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冶金  2023, Vol. 43 Issue (1): 51-55
深拉钢丝用70钢盘条的研制与开发[PDF全文]
邱冬, 邹锦忠, 张亚君, 黄小山, 宋小伟, 张春斌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新余 338001
摘要: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钢,下同)为满足ϕ 5.5 mm规格深拉钢丝用70钢盘条抗拉强度≥1 050 MPa的要求,优化设计了盘条成分,通过控制C元素含量,适当提高Si、Mn元素含量,降低S、P有害元素含量以增强盘条性能;优化了盘条生产过程中的控冷工艺,对比不同试验方案,得出较优控冷工艺参数为吐丝温度880~900 ℃,风机风量1#—4#设定为40 Hz,5#—8#设定为15 Hz,其余关闭,保温罩全开。生产的70-SL盘条抗拉强度平均值为1 100.5 MPa,均满足抗拉强度≥1 050 MPa的性能要求。通过盘条成分优化与工艺优化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研制出了抗拉强度满足要求的盘条产品,为开发其他系列高碳钢盘条提供参考。
关键词70钢    深拉用盘条    轧后冷却工艺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70 steel wire rods for high strength deep drawing wires
QIU Dong, ZOU Jinzhong, ZHANG Yajun, HUANG Xiaoshan, SONG Xiaowei, ZHANG Chunbin    
Xiny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Xinyu 338001, Jiangxi, China
Abstract: Xiny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ptimized the design of the wire rod composi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70 steel wire rods for ϕ 5.5 mm deep drawing wire rods ≥1 050 MPa. By narrowing the C element content, the method of appropriately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Si and Mn elements and reducing the content of harmful elements of S and P enhanc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ire rod; the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wire rod is optimized, and the best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 parameter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chemes. The laying temperature is 880~900 ℃, the fan air volume 1#—4# is set to 40 Hz, 5#—8# is set to 15 Hz, the rest are closed, and the thermal insulation cover is fully opened. The averag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produced 70-SL wire rod is 1 100.5 MPa, all of which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1 050 MPa. In this paper, wire rod products that meet the tensile strength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by combining wire rod composition optimization and process optimization, which has accumulated experience and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eries of high carbon steel wire rods.
Key words: 70 steel    wire rod for deep drawing    postrolling cooling process    

70钢盘条作为含碳量较高的优质碳素钢盘条,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塑性,常用于拉拔加工,生产制造预应力钢丝、碳素弹簧钢丝、高强度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油淬火回火碳素弹簧钢丝、镀锌钢丝、镀锌绞线钢丝绳等部件[1],是一种附加值高的线材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类钢种已被广泛应用于德国、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吊运起重、物流运输、船舶制造、桥梁建筑、机械工程、海洋建设等领域内[2-3],对各国工业和民生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线材加工量比较小,但线材制品总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4-6]

抗拉强度是评判此类盘条力学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用于制作钢绞线的盘条,要求抗拉强度大的同时抗拉塑性变形小,使产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桥梁建筑、机械工程等领域,盘条的拉拔脆断现象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研究表明,材料的变形容量越小,越容易发生拉拔脆断。钢材的拉拔脆断主要受裂纹产生和扩展两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取决于钢材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即强度;而后者主要取决于可消减应力峰吸收裂纹扩展能力的塑性,主要受原奥氏体晶粒和团尺寸的影响[7]。因此,有必要探寻出提高抗塑性形变能力的方法,以生产出安全性能更高、使用范围更广的高碳钢盘条。

70钢盘条不仅要求强度高,同时还要求具有断面收缩率高、韧性好的特点,以便拉拔成不同规格的钢丝,因此,使70钢热轧盘条对于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具有更高的要求:金相组织以索氏体为主,不存在马氏体和网状渗碳体,拉拔性能好,通条性能稳定、脱碳少,外形尺寸和表面质量较好[8]

随着钢丝市场的不断扩大,钢丝产品不断升级和改进,市场上对拉拔原料70钢盘条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70钢盘条抗拉强度以1 020 MPa为主,主要通过轧后控冷和吐丝后风机控冷调节组织形态,以达到生成较多索氏体的目的。但对抗拉强度有更高要求的客户则难以满足其需求。为满足深拉丝用70钢盘条抗拉强度≥1 050 MPa、深拉加工时不发生断裂的要求,新钢通过优化成分设计、改进工艺路线对70钢盘条进行了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70钢新系列产品(简称70-SL)将根据盘条深拉工艺的具体需求,分别对其成分及工艺进行优化,改善产品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使产品的抗拉强度和塑性得以提高。本研究为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国内外精品线材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1 成分设计及生产过程优化 1.1 成分设计优化

ϕ 2.1 mm规格钢丝产品对抗拉强度有较高的要求,而在拉拔韧性方面则要求在拉拔过程中不发生断裂。因此,总体设计思路为:控制基体C元素含量,适当增加Si、Mn元素,通过固溶强化与沉淀强化作用提高强度,降低S、P等有害元素含量,防止其影响产品性能。

C元素作为钢中的基体元素,对盘条的性能影响较大。C含量过高,虽能大幅提高盘条的强度,但易使析出的碳化物颗粒粗大,影响钢的塑性;C含量偏低,使产品强度降低,难以满足盘条强度性能要求[9]。综合国家标准要求和企业实际的炼钢情况,最终将C元素含量控制为0.690%~0.730%。

Si元素可固溶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以固溶强化的形式提高盘条的强度,Si是一种较为廉价的、可有效增强盘条强度的基础元素。一般来说Si的含量越高,盘条强度也越高,但当Si元素含量较高时,盘条的延展性变差,将影响盘条的塑性。同时,Si元素由于易富集在渗碳体和铁素体之间的界面上,且几乎不溶于渗碳体,可有效抑制钢丝在镀锌过程中抗拉强度下降的问题[10]。因此,将Si元素含量提高到0.170%~0.300%之间。

Mn元素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能融入渗碳体中,扩大单一奥氏体区,使TTT曲线向右下方移动[11],还能在减小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同时细化铁素体晶粒,有助于提高盘条的强度和韧性。适量地Mn元素含量可显著改善钢的冷脆性能,提高抗拉强度;但Mn含量过高时,会发生较明显的回火脆性现象,影响盘条的延展性[12]。因此,将Mn元素含量调高至0.600%~0.700%之间。

P、S元素在盘条生产过程中通常被认为是有害元素,P元素会造成盘条偏析严重,增强回火脆性,显著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致使钢在拉拔时容易脆裂,出现冷脆现象;S元素会使钢产生热脆现象,严重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影响盘条的性能和质量。因此,将P元素控制为低于0.018%,S元素控制为低于0.010%。

综合各元素含量分析,最终确定70-SL钢盘条的化学成分如表 1所列。

表 1 70-SL钢盘条的化学成分
1.2 工艺路线

根据现场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实际情况,确定70-SL钢盘条生产的工艺路线如图 1所示。

图 1 70-SL盘条生产工艺流程
1.3 生产过程优化 1.3.1 加热工艺优化

该钢种属于高碳钢,具有一定脱碳倾向,且盘条为深拉工艺加工,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为避免表面脱碳、减轻中心偏析、消除网状渗碳体[13]等影响,应精准控制加热炉的各段加热温度及在炉时间等参数。

加热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原始奥氏体晶粒和碳、氮化物的溶解度,亦即其后的沉淀硬化效果起作用[14]。较低的加热温度可使原始奥氏体晶粒细化及沉淀硬化作用减小,使轧制温度也相应降低,故使脆性转化温度降低,即韧性提高。但考虑到现场实际的生产条件,避免生产设备所受的轧制力过大,加热温度不宜过低。因此,结合理论要求及生产实际,将加热工艺设定为预热段750~800 ℃、加热段900~1 000 ℃、均热段970~1 020 ℃、在炉时间80~120 min。

1.3.2 轧制工艺优化

出炉温度设置为950~1 000 ℃,目的是利用低温开轧获得较小的奥氏体晶粒[15],经高压水除鳞后,送入轧机轧制。在再结晶温度区间,多道次的连续降温轧制,可有效细化奥氏体晶粒,因此,设置精轧温度为840~880 ℃,在该温度区间可避免在双相区轧制而出现混晶现象。线材经过精轧工序后,须经多个水箱冷却,并在其间的恢复导槽进行回温,以降低线材芯部与表层的温差,改善线材的通条性[16]。吐丝温度影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程度及相变后的组织形态,进而影响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等力学性能,通常设定在800~900 ℃之间,为使盘条性能均匀稳定,吐丝温度一般控制在±10 ℃以内[17]。对高碳钢来说,通常情况下,吐丝温度越高,线材的抗拉强度也越高[18]。因此,将吐丝温度设定为880~900 ℃。

1.3.3 控冷工艺优化

70-SL钢盘条在风冷辊道以较低的冷却速率降温至索氏体相变区间时,金相组织中产生较多的先共析铁素体,使盘条的抗拉强度降低。因此,当吐丝时风机风量越大,盘条冷却速度越快,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量越少,奥氏体越容易转变成索氏体。当盘条温度达到索氏体相变点时,减小风机风量,降低冷却速度,使70-SL钢盘条在索氏体相变区有一个较长的转变过程,以获得较多的索氏体组织,增强盘条的拉拔性能[19]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吐丝机后的1#—4#风机采用大风量,快速冷却至相变前温度,使盘条中的晶粒尽可能细小,同时,降低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量,尽量使盘条的冷却速率达到最大。而5#—8#风机采用小风量,使盘条在索氏体组织相变区间以较慢、较均匀的速率冷却,生成较多的索氏体组织[20-21]。为获得尽可能多的索氏体组织,提高盘条的拉拔性能,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设计了控冷工艺方案,其控冷工艺参数如表 2所列。

表 2 轧后控冷工艺参数

轧制时测量了4#、8#风机位置对应盘条搭接点温度,轧后该批次共取样45根,均对其进行力学性能、金相组织检测。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风冷速率

轧制时测量了4#、8#风机处的盘条搭接点温度,其结果如表 3所列。70钢硬线盘条在吐丝后以10~12 ℃/s的冷却速率冷却至535~588 ℃时,再转为等温冷却,可在得到较多索氏体组织的同时,使盘条组织中生成的先共析铁素体含量减少且无马氏体组织出现[22]。该工艺吐丝后1#—4#风机段平均冷却速率为12.91 ℃/s;4#—8#风机段平均冷却速率为1.28 ℃/s,符合理论要求。

表 3 4#、8#风机搭接点温度及冷却速率
2.2 力学性能

45支试样全部按照GB/T 24242.1—2009要求进行检测,其断面收缩率(Z)和抗拉强度(Rm)检测结果散点图[23]图 2图 3所示,具体数据如表 4所列。

图 2 断面收缩率散点图

图 3 抗拉强度散点图

表 4 试样的力学性能

图 1图 2表 4可以看出,采用该工艺生产的盘条抗拉强度均符合高于1 050 MPa的要求,断面收缩率(最小值为37%)性能良好。

2.3 金相组织

试样的金相组织如图 4所示,金相检测统计结果如表 5所列。由图 4可知,试样的主要组织为索氏体+珠光体+铁素体,无中心网状渗碳体和马氏体组织,脱碳层为0.02~0.03 mm,中心偏析均为1.0级,索氏体评级均为1.0~2.0级。因索氏体组织有良好的塑性和较高的强度,具有优良的拉拔性能,故索氏体化率越高,拉拔效果越好。索氏体组织级别越低试样的拉拔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越好。钢中A、B、C、D类非金属夹杂物均低于0.5级,极大地降低了拉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脆断现象。

图 4 试样金相组织

表 5 金相检测总体统计结果
3 结论

1)根据70钢控冷的组织转变情况,该工艺能达到抑制先共析铁素体生成、促进索氏体组织生成的效果。

2)综合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分析,以该工艺参数作为优化后控冷工艺方案,其生产出的成品能够满足抗拉强度≥1 050 MPa的要求,金相组织优良,拉拔性能良好。

参考文献
[1]
宋维锡. 金属学[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0.
[2]
张海龙, 蒋磊. 基于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的深海超高压试验装置研制与应用[J]. 海洋技术学报, 2017, 36(5): 11-14.
[3]
王文杰, 林峰, 张磊, 等. 预应力钢丝缠绕"正交预紧机架"在重型多向模锻压机上的应用[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6, 51(1): 7-13.
[4]
强十涌, 乔德庸, 李曼云. 高速轧机线材生产[M]. 2版.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5]
董志洪. 合金钢棒线材生产技术[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9.
[6]
张亚君, 杨红来, 黄小山, 等. 82B盘条脆断原因分析与预防[J]. 江西冶金, 2020, 40(4): 33-37, 42.
[7]
NAM W J, BAE C M, OH S J, et al. Effect of interlamellar spacing on cementite dissolution during wire drawing of pearlitic steel wires[J]. Scripta Materialia, 2000, 42(5): 457-463. DOI:10.1016/S1359-6462(99)00372-3
[8]
何丽珠, 王宁, 喻爱喜. 高碳硬线70钢的生产实践[J]. 金属世界, 2010(2): 50-52.
[9]
赵红升. 70钢钢绞线的研究与开发[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8.
[10]
王雷, 麻晗, 李平, 等. Si在高碳钢盘条开发中的应用[J]. 钢铁研究学报, 2014, 26(6): 54-56.
[11]
张琦. 高碳钢珠光体转变过程中合金元素分配及对组织的影响[D]. 南京: 东南大学, 2018.
[12]
孙琦琳. 浅析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J]. 河北煤炭, 2010(1): 59-60, 70.
[13]
张全庆, 张亚君. 高碳钢盘条拉伸试样断头原因分析及预防[J]. 江西冶金, 2022, 42(1): 30-35.
[14]
张莉芹, 张开广. 含铌钛耐候建筑钢热轧态组织与性能研究[J]. 热加工工艺, 2018, 47(21): 49-52, 56.
[15]
李西德, 黄振国, 郭建华, 等. 胎圈钢丝用SWRH77A线材的研制与开发[J]. 四川冶金, 2021, 43(1): 34-36, 49.
[16]
张亚君, 杨红来, 邹锦忠, 等. 一种中高碳钢盘条及消除中高碳钢盘条芯部网状铁素体的方法: CN114369708A[P]. 2022-04-19.
[17]
李东升. 大规格82B轧后强冷工艺研究与应用[J]. 四川冶金, 2021, 43(3): 37-39, 50.
[18]
廖琳琳, 黎立璋, 严海峰, 等. 82B高碳钢静态CCT曲线及显微组织[J]. 金属热处理, 2017, 42(8): 30-35.
[19]
雷中钰, 李祥龙, 董凤奎, 等. 高碳盘条70钢连续冷却组织转变[J]. 南方金属, 2020(1): 9-13.
[20]
雷中钰. 控制冷却下条件下70钢盘条的组织转变研究[C]//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马鞍山: 安徽工业大学, 2018: 4.
[21]
雷中钰. 控制冷却条件下高碳盘条70钢的组织转变[D]. 沈阳: 东北大学, 2018.
[22]
谢朝杰. 一种高碳钢丝用盘条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86681A[P]. 2016-11-09.
[23]
李国斌, 郭继亮, 邱雄文. 高碳70钢热轧盘条的开发与研究[J]. 南方金属, 2012(2):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