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Vol. 26 Issue (4): 146-156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4
0

引用本文 

徐国正, 杨子钰.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透视[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4): 146-15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4.
XU Guozheng, YANG Ziyu.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re Views into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26(4): 146-15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14. #esle

作者简介

徐国正(1970—), 男,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杨子钰(1999—),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4-01-1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透视
徐国正1,2, 杨子钰1    
1.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2.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优化、内容更新、话语转化、方法创新都需要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因此, 要从多个维度加以思考, 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培元、弘业的功能旨归;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 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守正创新、经世致用的主要特点; 情真意切、引经据典、说理透彻的叙述方式; 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的研究思路, 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话语和教学方法。多维融入既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也有利于深化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认识,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re Views into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XU Guozheng1,2, YANG Ziyu1    
1.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Hunan,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ivic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a very close intrinsic connection with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objectives, content updating,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civic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think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incorporate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ivic and politic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xibits the functions of nurturing,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harmony and difference, eclecticism and critical inheritanc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keeping the correctness and innovation, and being applied to the world, and the narratives of truthfulness and sincerity, citation of scriptures, and thoroughness of reasoning,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ideas of problem orientation, systematic conception,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respectively.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not only help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ivics and Politic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help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e. practice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and buil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s view on traditional cultur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of civic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广袤中国大地和悠久中华民族历史,吸收五千多年中华璀璨文明的精华养分,传承中华民族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1],形成了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科学系统。其中,“两个结合”“七个着力”“十四个强调”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从中汲取滋养[2];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蓝本[3],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传统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思想结晶的传承与弘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新阐述、新思想、新成果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肯定传统文化的功能、挖掘传统文化的特点、叙述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研究传统文化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分别形成了功能观、特点观、叙述观、研究观四个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构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和人格力量,对人们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并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在新时代,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164,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课程建设主阵地。因此,有必要从不同维度阐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话语转化以及教学方法创新提供科学遵循,全方位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深化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认知与践行,加强新时代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一、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功能旨归,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功能旨归指的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具有育人、培元、弘业的正向功能,能够启智润心、固本培元、培根铸魂。教学目标作为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重要纽带,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功能旨归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指向是一致的。所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化”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等方面的目标上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应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功能旨归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内在契合度为切入点,促进前者有效融入后者。

(一) 育人功能融入教学目标,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之育人功能,育的是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因此,要发挥育人重要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熏陶、浸润与教化中加强思想品性、汲取智慧、增强体能、提升审美、提高劳动能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相契合,因此,要将前者融入后者,提升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塑造个人人格,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功能之德育,引导个体崇德修身。形成德性,成就德业,实现以德立世,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因此德常常被摆在第一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育人功能坚持以德为先,提倡以德修养身心,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个体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为健全人格提供道德规约。第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功能之智育,提升个体学识水平。这里的智指的是智能,包括知识和能力,是每个人综合素质系统中的关键性素质,决定着本领与价值的发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功能促进个体智能的全面形成,是学与思结合的生动缩影,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不断提升掌握知识的技能与发展自身的能力。第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功能之体育,锻炼个体精神体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了解和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体育功能,有利于丰富体育运动的内涵,完善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转变思想,丰富生活,推动身心健康发展。第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功能之美育,提升个体审美层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美育功能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教学美学追求,以流传千年且经久不衰的诗词画作以及中式风格的园林建筑作为教学载体和教学媒介,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结合起来,引导个体发现真善美、弘扬中华审美风范。第五,育人功能之劳育,释放个体创造潜能。劳动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可以追溯到耕读文化,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劳动育人提倡耕读结合,即劳动实践与人文教化相结合。新时代,要坚持发挥劳动教育功能,焕发劳动热情,弘扬劳动精神,引导个体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创新精神。

(二) 培元功能融入教学目标,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之培元功能,培的是文化建设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4]39-4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因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培元功能与高校思政课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一方面,培元功能需要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来实现;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培元功能的发挥。因此,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培元功能,要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首先,培元功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社会文化建设目标契合,深化了受教育者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述党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性知识。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把文化发展新理论、新认识和新论断及时向受教育者进行阐释与解答,引导受教育者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

其次,培元功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社会文化建设目标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发挥培元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培元功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引领青年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发挥培元的资源整合功能,赋能社会文化建设。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源,要善于挖掘其精神文明层面的要素,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发挥资源凝聚功能,整合优化资源,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最后,培元功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社会文化建设目标融合,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142没有深刻丰富的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传承弘扬;没有高校思政课教学引领,学生的精神家园难以构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潜移默化的功能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学习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与理论的厚度,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从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凝聚人们共识,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三) 弘业功能融入教学目标,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之弘业功能,弘的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7]313弘业功能主要是指汇聚传统文化的磅礴之力,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弘业功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目标契合,决定了两者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持高度统一,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崇高目标。

其一,弘业功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价值引领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弘业功能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方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社会思潮,弘扬时代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8]19,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鲜明的人民立场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将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注重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不断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二,弘业功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文化凝聚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注重文化传承,为凝聚民族之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固的文化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受教育者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出场、成长、发展的过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理解运用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思想主张、文化命题,以坚定的文化自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161,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其三,弘业功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推动力。社会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赖于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博大精深,蕴藏着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始终坚持深入挖掘、科学传承、创新讲授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功能,调适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思想矛盾,对那些阻碍民族复兴的思想行为进行修正、约束和规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人们辩证看待遇到的种种矛盾,“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9],将阻力转化为推动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特点,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特点指的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具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批判传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经世致用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时代进步、满足人民所需、促进文化发展。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变迁紧密相连,具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特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文化属性表明需要“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10]。因此,应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特点出发,以两者共同点为融入基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的文化供给,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一) 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丰富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常以海纳百川之势、兼容八方智慧对待其他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我国传统社会中多种学术流派并存,各流派之间相互学习切磋,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派往往是集百家之长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经历了继承、发展、学习、超越前人传统文化观的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轨迹,最终成为浓缩着传统优秀文化历史、记录着优秀传统文化现实、展望着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文化观念。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既实现了与现代社会相互协调,井然有序发展,又实现了与其他文化观取长补短,友好交流相处,具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显著特点,成为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宝贵素材。

一方面,以和而不同丰富教学内容。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也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理念。在我国古代,“和”的实质就是“和谐”,“同”即追求具有相似性的“同”,两者随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为“和而不同”,即追求有差别的和谐,而不强求无差别的同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着眼于中华儿女需求,形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首先,将人与自身的和而不同融入教学内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以“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学以成人”“里仁为美”等修身之道严格要求个体,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以“正身清心”的修身观提升自我。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以崇德修身观引导受教育者格物致知,促进慎独慎微、自强不息等修身思想创造性转化为严以律己的品性修养,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其次,将人与人的和而不同融入教学内容。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坚持讲仁爱原则,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以“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准则引导青年学生与他人交流。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加强思政道德建设,教育引导人与人之间推己及人,坚持忠恕之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和谐。最后,将人与社会和而不同融入教学内容。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中国古代追求“内圣外王”,即既要注重个人修养,也要注重社会功用,个人与社会实现和谐统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结合个体与社会两个视角,将个体文化需求统一于社会文化发展要点。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受教育者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11]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和而不同的特点,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性。

另一方面,以兼收并蓄丰富教学内容。当今世界文明交汇共生、相得益彰,“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2]。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兼收并蓄的重要前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立足本土,以开放促进交流,以包容促进互鉴,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弘扬起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9]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亦坚持胸怀天下,强调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互鉴与共存,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养分,实现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兼收并蓄这一特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坚守中国立场与具备世界眼光有机统一的生动体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兼收并蓄的特点既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拓展了受教育者理论学习的宽度,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受教育者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此外,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是巩固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只有正确理解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兼收并蓄的特点,围绕关键核心内容,才能突出重点、层次分明地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思政课,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二) 以批判继承、与时俱进发展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7]313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的“根脉”与“基因”。现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升华,这就使得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必然具有批判继承、与时俱进的特点。应基于这一特点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一步发展教学内容。

一方面,以批判继承的方式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批判继承即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从本质上分清利害,权衡利弊,然后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特殊文化形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取舍、改造,进行科学地扬弃。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具有严肃的社会批判能力,也就是科学传承精华,增补充实,彻底批判腐朽糟粕,以实现人文性内容与科学性内容相匹配。因此,必须传承发展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以与时俱进理念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4]544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应该依据时代发展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和拓展,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和服务于中国古代社会,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的根本目的也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因此,要以与时俱进为方向,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学会焕发传统文化思想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5]281所以,新时代要与时俱进,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 以守正创新、经世致用更新教学内容

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显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提出新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理论指引,就可能走“歪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进、实践的深化,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和新措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守正创新、经世致用的特点,应当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而更新教学内容。

以守正创新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变化愈加复杂,我国社会加速演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着社会利益分化、社会分层、价值多元化等多重复杂问题。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回应时代关切。而且,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赢得主动权,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和把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中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6]20要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创新精神,创新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9],改造升级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传统文化的未来。

以经世致用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要与时代的鲜明特征相结合,来维持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国家的治理要借助文化建设,做学问同样也必须有益于国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经世致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

三、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叙述方式,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叙述方式指的是习近平对传统文化通常以情真意切、引经据典、说理透彻的语言进行叙述。语言是一种叙述方式、一门学问,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最基本的载体。教学话语具有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是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之间的联结。教学话语既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思政课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17]838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互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学话语这一载体。教学话语对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叙述方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具有启示意义。因此,将前者融入后者,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感染力、解释力和说服力。

(一) 情真意切叙述传统文化,增加教学话语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叙述传统文化,既接地气又含感情,言有物,语切情,有温度。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深入人心、融于生活,离不开情感牵引和感染作用的影响。因此,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情真意切的叙述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实现政治性与生活性的互补。

其一,接地气,话语有厚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修辞,不教条主义地搬用理论。他善用比喻,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根”“魂”“基因”等;他善用拟人,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生动形象地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俗文俚语,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2017—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鸡、狗、猪、鼠、牛、虎、兔、龙等生肖的美好寓意,对全国人民在农历新年提出新希冀,与传统新春节相映衬,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习近平总书记还常常采用书面语言与日常语言相互交织的风格,与群众认知水平相结合,平实中透出自信,让人听着亲切、听着可信。同时,把传统文化相关理论的真谛体现在群众生活实践当中,使人们真正相信、认真学习、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其二,含感情,话语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文化自信,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行了补充,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8];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文化使命论”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揭示了中华民族行得远的情感原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形象,增进了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因此,要将既接地气又含感情的叙述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促进书面话语和朴实话语相互转化,以情感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运用比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进行形象、通俗易懂的阐述,其中代表性的比喻有“总开关”“钙”“扣子”“空气”等。这些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感染力,也有利于教学话语的探索和创新。这种平易近人又情真意切的教学话语叙述方式不同于固定化的思政课教学授课语言,也不同于严肃的政治语言,更不同于抽象艰深的学术语言,它偏向于日常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话语方式转变,促进教学话语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提升亲切感、认同感,引发受教育者情绪共鸣。要力图用简单的话语来解释深奥的道理,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讲解更加鲜活、教学内容通俗易懂,从而变得贴近实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双方有效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 引经据典述传统文化,提升教学话语解释力

习近平总书记叙述传统文化,既有血有肉又绘声绘色,常常引经据典,援古证今,用经典故事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引经据典能够弥补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教育的不足,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因此,要将引经据典的叙述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在语言的运用与互动中加大教学话语的解释力度。

其一,引用经典诗文。关于敬民爱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古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体现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借用清代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对新时代县委书记提出爱民的要求。关于修身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古训,强调诚信修身的重要性,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有效地回应当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强调奋斗笃行,凝聚共识,焕发伟大民族精神。

其二,善讲传统故事。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无论是会议讲话、调研谈话、出访演讲、文章撰写等,习近平总书记都善用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的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洋溢着“传统智慧”和“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故事元素,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故事;讲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拒金”的廉政故事;讲王国维“治学三境界”、周处“浪子回头”的励志故事;讲刘邦的《大风歌》、明成祖守国门、塘官防决堤的担当故事;讲燕昭王“五千金买马骨”广纳人才、唐太宗发现和重用马周“用人如器”的纳才故事;讲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的对外交往故事。

因此,要将有血有肉和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促进经典话语和时代话语相互衔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解释力,以事启人。在新时代,相较于灌输式的教学话语,以引经据典的叙述方式丰富教学话语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现理论魅力、解释理论原理。然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叙述方式,时代环境的变迁改变着时代用语。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根据时代发展,选择合适的话语与经典结合,常讲常新,才能对青年学生起到更好地认知和说理作用。“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19]21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受教育者主体性,讲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讲戍边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故事,进行民主法治教育;讲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一线故事,进行全面发展教育。要以引经据典的教学话语承载、传递和解释理论知识,进而联结高校思政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效完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三) 说理透彻论传统文化,增添教学话语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透彻论传统文化,既通宏洞微又鞭辟入里,这一叙述方式往往同时具有新时代的政治高度、新思想砥砺的深度、新理论阐发的力度。“如何运用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项基本功。‘晓之以理’就是以理服人,旨在‘说理’‘明道’,做到释疑解惑,达到启导开心、教诲育人的目的。”[20]265

其一,论传统文化说理篇,话语有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最后部分,号召大家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旨在说明新时代实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以明末清初顾炎武的经历为例,深刻论述了明朝灭亡原因之一就是过于空谈而缺少实干精神。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干出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方得始终;新时代是干出来的,需要中华儿女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青春是干出来的,需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6]71,坚持尚行、敏行与力行的有机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其二,论传统文化明道篇,话语有力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明道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存在发展的规律与特性,发掘传统文化中积极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论“见贤思齐”时突出重视学习、勤于学习的传统美德,引导新时代中华儿女端正学习态度、深耕学理知识、树立良好学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凸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性修养,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中华儿女坚毅的个性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论“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的事情凸显有价值的人生要经过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教育引导新时代奋斗者要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与务实奋斗的精神财富,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质、坚持不懈的品性努力奋斗以实现最终的目标。

因此,要将通宏洞微又鞭辟入里的叙述方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促进核心话语和生活话语相互融合,以理服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11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理念,要透过现象把握理论的本质规律。话语的背后是理与道,不要仅仅为了讲而讲,而是要牢牢把握理论的逻辑与价值,使话语更有层次感、更具系统性、呈现体系化,把理与道贯通于教学过程,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理,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传递,把“陈情”“说理”“明道”结合起来,将原先零散的情感体验与理论认知信息整合起来,在选择和判断的基础上增强说服力,讲出道理的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思路,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思路指的是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常常从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辩证思维三个思路展开研究。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方法是人们过河的桥梁或船舶,是联结活动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传递教学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连接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思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运用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其内涵不全相同,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联系密切、相通相融、相互影响。因此,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思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统筹兼顾、守正创新。

(一) 问题导向融入教学方法,实现有的放矢

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22]89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也不例外,要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古为今用,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答好这两个问题。问题往往是突破的方向。因此,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观照时代、中国以及人民的问题,以问题为着力点,博古通今,补足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在强项上持续用力、在弱项上补足短板,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运用的针对性。

其一,关注时代,回答时代之问。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常以众多时代课题为导向,倾听时代的呼声,以实际行动为中心,推动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引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将时代之问导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就要回答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辩证看待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认清时代特征、坚定政治方向、制订教学计划、选择符合新时代所需的教学方法固根本、稳人心、培新人。

其二,关注现实,回答中国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地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问题是理论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既要正确引导“文博热”“文创风”“诗词热”“观影潮”,也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将“中国之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就要着眼于现实,既回应新时代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关注人民,回答人民之问。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就要关注人民所需。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民也随之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将人民之问导向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其次要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人民群众之间进行良好的价值交流与输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大学生的疑问为靶向,把握好问题导入的角度,打造知识进阶的启发链条,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回答新时代大学生时刻关注的新问题。

(二) 系统观念融入教学方法,注重统筹兼顾

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研究的思想基础。系统观念要求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在研究过程中既统筹部分与整体,又兼顾静止与动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思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是统筹兼顾习近平经济、法治、生态文明、强军、外交思想各个方面的系统化研究。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6]117。因此,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系统观念的研究思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克服单一线性思维,综合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系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梳理了传统文化资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新思想。这些内容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环环相扣,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强调传统文化的关联性。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物质和精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夯实物质条件,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6]23。其二,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变化性。掌握传统文化演化发展的主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不断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文化在“第二个结合”中向着正确的方向更新转化,塑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两个结合”,要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把握第二个结合,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三,把握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既注重整体效应又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的“运筹”即系统性地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创新与其他各方面文化元素的创新整体协同推进,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3]

将系统观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把握教学方法的中介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其一,系统观念的关联性融入,把握教学方法中介性。教学方法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教学其他要素的桥梁。因此,高校思政课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需要兼顾教学主客体的认知和需要以及教学内容元素。其二,系统观念的动态性融入,把握教学方法时代性。在新时代,影响受教育者思想问题的因素也有所变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积极借鉴、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其三,系统观念的整体性融入,把握教学方法综合性。由于人的思想的高度复杂性以及外在环境的多变性,仅靠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系统观念运用教学方法,打好组合拳,要在把握不同教学方法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综合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要使之形成协调、有序、配合的相互关系,以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性优势,取得综合性效果。

(三) 辩证思维融入教学方法,促进守正创新

辩证思维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发展事物的科学方法。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重要思路,具有深刻的辩证逻辑与深厚的哲学意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与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辩证思维研究思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在创造性转化中加强,创新性发展中提高。

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研究中,辩证思维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即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传统美德首次使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4](以下简称“两创”)表述。“两创”是以创造和创新为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发展的深刻思考。首先,“两创”有力廓清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这是“两创”的起点环节也是基础环节。“两创”有力批驳了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以及文化功利主义思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两创”是我们在复杂的文化思想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其次,“两创”科学揭示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传统文化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但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盲目排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而言,这同样适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25]9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需要守发展方向之正,创方法之新。因此,要将辩证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政课坚持古与今辩证统一,科学区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古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如今启发式教学方法,推动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教学方法的改造和运用。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政课坚持体与用辩证统一,推陈出新,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借鉴、探索、研究新时期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创新性发展教学方法,以科学理论之“体”揭示教学方法之“用”。新时代要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避免搞花架子,反对形式主义,注重现实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最大化。

五、结语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守正创新的行动指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传统文化观、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立足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要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功能旨归、主要特点、叙述方式、研究思路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话语、教学方法四个不同的维度出发,一一对应,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以实现科学有效的多维融入,不断加深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解,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进而培育时代新人,赓续文化血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庄荣文.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N]. 人民日报, 2023-11-01(09).
[2]
张光哲, 徐艳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2): 3-10.
[3]
刘成, 李建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00-111.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5]
新华社.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 人民日报, 2021-04-20(01).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8]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新华社.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 人民日报, 2023-06-03(01).
[10]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 人民日报, 2017-04-14(01).
[11]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02).
[12]
冯颜利.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N]. 人民日报, 2023-08-07(09).
[13]
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精神[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5]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2023.
[1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8]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2).
[19]
米克·巴尔. 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M]. 3版. 谭军强,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0]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2]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23]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EB/OL]. (2020-09-29)[2024-1-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55.htm.
[24]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 人民日报, 2014-01-01(01).
[2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