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4 Issue (3): 115-122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3
0

引用本文 

李卫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探索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15-122.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3.
LI Wei-q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Zo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4(3): 115-122.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13. #esle

基金项目

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先进典型榜样示范研究”(2021GZGJ87)

作者简介

李卫青(1977—), 女, 博士, 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网络文明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4-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探索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李卫青    
华南理工大学办公室,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随着高校深度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升,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校内外因素协同。华南理工大学积极落实三全育人要求, 探索校区、院区、社区“三区协同”,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覆盖大学生成长的全方位、贯穿教育管理全过程,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因素, 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三创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有机联动、校内外多因素协同,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三区协同创新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Zo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 Wei-qing    
School Offi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factors on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which requi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coordination of f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mpu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UT)actively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ree-wide education", exploring "three-zone collaboration" of university, school and community. With Marxist theory to cover the all-rou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CUT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social factor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linkag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 on creativit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and coordinate multiple f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mpus, which forms the resultant force of "three-zo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zo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一、引言

高校办学空间的拓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实现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协同创新,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做了一些探索实践。本文把“校区”“院区”“社区”合称为“三区”。其中,“校区”是指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功能的物理区域,主要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院区”是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所依托的学院、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基地)、相关的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等;“社区”则以“校区”“院区”所在的地方行政区域为基础,适当拓展到学生社会实践所在的基层社区单位等。“校区”“院区”“社区”不是单纯的物理区域,是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场所。“所谓场所,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点(place), 而是活动的场景(setting)。加芬克尔极其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社会行动者循环不断地,并且往往是以无须明言的方式,采用场景来维系沟通行为中的意义。”[1]我们着力赋予物理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填充“三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区”结合,完整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科研等活动场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含既定的特征和惯例,既有显性的制度规范,也有隐性的惯例、文化等;既有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也有社会实践内容;既有言传,也有身教。我们通过推进“三区协同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化,“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隐性话语场所,借助于长效机制,意识形态空间化得以表达,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实现”[2]。我们通过多种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完整覆盖大学生生活的所有场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航向。校区是关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文化熏陶等方面无可替代;院区是实施思想教育和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的重要场域,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而社区则是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活化和强化的关键一环。在高校“三区协同创新”探索中,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依照“三区”各自的教育任务和功能特点,以主流意识形态充实空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其中,同时又发挥“三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顺势而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实践全过程,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初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大学生是在一定时空中成长成才的,大学办学物理空间的多校区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同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教育主导和学生主导选择的统一。一方面,教育主导是关键,教育主导不仅体现在显性和隐性教育方面,还体现在它引导受教育者的选择意愿和可选择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性强,选择能力和选择意愿都较高。但任何选择都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选择。空间从来不是意识形态空场,“空间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完全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表现。空间的意识形态是存在的”[3]。在大学生成长空间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老师和学校给予积极引导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会是积极向上的。正是从这一点上来看,围绕大学生成长时空,以多校区协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区协同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上看,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社会化多因素协同的结果,是学生主动选择和教育主导的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既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育人育才要求,又体现了个体和家庭主动选择的意愿,是塑造和选择二重性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要求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科技革命纵深发展,智能时代迎面而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迅猛,社会复杂程度增大、不确定性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更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4]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都强调各高校要贯彻落实中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大学生成长的所有空间,进一步赋予大学生成长空间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并达成空间协同、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也是个体和家庭的要求。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发展日益复杂背景下,大学生要更好地适应不确定性,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除了学校教育,社会大环境也是影响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因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生产、生活、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个体在一定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逐渐认识和领悟人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人,校内外多种因素和场景都会对其思想政治素质有影响。而从个体认识角度来看,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提升”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大学生要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时代新阶段,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校外因素和场景等影响,实现主导教育和主动选择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必须适应高校办学空间扩大的现实,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形势,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大学生成长的时空,实现校内外因素的协同创新,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的提升,校内外“三全育人”要素的协同性有待加强。新情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创新。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高校更紧密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不断深入。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高校办学空间也得以拓展,跨区域建设校区、到产业发达地区建设产业研究院、深入社区开展服务等日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活动空间急剧拓展。并且,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不断扩大社会交往,日益复杂的网络空间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虚拟和现实空间协作少和网络生活缺乏有效指导,也影响了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形成。如何适应高校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范围的扩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大学生成长的时空,以主流引导多元,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一时代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张耀灿等[6]指出:“为了适应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特别要探索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当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的加深,相关理论和实践在进一步深化。如前所述,党中央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加强与企业、政府等的联系,以制度化方式推进企业和党政领导给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华南理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教育部部署,始终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思政工作根本问题,兢兢业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创造性提出了“三区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试图回答这一课题。该探索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学生的活动时空,融入学生活动的校区、院区、社区等场景,并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各种因素,构建以创新为显著特征、多方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动校内外和课内外因素协同,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学生工作与管理服务的协同,使多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方向一致,以主流引导多元,并形成长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跨区域办学较为普遍,院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教学科研的发展,学生更大程度深入社区实践。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三区”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加强,“三区协同创新”亟待完善。而从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有所缺失,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首先,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设置的协同性考虑不够。部分高校跨区域拓展校区,有的甚至跨市、跨省。客观上校区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对各校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认识程度不一等问题,反映在部分高校各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顶层设计方面存在粗疏、散乱、放任或各自为政等。而各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又相对独立,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缺乏全校一盘棋的统筹,影响了育人效果。其次,人员配置不平衡,重视程度不一,导致院区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从各高校学院、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基地)、相关的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等来看,大部分学院在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人员配置相对到位,在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相对较好,而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基地)、相关的人才培养合作企业则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所依托的研究院和科研院所、企业主要是从事科研工作,传统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物理空间、融入科研过程方面有所忽视;并且,在产业研究院或校企合作企业中进行研发学习的学生相对较少,缺乏在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引导,多以校区专责老师远程负责,结果可能会造成因为校区负责老师鞭长莫及而学生处于实际上无人负责的境地,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制度尚待完善。部分高校的校区、院区和社区三级协同制度尚未形成。从横向来看,各部门的协同制度不完善。传统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等方面条块分割,校内外因素协同性不够影响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各自为政的困境,学生工作部门主抓思想引领,院系负责主抓课堂教学,其他单位力所能及配合,但“三全育人”缺乏有力抓手,难以形成合力,“三全育人”的整体格局还没有充分实现,难以达到预期的协同育人效果。从纵向来看,“三区”的协同制度不完善。校区的拓展、院区的大发展有可能放大了条块分割的弊端,主要是各校区相对独立,校区院区“块”的分割导致协同不畅。因此,迫切需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制度,明确校区、院区和社区三方的责任和权利,从制度上解决协同问题。校区在高校统一领导下完善与上下左右各方的协同制度。院区要制定和完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协同制度,执行相关政策和制度等;学院层面要切实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推动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院和科研院所等主要关注科研育人方面,这是传统有所忽视的地方;社区社会实践遴选和运作等也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制度。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育人载体建设有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必然落实在育人载体与平台等的建设方面。除了前述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外,部分高校的校区、院区、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平台建设有所缺失,缺乏多方交流沟通的平台。院区层面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的互动平台相对空白,家校协同难度大。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够,遴选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社区方面,随意性较大,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强的社区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现有的高校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等载体有的育人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育人方法和形式有待优化。从空间来看,高校深度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办学物理空间拓展到多校区,院区急剧扩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深度融入相应的办学空间。如何更好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育人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和隐性融入,优化育人方法和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时代变化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要培养为“未知而学,未来而学”的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作为网络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新人”,其学习能力和水平较高,视野宽广,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传统大学生要好;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中也很容易迷失价值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克服缺乏协同等传统弱点,推动育人方法和形式的优化,在教育范式、教师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着力。

四、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探索实践

面对学校办学空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提升等现实课题,华南理工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教育部部署,精心设计,以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校区、院区、社区,以“三区协同创新”理念贯穿思想教育全过程,落实全员育人责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是对空间进行意识形态的编码与重组。它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生产与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辨析其所呈现出的复杂样态,让思想政治教育复杂的思想谱系得以彰显。”[7]学校实践的关键是从校区、院区、社区各自教育科研的育人任务和功能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三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分别突出协同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熏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切实落实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责任,实现三区育人的协同创新。以校区为基础,推动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协同,使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院区为平台,强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三创”教育;以社区为服务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一) 以校区为基础,突出协同性,推动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适应形势就要优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加强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校统一设计,开好思政课主干课程和辅修课程,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学生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政策的理解,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第二,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治导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华南理工大学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四进四信”等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深入开展“高举团旗跟党走”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明初心担使命;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组建“习语心传”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实施“岭南追梦”党建创新项目等线上线下党建活动,引导大学生听党的话、跟党走。

第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高校作为文化的主要输出地和重要源头,是引领社会文化和时代潮流的窗口,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核心的抓手之一。华南理工大学根据三个校区的特点建设校园文化:五山校区历史悠久,红色文化浓郁;广州国际校区国际范明显,书院书香浓厚;大学城校区艺术与科技等多元文化融合初显成效。基于此,全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盘棋,扎实推进校园景观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建设“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校园文化品牌。坚持“校级活动出品牌、院级活动强特色、班级活动重参与”,形成“校外—校—院—班(团支部)”四级校园文化活动的立体格局,打造了“青年月”“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世纪木棉’学术系列讲座”等品牌,将校园文化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以厚重的文化熏陶人,引人求真求善求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 以院区为平台,突出创新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三创”教育

依托院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科研育人。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主要体现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和育人作用,导致了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等问题。而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专业视野作为双轮来驱动。为此,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创”教育互通互融,依托学院、产业研究院区、科研院所(基地)、相关合作育人企业,以科研育人。坚持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引导大学生明白“我是谁”、学懂弄通科研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引导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厚植爱国情怀,强化科研伦理,增强职业素养,积极以“三创”报效祖国和人民。

第一,以“三创”实践引导学生强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理工科优势突出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依托学院、产业研究院、校内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基地以及相关的经济开发区或企业,以校级的“百步梯攀登计划”“SRP学生研究计划”为基础,以“互联网+” “挑战杯”赛事为龙头的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学校特色的“教学、科研、竞赛、实践”一体化平台,开创了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科为依托,以竞赛为动力、教师为推手、学生为领跑者的“三创”生动局面,在“三创”实践中增强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院区坚持科研育人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主动对接企业、产业、地方的创新发展需求,在传统产学研合作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既出成果,又要育人”的目标,彰显科研育人成效。一是主动对接企业创新需求,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企业整合学校资源,解决企业技术“卡脖子”难题,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开展研发攻关等。学校开展校企协同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建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卓越人才。二是主动对接产业创新需求,构建产业创新联盟或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建设。依托产业创新联盟或参产学研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在参与横向项目过程中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少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真刀实枪”的毕业设计。三是主动对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深化校地协同机制。面向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学校打造了以学校为源头,以广州为中心,以东莞、珠海和中山为东西两翼,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政产学研平台,实现双方多赢的目标。即学校借助地方(区域)资源获得了教师开展科研攻关机会和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机会;地方(区域)则借助学校师资、平台、科研优势,获得了相关领域(产业)自主创新的有效保障。学校借助于科研平台,将创新创业教材、课程设计引入教学体系,实现创新创业价值引导,着力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近年来,学校累计引导学校科技特派员、学生助理进驻广东21个地市千余家企业,直接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运用知识、创造知识能力培养,深刻认识到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的意义。学校每年投入超一千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实践,仅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就获得10金2银的历史最好成绩;课外科研本科生参与率达60%,取得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成果,至今已有百余人次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人次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了创新“为了谁”“服务谁”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增强了爱国情怀。

第二,提升职业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强化学生勇于担当大任的家国情怀。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因素结合起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做好就业定位,推动创业就业。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活动,邀请各院区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为学生作现身授课,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融入专题讲座之中;邀请劳模走进课堂,积极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引导大学生“领悟劳模精神内涵,抓住劳模精神学习要点,拓展劳模精神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8]。把“宏观道理”融入“微观实践”,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感召身边人,润物细无声做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院区的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产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践行劳模精神。

(三) 以社区为服务对象,突出实践性,以社会实践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如前所述,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提升认识水平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键一环。围绕社区志愿服务,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或素质,而且是反映在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显隐结合、动静相宜的社会责任行动。一是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大学生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通过服务社会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如开展羊城义工等志愿活动。二是有关方面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校区周边行政区域持续开展多年的“清明义工”志愿服务、“春运志愿者”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当代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形象。三是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之需,通过开展科普工作和社会调研等活动,将专业知识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 参加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走出课堂、图书馆、实验室, 走进社区, 参与社会调查。华南理工大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已有30余年历史,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学校数万学子自发组织调研小组, 深入社区千家万户, 汇集成调查报告文集。学校的社会实践调研已从简单的个别行为,转变为呈现出课程化、常规化、专题化、基地化、社团化等特点的集体行动。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推广,华南理工大学形成了“心怀祖国、学以致用”的思想氛围,积极报名参加社会调研的人数每年大比例递增,“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就业观念也在学生们中间悄然形成潮流。

实践证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不能局限于校区,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社区互动,通过社区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五、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体系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探索是一个有益尝试,事实证明效果较好;但是由于是新生事物,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要积极适应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办学空间拓展、校企联系紧密、人才培养过程社会化程度加深等特点,以大思政课理念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这个‘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9]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更新育人理念、完善组织和机制协同、优化育人方法、拓宽育人阵地等,面向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才。“只有拥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行的方向。”[10]

第一,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顶层设计。站在全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推进改革创新,适应人才培养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发展趋势,做好“三全育人”下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学校应基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三区”空间的所有活动场景,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个环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落地,着力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成长成才时空为坐标,系统编码与重组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以创新和特色为亮点,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品牌化的育人活动,内置于大学生成长时空,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升级,使得“三创有抓手、实践有平台、思政有品牌”。

第二,完善制度保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并勉励新时代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两个前沿的实际出发,赓续红色甲工血脉,以培养又红又专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总结实践探索的经验,完善不足,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形成上下左右联动、校内外协同高效的态势,形成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工作体制,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编码与重组校内外思政要素,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这一平台沟通和指导,协调教学、学工、宣传、组织等部门,完善多方协同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制度设计,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安排、教师育人业绩考评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进一步强化科研育人的制度,坚持条块结合,以院区为主,同时要加强学校有关部门对产业研究院、科研基地等单位科研育人的指导与协调,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认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地位,建立校级专门社会实践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社会实践的组织、协调、考评等工作,提升社会实践科学化、组织化、制度化水平,强化实践出真知这一育人的关键环节。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非正式群体等、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教育的功能;发挥教工榜样的引领、言传身教作用等。

第三,整合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的育人阵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各方力量和社会资源,不断延长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臂”,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手臂”的“抓取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水平。

从校区来看,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创新”是凝聚校内外力量、拓宽渠道做思政、协同企业育人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它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与氛围,协同推动“合作呈特色、协同上水平、育人出实效”,促进学校校内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效统一。

院区是关键,社区是重要一环。院区要制订和完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协同举措,执行相关政策和制度等。学院层面要切实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推动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院和科研所等主要关注科研育人方面,这是传统有所忽视的地方。同时,要建立学校、院区、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网络社交平台,推动多方交流沟通。尤其是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的互动,及时交流沟通学生在校情况,争取家长和学校步调一致。激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朋辈榜样交流,通过大学生榜样的选评、树立工作,营造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设定适应本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目标和标准,遴选和建设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并强化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四,与时俱进,优化育人方法和形式。深刻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范式从‘教师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教师角色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教师将主要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资源、问题、工具等,帮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知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10]。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提倡小班教学,以利于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耕细作,提升线上线下混合思政课程的效果。促进课堂与课外因素的协同,适度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和社会,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和课外因素的协同。推动辅导员和班主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以真心、爱心、耐心对待学生,鼓励教师充当学生思想和学业方面的导师。创新形式,强化社区实践。提升传统社会实践中走、看、听、写、做的技术含量,做深做实,从传统实践转型到沉浸式体验型、志愿服务型、人文熏陶型等实践,打造系列社会实践品牌。

参考文献
[1]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结构化理论纲要[M]. 李康, 李猛,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13.
[2]
林滨, 曹莉莉. 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与建构[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1): 32-37.
[3]
勒菲弗. 空间与政治[M]. 李春,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37.
[4]
习近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2).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1.
[6]
张耀灿, 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2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461-462.
[7]
卢岚.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出场逻辑与研究理路[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5): 17-22.
[8]
田鹏颖, 刘康.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8): 49-51.
[9]
习近平.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 2021-03-07(01).
[10]
高松. "F计划": 培育新工科领军人才[N]. 中国教育报, 2021-03-29(06).
[11]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