观念的变革是英国动物福利事业兴起的基础。人们正是认识到动物也有感觉,动物能够感受到快乐和痛苦,而法律应该实现快乐的最大化,并且快乐不仅只是人的快乐和痛苦,而且还应该考虑到动物的快乐和痛苦,英国才采取行动保障动物福利的。
其次,各种社会运动奠定了动物福利事业的群众基础。社会运动发动了群众,教育了群众,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使仁慈的对待动物的观念深入人心。群众的普遍支持是保障动物福利的法律能够在议会通过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最后,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代表性人士的不懈努力是促进动物福利事业的重要形式。英国不同时期的民间组织如信仰协会、社会道德与习俗改良协会、扫除恶习协会、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和各种宗教社团等,都在动物福利事业的兴起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托马斯·厄金斯、威廉·威伯福斯、理查德·马丁等代表性人物,则在议会中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正是各种努力的综合作用最终马丁法案的成功。
[1] | 严火其, 李义波, 尤晓霖, 张敏, 刘志萍, 葛颖. 中国公众对" 动物福利" 社会态度的调查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3): 100-105. |
[2] | Jowett Benamin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3] | 曾建平. 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5. |
[4] | [澳]彼得·辛格, [美]汤姆·雷根.动物权利与人类义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
[5] | Harwood D. Love for Animals and How it Developed in Great Britain. Lewiston: Edwin Mellen Press, 1928. |
[6] | David Fraser. Understanding Animal Welfare. Wiley: Wiley-Blackwel, 2008. |
[7] | Hilda Kean. Animal Rights: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in Britain Since 1800. Clerkenwell,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8: 50. |
[8] | [英]杰米里·边沁.论道德与立法的原则.程立显, 宇文利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267. |
[9] | [英]戴雪A. V. Dicey.公共舆论的力量.戴鹏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55. |
[10] | 李晴.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道德与习俗改良运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7. http://www.doc88.com/p-692306591288.html |
[11] | [古罗马]M.T.瓦罗.论农业.王家绶译.商务印书出版社.1981(1).59. |
[12] | An Address to the Public from the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ce. Part the Second. London. 1803. 91. |
[13] | E. G Fairholme, W Pain. A Century of Work for Animals. London: J. Murray, 1924. |
[14] | 汤姆·雷根, 卡尔·科亨.动物权利论争.杨通进, 江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81.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f572bf5b4b35eefdc9d33324.html |
[15] | 苏世强.英国废奴运动.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30-3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75-2009113496.htm |
[16] | 莽萍, 徐雪莉. 为动物立法东亚动物福利法律汇编.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