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邯钢高炉煤比的研究与实践 | ![]() |
钢铁企业的焦化工序产生的环保问题较多,党中央倡导绿色、低耗、环保的发展理念,钢铁企业要生存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提高煤比。我国先进企业中国宝武集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座高炉的煤比平均为170 kg/t,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炉的煤比高达180 kg/t以上,炉况顺行较好,产量和指标名列前茅[1-5]。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3 200 m3高炉的煤比在130 kg/t左右,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城市型钢厂,焦炭资源非常紧张,提高煤比,降低焦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目前邯钢的装料制度为中心加焦布料方式,虽然此料制可以接受比较大的高炉入炉风量,中心料制优势在于强力中心气流,抑制边缘气流,但由于边缘偏重,高炉煤气利用率偏低,外围变化易造成炉况波动,减风、减氧的情况时有发生。高炉喷煤的稳定性不佳,有时倒罐的速率波动高达10 t/h以上,造成高炉透气性变差,被迫减风,影响高炉产量及指标[6-10]。
1 高炉的设备改造 1.1 改造布料溜槽邯钢1#、2#高炉炉顶采用圆弧形布料溜槽,特点是炉料的料流均匀、范围宽、比较分散。生产实践中,两座高炉同时不顺行,采取调整料制的方法效果均不明显。休风后检查料面发现,实际料面和设定料面偏差很大,实际料面又宽又薄、且不规则,高炉生产过程中顶压为225 kPa左右,在高压气流的吹动下,使用圆弧形布料溜槽布料,炉料容易发生偏移,料面不平整使调节炉况难度增加。为此,将高炉布料溜槽由圆弧形改为方形,优点是布料的料面较窄,料面厚度也能增加,通过计算,使用方形布料溜槽的料面厚度比圆弧形布料溜槽厚30%左右。在高压条件下,炉料的偏移情况大大改善,提高了高炉布料的准确性,即有助于高炉工长调节控制煤气流分布,还有利于提高高煤气利用率。
此外,为进一步使得布料均匀、平整,炉喉的十字测温装置缩短了40%,避免高速料流经过十字测温的臂面发生碰撞、反弹的情况,保证了料面的完整性,也有利于煤气流的均匀稳定,间接提高了高炉的煤比。
1.2 喷煤罐出口安装加速装置、反吹管高炉喷煤的稳定性对高炉操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喷煤速率由罐压控制,正常喷吹时速率较为稳定,当喷煤进行倒罐作业时,速率波动较大,瞬时实际喷煤量和设定喷煤量至少相差10 t/h,甚至出现不走煤的情况。研究发现,从喷煤罐到混合器的距离约10 m,管道属于浓相输送,煤粉沉积容易出现不走煤、停煤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在喷煤罐的出煤手阀和出煤阀之间安装1个加速装置,该加速装置放置于金属软连接内部,如图 1所示。该加速装置长500 mm,两端直径为100 mm,中间直径为50 mm,在喷煤过程中,先打开出煤阀再打开出煤手阀,能起到加速煤粉流动的作用,解决了不走煤的问题。因加速装置是耐磨合金材质,也保护了金属软连接设备,避免磨漏造成漏煤,影响生产、污染环境。
![]() |
图 1 加速装置、反吹管示意 |
在倒罐过程中,出煤阀和给煤阀之间容易沉积煤粉,再次喷吹时,经常出现速率波动的情况,为此,在出煤阀与给煤阀之间,靠近出煤阀处安装1个氮气反吹管,朝出煤阀方向,主要有两个作用:①在倒灌过程中,先打开给煤阀,反吹氮气,将管道内积煤吹扫进喷煤主管道,再打开出煤阀,解决了出煤阀和给煤阀之间不走煤的问题;②充压过程中,打开出煤阀,关闭给煤阀,反吹氮气进入喷吹罐内,进行充压作业,由于反吹氮气与喷煤罐的底部流化氮气、锥部流化氮气都不对称,可以使罐内的煤粉流化均匀,有利于提高喷煤过程的稳定性,提高煤粉的燃烧率,进而提高高炉的煤比。
1.3 建造第4座热风炉邯钢3 200 m3高炉配备3座热风炉,采用“两烧一送”的方式进行送风,现场留有第4座热风炉位置。2016年发现,两高炉的2#热风炉最先出现问题,一方面是送风后期不吃风量,顶温低,最高也不到1 050 ℃;另一方面是换炉过程中风温波动大,格子砖严重堵塞。因此,开始建立第4座热风炉,2018年投入运行,风温由1 050 ℃提升至1 200 ℃,后续仍可提高。在“换炉”过程中的风温波动明显减小,高炉的燃料比也大幅度降低,煤比升高,经济效益显著。据统计,2019年和2020年,两高炉的煤比由135 kg/t上升至150 kg/t左右,焦比由335 kg/t下降至305 kg/t,燃料比由530 kg/t改善至510 kg/t左右。
1.4 高炉喷煤罐安装稳压装置为提高高炉喷煤的稳定性,对高炉喷煤罐进行改造,改造前如图 2(a)所示。罐体、安装于罐体顶部的进煤管道、大放散管道和小放散管道,进煤管道中安装进煤阀,大放散管道中安装大放散阀、小放散管道中安装小放散阀;罐体下部两侧分别设有锥部流化阀和出煤阀,底部设有底部流化阀。
![]() |
图 2 喷煤罐稳压装置改造前后示意 |
改造后如图 2(b)所示。改进之处为:罐体顶部安装有新小放散管道,新小放散管道下端与罐体顶部连接,上端与大放散管道连接,新小放散管道内部安装有新小放散阀;罐体上安装有进气管道,进气管道上安装稳压调节阀,稳压调节阀与PID控制器连接。安装新小放散管道和稳压调节阀,实现喷煤罐罐压的自动稳定调节,大幅提升了喷煤罐罐压的稳定性,保证了喷煤速率的稳定,为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创造了条件。在喷煤过程中,新小放散阀和稳压切断阀不必频繁开关,减少阀门球面的磨损,有效地提高了阀门的使用寿命,高压氮气的消耗量也明显减少。此外,耐磨金属板可防止发生因大放散管道磨漏而造成的漏煤情况。
2 工艺改进及优化 2.1 布料工序的改进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两座3 200 m3高炉原布料矩阵为
为了优化布料工艺,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高炉尝试采用去除中心焦,采用大矿批、低料速和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首先,将矿石的布料圈数和焦炭的布料圈数均从中心向外部偏移,目的是将漏斗深度加深,以此来开放整个炉料的中心通道。然后,根据矿石与焦炭安息角的不同,测算出平台的宽度,炉喉的半径为4.5 m,平台度为1.5 m左右,漏斗深度2 m左右,因此高炉的布料矩阵逐步调整为:
送风对煤气流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必须选择与高炉匹配的入炉风量。其次,要确定适宜的实际风速、标准风速以及鼓风动能。邯钢3 200 m3高炉共32个风口,风口直径为120 mm,风口面积为0.361 9 m2,风口面积偏小,炉内边缘气流不宜发展,稳定性差。因炉况波动,煤气利用率经常降至48%以下。为了提高进风量,保证压差稳定和高炉顺行,采取增加风口面积的措施:将风口直径增加为130 mm,风口面积增加至0.424 7 m2。通过增加风口面积,高炉压差下降明显,再逐渐增加风量、氧量和喷煤量,可以提高高炉产量,降低燃料比。风量由5 800 m3/min提高至6 000 m3/min,富氧率由3%提高至4.5%左右,煤比由130 kg/t提高至150 kg/t。
此外,通过增加风口长度达到活跃中心气流的目的,风口长度增加后,回旋区向炉缸中心推移,标准风速为240~245 m/s,实际风速为260~270 m/s,鼓风动能达到160 kJ/s左右。通过配置部分长风口,不仅使炉缸状态得到改善,而且边缘气流也得到合理控制,炉体水温差由3.5~4 ℃稳定到3 ℃左右,高炉煤比进一步提高。
2.3 优化喷煤工艺流程高炉喷吹煤粉属于气固两项输送,喷煤罐到混合器之间为浓相输送,煤粉的“载体”为氮气;混合器到高炉煤枪为稀相输送,煤粉的“载体”为氮气和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占90%以上,可见压缩空气的调节对喷煤速率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高炉喷煤量的不同,逐渐调节压缩空气的流量,整体趋势为随着喷煤量的增加,压缩空气呈减少趋势。具体为:①高炉刚送风时,单系列10 t起喷,压缩空气流量按1 200 m3/h设定;②高炉要煤量20 t时,改双系列喷煤,每个系列压缩空气流量按1 200 m3/h设定;③单系列喷煤量为15 t时,压缩空气流量按1 000~1 100 m3/h设定;④单系列喷煤量为20 t时,压缩空气流量按950~1 000 m3/h设定;⑤单系列喷煤量为25 t时,压缩空气流量按900~950 m3/h设定。以上情况是在没有停煤枪情况下的操作,高炉停1杆煤枪按压缩空气流量减少20 m3/h设定。
此外,高炉遇有特殊情况,不得不大幅度减风、减氧、减煤,甚至停煤,喷煤必须采取“手动”操作。首先,将罐压设置为“手动”调节,避免喷煤速率大幅度波动。然后,打开小放散阀、关闭锥部流化阀、减小底部流化阀的开度,逐步降低罐压,同时提高压缩空气流量。若高炉停煤,压缩空气加至1 500 m3/h。
2.4 喷煤工艺增加连锁程序喷煤罐的给煤阀、出煤阀、大放散阀、中放散阀、小放散阀、底部流化调节阀、锥部流化调节阀、稳压调节阀均为气动球阀,可以远程控制。设定以下3道连锁程序:①根据高炉要煤量的不同,依次设定底部流化调节阀、锥部流化调节阀和稳压调节阀的开度,喷煤量越大,开度逐渐增大。②根据喷煤罐的实际压力跟踪设定压力按程序进行调节,当罐压的实际值高于设定值6 kPa时,打开小放散阀,进行卸压操作;实际值等于设定值后,关闭小放散阀;当罐压的设定值高于实际值6 kPa时,打开稳压调节阀进行补压,稳压调节阀的开度随着压力的增长而减小,实际值等于设定值后,稳压调节阀开度降低为零。③增加报警程序,给煤阀、出煤阀没有正常打开会造成高炉停煤,放散阀打不开会造成罐压升高,影响喷煤速率稳定性,因此,以上阀门均增加报警程序,5 s打不开报警,通过手动干预可以保证高炉正常喷煤。正常生产时,高炉热风的压力控制为390 kPa左右,给煤阀设定连锁程序,罐压低于400 kPa时,阀门不能打开,即可防止热风倒流烧坏煤枪,避免事故发生。
3 结论通过对邯钢3 200 m3高炉进行设备改造和优化工艺操作,高炉布料精度有了较大提高,送风量可以维持在6 000 m3/min左右,富氧量保持在15 000~18 000 m3/h之间,顶压提高至230 kPa,高炉喷煤的稳定率达到99.5%以上,高炉煤比达到了150 kg/t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
章宏. 高炉制粉喷吹工艺生产实践及优化[J]. 江西冶金, 2021, 41(1): 31-35. |
[2] |
蒋大军, 杜斯宏, 宋剑, 等. 攀钢高炉经济炉料结构研究与应用实践[J]. 炼铁, 2013(6): 27-31. |
[3] |
侯兴. 高炉经济煤比和最大喷煤效益计算[J]. 江西冶金, 2014, 34(2): 44-45. |
[4] |
刘克显, 王玉涛, 魏颖, 等. 高炉煤粉喷吹控制系统述评[J]. 东北大学学报, 2001, 22(3): 253-256. DOI:10.3321/j.issn:1005-3026.2001.03.005 |
[5] |
王学伶. 邯钢老区高炉煤粉系统升级改造实践[J]. 河北冶金, 2014(1): 56-59. DOI:10.3969/j.issn.1006-5008.2014.01.017 |
[6] |
冯帅, 卢光辉. 邯钢3 200 m3高炉INBA系统改进及应用[J]. 江西冶金, 2021, 41(3): 47-50. |
[7] |
尹志华, 冯帅, 李杰. La2O3对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率的影响及分析[J]. 江西冶金, 2021, 41(2): 39-43. |
[8] |
刘立广, 钟树周, 李鲜明. 韶钢大高炉提煤比降焦比生产实践[J]. 江西冶金, 2015, 35(1): 18-21. |
[9] |
柏德春, 陈开泉, 廖经文, 等. 韶钢3 200 m3高炉煤气流分布控制的优化[J]. 炼铁, 2013, 32(3): 46-48. |
[10] |
夏建国, 宋文. 鄂钢6号高炉操作制度的调整[J]. 炼铁, 2018, 37(6): 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