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 Issue (4): 28-33
0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方法探讨[PDF全文]
李世祥1, 罗桥1, 赵恒勤2, 张亮2     
1.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
摘要:社会效益评估是矿产资源基地整装勘查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现有评估指标与方法,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与生态环境以及国家资源安全影响等四个维度,系统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多专家组Delphi&ANP法权重确定及指标评分的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综合评估模型。并以青海祁漫塔格矿集区为例进行应用和示范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可以为类似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提供方法参考。
关键词矿产资源基地社会效益评估评估方法评估模型祁漫塔格矿集区
A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Benefits Valu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Base
LI Shixiang1 , LUO Qiao1 , ZHAO Hengqin2 , ZHANG Liang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Zhengzhou Institute of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CAGS, Zhengzhou 450006, China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benefi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especiall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 bases. This article compares existing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methods. The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which includ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isting of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and six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the method is Delphi&ANP. Taking the Qimantage mineral resources base in Qinghai as an exampleby applying the model,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good applicability and operability. This method, as a research on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method in mineral resources base, can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for the macroscopic decision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Key words: mineral resources base; social benefit assessment; method of assessment; evaluation model; Qimantage mineral resources base
引言

自《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实施以来, 我国地质找矿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形成一批新的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1]。成金华[2]在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景分析时强调, 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资源核算等问题成为了矿产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为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持续利用, 对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评价是首要任务。《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7》显示, 近年来, 我国在勘查矿产资源基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勘察队在新疆和田县火烧云一带发现超大型铅锌矿, 探获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贵州省松桃县桃子坪超大型锰矿、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特大型金(铜)矿床、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特大型金矿等多处大型矿区。未来对资源基地的开发仍是整装勘查的重点, 而对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的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规范化的评估是矿产资源基地整装勘查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系统评价资源价值、研究矿产资源基地功能定位、开发布局和优化管理的关键步骤。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的社会效益系统评价是对合理开发路径选择和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检验。目前, 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已实施的项目案例为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对矿山投资项目进行计算和论证, 冷强[3]以四川英铂勘探有限公司丹巴项目为例, 对该项目投资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验证。陈兵丽[4]根据铜陵市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铜陵市2007—2014年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余际从[5]利用矿产资源基地开发后的实际数据, 采取层次分析法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另一方面, 是对未勘探的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进行社会效益评估, 通过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对该区域内开发矿产资源进行系统社会评价, 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李建武[6]、王联军[7]等。此外, 鹿爱莉等[8]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社会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及一般内容, 指出社会效益评价具有宏观性、定量化和货币化难度大等特点, 因此对社会效益的评价要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科学性与实践性相协调、一般指标与专业指标相对应等原则。孔锐等[9]以单个矿床为研究对象, 综合比较分析了已有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评价模型。都沁军等[10]以社会效益评价中的环境为重点, 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压力进行了系统评价。

由此可见, 对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的社会效益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 对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的方法与模型还未形成一个具体范式。因此, 本研究通过对比总结现有的评估指标与方法, 围绕总结得出的评估方法及原则, 构建了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 并以青海省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为例对提出的指标、体系、模型等进行了应用性检验。该研究以指标建立、模型构建及评估方法分析为主, 旨在为类似矿产资源基地社会效益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1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的定义及一般评价内容 1.1 社会效益评价的定义

矿产资源开发社会效益是指利用资源所带来的除包含经济效益之外的价值量, 即对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物质、文化、生态方面做出的贡献大小。因此,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开发以后为基地所在区域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及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变化量。

资源基地开发的社会效益评估是指以国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为基础, 对矿产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和为实现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作系统评估。评估主要以国家及地方资源能源发展规划为基准, 分析是否达到发展目标或为发展目标实现提供的价值及作用。一般而言, 社会效益评估包括宏观经济目标、文化、教育、卫生、安全、环境等社会生活各领域。按照具体分类, 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影响、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影响。

1.2 社会效益评估的一般评价内容

根据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结合资源基地开发的特点, 对该领域社会效益评估一般指标就可以总结归纳为对社会经济影响指标、社会发展影响指标、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以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影响指标四大类。

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主要包括改善地区经济结构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推动城镇化进程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一般是针对就业而言, 既考量矿产资源基地开发是否有助于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是否能为整个区域缓解就业压力,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的水平; 二是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减贫扶贫效果的影响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正面的积极影响, 即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了生态修复的可能性,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 矿产资源开发会带来基地内水土污染及植被的破坏等消极影响。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影响主要指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增加我国的能源资源储备量, 提高我国的能源资源国际战略地位, 增强应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能力, 与此同时, 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对能源资源的保障力度。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一般评价指标图如图 1所示。

图 1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一般评价指标图 Fig.1 Illustration of gener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for exploiting mineral resource bases

2 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选取原则

社会效益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既需要分析不同的评价指标、又需要兼顾评价方法的选择, 因此对指标和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个明确的准则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现有的相关原则, 根据实践中指标确立的方法及过程, 对社会效益评价的原则进行了总结, 主要包括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评估方法选取原则两个维度, 如图 2所示。

图 2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价基本原则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evaluating the social benefits of mineral resource bases

2.2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 结合社会效益评估的一般评价内容, 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与生态环境及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影响程度为4个一级指标, 确立了与之相对应的6个二级评价指标(表 1)。

表 1 矿产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Table 1 Mineral resources base development of social benefi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就业状况、扶贫减贫效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作用及资源储备效应。其中, 生态环境改善作用主要考量部分矿产资源基地地理位置, 处于生态脆弱区, 矿区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有生态环境。此外, 根据现有相关规定,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必须要以“绿色开采”为标准, 在获得矿业开采权之前需要系统进行环评, 因此在对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的自然与生态环境指标中, 不考虑逆向指标。在确立指标的基础上, 对指标量化、估算方法、单位及指标类别进行了逐一对应分析, 构建了如表 1所示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

3 评估方法与模型 3.1 评估方法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要求以高精度的数据为支撑, 采用试验、实地调研、正规数据来源等提供关键数据进行准确客观评估、且需要多学科交叉配合完成, 评价模型经过各专业领域专家的评价和总结, 在综合各专业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与此同时, 运用的评估模型应充分考量易操作和简单有效的原则, 评估程序和模型不能过于复杂致使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强。

因此, 本文主要运用由德尔菲法(Delphi)及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成的Delphi&ANP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德尔菲法即专家评分法, 专家们根据个人知识储备及经验, 给各指标进行打分, 随后通过“专家意见形成—统计反馈—意见调整”反复多次与专家交互, 促使相关意见逐步收敛形成较为协调一致的评分意见, 该方法主要用来确定等级评分。网络层次分析法是层次分析法的进一步完善, 是一种将决策者经验判断定量化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指标决策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复杂难以完全量化的相关决策, 因此用该方法评价矿产资源基地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是科学可行的。

3.2 评估步骤

以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为依托, 对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的评估步骤主要有5个。

(1) 单一指标计算。利用实地调研、官方网站提供的相关数据, 根据指标测算方法对各单一指标值进行计算, 作为评价基础。

(2) 数据标准化处理。要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除了要获得可视化的支撑数据, 也要为参与评估的专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即评价标准, 这是社会效益评价的重难点。由于社会效益涉及面广, 评价考虑因素众多, 因此在评估时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参照是科学评估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针对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各指标的参照标准进行了统一, 其标准如表 2所示。

表 2 社会效益评估各指标参照标准 Table 2 The reference standards for each indicator of social benefits assessment

(3) ANP赋权重。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 确定社会效益评价中不同指标的地位和影响程度。网络层次分析法既能体现各指标间的关系, 同时又能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赋值。在已构建完整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AHP(层次分析法)模型, 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按照重要程度的差异进行赋值, 对所得结果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经过检验后得出权重。由于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因此要构建网络层次, 对各指标元素进行归类, 通过网络层次构建, 计算超矩阵模型计算权重。

(4) 德尔菲法评分。针对步骤2提供的对比数据, 咨询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对所得社会效益数据结果进行等级打分, 给出具体评分值。

(5) 社会效益的最终评价结果=步骤3的各指标权重*步骤4的评分值。

3.3 评估模型

依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效益评估方法及评估步骤将其总结评估模型如图 3所示。

图 3 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模型图 Fig.3 Assessmen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benefits for mineral resource bases

4 评估实例及应用 4.1 案例区概述

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海省的中西部, 属于青海省青海成矿带的西段, 是青海省最重要的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之一, 2011年被列为全国十大重要矿产勘查基地。祁漫塔格矿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 有铁、铜、铅、锌、镍等多种金属矿种, 且目前已查明的超大型矿1个、大型矿5个、中型矿和小型矿若干。区内河流因气候的影响和地势的制约, 径流短, 水量变化大, 季节性河流居多。土壤主要以灰棕漠土为主, 地表呈砾质戈壁相, 灰棕漠土成土母质为冲洪积物、风积物, 质地以粗骨性为主, 细土物质少。由土壤质地和当地干旱性气候决定, 该区植被稀少, 绝大部分地区地表无植被, 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分布有耐旱的唐古特白刺、柽柳等灌丛, 植被覆盖度≤5%。祁漫塔格矿集区不位于国家及当地划分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其资源合理开发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4.2 案例区社会效益评价

根据本文建立的评估方法、评估模型及评估步骤, 本文对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

通过项目组相关的调研数据, 对青海省祁漫塔格矿集区的社会效益各指标进行计算。文章选取青海省祁漫塔格矿集区所在州即海西州5年的平均数据作为评估的参考标准, 据《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6)》有关数据计算所得参照指标值如表 3所示。

表 3 祁漫塔格矿产资源基地社会效益评估指标值与参照指标值 Table 3 Assessment index value and reference index value of social benefits in mineral resources base

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测算及相关参照指标的对应, 本文选取了3位专家为评估指标赋值, 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比较矩阵, 得出社会效益评估各指标权重如表 4所示。

表 4 基于ANP模型超矩阵所得权重 Table 4 The matrix weights based on ANP model super

再利用专家评分法对各评价指标所得结果进行等级评分, 本文主要分为非常差(0~15)、差(15~35)、较差(35~55)、一般(55~65)、较好(65~80)、好(80~90)、非常好(90~100)七个等级。最后利用等级评分的结果乘以权重, 得到最终结果, 其中等级评分表及最终评分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基于专家评分表最终得分表 Table 5 Final score sheet based on expert score sheet

表 5可以看出, 青海祁漫塔格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的社会效益综合评分为92.64分, 表明该矿产资源基地的开发利用对该地区的能源资源保障、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 能够促进该区域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且与青海省及海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基地开发利用将为格尔木市、海西州以及青海省的发展提供可观的贡献。

5 结论

对矿集区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评价是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步骤, 是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战略部署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选取、方法探讨、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的系统分析与论述, 得出了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价评估体系与方法, 同时也对社会效益如何进行数据标准化选取了相应的参考指标。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为例, 利用该模型与方法结合该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对该矿集区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应用,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表明, 所建体系与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操作性。该模型可以为类似矿产资源基地开发社会效益评估提供方法指导与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调查局. 1 GA6FA 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S]. 北京: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5.
[2]
成金华. 中国矿产经济学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J]. 理论月刊, 2005(5): 5-9. DOI:10.3969/j.issn.1004-0544.2005.05.001
[3]
冷强. 基于矿产资源项目的社会综合评价研究—以四川英铂勘探有限公司丹巴项目为例[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4]
陈兵丽, 张乐勤.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铜陵市矿产资源开发社会效益综合评价[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2): 27-33.
[5]
余际从, 刘慧芳, 雷蕾. 矿产资源开发社会效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3, 15(3): 62-67.
[6]
李建武. 青海南部矿产资源接替区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784379
[7]
王联军, 孙贵尚. 矿产勘查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预评估方法初探—以贵州省省级整装勘查区为例[J]. 矿产勘查, 2015, 6(2): 193-196. DOI:10.3969/j.issn.1674-7801.2015.02.012
[8]
李建武, 鹿爱莉, 贾亚会.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8, 12(2): 25-39.
[9]
孔锐, 裴文林, 曾祯.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评价模型设计与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1, 13(2): 31-36. DOI:10.3969/j.issn.1673-2464.2011.02.007
[10]
都沁军, 董腾云, 冯兰刚.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统计与决策, 2010(10):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