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Vol. 24 Issue (3): 10-16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2
0

引用本文 

林绪武.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及二级学科设置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0-1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2.
LIN Xu-wu. Reflec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etting of the Second Level Disciplin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24(3): 10-1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2.03.002. #esle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20 & ZD325)

作者简介

林绪武(1972—),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报党刊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2-21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立及二级学科设置的思考
林绪武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发展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历经60多年,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资政育人作用和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需要, 也回应了学术界多年的呼吁和期盼。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 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各个二级学科应当有清晰的研究对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一定的师资队伍, 不宜追求大而全, 应少而精, 走内涵式发展。大体的思路是沿袭传统、另起炉灶抑或两者相结合。设置恰当合理、相对完备的二级学科, 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第一步。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建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学科设置    影响因素    
Reflec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etting of the Second Level Discipline
LIN Xu-wu    
School of Marxism,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It has taken more than 60 years for the second level discipline, the history of the CPC, to develop into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This reflects the need fo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PC, and the need for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as well as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also responds to the appeal and expecta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for many years. When setting up second level disciplines in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the main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are that each second level discipline should have clear research objects, definit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a certain number of teachers. It is suitable to adopt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route, which is less but better rather than large and comprehensive. The general idea include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 make a fresh start or combine the two.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the first step is to set up appropriate, reasonable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second level disciplines.
Keywords: the histor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the second level discipline    discipline setting    influence factor    

2021年12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引人注目的是在法学门类拟新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元年,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界的盛事、喜事,倾注了几代中共党史学者的汗水,圆了几代中共党史学者的梦。自200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就有学者发出中共党史要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的呼吁。之后,每逢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学者的呼声就会此起彼伏,老一辈学者以张静如先生[1]为代表,中生代学者以其弟子丁俊萍[2]、王炳林[3]等为代表的党史党建专家也都纷纷撰文呼吁。此外,杨凤城[4]等专家同样是这一倡议的积极建言者。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倾注了这些专家的大量智慧和心血。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资政育人作用的需要,也是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需要。

一、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

在思考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如何设置二级学科的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发展脉络,这有助于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相关二级学科设置的问题。

(一) 中共党史二级学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就陆续展开。1925年底、1926年初蔡和森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报告是第一部中共党史著作。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全党开展党史学习和研究,形成第一次集中学习、研究党史的高潮,为中共党史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党史成为高校固定开设和系统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设立,学科及其队伍得到不断建设。195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历史系,其中的一个本科专业为中国革命史;9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的中国革命史专业第一届四年制本科新生入学,并于195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共党史系,正式设置中共党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员。但是,随后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中共党史学科发展遭受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史研究工作重新迈入发展期,特别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布后,党史研究愈加繁荣。党和国家对党史研究工作日益重视,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得以全面展开。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的通知》,决定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和中央党史研究室。同年,中国中共党史学会成立。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将中共党史列为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之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发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时,为二级学科中共党史添加了备注,即“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二) 从中共党史至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

关于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归属问题,学术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争议。赞成归属政治学一级学科的理论出发点在于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历史和现实实际;持异议观点的大多重点关注中共党史学科固有的历史学科性质,认为应该归入历史学一级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是重要的一种观点[5]。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由于中共党史学科相关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部分,而且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故而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学科应该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就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在这些争议中,第四种看法逐渐形成,那就是该学科可以考虑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因为它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政治学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2007年,丁俊萍教授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上发文,率先提出中共党史学科是“一个跨多个一级学科的、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6],这是目前可见的关于该学科作为一级学科设置的首次书面公开讨论,丁俊萍教授较早在文中提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概念。

2010年7月21日至22日,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上就进一步提高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加强党的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是对全国党史工作及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重大推动。

在学术界长期难以形成共识的争论中,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出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书中,政治学一级学科设置“党的建设和中共党史”二级学科名称,代替原“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7]

(三)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设立

党的建设思想起源历史悠久。早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提到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经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并形成了科学的党建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8]。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内容持续丰富,党的先进性得到增强,执政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领导核心。与此同时,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日益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不仅开辟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也推进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正是在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的背景下,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6月15日,山东大学率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及相关研究机构。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设立,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密不可分,凸显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实现了党的建设这一命题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有利于党建理论与实践同步推进,既把党的建设最新经验上升为理论,也用最新的党建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实践。而把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归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既考虑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实际,也可以更好地为党建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的现实服务。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作为两个二级学科来设置,受到中共党史党建学界的普遍欢迎。然而,这两个二级学科却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下,很多专家学者又认为这是对关联非常紧密的两个二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并不利于这两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及融合发展,其所产生的弊端亦显而易见。

(四)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

自丁俊萍教授公开倡导中共党史学科应当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后,关于该学科作为一级学科设置的学术讨论逐渐增多,思考逐渐深化。2018年,王炳林教授提出:“中共党史学科尽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从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看,它们与中共党史学科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把中共党史学科确立为一级学科还是比较合适的。”[10]2019年,他再次提出:“现在比较可行的方案是设立‘中共党史与党建’为一级学科,这与呼吁将中共党史学科设立为一级学科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3]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新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拟将中共党史党建列为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回应了学术界多年的呼吁和期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在法学门类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这充分考虑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唯一执政党的历史与继续长期执政的现实,也考虑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一方面解决了原有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属性不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意味着将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两个学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解决近几年两个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有利于规范学科建设、整合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破除学科发展内部的壁垒和外部的障碍。

二、二级学科设置需要着重考虑的若干因素

一般来说,每个一级学科在设置二级学科时,都是基于对学科现状深入了解和对学科建设发展的前瞻性思考而作出的优化选择,具体到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而言,设置二级学科大致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二级学科设置要有清晰的研究对象,这主要是解决设置二级学科干什么的问题。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11]这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就成为中共党史的主要研究对象。1992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教学大纲(试用本)》,确认中共党史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同时提出:“主要是党的战略、策略的理论与实践,也包括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战略,是指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路线;策略,是指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路线、具体政策。”[12]2001年,李向前[13]提出:“党史研究的对象,不应超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党的决策过程和它的机制,以及党在相应问题上思想活动的范围。”2003年,郭德宏[14]提出:“既要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过程及有关的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又要重点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决策过程和它的机制,党在相应问题上的思想活动,以及党自身的发展史。”因此,学界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就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2010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明确地把党的历史概括为“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强调“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新华社发稿指出,展览以2 500余幅图片、4 500多件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反映了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参见伟大的征程不朽的史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巡礼[N].人民日报,2021-08-10(01).。这就从“三史”发展到“五史”,也就是说,对中共党史的认识尚在不断变化、细化和深化。那么,如何确立研究对象,无论是作为一级学科还是作为二级学科,一定要有清晰的、长期的、相对比较固定的研究对象,当然,研究对象可能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那么,之前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两者仍然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要考虑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可以作为清晰的、长期的、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呢?这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比如,“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之一,毕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之一,开展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容易缺乏世界视野,容易成为井底之蛙,不利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又比如,“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因为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很多单位的党务工作需要配备专职的党委秘书,当前党务人才缺口很大,社会需求旺盛,所以,从满足社会上对党务人才的需求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来设置二级学科亦是重要考量。与此同时, 还要厘清两个关系:一是二级学科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是研究对象彼此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差异;二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的二级学科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两类二级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与异同。

其次,二级学科设置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主要是解决设置二级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置,也就意味着要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博士、硕士学位点,必然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紧密相连。那么,就必须搞清楚每个二级学科对应的学位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每个二级学科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科研而设置学科,一定要能够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学科支撑,为课程设置提供学科依据。而且每个二级学科培养的人才一定是既相联系也相区别,不能只有共性而没有差异性,也不可能只有差异性而没有共性。比如,中国史一级学科设置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二级学科,尽管都是培养中国史领域的人才,但实际上这几者之间的差异性是存在的甚至是比较大的,同时,彼此亦有共识性。比如,从课程设置来看,这几个二级学科都要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基本史学素养的人才,但同时各二级学科要培养的具体人才也难以相互替代,当然,少数的史学大家能够通晓古今中西是例外,当前的史学人才培养更倾向于“专”。应当指出,“通”和“专”相结合,是很多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过往的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两个二级学科之间同样如此。因此,设置二级学科一定要考虑所培养的人才今后能从事什么工作,能从事哪方面的学术研究,既要考虑人才培养就业的现实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上对党务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要让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长远需求。这就是说,二级学科的设置要把人才培养的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相结合、“通”和“专”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定位二级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再次,二级学科设置要有一定的师资队伍,这主要是解决设置二级学科靠什么人的问题。一般来说,每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至少需有三至五位教师来支撑,要有两三位教授、博导来领衔。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师资队伍主要集中在两类单位:一类是高校系统。在高校思政课“98方案”实施前,因为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校逐渐培养和形成了一支相当有影响力的从事中共党史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但是,随着高校思政课“98方案”和“05方案”的实施,之前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与研究的师资,分流到从事“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高校的中共党史师资队伍逐渐被削弱,这也是近些年中共党史研究式微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200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7年设置党的建设两个二级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集合了一些从事中共党史、党的建设教学与研究的师资力量,而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师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原先的中共党史教学研究力量。应当说,这是目前高校系统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师资队伍的主体力量。同时,出现了一批全国招收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湘潭大学、井冈山大学等9所高校,拥有了一支从事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的专业队伍。教育部还在全国8所高校设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聚集和培养一支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教学的师资队伍。此外,高校历史学院(系)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以及政府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部分学者(有些高校把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保留在政府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也会把中共党史作为研究的领域,这样,高校的历史学院(系)或政府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也有少部分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师资力量。另一类是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央党校(行政学院)及各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3所干部学院汇聚了一支从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另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及各省级的相应部门也有一批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学术力量。即便如此,目前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鉴于很多高校这一学科的师资队伍分散、规模不大,即便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相对而言存在一定优势,也可能普遍存在师资队伍较为不足的实际问题。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在设置二级学科时要注意避免追求大而全的现象,特别是第一轮的二级学科设置尽可能少而精,今后随着师资队伍规模的扩大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可以再考虑新增设或调整相应的二级学科。诚如有学者指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需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一方面是受制于现实的师资队伍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吸取其他相应一级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坚决反对因二级学科发展需要扩大师资规模而搞“拉郎配”,也不能为了师资队伍快速发展而拔苗助长,而应更好地从师资队伍的实际出发设置二级学科,使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能起好步且行稳致远。

① 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EB/OL].http://marx.bnu.edu.cn/xwdt/242923.html

三、二级学科设置需要理顺的大体思路

学界普遍认为和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关系最紧密、最接近的其他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国史、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既要充分考虑与这几个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差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要借鉴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的思路及二级学科建设的经验。

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7]来看,中国史一级学科设置的二级学科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专门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地理学;政治学一级学科设置的二学科分别是: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公共事务与管理、政府与政策、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的二级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

因此,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的大体思路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沿袭传统,第二是另起炉灶。所谓沿袭传统,就是设置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两个二级学科,但这似乎显得有些太过于简单化了。不过,不管是沿袭传统还是另起炉灶,都需要增设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二级学科。这样的话,就是设置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三个二级学科。所谓另起炉灶,就是以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获批为契机,全面审视和思考如何设置二级学科。王炳林教授[3]曾提出这样一个思路,设置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执政党建设、党的历史文献学、政党制度与政党比较研究等二级学科。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执政党建设这个二级学科并不能全部涵盖党的自身建设史。众所周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边区只是局部执政,更早之前党的建设史亦不能纳入。再比如,中国史一级学科设置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发展得并不好,相对来说显得很弱,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从招生或就业来看都面临较大的现实困难,这反过来又会影响这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有此前鉴,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是否要设置党的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就需谨慎考虑。

总体而言,如何另起炉灶需要集思广益和共同研讨,笔者的思考大致是这样的。一是借鉴中国史一级学科相关二级学科设置的经验,按照时间段来考虑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科的问题。这既是成熟的经验,也是可行的办法。一方面,历史学是个成熟的学科,历经上百年的发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实际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作为两个二级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之前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等二级学科建设成就突出,人才培养水平较高,这同二级学科的设置科学、合理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典范,是指导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权威文献[15]。《决议》把百年中共党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这就为设置二级学科的时间分期提供了科学的、权威的依据。因此,按照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来设置二级学科是可行的、合理的,分别对应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党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党史党建、新时代的党史党建,或简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党史党建、新中国的党史党建、新时期的党史党建、新时代的党史党建。这样是四个二级学科,只设置这四个二学科当然可以。若再加上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即六个二级学科,相对来说就更加完备、合理。如果认为设置六个二级学科显得有些多,亦可考虑设置四个或五个,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党史党建、新中国的党史党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和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党史党建、新中国的党史党建、新时代的党史党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和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就是说,按照百年党史的历史分期来设置二级学科实际上是有三四套可选方案。二是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即设置四个二级学科: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与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这一方案既保留了原有的两个二级学科,又新增两个具有清晰研究对象、同党史党建人才需求相关联的二级学科,体现了继承和创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相对而言,设置这四个二级学科是更加务实、成熟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四、结语

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大事、好事。但是,学科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设置恰当合理、相对完备的二级学科,是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是关键一步。当然,二级学科的设置宜稳妥谨慎,但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再进行总体评判和适当调整。特别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何区分学科边界、如何融合发展,都需要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并解决。因而,无论是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设立抑或是二级学科的设置都需要尽快落定,立即启动学位点的申报和评审,毕竟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师资队伍以及相关的高校等单位都在热切地盼望和等待之中。同时,二级学科的设置乃至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也应当要立足“大党史”“大党建”和党史党建融合发展、整体建设这一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一旦发布,二级学科的设置较为周全,就能够把相应的师资队伍和研究力量凝聚起来,把课程开设好,把人才培养好,把学术研究好,把队伍建设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党史党建学科人才,共同谱写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设的新篇章,更好地发挥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资政育人的重要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如. 中共历史学应提升为一级学科——加强中共历史学科建设的三点想法[N]. 北京日报, 2010-08-16(18).
[2]
宋俭, 丁俊萍. 关于中共党史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 中共党史研究, 2008(3): 64-69.
[3]
王炳林. 中共党史学科是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9(3): 16-23.
[4]
杨凤城. 关于中共党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共党史研究, 2021(1): 21-29.
[5]
李金铮. 中共党史回归历史学科的正当性[J]. 江海学刊, 2021(4): 202-206. DOI:10.3969/j.issn.1000-856X.2021.04.029
[6]
丁俊萍.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之断想[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7(6): 4-6.
[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47.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10]
王炳林. 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论要[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1): 85-96, 158.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99.
[12]
党史教学大纲编写组. 中共党史教学大纲(试用本)[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1.
[13]
李向前. 党史与国史: 在怎样的意义上应有区别?[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1(3): 22-24.
[14]
郭德宏. 关于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3(1): 91-93.
[15]
夏春涛.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典范[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