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冶金  2021, Vol. 41 Issue (1): 41-47
马钢1号高炉开炉后强化冶炼实践[PDF全文]
梁晨, 尤石, 解成成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马钢1号高炉通过严格原燃料管理, 减少粉末入炉, 调整料条顺序, 降低球团滚落效应; 采用"平台+漏斗"装料模式, 配合料面测绘工具, 探索合适的布料制度, 稳定两道气流, 采用大矿批多环布料, 保证焦层厚度, 改善料柱的透气性, 积极使用风氧, 保证充足的鼓风动能, 打透料柱中心, 实行强化冶炼; 强化炉前操作管理, 消除铁口喷溅问题, 提高出铁稳定率, 保障炉缸工作状态活跃, 实现了高炉指标的不断突破。
关键词高炉    强化冶炼    利用系数    装料制度    
A study on the intensified smelting practice of No. 1 blast furnace in Ma'anshan steel after opening
LIANG Chen, YOU Shi, XIE Chengcheng    
Ma'anshan Iron and Steel Co., Ltd., Ma'anshan 243000, Anhui, China
Abstract: In No.1 blast furnace of Ma'anshan steel, through strictly managing raw material and fuel, stopping powder from entering the furnace and adjusting the order of the material strips, the pellet roll-off effect was reduced; The "platform + funnel" charging mode and material surface mapping tools were adopted to explore a suitable distribution system. Two airflows were stabilized and many multi-ring fabrics were adopted to ensure the thickness of the coke layer and improve the air permeability of the material column. Air and oxygen were greatly used to ensure sufficient blast kinetic energy. The center of the material column was penetrated to implement intensified smelting; The operation management before the furnace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spattering problem of the taphole was eliminated to improve the stable rate of tapping and ensure the active working status of hearth. The indexes of No. 1 blast furnace in Ma'anshan steel have achieved continuous breakthroughs.
Key words: blast furnace    intensified smelting    utilization factor    charging system    
0 引言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马钢)1号高炉有效容积2 500 m3,设有3个铁口,30个风口,采用了PW炉顶技术、全干法布袋除尘和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于2019年2月23日开炉投产,开炉3日即达产,利用系数达到2.01,创国内同类型高炉开炉最快速度。炼铁界学者和专家们对高炉强化冶炼作了很多研究[1-6],但关于2 500 m3级高炉开炉后的强化冶炼还鲜有报道。马钢1号高炉经过不断强化冶炼,各项技术指标不断创出新高(见表 1)。3月利用系数达到2.40以上,焦比335 kg/t,煤比137 kg/t。7月利用系数达到2.60,焦比316 kg/t,煤比140 kg/t。9月份后随着焦炭质量的劣化及停氧、限氮、环保限产等外部因素影响,高炉退负荷保高炉顺行。12月在大比例使用湿焦(50%)的条件下,平均利用系数为2.73,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表 1 2019年经济技术指标
1 优化原燃料管理 1.1 严控粉末入炉

原燃料是高炉冶炼的物质基础,只有稳定的原燃料供给,才能保证高炉稳定顺行。焦炭质量对高炉炼铁生产指标的影响约占精料技术水平的一半[7]。针对9月后焦炭质量的持续劣化(见图 1),1号高炉通过稳定用料结构,控制单矿种变化量在2%以内,变化量大的分批变料;严格保证槽位,杜绝低槽位现象;严格控制筛分值(每小时筛分量),要求烧结矿筛分值控制在110以内,焦炭筛分值控制在60以内;定期进行筛网检查,杜绝堵塞筛齿;减少粉末入炉,烧结矿粒度小于5 mm的比例控制在4.5%以内,连续超标时及时预警。

图 1 焦炭质量指数趋势
1.2 调整合理的料条位置

1号高炉使用的焦炭为:25%湿熄焦+75%干熄焦,矿石用料结构主要为:65%烧结矿+20%自产球团矿+15%生矿。因烧结矿产能制约,相对于国内同级别高炉,球团矿使用比例较大,槽下O4斗内球团进入高炉后,容易向中心滚落,造成炉内中心气流大幅波动,对高炉稳定顺行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布料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经研究,将原来排在5A后O4斗的料布于8A,7A料条表面,保证料条最后1段是5A烧结矿(见图 2),以减少球团矿向中心滚落。

图 2 料条顺序优化前后对比

图 3为料条顺序优化后气流变化,从图 3可以看出,料条顺序优化后,矿石滚落现象减少,边缘温度下降,中心次环温度明显提高,中心气流稳定性改善。在风量增加的情况下,压差反而从185 kPa下降至180 kPa水平,为提升指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图 3 料条顺序优化后气流变化
2 探索合理制度 2.1 优化装料制度

布料矩阵是高炉炼铁的核心技术之一。1号高炉相较于上代炉役,炉身高度降低,炉缸直径扩大,根据炉型特点,开炉之初即采用“平台+漏斗”布料模式,对布料矩阵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并利用检修机会,对料面进行了测绘(见图 4)。通过对整个料面的气流分布进行分析,对布料矩阵进行了多次探索,确定了C332223O33322的基本布料矩阵。将矿石平台从9.5°收窄至8°,形成大漏斗,适当稳定边缘,保证中心气流,提升煤气利用率,为高炉炉况稳定顺行和指标不断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图 4 料面测绘

大矿批一方面增加焦窗的厚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混合料层的界面效应,抵消大风量带来的高压差效应,使高炉阻损降低,有利于炉况的稳定[8]。1号高炉开炉前期矿批约为70 t,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料速加快,顶温走低,时有中心气流受抑现象,为稳定气流,改善料柱的透气性,采用大矿批多环布料模式,按照5.5批/h的原则,逐步将矿批提高到82 t左右,最高时达84 t。

2.2 优化送风参数

高炉操作理念对炼铁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高炉操作者所能采取的操作手段和调剂方向[9]。从全年水平看,风量、氧量水平在逐渐提高(见图 5)。5月份开始,高炉打破固有“稳”和“守”的观念,风量从4 800 m3/min逐渐提高至5 050 m3/min,随着动能提高,高炉接受风量的能力在增加,高炉气流稳定性改善,压差反而降低(见图 6),为进一步强化提高空间。

图 5 风量、氧量变化

图 6 动能与风压变化
2.3 优化气流参数

高炉稳定靠中心气流,指标靠适当的边缘气流[10]。随着上部制度的调整,边缘气流受控,9月份边缘温度逐渐下降至合理水平(见图 7)。炉型整体基本趋于稳定,合理的操作炉型基本形成(见图 8)。

图 7 炉喉与十字边缘温度变化

图 8 炉型雷达
3 改善炉缸工作状况 3.1 加强炉前作业管理

1号高炉投产后,铁口开口前期有窜气现象,铁口喷溅问题严重,对炉内气流稳定性造成较大困扰。铁口状态维护不好,造成铁口过浅、出铁时间短、出不净渣铁、破坏炉前作业的正常,直接影响高炉生产稳定顺行。经研究分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如下:

1)加强铁口区域维护。提高炮泥质量,多次实验攻关,优化炮泥参数,铁口喷溅现象逐渐消除。针对铁口区域窜气现象,利用定修机会对铁口区域进行压浆作业,铁口休止前5天使用富钛炮泥,逐渐解决了窜气问题。

2)加强出铁制度管理。配合产量的提升,逐渐缩短开口间隔,配合钻杆直径调剂,保证渣及时从炉内排出(见图 9)。在日常操作中,根据铁口深度、孔道密实度、出铁时长,确定合适打泥量,保证铁口深度稳定在3.0~3.2 m;加强开堵口作业,杜绝开漏、冒泥、减少烧氧次数,提高铁口稳定率。

图 9 出铁间隔及平均铁水流速变化
3.2 提高炉缸活跃性

炉缸被形象的比喻成高炉之“肾”,可见炉缸工作状态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炉工作状态的好坏,通过优化送风制度,保持合适的风口回旋区,使得炉缸的死料柱趋于合理,通过提高炉缸热量,强化炉前出铁,改善死料柱透气性和透液性。10月份死料堆洁净指数(DCI)明显改善,炉缸活跃度指数基本达到4.50以上,炉缸状态较为活跃(见图 10),为高炉强化冶炼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 10 炉缸活跃度指数及死料堆洁净指数(DCI)变化
4 结论

1)通过稳定高炉用料结构,减少粉末入炉,调整料条顺序,降低球团滚落效应,为高炉提升指标造良好条件。

2)根据炉型特点,采用“平台+漏斗”装料模式,配合料面测绘工具,探索合适的布料矩阵,稳定两道气流,采用大矿批,保证焦层厚度,改善料柱的透气性,在气流调整方面,打破“固有经验”限制,积极使用风氧,保证充足的鼓风动能,打透料柱中心,实行强化冶炼。

3)优化送风制度,保持合适的风口回旋区,使得炉缸的死料柱趋于合理,强化炉前作业管理,消除铁口喷溅、出铁均匀性欠佳等问题,提高出铁稳定率,保障炉缸工作状态活跃。

参考文献
[1]
邹永刚, 罗铭, 简云, 等. 提高10号高炉利用系数生产实践[J]. 江西冶金, 2012, 32(4): 11-13.
[2]
汤登军, 邱国兴, 李海明, 等. 莱钢3 200 m3高炉强化冶炼实践[J]. 山东冶金, 2012, 34(2): 18-20.
[3]
熊亚飞, 裴汉钢, 余宝权. 武钢6号高炉强化操作实践[J]. 炼铁, 2005, 24(6): 4-7.
[4]
徐益军. 湘钢4号高炉强化冶炼实践[J]. 炼铁, 2015, 34(1): 49-52.
[5]
张建鹏, 黄晓琳, 唐少波. 武钢5号高炉高效高产操作实践[J]. 武钢技术, 2010, 48(2): 16-19.
[6]
延志强, 李迎辉, 来志坚, 等. 长钢9号高炉强化冶炼生产实践[J]. 炼铁, 2011, 30(5): 41-43.
[7]
曹希荣, 徐益军, 谭清涛. 湘钢1号高炉强化冶炼实践[J]. 炼铁, 2009, 28(4): 18-21.
[8]
李明, 王志堂, 曾文德. 马钢2号高炉炉役后期强化冶炼实践[J]. 炼铁, 2013, 32(5): 11-12.
[9]
董汉东, 陆隆文, 尹腾. 武钢2号高炉操作技术优化[J]. 炼铁, 2006, 25(3): 43-44.
[10]
范磊. 柳钢2 650 m3高炉强化冶炼操作实践[J]. 山西冶金, 2019(4):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