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Vol. 25 Issue (2): 70-79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2.007
0

引用本文 

蔡猷花, 李君雨, 陈国宏. 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70-79.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2.007.
CAI You-hua, LI Jun-yu, CHEN Guo-ho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Maker-Spac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25(2): 70-79.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3.02.007. #esle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众创空间知识共享与创造研究”(19BGL031)

作者简介

蔡猷花(1977-), 女,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创新网络。李君雨(1998-),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通信作者

陈国宏(1953-),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众创空间、知识创造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5-31
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
蔡猷花1, 李君雨1, 陈国宏1,2    
1.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2. 福建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摘要:众创空间的发展逐渐由“二房东”模式转向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式, 因此, 探究驱动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究环境支持如何通过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影响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 以及众创空间适应环境的动态能力如何调节环境支持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 环境支持正向影响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 环境支持正向影响价值共创; 价值共创在环境支持与知识创造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动态能力在环境支持和知识创造绩效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为众创空间创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环境支持    价值共创    动态能力    知识创造绩效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Maker-Space
CAI You-hua1, LI Jun-yu1, CHEN Guo-hong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space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he mode of "principal tenant" to the mod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with effective aggregation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ath driv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ker-sp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environmental support influences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value co-creation, and how the dynamic ability adjust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support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the maker-spa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support positive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Environmental support positively influences value co-creation; Value co-creati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pport and knowledge creation performance; Dynamic competence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pport and knowledge cre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enrich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maker-spac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making for maker-spa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support    value co-creation    dynamic capability    knowledge creation performance    
一、引言

随着众创空间日益成为扶持新创企业和创客的关键力量,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不再将众创空间简单地视为提供办公硬件设施的场所,而是更加看重众创空间所构建的生态环境。因此,众创空间“二房东”式的发展方式逐渐被创新生态系统所取代,空间运营者通过构造一种对内自足、对外开放的生态模式为创业企业和创客聚集全方位的资源[1]

已有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部分学者探讨众创空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例如:Han等[2]将众创空间当作一个信息集聚的物理空间,人们在其中进行创造性活动;Van[3]认为众创空间可以通过鼓励创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此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另一部分学者主要关注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的影响,例如:Farritor[4]认为众创空间发展的内在动机及其非结构化的活动对创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Van[5]指出众创空间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培育新创企业,使创新设计更加合理和可行。综上,多数学者认为众创空间是集众多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等特征,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众创空间对新创企业和创客的扶持离不开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的共同支持。众创空间与技术公司、高校、研究院所、中介机构及政府部门等相关组织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鼓励“杂草”们自由生长,而且通过塑造适当的环境激发企业创新。一方面,众创空间内集聚的创客数量众多、角色多元,他们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聚集在一起,有意或无意地分享彼此的创意、思想并实现知识共享。刘志迎等[6]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众创空间能够激发创客间的知识共享,使创客愿意投入更大努力去开发和掌握新技能,从而促进创新。Wong等[7]研究发现众创空间通过地理位置聚集创业者,他们分享知识与资源、合作项目以及建立关系网络,从而促进新知识新想法的产生。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其他主体间也不断发生知识的流动,通过内外知识整合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进而促进创新。因此,众创空间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众创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界定、空间构成、特征分析和对新创企业成长提供的支持等方面,鲜有研究从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环境角度探讨系统环境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的影响。知识创造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的影响有助于明确众创空间企业创新的具体作用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针对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环境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开展研究,探讨价值共创如何发挥中介作用,探究众创空间适应环境的动态能力如何调节环境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为有效改善外部环境对众创空间的支持提供理论基础,为提升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路径,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提升众创空间层次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 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

Moore[8]首次运用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概念分析企业创新行为,即创新不只是由单一行业中的一个公司完成,而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行业构成的动态系统合作努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Ander[9]认为企业之间以服务用户为目的,通过统筹安排、相互协作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创造价值所形成的系统为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主要包括创新种群、群落、创新链和生态环境[10]。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追求的是共同的价值主张[11],其运行机制可从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进行分析。政策、经济、技术和市场等环境支持为主体间价值共创提供资源基础,有利于系统创新活动的开展[12];组织层面则以企业和企业间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内部成员相互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共担风险责任,通过价值共创机制建立信任关系并形成共生演化的生态网络结构[13]。企业则凭借自身动态能力和学习能力从中整合互补资源[14],获取新知识和技术[15]

众创空间帮助创客和创业企业对接政府、金融、高校等多类机构,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关系嵌套网络[16],网络内各主体共享资源和知识、协同合作以及推进创新,因此,众创空间内外部多主体形成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创新生态系统特征。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三个层次[17]。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可以被看作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系统各个主体分别承担不同的作用,自发形成共生竞合的生态关系网络,共同创造价值。

众创空间系统的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创客、运营商和外部服务组织,这些主体可以看作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群落。创业企业和创客是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主力,它们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可用资源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使创意落地生根;众创空间运营商为企业和创客提供创新活动场地和资源获取渠道,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扶持新创企业成长;政府、高校以及其他外部服务商主体为众创空间提供环境支持,包括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等[18],保障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创客生态圈与资源生态圈的有效对接[19]。运营商通过与外界合作聚集企业、创客创新所需资源,根据市场要求和创新阶段动态整合重构资源,实现资源在创客生态圈内的需求匹配,同时创造良好的合作创新和知识共享氛围,促进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快速流动,从而影响系统整体的创新成果产出。

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资源聚集与重组机制和价值共创机制,实现要素间及要素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19]。其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实现资源的聚集,凭借动态能力重组资源,保障资源在生态系统内的有序流动。以腾讯众创空间为例,该空间不仅基于产业链基础为创客和在孵企业提供云计算平台及海量用户平台,而且通过与当地政府、投资机构合作,创办青腾学习平台汇聚优质资源。随着资源圈的不断扩大,通过审核淘汰机制对合作机构和创客动态更新,实现资源的动态优化。生态系统各主体相互协作,通过价值共创机制实现价值创造。众创空间通过沙龙、培训和路演等活动方式促进创客、创业企业间的交流共享,加速知识流动[20],使得内部主体自发合作,提高创新效率。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提高了众创空间的品牌知名度,继而有助于引进更多资源。外部机构在提供资源支持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价值:服务机构获得经济效益,融资企业利用资金投入获得股权溢价。此外,众创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节约创业投入成本,能够推进区域创新创业发展,如滴咚众创空间依托其线上平台萝卜创客,帮助上百万创客利用其创新产品获得收益,扶持创业项目带动当地就业人数。

综上,将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总结如图 1所示。

图 1 众创空间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图
(二) 研究假设 1. 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直接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是支撑众创空间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和发展动力[13],对众创空间的环境支持主要表现为众创空间外部机构提供政策支持、金融支持、资源支持、技术支持等[21],这些支持是在孵企业存活、发展、知识创造的基本保障。政府制定各种财政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降低创新门槛,保护众创空间知识创新成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率[22];高校与研究机构是知识创造的主要源泉,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科学知识,能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专业人才和实验设备[23];金融等其他服务机构与众创空间相互合作,通过众扶、众包、众筹等运行机制与众创空间有机联动,提高众创空间组织效率[24],从而为组织间知识传输、知识共享提供通道。企业之间的知识传输和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5],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支持正向影响众创空间的知识创造绩效。

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价值共创是指企业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整合多方资源从而共同创造消费体验的过程[26]。早期关于价值共创的研究强调顾客体验及顾企互动,随着平台经济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价值创造主体呈多元化趋势,逐渐由企业单独创造转向由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知识资源拥有者共同创造[27],服务生态系统成为价值共创研究新的理论视角。因此,价值共创的研究对象从简单的二元关系转变为复杂的社会网络主体[28]。近几年,学者们将价值共创纳入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如众创空间、虚拟品牌社区等。众创空间作为多元创新主体价值创造的平台,对价值创造主体的范围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其价值创造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者,同时包括参与创新活动的创新主体,其他价值主体的参与不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且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发展[24]

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环境支持、规章制度、资源知识供给和技术支持等会驱动企业价值共创意愿,促进系统价值共创行为[13]。外部支持机构和运营商作为服务提供者,为企业提供各类资源,帮助新创企业摆脱资源困境,同时运营商还会举办各类活动,搭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知识共享;企业作为服务需求者和接收者,其服务诉求影响着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为整个系统创造价值[16];众创空间外部环境中,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企业知识获取成本,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降低企业协作创新风险,鼓励企业与其他企业共享知识与资源,合作研发[29];众创空间通过和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将企业的资金、信息和技术与高校科研的知识、人才相匹配,形成资源互补优势,激发企业研发动力,促进生态系统内部价值共创[13];其他外部服务商如金融机构、猎头公司、行业相关企业等则主要利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积极向外合作并构建合作共同体共创价值。

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参与主体包括运营商、入驻企业、创客和用户,价值共创发生在运营主体与入驻企业、入驻企业之间以及入驻企业与用户之间[30],价值共创的方式表现为资源整合与互动合作。一方面,价值共创能够直接影响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知识整合利用率和转化率[31]。另一方面,价值共创有助于系统内各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创新氛围,有利于系统内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企业之间频繁交流也可能碰撞出新的创意,带动创新产品的研发[32]。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价值共创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与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3. 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动态能力主要强调动态性以及适应性[33],能够使企业资源更具创新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响应顾客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需求[34]。众创空间是一类特殊的平台组织,其动态能力是指众创空间动态地、有意识地整合资源、适应环境波动发现机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内在特征都是基于组织过程视角并强调关联的动态性行为[35]。随着系统内外环境变化,企业所需、所想也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众创空间学会自我更新、不断适应变化、调整各类制度,才能保障运营方、入驻企业持续合作,维持共创行为。

当众创空间具有高动态能力,从资源整合和资源重构的角度来看,众创空间能够对来自创新生态系统环境的资源、自身资源以及入驻企业资源有效挖掘和提升其潜在用途[36],为众创空间知识创造过程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具有高动态能力的众创空间能够根据环境支持的变化情况对共创合作关系进行动态调整和有效整合,引导各参与方建立共创共赢的共识,协调和避免冲突,进而推动共创系统的不断优化,为知识创造提供创新性的组织氛围。反之,当众创空间不具有动态能力,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出现突发状况时,其难以有效洞察孵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整合,难以及时做出调整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不利于塑造和激发成员协同创造价值,不利于促进众创空间系统持续向好发展[36]。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动态能力在环境支持和知识创造绩效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价值共创、动态能力与知识创造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 2所示。

图 2 理论模型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通过两个途径获取数据:一是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发放问卷。以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在2018—2021年公布的众创空间为基准进行筛选,这些众创空间符合福建省在新时期对众创空间的内涵、功能、范围和发展宗旨的定位,在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的协调帮助下实地调研福建省众创空间,访谈其负责人以及入驻企业负责人,并向他们发放初步调研问卷,根据访谈及调研问卷情况对问卷内容进行修订之后再发放正式调研问卷。二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公布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通过调查机构以电话和在线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全国各省市的众创空间样本数据,最终回收问卷数量184份,其中有效问卷159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86.4%。

分析众创空间样本的分布特征,一是从运营主体类型来看,运营主体为高校的众创空间有20家(占比12.6%),运营主体为国有企业的有19家(占比11.9%),运营主体为合资企业的有19家(占比11.9%),运营主体为私营企业的有92家(占比57.9%),其他类型占比5.7%;二是从众创空间成立时间上看,成立1年及以下的占比1.9%,1~4年占比66.7%,5~9年占比26.4%,10年及以上占比5.0%;三是从众创空间级别上看,国家级众创空间有54家(占比34%),省级众创空间有54家(占比34%),市级众创空间有51家(占比32%)。总体上分布较为平均,较具有代表性。

(四) 变量测量

自变量环境支持借鉴钟卫东等[37]对企业外部环境支持的量表,结合众创空间实际合作情况,选择考察政府、科研机构等典型合作对象的支持情况,共3个题项;中介变量价值共创借鉴Aarikka-Stenroos等[38]和YI等[39]对客户价值共创行为的量表,考虑到本文对象为众创空间,将题项中的参与主体改为众创空间内部主体,考察其互动情况和对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整合情况,共3个题项;调节变量动态能力借鉴Gibson等[40]的量表,考察众创空间对环境市场波动的反应能力,共3个题项;因变量知识创造绩效借鉴梁娟等[41]的研究量表,共4个题项,具体题项内容如表 1所示。此外,参考已有研究[36],众创空间的成立年限和运营主体类型(如高校、民营、国营等)不同,其孵化、创新和盈利能力等有所不同,且级别认证不同,其创业服务侧重点和资源数量也不同,从而影响其价值创造能力,因此选择众创空间成立年限、空间运营主体类型和空间级别作为控制变量。

表 1 变量测量题项
三、实证分析 (一) 信效度分析

利用SPSS21.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各个变量的因子载荷和平均萃取方差(AVE)值都大于0.5,说明题项之间内部一致性较好;组合信度(CR)值>0.7,说明题项很好地解释了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此外还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可靠性检验,各个变量的效度检验系数(KMO)值都在0.7左右,表明题项的效度可以接受;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信度良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

表 2 变量信效度检验
(二) 相关分析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 3所示。环境支持、价值共创、动态能力和知识创造绩效四个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检验了假设的正确性。此外,本文采用控制非可测潜在方法因子法对数据进行同源方差检验,加入共同方法因子后的五因子模型拟合参数(χ2/df =1.581,IFI =0.963,TLI =0.950,CFI =0.963,RMSEA =0.051)与四因子模型的拟合参数(χ2/df =1.565,IFI =0.964,TLI =0.952,CFI =0.964,RMSEA =0.051)相比变化不大,因此,样本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表 3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三) 假设检验

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检验中介效应包括的条件:一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二是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影响显著;三是一起回归时,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对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部分中介)或不显著(完全中介)。假设检验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线性回归结果

由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知,环境支持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绩效(β=0.346,p < 0.01),假设H1成立,条件一满足。可见,创新生态系统环境可以通过提供各类政策、资源支持帮助空间内企业和创客进行知识创造,辅助企业成长。

模型1以价值共创为因变量,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由回归结果可知,众创空间成立年限、运营主体类型和级别均会影响价值共创。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环境支持,结果显示环境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创(β =0.574,p < 0.01),条件二满足。模型5结果显示价值共创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存在正向影响(β =0.451,p < 0.01)。模型6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放入以知识创造绩效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此时环境支持不显著(β =0.137,p>0.05),价值共创依然显著(β =0.364,p < 0.01),条件三得到支持。因此,价值共创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与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H2成立。

调节作用的假设主要由模型7检验,在以知识创造绩效为因变量、环境支持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加入调节变量动态能力和交互项后,环境支持与动态能力的交互项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创造绩效(β =0.354,p < 0.05),假设H3成立。动态能力的具体调节效应如图 3所示,绘图时,将动态能力按照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分为高动态和低动态两组,由图 3可以看出,环境支持在动态能力较强时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要更大。

图 3 调节效应图
(四) 稳健性分析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通过SPSS21.0的PROCESS插件,利用Bootstrap法分别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成立情况,结果如表 5所示。在中介效应检验中,环境支持通过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为0.230,且95% 置信区间为[0.033,0.408],不含0,说明中介作用显著;在调节效应检验中,动态能力和环境支持的交互项对因变量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为0.354,且95% 置信区间为[0.022,0.685],不含0,说明交互项影响显著,调节效应成立。

表 5 Bootstrap法检验结果
四、结语 (一) 研究结论

本文以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究环境支持如何通过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影响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以及众创空间适应环境的动态能力如何调节环境支持对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通过对159家众创空间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支持正向影响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支持正向影响众创空间的价值共创;价值共创在环境支持与知识创造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动态能力在环境支持和知识创造绩效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

(二) 研究启示

众创空间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政府部门应该持续关注众创空间发展,为其提供政策支持、财政优惠、专利保障等资源和制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是知识发现和聚集的源泉,众创空间运营方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创业沙龙或校园活动帮助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提高知识匹配效率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价值共创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与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空间运营主体应重视构建良好的空间氛围并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推动众创空间各主体间的价值共创;随着外部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众创空间需要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动态应对能力。

(三) 研究贡献

本研究的贡献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拓展了众创空间知识创造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政策、金融等外部环境对众创空间绩效的影响,本文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以及众创空间内部特征开展研究,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深入认识如何促进众创空间知识创造提供新的证据。二是揭示了众创空间的环境支持对知识创造绩效影响的边界条件。通过引入动态能力这一调节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支持对知识创造绩效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基于一定的作用场景,从而为众创空间提升知识创造绩效提供较明确的指导路径。三是丰富了知识创造研究的情境。已有关于知识创造的研究主要探索企业关系网络、外部环境、企业特征对知识创造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众创空间这一特定研究情境。本文以众创空间为对象开展研究所得结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 研究展望

我国不同区域的众创空间具有不同类型,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在区分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基础上,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对其是否具有不同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如何。在众创空间成长的不同阶段,环境对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程度也可能不同,后续的研究可通过收集多年的数据或者设计仿真实验探讨不同变量间影响关系的动态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
卫武, 赵璇. 众创空间平台开放度对在孵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 软科学, 2021, 35(8): 128-133.
[2]
HAN S, YOO J, ZO H, et al. Understanding makerspace continuance: 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7, 34(4): 184-195. DOI:10.1016/j.tele.2017.02.003
[3]
VAN HOLM E J. Makerspace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7, 31(2): 164-173. DOI:10.1177/0891242417690604
[4]
FARRITOR S. University-Based makerspaces: a source of innovation[J].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7, 19(1): 389-395. DOI:10.21300/19.1.2017.389
[5]
VAN HOLM E J. Makerspaces and contributions to entrepreneurship[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 24-31. DOI:10.1016/j.sbspro.2015.06.167
[6]
刘志迎, 孙星雨, 徐毅. 众创空间创客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创新支持为二阶段调节变量[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 38(8): 144-154.
[7]
WONG A, PARTRIDGE H. Making as learning: makerspaces in Universities[J].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2016, 47(3): 143-159.
[8]
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3): 75-86.
[9]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4): 98-107, 148.
[10]
曾国屏, 苟尤钊, 刘磊.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 4-12. DOI:10.3969/j.issn.1003-2053.2013.01.002
[11]
王伟楠, 吴欣桐, 梅亮. 创新生态系统: 一个情境视角的系统性评述[J]. 科研管理, 2019, 40(9): 25-36.
[12]
李国强, 胡文安, 孙遇春. 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案例研究[J]. 科研管理, 2022, 43(7): 53-60.
[13]
解学梅, 王宏伟. 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5): 912-924.
[14]
杜丹丽, 付益鹏, 高琨.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价值共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0): 105-113.
[15]
辛冲, 徐杨, 吴怡雯. 创新生态系统合作模式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 34(3): 54-65.
[16]
刘芹良, 解学芳.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12): 240-247.
[17]
叶爱山.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与展望[J]. 中国商论, 2017(17): 148-149.
[18]
RICE M P. Co-production of business assistance in business incubators: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2): 163-187.
[19]
贾天明, 雷良海, 王茂南.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 内涵、特点、结构及运行机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11): 8-14.
[20]
张肃, 靖舒婷. 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 情报科学, 2017, 35(11): 61-65.
[21]
田学斌, 刘志远, 洪帅. 中国创新生态环境研究综述[J]. 未来与发展, 2020, 44(3): 1-6.
[22]
邵剑兵, 李威. 环境支持还是企业迎合: 高管持股、企业研发投入与省际创新强度[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8): 92-99.
[23]
孙卫东.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价值共创与治理——以科技园区为例[J]. 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5): 14-22.
[24]
王丽平, 刘小龙. 价值共创视角下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3): 109-116.
[25]
张伟. 资源型产业链知识创造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中部磷化工产业链的分析[J]. 管理学报, 2016, 13(6): 871-879.
[26]
VARGO S L,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17.
[27]
张洪, 鲁耀斌, 张凤娇. 价值共创研究述评: 文献计量分析及知识体系构建[J]. 科研管理, 2021, 42(12): 88-99.
[28]
关辉国, 杨平泊. 价值共创研究进展述评与展望——从"二元交互"到"网络系统"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18): 126-130.
[29]
黄钟仪, 赵骅, 许亚楠. 众创空间创新产出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研究——基于31个省市众创空间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科研管理, 2020, 41(5): 21-31.
[30]
胡海波, 卢海涛, 王节祥, 等. 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平台视角的案例研究[J]. 管理评论, 2020, 32(9): 323-336.
[31]
成琼文, 赵艺璇. 企业核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对价值共创效应的影响——一个跨层次调节效应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7): 87-96.
[32]
FILIERI R. Consumer co-cre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the food industry[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13, 31(1): 40-53.
[33]
AGARWAL R, SELEN W. Dynamic capability building in service value networks for achieving service innovation[J]. Decision sciences, 2009, 40(3): 431-475.
[34]
温敏瑢, 杨芳芳. 创新生态情境下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及演化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1): 55-60.
[35]
WU L Y.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0, 63(1): 27-31.
[36]
李燕萍, 李洋. 价值共创情境下的众创空间动态能力——结构探索与量表开发[J]. 经济管理, 2020, 42(8): 68-84.
[37]
钟卫东, 孙大海, 施立华. 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7(5): 68-74.
[38]
AARIKKA-STENROOS L, JAAKKOLA E. Value co-creation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 dyadic perspective on the joint problem solving proces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2, 41(1): 15-26.
[39]
YI Y, GONG T. Customer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9): 1279-1284.
[40]
GIBSON C B,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2): 209-226.
[41]
梁娟, 陈国宏. 多重网络嵌入与集群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 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