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Vol. 26 Issue (4): 1-10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1
0

引用本文 

郑元景, 刘聪健.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解读[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4): 1-10.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1.
ZHENG Yuanjing, LIU Congjian. 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inking[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26(4): 1-10.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4.04.001. #esle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问题研究”(22FKSBO25);山西省2023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宣传重要论述研究”

作者简介

郑元景(1973—),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聪健(2000—),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3-10-07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解读
郑元景, 刘聪健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方式具有系统思维特征,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叙事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西方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 呈现出系统思维特征, 具有整体性的理念、全面性的战略、协同性的制度与有序性的过程。需要发挥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功能, 在整体性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变化, 在开放性维度预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 在协同性维度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联动。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 在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耦合、国际与国内的有机关联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思维    叙事    
Nar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inking
ZHENG Yuanjing, LIU Congjian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8,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narrative mod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thinking, which takes the supremacy of the people as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narrative. It draws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led by the "linear thinking mode", and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thinking. It has an overall concept, comprehensive strategy, collaborative system, and orderly operation proces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systematic thinking for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t needs to grasp th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overall dimension,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open dimension,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dimension. To apply systematic thinking in practice, we must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subject, intermediary, object and environ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a high-quality way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the people's spirit, i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op-level design and grass-roots practice, in the internal coupl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in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Key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ystem thinking    narrative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有科学的、能够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原则和方法论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117,“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独特的叙事理念、叙事立场、叙事模式和叙事话语,要求从系统论的哲学高度,以系统观念的方法论深度予以解读。当前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价值尺度、实践路线、人类视野、价值导向的相关解读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具有的系统性特质与系统思维相结合,并以系统思维为指引,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面的成果较为缺乏,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所具有的系统思维特征为着手点,把握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一、系统蕴含: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系统思维特征

系统思维强调以普遍联系、动态发展、对立统一的视角看待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着重于整合现实需要、充分利用现实条件,在发展中优化自身结构并凝聚发展合力,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全面把握现代化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各要素、各环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自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全面性、协同性与有序性特质。

(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整体性

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以非线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存在,为系统整体提供质的规定性。在系统各要素朝着共同的目标演进的情况下,系统整体呈现出目的性特质,能够有效发挥系统整体性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整体性体现在其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科学内涵、本质要求、重大原则以及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针、战略安排、战略构想的具体实施关键点[1]18-23,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新时代,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有目的性的规定性特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符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在实践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要求,以及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互动中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诉求。坚持系统观念,以整体性思维才能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与建设重点、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推进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以顶层性思维统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与建设重点,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叙事的根本立场。其一,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步、人与自身完善、人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指出,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22。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整体性、高质量地迈入现代化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出发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现代化发展的各环节,将现代化的建设成果与为之付出劳动的全体人民共享,让人民在日益增进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价值感和安全感中推进现代化发展。其二,培养现代化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构想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积极构建“技能社会”和“创新型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在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在物质生产的同时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同步满足,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以全局性视野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中国特色与共同特征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建构,呈现出中国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领域的新开拓和新努力,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建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维护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胸怀,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遵循“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纳人类文明共同价值,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以“社会分化、人性异化、生态崩溃、剥夺他国发展权益”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文明价值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全员全地区覆盖,目标明确、内容广泛。立足中华文明沃土,遵循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系统观念设计了全面性的战略、协同性的制度与有序性的过程,解答了“如何在实现巨大人口体量整体性进步的基础上,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的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难题,构建了“全面、共享、富强、和谐、美丽、开放、协同、进步”的文明现代化新样态,呈现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范本。

(二)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全面性

相比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所秉持的线性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凸显全面性。西方传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遵循以资本为驱动的“串联式”发展路径,现代化目标依次罗列,各项现代化任务之间界限分明,缺乏长远全面的战略规划,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导致出现社会分裂、主体和“主体性”异化、生态危机等问题。首先,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立场,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固有矛盾的制约,以实现资本的增殖为主要驱动,现代化进程受资本“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5]269的本能逻辑驱使,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导,缺乏系统性思维。其次,在资本主义选举政治背景下,西方执政党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为重心,在行动上受利益集团桎梏,在意识形态上受资本增殖需要的驱使,无法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往往受制于局部且短期的利益,难以为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进行长远规划,缺乏前瞻性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真正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明确的目标价值导向。在系统控制论的观点中,系统目的“被看作是预先确定的目标,引导着系统的行为”[6]2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的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规划和提前部署的前瞻性思维,展现了党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全面预判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第一,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2]157“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70,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核心,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融合发展”。注重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发展提供“第一推动力”。注重协调发展,为全国各区域各领域的平衡稳定发展奠定根基。注重绿色发展,推动实现发展、效益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共赢,为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注重开放发展,增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吸引力和统筹利用能力,打通国内各区域、各领域以及中国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共享发展的动脉。注重共享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的全面共享[7]215,让人民充分占有、内化和享受经过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所创造的成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提供良好条件。

第二,“网状并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发展路径,以内生、渐进、并联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较晚,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所取得的成果,面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经典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双重任务的重大挑战。这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要充分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遵循“网状并联”的战略发展路径。具体来说,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遵循单一路径而导致的消极后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规划,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治理等要素齐抓共管,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和一体化建设,有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后发先至”的优势。

第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根本要求。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8]724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产力标准有更为全面的理解,生产力发展不仅注重经济高质量提升,更兼顾绿色和谐、公平正义、开放共享等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全面盘活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物质和精神同步协调发展、保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开放发展,构建有效联结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9]144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进步强基赋能。

(三) 中国式现代化制度的协同性

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的理念和各维度同步协调发展的战略设计背后,有协同性的制度作为保障。从系统论视角看,“社会制度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多个层次和多重治理架构,按照一定目标和程序运行。”[10]制度的协同性对于推动系统整体和谐与稳定发展,保障系统的完整性,并进一步实现系统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体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谋划密切联系在一起,具有协同性的独特优势。

第一,协同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西方现代化历史上层出不穷的群众运动、社会暴动,不仅表明了西方现代化在线性思维方式主导下发展的片面性劣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制度设计缺乏统筹协同的机制,国家、社会、公民之间存在难以有效沟通的壁垒。西方政府只有在经济危机、群众斗争、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等无法逃避的问题面前,才会被迫对制度加以调整与改良,且受限于“私有利益”的桎梏,难以对真正关系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的问题进行调整。而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形成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机制、政策方针、法律底线、道德规范、组织安排等要素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系统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为谁推进”“谁来推进”“怎么推进”“推进到何处”的问题。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党领导一切、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线”的总体国家制度有效增强了党、国家与人民在行动上的一致性与协同性。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遵循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够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避免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片面性、内耗性弊端。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能够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指明了方向。其三,党的领导制度是有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协同性优势的根本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通过五年规划(计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形式来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能够以真切有效的制度保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协同分工、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能够将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有效发挥生态文明对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谋划密切联系在一起。党在推动与实施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辩证统一,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和人民的切实诉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此同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战略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供需协调,贯彻落实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的“试点、反馈、推广、完善”的实践与理论双重互动创新机制,以全面统筹、层层环节相扣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有序性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有序性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演进、治理方式和运行方式所具有的规则性和确定性。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遵循人类社会运行客观规律,具有发展演进的有序性。其一,人类现代化过程,也是现代性社会对传统性社会辩证否定批判而进步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中华文明为沃土,传续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命脉,在实践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与改造社会的作用,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转化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其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动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适时调整具体战略安排。以渐进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样态,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特殊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其三,面对人类现代化发展可能存在的多种前途和多样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引,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任务,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成员自由自觉全面发展而不断奋进。

第二,“十个指头弹钢琴、全国一盘棋”的治理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设计,让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呈现有规则性的有序性特质。中国共产党秉持辩证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中,带着明确战略目标,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运用改革试点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复制推广、由人民群众掌握应用,从点到面,层层推进,探索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主体,提出并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各地区各领域整体高质量地向现代化推进。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与制度设计有效增强了系统整体活力,在实践中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实现了社会发展整体进步的协调有序。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组织优势。以人民根本利益和关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妨碍现代化发展的多层桎梏,深化拓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领域的现代化。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发挥自身的革命性特质。根据系统环境的变化来动态调整战略决策,调整自身的整体结构和运转方式,达到系统整体性功能实现的最优。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内部的整体架构层次分明。各要素间具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机制,具备整体性关联和系统性特质,各要素在动态发展中为系统整体提供正向反馈,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系统功能: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所具有的系统性思维特征,有利于发挥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作用。在系统思维下,能够从整体性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变化,从开放性维度预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从协同性维度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联动。

(一) 整体性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环境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23。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是人类现代化整体系统的一部分。立足于整体性视角,在内外部环境的统一中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时代条件,也能以问题为导向,从国内环境、国际环境以及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环境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能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时代条件,前途光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各国有充分条件与必要可能,以平等姿态携手解决人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和自身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和平发展道路实现自身发展、引领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理念相吻合。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积极的时代条件背后客观上存在着难题与挑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60这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变革的视角,审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可能会遇到的难题与挑战。

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在和平与发展中稳步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外在压力。首先,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革,国际治理体系面临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1]26在大国之间缺乏互信、共赢意识的情况下,西方“强权国家”会以惯有的军事威胁、经济斗争、政治排挤以及意识形态霸权、文化霸权、话语霸权等方式对他国进行打压。中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维护自身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平稳有序推进。其次,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具有数量众多的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各国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密切联系,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中国应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促进共赢,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传播好中国声音,保障各国共同发展的权益。

第二,从国内环境看,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当前,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增强历史思维,科学预判伴随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而来的新兴产业模式,优化城乡经济发展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处理好“推进新产业革命与缩小城乡差距”之间的关系[11]。有效利用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人口红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与创建技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相衔接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科学引导资本生产要素,构建资本要素“红绿灯”“指路牌”“停靠站”的制度体系,满足人民对就业、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从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环境看,人类迫切需要有效凝聚世界各国行动的全球治理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应承担更艰巨的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员、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经济危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越来越普遍。人类社会互动的非线性、网格化、波动性、复杂性、模糊性日益明显[12]279,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边界的治理模式受到挑战,人类迫切需要能够有效凝聚世界各国行动的全球治理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应以更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未来,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和深入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方案,在经济往来、政治交往、共同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增强世界各国共识,使世界各国摒弃传统的意识形态偏见,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人类整体进步。

(二) 开放性维度:预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能够“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27。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原则与系统论的开放性具有相似的哲学意蕴,都强调系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有目的地变革自身。需要在系统论开放性维度的指引下增强前瞻性思维,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预判中国式现代化演进方向,把握系统在开放性环境中演进的“目的性”与“自适应性”。

第一,保持开放性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并平稳推进的前提。系统需要在充分开放中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使自身协调有序,充满活力[6]224。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封闭的系统是无法长久存在的。系统保持开放性,可以帮助其接收、解释、使用不断流动的信息,借以保持熵的稳定并在动态的环境中更新自身。开放性特质不仅仅强调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关系,还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层次的密切联系。系统只有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密切互动,并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来更新自身结构,建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新的联系,才能使自身保持稳定并向前演进。

第二,把握系统在开放性环境中演进的“目的性”与“自适应性”。一方面,开放性系统具有目的性。在开放性环境中系统需要保持自身稳定,朝着已有确定的方向,向预先确定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开放性系统具有自适应性。根据变化了的环境,系统会革新自身,建立内部各要素新的联系,以保持自身平稳向前推进。应摒弃思维定式,既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扬弃,也要有效利用积极条件来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发掘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形态的可能性空间,在变化了的国内环境、国际环境与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环境中动态更新自身的结构。

第三,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晚却具有的“后发先至”优势。与西方现代化历程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数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并且能够在汲取人类探索现代化文明的有益成果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规避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已有的“错路”与“弯路”。

第四,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定长远发展。系统的开放不仅仅是空间的开放,也是面向未来的开放[6]。“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16。中国式现代化仍处于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需要探索经验,及时有效地回应伴随实践而产生的一系列时代课题与诸多难题挑战,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具备新的能力、履行新的使命。从历史坐标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向现代性的变迁过程,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根与魂。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中汲取养分,充分把握中国人民为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与理想情怀,让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智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多种可能的发展样态。

(三) 协同性维度: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协调联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1]20这要求我们以协同性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增强辩证思维,推进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各环节的系统统筹能力。

第一,把握对立统一规律,以协同性思维把握系统特性。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系统演化的过程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在对立与统一中竞争协同的过程。一方面,从斗争性来看,系统通过竞争让自己保持活力并向前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系统结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作用和功能也存在差异,彼此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斗争性关系。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斗争性使得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补充,保持系统整体的活力。另一方面,从同一性来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保障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比例关系、层次分布影响着系统整体的样态和功能的发挥,让系统整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更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连接方式,从而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

第二,提高辩证思维。一方面,正确把握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属性与发展趋向,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不同要素在推动系统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激发系统的整体活力。另一方面,完善系统整体结构,增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性,加强对系统整体的集约控制,统筹好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联系,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增强系统对环境所出现信息和问题的及时接收、解释和反馈能力,使得系统内部各要素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条件更新自身,从而增强系统在动态环境中的自适应力。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与运行方式设计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为标准的。探索能够带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性经济体系、能够及时接收和反馈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真实需求和意愿的现代性政治体系、能够有效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步协调发展进而有效推进“人的现代化”的现代性文化体系、能够根据实践新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具体政策并推动自我革命的现代性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人心、提升向心力的作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团结奋斗,强化全体中华儿女的整体合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系统统筹思维,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推进高质量的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13]。其一,系统整体必须能够紧紧围绕目标有秩序地凝聚在一起。健全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环节的全面一体规划和集中统一领导体系,坚持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体性思考、全面性安排、系统性部署。其二,坚持融合理念。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制度建设中,全面整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各要素、各环节,以问题为导向,抓薄弱、补短板,以完善的制度保障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耦合性。

三、实践指向:运用系统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维,需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介体、客体、环体,在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耦合、国际与国内的有机关联中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

(一) 主体:在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中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14]452党性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行动上凝聚在一起,将共同的价值观团结在一起,在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第一,党的领导是党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的前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63中国共产党是由人民之中最有觉悟、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具有真切深厚的人民情怀、人类关怀、世界胸怀以及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追求的人民型政党。党的领导是有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优势的根本前提,要从现代化制度设计中加强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的综合、协调、联动,完善党组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革新机制。在党性觉悟下更好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全民共享,催生人民接力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内生动力,增强人民推动幸福美好生活行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是根本方法。“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70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组织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其一,深入实际,以实事求是的理念充分调查研究。以现实中实际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动态调整具体政策安排,把人民的切实需求和有效建议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和制度设计的“台面”上。其二,相信人民具有明亮的眼睛、灵动的智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现代化的实践成果是否满足人民需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最有发言权。基层党组织需要在人民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工作,吸纳人民群众中最先进、最积极的分子壮大自身,完善人大代表听取群众意见的联系点和站点设计,在具体的现代化建设领域给人民群众以充足的创造空间。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人、感染人、鼓舞人是重要手段。“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19要牢牢守住舆论引导的“红色地带”主阵地,健全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机制。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事实引导和鼓舞人民,掌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立足于中国文化沃土,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人心、增强向心力的作用,在深入推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厚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家国情怀。

(二) 介体: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顺应实践发展,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完善和丰富的关键时期,各个环节层次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迫切要求建立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强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两个主要介体。中国式现代化的平稳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来发挥统筹、协调和保障作用。

第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良性互动是有效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功能的前提。其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的顶层设计,其背后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难题、克服挑战而得来的经验、总结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侧重把握全局,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理论借鉴和施行方案。其二,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条件也可能随时发生改变,原有的对现代化发展认识和规律的把握,可能无法应对实践中出现未及预料的情况。需要以基层实践为支撑完善顶层设计,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总结规律、探索真理。检验当前的认识是否正确,获取新的认识,在实践与认识的良性循环中实现对以往经验的扬弃与发展。

第二,自信自立是基本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是关键。其一,坚守真理,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立足于现有的条件,坚持实事求是,不拘泥从前的经验和现有的模式,从现象中分析本质,综合把握事物的实质。其二,充分发挥基层活力。给予足够空间让基层能够对实践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将实践所得的经验及时上升为具体方案,并将具体方案上升为顶层设计,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只有发现事物的规律并诉诸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才能真正发挥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三) 客体:在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耦合中推进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方面,耦合性显示出两者在非线性联系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着眼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管理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生产力以推动供给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完善与现实需求相配套的制度供给体系。

第一,着眼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管理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1]23-24其一,供给与需求之间具有辩证关系。供给影响需求,社会层面的有效供给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前提,是提升人民对追求更美好生活期望与信心的重要因素。以需求牵引供给,人民的需求是影响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提升、政策供给完善、供需结构调整以及产品供销模式进步的关键因素。其二,发挥我国大市场的优势,以国内的需求和现有的资源为主导,加强创新,完善供需结构。继续完善就业、投资、住房、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与民生密切关联领域的政策,构建数字化的消费供应链体系、个性化的产销模式,在消费环境、消费条件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生产与消费的信心,激发人民的消费潜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推动供给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33当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突破性技术等关键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期望以科学技术来实现自身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5]668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快速改善人们生活的巨大潜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以国家规划加强基础教育,完善科研人才保障体系,将人民的需求转化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增强生产力的有效供给,进而调动人民攻关难题的热情。

第三,从制度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谋划、系统构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制度供给。其一,坚持制度自信。完善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对国家中长期发展进行战略规划的制度安排,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确保政策安排得到真实有效实施。通过实地站点建设、线上沟通设计等多方面举措加强党组织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实时了解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实施的制度需求。其二,健全制度执行的常态化监督与反馈机制。以严格的政府监察制度,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执行政策与反馈政策实施情况的能力,结合随实践而来的新情况,及时灵活升级政府的政策安排,避免“制度滞后”与“制度膨胀”,保障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有效配套。

(四) 环体:在国际与国内的有机关联中推进

当今,现代化与全球化深入交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国际环境,需深刻汲取近代中国人民在列强压迫与劫掠下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教训,将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放在世界的整体大环境中考虑。

第一,处理好与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处理好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16],周边具有数量众多的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经济往来、政治交往中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坚持以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多边主义,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在与他国的互信互融、互联互通中,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第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保持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具有世界胸怀,要求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与世界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在国际与国内的有机关联中保持中国式现代化平稳推进。我们必须以更高水平的开放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在保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

第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我们要发挥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巨大经济市场、深厚历史底蕴、丰富国土资源的资源优势和人民万众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坚持独立自主、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中国市场竞争力、声音吸引力。

第四,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62,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探索人类光明未来方案。在对外开放上,我们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各国的协同行动、共同联动与行动互补,发挥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示范作用,在实践中开辟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进步要求、发展潮流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难题、突破困境、直面挑战,为世界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智慧与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
新华社.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23-02-08(01).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资本论: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6]
魏宏森, 曾国屏. 系统论: 系统科学哲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23.
[10]
宇文利. 运用系统论构建制度哲学[N]. 人民日报, 2020-04-13(09).
[11]
赵儒煜.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世界社会科学, 2023(2): 20-33, 242-243.
[12]
吴晨. 棋盘与网络[M]//张立宪. 读库2302.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23: 274-310.
[13]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J]. 人民日报, 2021-02-20(01).
[14]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十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N]. 人民日报, 2019-09-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