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冶金  2020, Vol. 40 Issue (2): 23-29
C-Mn-Ti系Q345B钢生产试制[PDF全文]
闫博, 李声延, 孙乐飞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 新余 338001
摘要:通过向普通的C-Mn系Q345B钢中添加Ti元素(0.05%~0.08%), 降低Mn元素含量(1.2%降低到0.6%), 实现C-Mn-Ti系Q345B钢的工业化生产, 节约生产成本, 并对其铸坯中心偏析、板坯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 能够满足Q345B的性能要求, 并从理论上对TiC的析出强化和晶粒细化作用进行了定量计算,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C-Mn-Ti    Q345B    第二相    弥散强化    
An introduction of trial production of the C-Mn-Ti Q345B steel
YAN Bo, LI Sheng-yan, SUN Le-fei    
Xinyu Iron & Steel Group Co., Ltd., Xinyu 338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Mn has reduced from 1.2% to 0.6%,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C-Mn-Ti series Q345 B steel has been realized, and the production cost has been saved by adding Ti(0.05% ~ 0.08%) to ordinary C-Mn series Q345 B steel in this paper. The central segregation of billets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lab we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can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Q345 B. What's more,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strengthening and the grain refinement of TiC was carried out theoretically, which shows importan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Mn-Ti    Q345B    second phas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0 引言

在钢铁生产领域,钢材微合金化的理论及工艺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典型的Q345B钢成分体系为C-Mn系,成分简单,其强度主要依赖C间隙固溶强化和Mn置换固溶强化,其中Mn质量分数含量为1.2%~1.5%。缺点是由于Mn元素含量较高,铸坯中易出现Mn的中心偏析,影响探伤质量和板坯心部性能,为了提高Q345B钢的质量稳定性,减弱中心偏析程度,降低钢中Mn含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但是,降Mn会带来强度损失,需要添加适当比例的其他合金元素弥补强度[1-3]。对于一般微合金钢来说,提高相同强度时,析出强化比固溶强化效果更好,两者需要的含量级别相差一个数量级或者更大,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实现析出强化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常用的析出强化元素主要是Nb、V、Ti,从经济性和稳定性考虑,文中选择在新钢普通C-Mn系Q345B钢中添加Ti元素进行试验研究,有望对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思路。

1 C-Mn-Ti系Q345B钢的机理 1.1 成分设计

表 1为Q345B优化前后的成分对比,当C在0.09%~0.12%时铸坯易出现包晶裂纹,故C含量在0.15%~0.18%。为了保证韧性,钢中Mn与C含量的比值通常为8~15,故Mn含量在1.2%~1.5%为佳,过多的Si会降低钢的韧性,其含量通常为0.15%~0.30%。因此,对C-Mn系Q345B钢的成分进行了优化,将Q345B中的Mn含量目标值由原来的1.2%~1.5%降低至0.6%~0.8%,按照固溶强化理论,YSM=KM[M],强度损失约为60 MPa,加入0.05%~0.08%的Ti,按照析出强化理论,YSp=8.995×103×ln(2.417d)×f1/2/d,强度增加约为80~100MPa。另外Ti元素细化晶粒可以提高母材韧性,弥补降Mn引起的韧性损失[4-5]。其它元素含量保持原Q345B钢的设计。

表 1 Q345B钢的成分设计
1.2 Ti的析出行为 1.2.1 TiC的析出热力学

试验钢中的Ti与C形成TiC粒子,在任一温度下,二元第二相粒子MX(M代表金属原子,如Ti、Nb、V等,X代表非金属原子,如C、N等)溶解达到平衡时,M和X的固溶度积可用下式表达[6]:

(1)

式(1)中,[M]表示固溶态的M元素的质量百分数;[X]表示固溶态的X元素的质量百分数;T表示固溶时的温度,℃; AB为常数。

已知的TiC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积公式如下:

(2)
(3)

当[Ti]·[C] > Ti·C时,TiC处于完全固溶状态,当[Ti]·[C]≤Ti·C时,TiC开始析出。对0.16C-0.6Mn-0.05Ti的Q345B钢进行计算,初始固溶度积为[Ti]·[C]=0.16×0.05=0.008,当温度T等于1 170℃时,[Ti]·[C]=Ti·C,此时TiC即将析出,因此1 170℃为此钢种中TiC的临界析出温度。随着温度的降低,[Ti]·[C]固溶度积逐渐减小,TiC析出量逐渐增多,当温度降低至800℃时,[Ti]·[C]固溶度积几乎为0,这也意味着钢中的TiC全部析出。

图 1 [Ti][C]固溶度积曲线
1.2.2 TiC对开轧前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在制定轧制工艺时将初轧温度定为1 100℃附近,低于TiC析出的临界温度1 170℃,此时有部分TiC颗粒已经析出,在高温下控制了奥氏体晶粒尺寸。依据第二相控制晶粒长大的理论计算式,对开轧前的奥氏体晶粒尺寸进行计算:

(4)

式(4)中,Z=DM/D0s是晶粒尺寸不均匀性因子即最大晶粒的直径DM与平均晶粒直径D0的比值,一般金属材料中正常的Z值在,晶粒正常长大时,Z值约为1.7;d为析出相尺寸,μm; f为体积分数。

对开轧前TiC的析出量进行计算:

(5)
(6)

将式(5)、式(6)联立求解可以得到:达到平衡时,[Ti]=0.0323, [C]=0.155,此时沉淀析出的TiC的体积分数f:

(7)

而开轧前的奥氏体晶粒度为:

(8)

对于普通的低合金钢而言,轧制前均热过程中要求控制奥氏体晶粒的尺寸不大于100μm,故已可以满足要求。这就是含钛钢在高温下控制晶粒粗化的原因。

1.2.3 TiC产生的强度增量

按照终轧温度(820℃)对TiC的析出量进行计算,在进行大压下量轧制时,由于应变对沉淀析出相变的促进作用,即应变诱导沉淀析出,TiC的沉淀析出可以接近达到平衡,此时,由

(9)
(10)

联立式(9)和式(10)进行求解可以得到:达到平衡时,[Ti]=0.0004, [C]=0.1476;而达到平衡时沉淀析出的TiC的体积分数f=(0.05-0.0004)×(47.90+12.011)÷47.90×7.875÷4.944÷100=0.0988%。

应变诱导析出的碳化物颗粒平均尺寸一般在10 nm左右,通过透射电镜也可以观察到TiC的颗粒尺寸约10 nm,由第二相沉淀强化增量的计算[7]:

(11)

根据式(11),对Q345B钢加入的0.05%Ti产生的TiC析出强度增量进行计算:

(12)
1.3 中心偏析试验

铸坯从表壳到中心结晶过程中,由于钢中一些溶质元素(如碳、锰、硫等)在固液边界上溶解并平衡移动,发生再分配,从柱状晶析出的溶质元素排到尚未凝固的金属液中,随着结晶的继续进行,把富集的溶质推向最后凝固中心,即产生铸坯的中心偏析。

在铸坯中心部位,往往形成元素富集的偏析带,这就是铸坯常见的一种宏观缺陷———中心偏析。铸坯的中心偏析一旦形成,无法在后续工序(如轧制、热处理等)中完全消除。在生产含锰钢的铸坯中出现高锰含量的中心偏析,在冷却工艺期间会产生硬的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结构。铸坯心部生成的网状渗碳体类低塑性组织,在随后的加工过程中会发生断裂。中心偏析往往伴有中心疏松和中心裂纹,由此进一步降低了铸坯的内部致密性和轧材的力学性能。所以中心偏析是应当设法使之消除或减轻的一种内部缺陷。

铸坯中心偏析控制措施虽然很多,从铸坯凝固特点的角度对其控制机理进行分析,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1)增加等轴晶比例,如低过热度浇注、结晶器电磁搅拌、等离子加热技术;(2)改善凝固末期钢水的补缩条件,如凝固末端电磁搅拌技术;(3)补偿凝固末期钢水的收缩,防止浓缩钢水的不正常流动,如轻压下技术[8-9]。但是,这3种方法都需要改装设备,投资大,并且效果难以确定。而本项目通过加Ti降Mn的成分设计,将钢水中的Mn含量从1.2%~1.5%降低到0.6%~0.8%,从源头上减少钢水中的Mn,减弱了铸坯内Mn中心偏析,试验结果见图 2

图 2 C-0.6Mn-0.05Ti与C-1.2Mn系Q345B铸坯Mn中心偏析对比

上述两种不同成分的铸坯经轧制后,观察1/2处金相组织。可以看出,Mn含量在1.2%时,在钢板厚度1/2处,有明显的贝氏体带出现,这种贝氏体是硬脆相,形成后会造成钢板内应力增大,出现裂纹或缺陷的几率上升,钢板探伤合格率下降。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该处贝氏体进行成分检测,发现贝氏体中的Mn含量达到2.0%以上,正是由于Mn的中心偏析,提高了奥氏体的稳定性,冷却过程中板坯心部无法形成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而是形成了贝氏体,见图 3图 4

图 3 Q345B钢1/2处金相组织对比

图 4 C-1.2Mn系Q345B钢Mn中心偏析

从铸坯和板坯的试验结果可知,普通Q345B钢的Mn中心偏析对铸坯质量和板坯1/2处性能及探伤都会造成影响。由于Mn元素原子质量及尺寸均较大,一旦发生严重的Mn偏析后,是很难再依靠热处理手段来解决偏析问题。将C和Mn这两种主要元素的扩散系数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在500~900℃条件下,Mn的扩散系数比C要低10到30个数量级,见图 5。Mn在正常热处理条件下,几乎不会发生扩散[10]:

图 5 C、Mn在Fe中扩散系数对比
(13)
(14)
2 C-Mn-Ti系Q345B钢的试制

分两段轧制,第一阶段是在高温再结晶段进行轧制,奥氏体在轧制过程中会发生动态再结晶过程,在轧制后可以发生亚动态再结晶过程,从而细化奥氏体晶粒,再结晶晶粒尺寸与轧制压下量及轧制前奥氏体晶粒尺寸有关;第二阶段是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轧制,奥氏体晶粒被压扁、拉长,在晶粒内部形成高位错密度和缺陷,大量的缺陷为铁素体形核提供了形核点,促进铁素体的形成,最终细化晶粒组织。

2.1 轧制试验

表 2表 3表 4为轧制试验情况表。

表 2 化学成分

表 3 轧制工艺

表 4 力学性能

表 3可以看出其性能情况全部合格。由于控轧未控好,第二个轧批号终轧温度、返红温度都偏高,晶粒长大,强度、延伸率会下降,从数据来看强度和延伸率虽有下降但还在标准范围内。另外适当提高终轧温度和返红温度,不同厚度规格加Ti降Mn基本能够满足厚板线Q345B成分、工艺、性能的要求。

通过厚板线试轧规格≤40 mm的钢板,可以看出,性能全部合格,强度、延伸率和冲击都有一定富余量。试轧的60 mm厚度规格降锰提钛的Q345B,轧制综合力学性能情况较稳定,在标准范围内有一定富余量。只要适当控制好开轧温度、终轧温度和返红温度,就能降低成本保证钢板质量,可以批量生产,既满足客户要求又降低公司成本,增效。

2.2 微观组织试验

取轧制后的钢板进行金相检验,检验结果见表 5,从表中可以看出C-Mn-Ti系Q345B钢在10 mm、30 mm以及60 mm厚度钢板都拥有较为良好的、细小的组织。以60 mm厚度为例,结果见图 6。金相组织以铁素体和珠光体为主,在钢板表面由于冷速较快,还有少量贝氏体组织。晶粒尺寸细小,晶粒度达到10.0级以上,金相组织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异常组织。

表 5 C-Mn-Ti系Q345B钢金相组织检验结果

图 6 H2-95608金相组织

对以上3个轧批次的Q345B钢在透射电镜下,进一步进行组织观察分析,观察部位均是距表面1/4处。3个试样都在基体中发现有析出现象,见图 7,第二相粒子在晶界及晶内均有析出。经过能谱分析,该析出相均为Ti的碳氮化物。析出相从形态上看,主要呈圆片状,其尺寸大多 < 20 nm,这种细小弥散的析出相,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并不损害韧性[11-13]。从析出的数量而言,这三种厚度的试样中,析出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别,这说明按照试验的轧制工艺进行生产,10~60 mm厚C-Mn-T系Q345B钢精轧后空冷,Ti的第二相粒子能充分析出。

图 7 Q345B钢中Ti的第二相粒子形貌及能谱
3 结论

通过C-Mn系Q345B中添加Ti,成功开发了C-Mn-Ti系Q345B钢。

1)从成分上看,通过加0.05%Ti减0.6%Mn,吨钢节约合金成本约50元,0.05%Ti能提供约90 MPa的强度增量,弥补了降Mn带来的强度损失,并且由于Mn元素的降低,大大减轻了铸坯内的Mn中心偏析,提高了板坯的探伤合格率,节约了工艺成本。

2)从轧制工艺上看,采用了分段轧制工艺,第一阶段是在高温再结晶区进行轧制,第二阶段是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轧制,使得最终的组织形态细小均匀,晶粒度达到10级,并且轧制的温度区间也使得TiC粒子充分析出,为其发挥晶粒细化和析出强化作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延玲, 刘海英, 阮小江, 等. 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 2009, 31(S1): 199-206.
[2]
安航航.高碳钢大方坯凝固机理与宏观偏析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 2018.
[3]
蔡开科.连铸坯质量控制[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
[4]
赵嘉蓉, 杨节, 唐文胜, 等. 含钛微合金钢的强度组分的研究[J]. 武汉钢铁学院学报, 1995, 18(4): 374-380.
[5]
陈学文, 毛新平, 李烈军, 等. Ti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的成分设计研究[J]. 冶金丛刊, 2007(5): 10-12.
[6]
雍岐龙.钢铁材料中的第二相[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
[7]
雍岐龙, 马鸣图, 吴宝榕.微合金钢-物理和力学冶金[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9.
[8]
黄成红, 陈国威, 刘光明. 控制连铸板坯中心偏析的实践[J]. 炼钢, 2009, 25(3): 25-28.
[9]
朱苗勇, 林启勇. 连铸坯的轻压下技术[J]. 鞍钢技术, 2004(1): 1-5. DOI:10.3969/j.issn.1006-4613.2004.01.001
[10]
黄继华.金属及合金中的扩散[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
[11]
李小琳, 王昭东. 含Nb-Ti低碳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的相间析出行为[J]. 金属学报, 2015, 51(4): 417-424.
[12]
肖锋. 微钛处理钢中Ti(C、N)第二相质点析出、长大行为及其对晶粒长大的阻止作用研究[J]. 四川冶金, 1998(4): 46-49.
[13]
汪小培, 赵爱民, 赵征志, 等. Ti微合金钢中纳米尺寸碳化物的析出强化[J]. 金属热处理, 2014, 39(4):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