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科学与社会  2016, Vol. 5 Issue (2): 25-34  
0

引用本文 

杜严勇. 关于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问题[J]. 科学与社会, 2016, 5(2): 25-34.
DU Yan-yong. Ethical Reflection on Robotic Applications[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6, 5(2): 25-34.

基金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基金项目(14JCY05)

作者简介

杜严勇,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科学史

关于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问题
杜严勇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摘要: 在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可能引发的种种伦理问题也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简要分析了军用机器人、儿童看护机器人和助老机器人导致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伦理问题,并认为应该对机器人进行伦理规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机器人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人。
关键词: 机器人    伦理问题    伦理规制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大力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欧洲、美国均制定了机器人发展计划,以期在机器人技术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日本作为目前拥有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势头仍然会持续较长的时间。韩国制定了专门的《智能机器人促进法》,试图成为世界三大机器人强国之一,计划在2020年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机器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同样重视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科技部制定了专门的发展规划,如《智能制造科技发展" 十二五" 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 十二五" 专项规划》等。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机器人革命" 有望成为" 第三次工业革命" 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他号召中国科技界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虽然目前大多数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但针对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开发的各种机器人已经逐渐向我们走来。在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人可能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近十余年来,机器人伦理研究也是西方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我国还鲜有人关注。本文试图就机器人引发的几个代表性的伦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更多更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一、 军用机器人:爱惜生命,还是无情杀戮?

机器人在军事方面的运用是机器人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包括地面机器人、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以及空间机器人等各式各样的军用机器人。相对于人类士兵而言,军用机器人可以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中作战,而且绝对服从命令,也不需要反复训练,其优势显而易见。让军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士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因此,军用机器人的使用似乎是人类珍爱生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下的军用机器人可以拥有比人类士兵更加强大的破坏力。更何况,机器人可能对人类没有同情心,它们拥有的强大杀伤力可以使其成为真正的冷血" 杀人机器" 。当然,人们可以通过约定" 机器人与机器人作战、机器人不与人类作战" 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很难实现。因此,在林林总总的机器人伦理研究当中,关于军用机器人的伦理问题是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伦理ìCEthics and 1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年第2期出版军用机器人研究专刊,西方学术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军用机器人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军用机器人比人类更道德?如何避免军用机器人不会滥杀无辜?如何控制军用机器人破坏力?等等。从理论上讲,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解决途径:第一,对军用机器人进行伦理设计,使它们具有一定的伦理判断能力,并遵循某些伦理规范,从而保证不要无情杀戮。不过,军用机器人究竟应该遵循哪些伦理规范?抽象的伦理规范又如何通过计算机程序在机器人身上得到实现?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即使训练有素的士兵也难以区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军事设施与非军事设施,让机器人做到这一点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尽管还存在较多的困难,但从事机器人伦理研究的学者相信,具有较强的伦理敏感性的军用机器人是可以实现的,关于具体的实现方法目前在理论上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第二,严格控制军用机器人的自主程度。目前,提高自主程度是世界各国军用机器人研发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国防部专门制定了无人军事系统的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无人系统与人工控制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逐步降低人工控制的程度,而且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无人系统" 完全自主" 。从军事学研究的角度看,近些年军事专家们对" 无人化战争" 也非常关注。但是,如果人类过多地把战争的决策权交给机器人,是否会导致战争更容易产生?如果机器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战争爆发,或者在战争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将由谁来承担责任?2012年,由来自超过40个国家的成员组成的国际组织" 人权观察" (human rights watch)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完全自主式武器会增加对平民的伤害,不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法规,并呼吁禁止完全自主式武器的研发、生产与使用。[1]第三,对军用机器人的使用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限制。比如,至少应该禁止让机器人携带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做到这一点,显然需要大范围的国际合作,单靠少数国家达成一致没有多大意义。对于军用机器人的使用程度与规模也需要通过国际法规的形式进行限定。目前,现有的军控条约还很少有涉及军用机器人的内容,相关的谈判与协商已迫在眉睫。另外,目前关于军用机器人的伦理研究大都是理论性和原则性的,要真正实现对军用机器人的国际控制,必须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 儿童看护机器人:减轻负担,还是推卸责任?

儿童看护机器人在韩国、日本和少数欧洲国家得到广泛重视,美国还相对较少地资助了相关的研究。日本和韩国已经开发出了实用的儿童看护机器人,具备电视游戏、语音识别、面部识别以及会话等多种功能。它们装有视觉和听觉监视器,可以移动,自主处理一些问题,在孩子离开规定范围时还会报警。控制机器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手机、电脑或者远程通讯等形式都可以。[2]

儿童看护机器人会mihide Tanaka)等人在把最先进的类人机器人5个月内进行了45次实验,平均每次50分钟。教室里还放置了泰迪玩具熊,以及外表跟QRIO类似的玩具机器人Robby。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对机器人毫无概念,而且语言能力较差,这样可以从实验中得到最原始的人机相互作用模式。研究人员花了两年时间对实验的录相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初幼儿以对待同伴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待机器人,但是,5个月后,他们像对待小伙伴那样对待机器人,而不是把它们看作玩具。比起泰迪熊和Robby,幼儿对机器人QRIO更感兴趣。在实验的末期,幼儿更愿意拥抱机器人QRIO,而不是Robby,虽然它更轻,也不会动,而泰迪熊则根本无人问津了。[3]这个实验说明,儿童看护机器人可以作为幼儿的亲密玩伴,特别是对缺少小伙伴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重要,因为它们的效果比一般的玩具要好得多,可以让他们更开心。类似的研究也表明,机器人可以跟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一致。如果机器人跟小朋友有更多的共同点,那么机器人就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更乐意跟机器人互动、玩耍。因此,一些机器人开发商已经开始注意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研发机器人,使之更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儿童看护机器人目前并未得到广泛使用,但我们相信,儿童看护机器人会走进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

毫无疑问,儿童看护机器人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使他们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机器人是否可以取代,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代替成人对孩子的照顾呢?如果把孩子完全交给机器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虽然机器人技术会使得儿童看护机器人做得越来越好,但家长的照顾与机器人看护还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如果孩子从小与机器人一起长大,他们可能会认为与机器人在一起的世界是真实的,与人类在一起的世界反而让他们更难接受。

幼儿在缺乏母爱的情况下长大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科学家用猴子进行了实验。他们把刚生下来不久的猴子从母猴身边抱走,每个猴子都放进单独的笼子里,对它们进行精心喂养。小猴子看上去很健康地长大了,但是,当科学家试图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喂养时,每一只猴子都极不适应,不知如何相处。[4]猴子尚且如此,人类自不待言。虽然机器人也可以与儿童进行互动、玩耍、学习,儿童甚至还可能与机器人产生情感联系,但是,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家人的关爱是无法替代的,机器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果把儿童较多地交给机器人照顾,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和情感的正常发展。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二款规定" 缔约国承担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料,考虑到其父母、法定监护人、或任何对其负有法律责任的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为此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 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虽然有包括《儿童权利公约》在内的各种条约明文规定保护儿童的权利,但关于儿童看护机器人的使用似乎还没有明确的条约与伦理规范可供参考。

三、 机器人陪伴:排解孤独,还是脱离社会?

人口的老龄化是世界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亦不例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占13.26%,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5]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空巢老人的数量也逐渐增大。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非常兴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助老机器人。

从单个家庭的角度看,机器人的协助可以减少家人照顾老人的时间,从而减轻家庭负担。机器人代替人类护工,可以减轻人类护工的工作量,减少社会对人类护工的需求量,从而减轻社会负担。而且,与人类护工相比,助老机器人还有一些独特的优点。比如,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为老人服务,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又如,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可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要,显著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还可以根据老人的需要定制机器人,人类护工则难以做到这一点。另外,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助老机器人还可以与老人互动、娱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老人的情感需要,使独立生活的老人减轻孤独感。因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发各种各样的助老机器人,试图抢先占领市场。同时,从机器人技术研发人员的学术文章到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几乎都对助老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大家对助老机器人的使用几乎都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但是,助老机器人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比如老人的隐私、自由与尊严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是老人与家人、社会联系的问题。助老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否会减少老人与他人的交流与联系?如果助老机器人可以在家里提醒并帮助老人完成包括打扫卫生、穿衣行走、进餐吃药以及身体状况报告等日常需要,医生、护士就不需要频繁地亲自到家里访问,同时,老人对保姆的依赖性大大降低,甚至家人也不需要经常性探访。如果把许多本应由人类完成的工作全部交给机器人来做,有可能会大大降低老人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

研究表明,较多的社会交流与互动,对于老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英国学者对近千名6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超过80%的老人认为" 良好的社会关系" 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位于影响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之首。[6]美国学者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等人对芝加哥总共823名老人长达4年多的跟踪研究表明,孤独(loneliness)虽然不是导致老年痴呆的直接原因,但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具体地说,孤独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比那些不孤单的老人增加一倍以上,即使他们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7]丹.凯利(DanKiely)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较多的社会交流可以延长那些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的寿命。[8]

当然,机器人也可以加强老人与外界的联系。比如,机器人可以协助老人与其他人进行视频通话,加强老人与他人的交流。对年青人来说,如果身体不能自由活动,通过网络等方式保持社会联系,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其孤独感。不过,就目前我国大多数老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而言,通过电脑、网络等方式与社会进行联系并不能很好地缓解其孤独感。机器人究竟会减少还是会加强老人与社会的联系,这个问题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老人可以直接与机器人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老人与外界联系的减少。但是,即便如此,把老人主要交给机器人看护,较少地依赖保姆、家人与医护人员,很可能会导致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减少,从而使老人感觉更加孤单,甚至有被" 遗弃" 的感觉,这种风险肯定是存在的。

毋庸置疑,老人也有较强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对于老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当然,老人可以与机器人之间产生情感联系,但这种虚拟的情感会导致其他的问题,需要对其保持警惕。虽然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完成生活上的各种事务,但老人显然更需要从与儿孙一起交流当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现代年轻人特别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很大,如果能让机器人照顾老人当然有利于减轻年轻人的负担。不过,虽然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但它们在短时期内还无法拥有可以与人类相媲美的丰富情感,从而在满足老人情感方面的需要是无能为力的。更何况,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角度看,仅仅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不能算是孝顺,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让老人得到满足才能称得上真正的" 孝" 。

四、 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自由发展,还是伦理规制?

有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技术是价值中性的,认为科学技术研究无禁区,技术应用导致的后果跟技术本身无关。比如,爱因斯坦认为,"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9]但是,许多机器人技术从研发开始就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并非不关涉价值。也会有学者认为,现有的关于机器人的伦理考量主要是建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现实情况将会如何,尚不能定论,我们应该先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再说,不能因为一些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而放缓步伐。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 先发展,后治理" 。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要依据已有的技术充分发展及其社会效应充分显现之后,就会产生" 文化滞后现象" 和" 制度真空" ,这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前瞻性,以防患于未然。

鉴于机器人技术可能产生的深刻社会影响,对其进行伦理规制与重视技术发展同样重要。机器人技术的伦理规制就是将机器人伦理原则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类整体与个体的利益。我们至少可以从政府管理、科技人员、人文学者、企业家以及使用者等多个层面对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伦理规制。

首先,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在充分认识与利用机器人带来的社会发展进步的益处的同时,对机器人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机器人研发的方向特别是应用的范围与程度进行限定。由于政府管理部门的科技政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而且政府部门掌控的科研经费又是技术研发的重要支柱,所以政府部门对机器人技术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

其次,对科技人员来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循科技人员的职业规范,培养道德想象力,主动关心机器人伦理问题,特别是要将机器人技术与伦理控制结合起来,对机器人进行伦理设计,从而使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伦理判断能力。的确,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已经走出了" 象牙塔" ,科技人员仅仅在科学技术本身的范围内从事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对机器人的伦理控制既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已有科学家对相关问题做出了初步设想,显示出科学家对其社会责任的自觉。当然,对于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伦理问题的解决,科学家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第三,对于人文学者来说,应该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文化功能,澄清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伦理问题,并积极与科技人员合作,因为机器人伦理问题的解决仅靠科技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不同的民族与文化传统拥有不同的伦理思想观念,所以需要将机器人伦理研究与各国具体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这显然主要是人文学者的责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智库建设,也彰显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对于企业家来说,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纯粹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仅仅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开发机器人产品,去取悦消费者,争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现代社会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就像拥有高尚品德的个人,更有可能会被消费者所认可,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如何将伦理责任与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双赢,是企业伦理与决策的研究内容。从长远来看,机器人企业应当走" 伦理与利润并重" 的发展道路,在产品研发时注重对机器人进行伦理设计,生产符合一定伦理规范的机器人,并对其使用范围与方式进行明确限定。

第五,对于使用者来说,在充分利用机器人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机器人仅仅是我们的工具与手段。机器人可以完成某些人类的工作,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特别是在人的情感需求方面更是如此。比如,对于儿童看护和助老机器人的使用,绝不能完全代替人的作用,亲人陪伴的效果是任何高科技产品都无法比拟的。同时,使用者应该与机器人和谐相处,尊重机器人的道德权利,不滥用、不虐待机器人。为了避免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目前,韩国、日本、欧洲和美国都在着手制定关于机器人使用的伦理指南。圣雄甘地说过,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在人类即将进入的机器人时代,从一个国家与个人对待机器人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与个人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尊重机器人,就是尊重人类自己。

如果把现代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比作一趟高速列车的话,那么相应的伦理规制并不是要阻止列车的前进,而是为它提供导航和刹车装置,确定它前进的方向,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它减速慢行。当然,这里列出的机器人伦理规制的内容还是相当初浅的,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亟需展开。另外,与法律法规相比,伦理规制没有强制性,对机器人技术的伦理规制的部分内容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与法律规制结合起来。

如果说21世纪将发生影响深远的" 机器人革命" 的话,那么这场革命将不仅是科学技术革命,也将是一场社会与伦理革命。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使用的问题。为了使机器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技术上的发展当然是必需的,同时伦理方面的考量也至关重要。

对各种不同领域的机器人进行伦理考察,是研究机器人与社会的重要内容,也可以为机器人行业研发出更让人满意的机器人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解决机器人伦理问题,对机器人进行伦理设计是必需的,但如何协调机器人时代中人与人的关系,仍然是机器人伦理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从根本上说,机器人伦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不仅仅是人与机器人的关系问题。

Ethical Reflection on Robotic Applications
DU Yan-y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thical questions of robot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us while robots are used in more and more fields.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ethical questions of military robot and robot care-giver, and argues that robot should be ethically regulated instead of developing at random.Robot is an important tool but it can't totally replace human.
Key words: robot    ethical issues    ethical regulation    
参考文献
[1] Losing Humanity:The Case Against Killer Robots. http://www.hrw.org/reports/2012/11/19/losing-humanity.
[2] Sharkey, Noel. The Ethical Frontiers of Robotics. Science, 2008, 322: 1800-1801. DOI: 10.1126/science.1164582.
[3] Tanaka, Fumihide. Cicourel, Aaron and Movellan, Javier. Socialization between Toddlers and Robots at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en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2007, 104: 17954-17958. DOI: 10.1073/pnas.0707769104.
[4] Blum Deborah. Love at Goon Park: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Cambridge: Perseus Publishing, 2002: 144-145.
[5]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2118413.htm.
[6] Bowling Ann, Gabriel Zahava. An lntegrational Model of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ge. Results from the ESRC/MRC HSRC Quality of Life Survey in Britain. Social lndicators Research, 2004, 69: 1-36. DOI: 10.1023/B:SOCI.0000032656.01524.07.
[7] Wilson, Robert, et al. Loneliness and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7, 64: 234-240. DOI: 10.1001/archpsyc.64.2.234.
[8] Kiely Dan, Flacker Jonatha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ocial Engagement on 1-year Mortality in a Long-stay Nursing Home Popul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2003, 56: 472-478.
[9]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6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CB197801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