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Vol. 25 Issue (4): 28-36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3
0

引用本文 

陈亚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的基本路径[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4): 28-3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3.
CHEN Yamin. The Basic Path to Inheri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25(4): 28-3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4.003. #esle

基金项目

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传承”(JSZM2020057)

作者简介

陈亚敏(1982—), 女,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3-02-28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的基本路径
陈亚敏    
泉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革命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的, 表现出延展性。新时代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既要知晓过往, 又要眺望前方, 从守护、弘扬、创新、转化四个方面传承革命精神。守护是基础, 突出守正笃实, 坚守思想高地; 弘扬是关键, 兼顾整体与个体, 构建保障体系; 创新是动力, 利用新媒体手段, 强化资源整合; 转化是应然, 赋能时代需求, 探索多元路径。
关键词革命精神    守护    弘扬    创新    转化    
The Basic Path to Inheri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CHEN Yamin    
School of Marxism,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building up and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not closed, but open and malleable. To carry forwar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we must not only know the past, but also look ahead.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four levels: safeguarding, promotion,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Safeguarding is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integrity and sticking to the ideological highland. Promotion is the key, putting both the whole and the individual into consideration and building a support system.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by means of new media. Transformation is what it should be, enabling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exploring multiple paths.
Keywords: revolutionary spirit    safeguarding    promotion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且需要精神文明的持久升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伟大实践中形成,外在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革命精神形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延展;内在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红色肌体”下厚重的“红色基因”,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事理,其主要内涵包含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奋斗奉献、敢于斗争、求是创新、爱国情怀等,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充分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革命传统、牢记使命的革命热情。这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强化对革命精神传承底色的守护

做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传承工作,守护是基础,突出守正笃实,坚守思想高地。红色是革命精神的底色,具有深远的政治内涵,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展现的坚强精神品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导向,在正本清源中坚守红色基因的底色,确保红色血脉不能断、红色基因不能褪、红色教育不能淡,不断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上下功夫,旗帜鲜明地发挥革命精神的意识形态功能,增强历史自觉性和政治认同感。

(一) 立根固本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旗帜。革命精神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衍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精神的政治灵魂、思想旗帜、理论渊源。革命精神的传承必须要旗帜鲜明、立足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与马克思主义同根同源。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是革命精神的主体,人民性是革命精神的显著特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对党忠诚,这里的忠诚包含了忠诚信仰、忠诚组织、忠诚事业、忠诚人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价值取向,同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作斗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铸就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本质。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能代代相传,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密切相关。一方面,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精神层面的生动展现,无论何时何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价值追求,才能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因密码。另一方面,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质上要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积极适应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拓展革命精神的新内涵、新形态、新价值,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遵循。

(二) 矢志不渝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过程更是结果,是必然选择更是前行方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低潮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是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思想先进性的精神武器,是凝聚社会共识的观念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13。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赓续奋斗的时代步伐,行稳致远,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价值实现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之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词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3]21,其成功实践再次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也昭示着新时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丝毫不能削弱革命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本质上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因而具有强大的向上力和向心力。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如果一蹴而就能轻松过关,革命就成了敲锣打鼓歌舞粉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直面形形色色的挫伤和击打、风险与挑战。在新的起点上聚焦战略目标,永葆战略定力,需要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伟大革命精神不会定格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它会凝聚着承担使命的精神基因,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做好精神层面的历史接力,并指导实践主题,坚定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主题的发展变化赋予其时代内涵,“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5],加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探索才找到的正确道路,是党百年来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要以史为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党的发展规律,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让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三) 始终如一地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百年沧海桑田,百年伟大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7]。这既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准确研判,也是对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规划和规律性把握,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成绩的高度肯定。这是顺应人民期待、解答时代课题、奋楫扬帆的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发挥主动精神,锚定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新的赶考之路,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随着民族复兴事业的不断发展,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革命精神主题也体现出既相互联系贯通又各自独立的鲜明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7],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其当时最鲜明的精神特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7],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为人先、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奋勇向前,是新时期伟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7],自信昂扬、开拓创新成为新时代革命精神重要内涵。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民族复兴的漫漫征程,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格。伟大的革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鲜明的精神标识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铸就具有时代气息、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

二、推进对革命精神传承内蕴的弘扬

新时代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关键在于弘扬,兼顾整体与个体,构成“众星拱月、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8]。整体上要用好弘扬革命精神的现有载体;个体上要提升弘扬革命精神的专业素养;制度上要加强弘扬革命精神的机制保障。

(一) 整体上要用好弘扬革命精神的现有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革命精神的热潮。地方各部门联手打造当地红色文化品牌,纷纷设立党性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等,各种红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红色教育培训事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场馆、遗迹、实物、故事被充分运用,成为弘扬革命精神各式各样的载体。

挖掘革命历史启封记忆。“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9],中国共产党秉承红色基因一路走来,党百年来的发展实践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就是要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宝库中去探寻、去挖掘,认真学习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中寻找红色元素,并对红色元素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加工、制作,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将其注入红色基因中,丰富党的革命精神。

打造革命场馆再现真实。习近平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0]当前,党的历史一个重要的展现方式就是场馆再现,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均为重要媒介。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的各个时期中形成的精神谱系相对应,各地建立了相应革命精神的革命场馆,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深圳改革开放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等。可以说,革命场馆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再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引领之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一方面,可利用革命档案还原历史。在革命场馆中,展现革命历史、还原革命真实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一段段视频、一块块展板,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宝贵档案。革命档案是革命场馆的宝贵资源,没有革命档案,就无法还原革命历史的真实,就无法开展革命精神的引领宣传工作。革命场馆应积极开展革命档案的资源建设,把革命故事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中,真正让革命档案会“说话”,用翔实的史料、泛黄的照片、珍贵的遗物,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真情,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的烈士形象,弘扬一种难能可贵的革命精神,从而加强革命档案在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革命场馆中,展现革命历史、还原革命真实的一尊尊雕塑、一个个场景、一幕幕表演,“将特定时间、具体空间内发生的行为或者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11],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场景再现。打造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静态的和动态的故事场景,有助于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切身体会革命精神的伟力,更真切领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效果。

串联革命资源建好阵地。具有丰富历史信息的革命遗址,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革命精神的富集地,是革命精神的实体课堂,更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和开发旅游路线的重要资源。第一,联动线下资源,打造多彩路线。一方面,联动当地革命资源,以人物事件、活动轨迹、历史时间等为主线,串点连线成面,打造一条条红色精品路线,形成一片片红色覆盖面效应,为参观者提供菜单式红色革命旅游参考。另一方面,联动地区资源,通过“红色+X”的形式,串联起绿色生态文明、古色历史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资源,打造彩色旅游路线,带动整片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二,联动线上资源,打造品牌项目。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网上红色阵地。线上展馆,可以联动全国资源,对同一主题、同一主线、同一类别的展馆进行整合,开设专题展、专栏展、主题人物展、主题故事展等,成为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同时,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进一步巩固网上红色阵地,发挥其红色战斗堡垒作用。第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性、综合性红色阵地。结合“四史”教育,贯通历史现实,深入探索“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新模式,让红色故事下沉基层、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实现”[12]

(二) 个体上要提升弘扬革命精神的专业素养

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需要“物”的资源,更需要“人”的因素。在挖掘革命故事、营造革命场馆、设置革命阵地的同时,提升弘扬革命精神主体的专业素养,这应主要在文本内容、差异特色、媒介技术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弘扬革命精神主体的专业素养水平问题,贯穿于整个弘扬革命精神事业的过程,覆盖弘扬革命精神全过程。

首先,提升弘扬革命精神主体在文本内容上的专业素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本内容,是弘扬革命精神主体首先要把握的重要内容。从文本内容上提高专业素养,不是简单地将内容背得又快又好,还要准确掌握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以旧视角阐释新理论、以旧思维看待新问题”[13],对革命精神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革命精神在内涵上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新特点,进一步研究革命精神基于不同内涵基础上所采用的弘扬路径的差异,捕捉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样态。

其次,提升弘扬革命精神主体在差异特色上的专业素养。弘扬革命精神的伟大事业,必须从革命精神的差异特色入手,通过专业素养的提升,解析革命精神的主客体与时空之间、时空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受众之间的排列组合,娴熟地把控诸多变化形式及其效果,“把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14],使受众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呈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内涵和传承弘扬主旨。换言之,弘扬革命精神的主体,在从事这项事业的时候,要针对受众特性和差异,组合相应的人物和事件,以便将其展现在不同时空序列里。

最后,提升弘扬革命精神主体在媒介技术上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从心理上克服对媒介技术更新进步的恐惧,形成相应的新型传播传承理念;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媒介技术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使用工具的娴熟程度无疑影响着任务的完成程度。要克服时间、费用等种种困难,使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实地培训、图片展览、书籍借阅等方式能够搭载在电脑、投影仪、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甚至结合现阶段最潮流的VR直播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云媒体技术,不断扩容信息网络平台的承载力,转型和优化弘扬的内容,激发受众的兴趣与参与,达到弘扬革命精神入脑入心的目的。

(三) 制度上要加强弘扬革命精神的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是有效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手段,持续规训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以制度来保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客观必要的,而且是现实可能的。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应当坚持以加强组织领导为根本保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强制度建设,抢占舆论宣传阵地,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讲好中国革命故事,传播好中国革命精神;加大培训力度,建设好专业人才工作队伍。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必须加强对这项事业的组织领导。一是各地可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召开专门会议详细部署弘扬革命精神事宜,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切实做到措施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各相关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必须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心用力、科学筹划、周密组织,制订弘扬革命精神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专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时间安排和工作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相关要求,把好方向,把握政策,做好部署安排,加大推进力度,及时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是制定弘扬革命精神相关制度,加强制度的指引和约束作用。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广州市制定的政府规章《广州市革命遗存保护办法》等,都是弘扬革命精神的制度表现。把革命精神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地融入制度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弘扬革命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二是要发挥好制度的惩戒作用,整治网络舆论乱象,建立联动机制,亮出法律之剑。

弘扬革命精神是对广大受众,即客体的一种教育培训,而针对弘扬革命精神的主体,也需要采用教育培训的手段来提升专业能力素质并形成制度。一是要定期开展专业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精心准备培训资料、不断丰富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专题化、培训时间集中化、培训要求严格化、培训形式多样化,通过按需培训、“接地气”培训等方式,突出时代特色、业务方向、问题导向,真正在培训中解决弘扬革命精神主体思想上、能力上的问题,从而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训后业务水平。二是要抓好日常学习、自我学习,因人而异、因岗而异组织学习,真正做到“精准滴灌”,同时灵活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培训范围、突破时空限制、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真正让参训人员坐得住、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激发革命精神传承方式的创新

创新既是革命精神整体本身的内在要义,又是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手段。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长久拼搏,才能永葆创新本色。从创新革命精神传承的话语表达、创新革命精神传承的表达平台、创新革命精神传承的激励方式入手,利用新媒体手段,强化资源整合,才能引领驱动人民群众学好用好革命精神,以应对新时代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

(一) 创新革命精神传承的话语表达

创新革命精神的话语表达,主要是指创新革命精神的话语呈现方式,即要以何种方式说服人的内在情感,进而达到情感认可并升华为实践认同。通过将革命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灌输话语转化为情感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的三种转化方式推陈出新,让理论化、静态化的革命精神“动”起来,是推动革命精神创新发展和转化并实现时代价值的重要方式。

第一,革命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特定时代的历史土壤。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革命精神的话语表达都是充满时代特色的。在守正创新的原则下,或把有借鉴价值但稍显陈旧的内涵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或结合新时代实践对革命精神的核心要义进行全新阐释和重塑,凝练新时代的革命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如此着眼现实“接地气”,又紧跟时代“冒热气”。话语表述转化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把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新长征内涵;把西柏坡精神中提出的“赶考”之问转化为新时代的赶考路之思;把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合理消费、自立自强的倡议;把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追求。

第二,灌输话语转化为情感话语。强调理论教育、高高在上的灌输式话语需要转化为强调互动认同、平等交流的情感式话语,由对革命故事叙述的认知转化为对革命故事意义的认可。秉持以情感执导理性、以理性传引情感,通过发自肺腑、据实道来的真情实感,将理性的表达、交流和阐释方式融为一体,唤起受众的正向情感,才能增强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教育效果。一是要注重革命精神宣传、教育信息沟通的双向互动。开展开放式的讨论,便于受众可以随时质疑、提问和辩论,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促进受众沉浸于革命场景,积极参与革命精神的传播,达到及时沟通、随时答疑解惑、越辩越明的效果。二是要注重以情动人,以“生活化”和“生动化”对革命精神进行“柔性”表达。一方面,“生活化”的表达才能被民众所接受。党的领导人在这方面做了表率,毛泽东用“铜墙铁壁”表示群众对革命的拥护,习近平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用“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来表示。另一方面,“生动化”的表达更容易给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生动的情感、风趣的语言讲好扣人心弦的革命精神故事,通过加强情感培育,运用真理的力量,塑造和改变受众的思维方式,深情、动情、真情演绎革命精神,拉近教育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输送符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主流意识形态,提高教育实效。

第三,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行创新话语表达,将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是打通与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显得极为必要且迫切。一是要秉承我们党优良传统,精炼革命精神“想讲的”话语内容,把革命精神的核心要义转化为日常可操作的指导行动,把革命精神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内容以通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讲给党员、干部、学生、群众,把握受众共性和个性的话语需求,构建“讲听一体”的“想讲的”和“想听的”共情表达方式[15],激发全社会学史、爱党、敬业的良好风尚,实现以小见大、以事说理,方便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革命精神以提高革命精神教育效果。二是把学术话语转化为简洁的、能听懂、易理解的大众话语,将学术研究成果和理论专著开发成通俗读物,使革命精神既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又有深入浅出的广度和温度[16]。比如,在阐释、解读革命精神时,多根据受众特点使用符合年龄、性别、行业等差异的大众话语,让革命精神传承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使革命精神真正能够走心、走深、走实。

(二) 创新革命精神传承的表达平台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革命精神的传承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平台,发挥重要的学习教育作用。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革命精神的表达平台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融合革命精神学习的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方位革新倒逼革命精神传承在内容、方式、技术等方面发生连锁反应,为革命精神传承提供了全覆盖、全天候、全时空的传播环境。一是对主体精确指导。主体指的是革命精神传承的“引领者和发起者”[13],要求对主体进行专业化发展。二是对内容优势引领。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更多革命精神题材的微电影、短视频、HTML5、舞台短剧、网络直播等产品,真正制造出刷屏网络的明显效果。三是对受众精准引导。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对革命精神传承的受众对象进行精准研判,对其思想现状、行为习惯、成长规律、喜好内容、学习成效与真实情感的有效把握,将报、网、端、微、屏进行深度融合传播,策划更多的全媒体交互形式,分层次、分渠道,实现革命精神的个性化、“菜单式”教育,用融合报道讲好革命精神,进而展现革命精神、展现百年党史、展现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其次,采用革命精神艺术表达的新手段。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舞台剧等革命精神艺术表现媒介,不似全媒体的“短平快”,而需要受众花较多时间精力深学细研,从而更能展现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一方面,文字是艺术表达的基础,要加强以文字为载体的创作活动,把传统形式“稳”“准”与新媒体的“快”“活”相结合,形成新优势,以高质量地阐释革命精神或者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目标,借助营销领域的“用户体验”,注重结合不同受众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注重文字质量的建设,既不能刻意迎合读者需求,也不能忽视读者的兴趣,而是要通力合作、共同把关,创作出好文字,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艺术表达是专业的升华,要提高革命精神艺术表达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故事的方式真实地、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把耳熟能详的故事全新展现,不仅以精美画面从视觉上吸引观众,而且以喜或悲的效果震撼人心,使观众在体悟红色经典的同时也体味艺术新鲜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最后,搭建革命精神传承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革命精神传承的“主阵地”,通过开展纪念日仪式活动、融合家校资源、建立革命传统基地等方式开展实践,让广大受众在亲临亲历中找寻“革命的记忆”,增强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

(三) 创新革命精神传承的激励方式

创新革命精神的传承途径,除了创新话语表达和表达平台外,还需要创新传承革命精神的激励方式,通过表彰激励、责任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表率示范作用,激励广大党员和干部奋发进取,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

一是完善表彰激励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之一。当前,党和国家建立了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即“1+1+3”制度建设方案,同时,相关部门还建立了若干配套文件,如《“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七一勋章”授予办法》《“八一勋章”授予办法》等,但这些毕竟属于国家级荣誉,数量有限,获评者不多。因此,一方面,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可参照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体系建立完善当地的表彰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评奖评优的表彰激励作用,可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进奖项和“党员先锋岗”“巾帼示范岗”“岗位服务明星”等评选活动向在传承革命精神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同志倾斜,也可增设传承革命精神突出贡献奖、传承革命精神优秀工作者奖等新的奖项,通过荣誉表彰来培养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加强对传承革命精神先进事迹的宣传激发党员干部的进取意识,激励领导干部下功夫、下力气做好传承革命精神工作。

二是落实责任激励方式。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地方各级党委责无旁贷。要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把革命精神传承任务列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列入年底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指标,真正激发领导干部传承革命精神的责任心和原动力。要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形成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头雁效应”。

三是坚持情感激励。通过满足革命精神传承工作者精神层次需求,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尊重与认可传承革命精神工作,最大程度地激发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表现出强大的工作热情,尤其是针对“较强个性特征的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激励敏感性”[17];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及时关心,时常谈心交心,沟通工作情况,交流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想法,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其家庭生活情况也要多关心,走入工作者的心,提供持续的情感慰藉和寄托。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激励工作者不负使命、不负重托,放下包袱、无后顾之忧,从而专心做好传承革命精神的工作。

四、增强对革命精神现代性的实践转化

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精神向物质的转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转化本质上是指转化为实践的力量。“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8]11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转化是革命精神传承的应然,赋能时代需求,为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为新时代党性修养提供丰厚滋养,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

(一) 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的价值引领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党的伟大事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需要伟大精神不断的启蒙、激励,引领中国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蕴含着坚定不移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革命精神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为思想理论建设提供着价值引领。具体而言,将革命精神引领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主要可以从激励效能、引领效能、凝聚效能三方面实现。首先,强化革命精神对思想理论建设的激励效能。从期望的角度即“受到什么样的激励,才会采取相应行为”[19]建构。一个个革命遗址,印刻着多少热烈的革命场面,可产生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以此使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能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并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转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国家的建设、创造与发展中扮演好主人公与亲历者的角色,体现自身的贡献与价值,凝聚起中华儿女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奋力拼搏的精神力量。其次,彰显革命精神对思想理论建设的引领效能。革命精神蕴含着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引领民众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看清多元社会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就是要用丰富多样的具体形态的革命精神,汇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智慧,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革命精神对思想理论建设的引领效能。最后,突出革命精神对思想理论建设的凝聚效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从横向上合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从纵向上接力,一代接着一代干,更好地在实践中创新应用。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始终体现着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觉悟、坚强的革命意志、优良的革命典范,体现着主流价值的认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 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党性修养的精神源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宝贵资源,“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10]。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集中反映了党百年奋斗的价值理念、根本立场和道德风范,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向导。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以革命精神为根本准则提升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必然要求,是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现实需要。

革命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党性修养的丰厚滋养,本质上就是要培养一批批具有伟大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应有之义。理想信念坚定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刘少奇指出,“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20],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1]10。今天,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用伟大的革命精神滋养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涵养为民情怀是增强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新时代坚定党性原则以坚持并拥护“两个确立”为政治要求,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既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主体,又是革命精神的价值依托,要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用伟大的革命精神滋养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要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增强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强化为人民群众担当和奉献的意识。再次,锤炼意志品格是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发展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风险挑战。用伟大的革命精神滋养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淬炼钢铁般的意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后,提升政德情感是增强党性修养的政治情怀。习近平指出,“现在的干部出问题,主要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22]。党员干部带头立德修身,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性修养的直接目的。用伟大的革命精神滋养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要确保党员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政治要求,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员队伍更有质量,更加贴近时代,更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 将革命精神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保障,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作为支撑。从主体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都是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从历史的逻辑看,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步同向,革命精神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自身也得到传承和转化;从理论的逻辑看,革命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的过程,属于物质范畴,革命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物质精神的辩证作用;从现实的逻辑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革命精神,凝练出具有时代内涵的革命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需要发扬革命精神。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征程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5]。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需要物质的角力,也需要发扬革命精神,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可持续性。越是物质丰盈,越需要伟大的革命精神纽带的维系、认同与激励。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彰显革命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革命精神的支撑,经济、政治、社会、文明越发展越需要发挥革命精神的力量去巩固成果,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
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12-27(002).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2(001).
[6]
新征程上,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 人民日报, 2021-07-08(002).
[7]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02).
[8]
赵月枝, 沙垚. 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 红旗文稿, 2019(20): 32-33.
[9]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 人民日报, 2021-06-27(001).
[10]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2-21(001).
[11]
杨超. 5G赋能: 红色文化传播增添新动力[J]. 人民论坛, 2020(8): 136-137.
[12]
余伶俐. 论虚拟空间助力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200-209, 260.
[13]
李洪宇, 张荣华. 全媒体时代革命精神传承主体专业化发展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4): 144-150.
[14]
梁培林, 靳晓斌, 韦凤. 国家治理视阈下红色革命精神的价值弘扬[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4): 29-34.
[15]
陈艳艳, 陈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三种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8): 83-87.
[16]
辛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N]. 光明日报, 2021-12-29(011).
[17]
白贵玉, 徐向艺, 徐鹏. 知识型员工非物质激励与创新绩效的关系[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37(5): 121-128.
[18]
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9]
陈朋. 容错机制何以发挥激励效能?——基于多政策文本及其实践应用的实证分析[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1(2): 118-126.
[20]
向贤彪. 加强党性修养推进自我革命[N].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7-16(005).
[21]
习近平.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2]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 2016(9):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