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Vol. 23 Issue (6): 9-16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6.002
0

引用本文 

李胜会, 戎芳毅. 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百年演进与时代价值[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6): 9-1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6.002.
LI Sheng-hui, RONG Fang-yi. The Centennial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Thought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23(6): 9-1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6.002. #esle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JZD02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2021GZYB02)

作者简介

李胜会(1978-),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政策与科技评价;
戎芳毅(1995-), 女,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10-15
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百年演进与时代价值
李胜会, 戎芳毅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制胜之道,是规律也是经验。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依据科技创新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演进历程分为解放思想形塑雏形、初步解放生产力、全面解放生产力、深度转化生产动能四个阶段。这一演变过程始终围绕解决供需矛盾、面向现实困境来制定科技战略目标,并呈现出目标的渐进发展与逐步深化的特征。着眼当前及未来,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抢占产业变革的先机、建设科技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技创新    科技自立自强    时代价值    
The Centennial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Thought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 Sheng-hui, RONG Fang-y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In the speech at the ceremony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history should be used as a mirror to create the future. Regarding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as the successful way to achieve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is both a rule and an experie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Party,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and status of sci-tech innovation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haping the embryonic form, initially liberat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fully liberat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deeply transforming production kinetic energy. This evolution process has always been around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the demand and facing the reality dilemma to formulate strategic goal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goals. Focusing o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play an important driving role in meeting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seizing opportunitie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ci-tech innovation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contemporary value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要归功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九个必须”。“九个必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根本遵循,其中在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1]。可以说,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基础,是党内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立足于国际国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判断。本文结合我党对“科技创新”的主要论述,探讨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建党以来科技创新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时代价值,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以史为鉴的要求,开创目标明确、导向合理、动线清晰的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一、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科技竞争加剧

新时代,我国正面临国际国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民粹主义高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世界范围内,国际竞争与博弈的主战场已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然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力争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寻求显著突破,掌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先机和国际竞争优势,直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其中鲜明的例子是美国国会两党合作的中美科技关系工作小组于2020年11月发布的《美国的科技竞争新战略》,试图在基础科学研究、5G数字通信、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领域独辟蹊径及取得突破,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构建全球知识体系和创新体系,以提升美国的创新能力。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其信息技术优势,率先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技术领域获得跨越性进步,并通过其创新累积效应在科学领域获得进步,这在无形间增大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压力,要求我国科技创新不仅要在创新周期上获得突破,还要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上获得高质量发展[2],实现生产力的根本提升。因此,“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3]120。同时,我们要清楚“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3]123。我国应把握全局,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贯彻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力争在重要战略技术领域获得超前突破,进而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获得优势竞争地位。

国际科技竞争是挑战也是机遇。党和国家既要直面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与挑战,又要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科学技术的率先突破,将为我国参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强劲动力,为防止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扼制”中国发展提供有效屏障,同时也为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非对称”赶超和引领国际科技发展以及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格局提供战略机遇。从国际层面看,全球科技竞争的持续升温,不仅有助于我国锁定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全球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科技竞争加剧促进各国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这将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创新网络中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和要素资源,促使我国准确把握国际市场需求,调配和使用国际市场资源。同时,国际创新网络为我国发挥科技大国的作用提供平台,以此为载体,有助于我国利用网络信息协调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打破各国科技创新的“碎片化”现象。另一方面,国际竞争加剧迫使尚处于技术引进阶段的国家加入国际科技竞赛之中,这将为我国科技产品的迭代更新提供广阔的“试验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接纳度和对国际市场的占有度,继而赢得国际科技市场治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机会稍纵即逝”,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精髓,把握创新之道和国际之势,坚持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坚持在竞争中培育协作,在挑战中创造机遇,加速形成科技发展的领先优势。

(二) 国内需求拉动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4]7中国亟须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来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并造福民生福祉。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完成,但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国家强盛之基,坚持“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5]248的定位,进而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的驱动路径。不仅如此,“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6]272。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7]。可见,改善民生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着力点,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

从国内层面看,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将激发国内科技创新活力并提高科技创新质量,放大科技创新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科技造福民生”动力引擎的效果。一方面,国内科技的高速发展,将不断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促使科技发展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相互转化,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风险的增大同国内市场的稳定形成强烈对比,促使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国内需求,进而促进形成依靠制度优势、立足国内市场、响应民生需求的国内科技发展新动线。

我国虽然已经树立科技大国的形象,并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居于全球创新指数榜单第14名,但国内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基础理论的创新突破能力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部分产业链陷入低端锁定的泥沼,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未完全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的藩篱。“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8]8-9因此,为了实现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8]78,我国应与时偕行,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审时度势地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利用举国体制优势,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力争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获得领先优势,实现变道超车。

二、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演进历程与特征

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思想百年以来逐渐探索、深化、演变而来的,是党探索和领导国家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历代领导人思想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依据科技创新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战略地位,将建党以来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演进历程分为解放思想形塑雏形(1921—1948年)、初步解放生产力(1949—1977年)、全面解放生产力(1978—2011年)、深度转化生产动能(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

(一) 历史演进历程 1. 解放思想形塑雏形(1921—1948年)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潮统治阶级认识到国外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始意识到强兵富国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一场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足以体现当时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埋下伏笔。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建立共和政体,进一步解放了民族思想。五四运动中进步学生延续了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的思想,激发了中国青年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此期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开辟土壤,也为科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共产主义、民主、科学思想的集中迸发,促使中华大地自192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在此期间,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形成科学思想和理念。此后,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陆续发表《井冈山斗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等文章,传承马克思科学进步观,认识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夺取军事胜利并破解当前革命中存在的问题的良药,在革命后期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萌生了革命语境下的自力更生科技观的雏形[9]。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严重挫伤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加速形成了以“自然科学是重要武装”为核心要义的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并改造自然的科技思想觉悟,进一步坚定了科学技术不仅要运用在国防军事中,更要作用于农业、工业等民生领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10]。总之,动荡起伏的革命战争年代,形塑了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科学技术观为核心的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早期雏形。

①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提及“科技创新”一词,但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及解放和创造生产力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支撑。

2. 初步解放生产力(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为了扭转“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学习苏联,广泛地学习他们各个部门的先进经验,……而且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11]264,但在之后的发展中,他逐渐意识到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破解“以苏为师”发展模式的桎梏。因此,毛泽东全局性地提出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旨在恢复生产力、培养国防力量并改造工业面貌。

毛泽东强调解放生产力并构造全新社会面貌有赖于借助科学技术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他在1955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11]395,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2]1。也就是说,在此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家武装力量要“向科学进军”,实现科学技术的非常规突破,培育和解放生产力进而促进军事、农业、工商业的发展。此时的自力更生并不是完全脱离国外支援而搞闭门造车,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12]42。他指出发展科学技术要广泛吸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势,尤其是在技术领域,更要向国外学习,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发展理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集中作用于军事和国防事业,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并建立生产力。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走自己的路”等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国防军事实力空前提升,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工业持续发展并于1965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的目标;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952—1962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了2倍,在校生人数也由19.1万人增至83万人。但此时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还未完全挖掘生产力的潜力,还不具备赶超发达国家的能力,特别是苏联的终止合作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严重削弱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力。

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普通高校的数量于1952年和1962年分别有201所和610所。

3. 全面解放生产力(1978—2011年)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我国迎来了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的“拨乱反正”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邓小平延续了毛泽东“自力更生”的科技理念并进一步深化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发展观。他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3]90-91这体现出科技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跟随性特征,一方面是对国内经济发展迟缓、动力不足等问题的全局把控,指明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是对国际发展趋势的前瞻判断,强调“借力打力”是发展中国家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地,邓小平于1988年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科学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4]274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这一论断充分强调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生产力中,要以科技进步来提升生产力并带动经济发展。此时,中国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发展模式的运行就是“科技创造生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实践例证。

江泽民在邓小平关于科技人才“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上,愈发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对于“科技解放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延续邓小平的科技观即“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5]3,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中的地位。他将科技发展观进一步凝练为“自主创新”,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6]432,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够将国家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科教兴国”战略的辅助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迎来了自主创新的春风。2006年,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胡锦涛进一步巩固了“自主创新”战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并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17]

这个阶段,科技思想虽然经历了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但都未脱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主旋律,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科技视为促进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核心工具,并通过培养科技人才来不断深化“科技解放生产力”的效用。

4. 深度转化生产动能(2012年至今)

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带动我国经济、科技实现飞跃式进步。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逐渐在世界之林崭露锋芒,但我国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非生态等问题,亟须转变“要素驱动”发展模式。成就与问题的分野就在于能否培育具有强大动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并将其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首位,他指出:“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8]5创新驱动的题中之义是通过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才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创新成果置于产业发展中,“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8]1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再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8]13

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但“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8]43。因此,科技创新要摆脱西方的约束,立足于基础研究领域,生成引领世界科技的重大创新成果,实现科技领域的并跑与领跑。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8]47这是解决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破题点,突出表现为不仅要实现自主创新,而且要从源头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有方向、有目标、有选择地创造科技“杀手锏”,加速赶超步伐。经过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的思想沉淀,习近平总书记站位于全局,直面新时代困难和挑战,高瞻远瞩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继将创新驱动放在国家战略首位后,第一次将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到战略核心位置,足以证明其在经济动能转换中的作用。进一步地,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2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中,再次主张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要依赖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不断推动生产动能的转换,成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力武器。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并实现科技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科技自立自强思想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和路径遵循。

(二) 演进特征

纵观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百年演进,可以梳理出三个特征。其一,科技思想的演进始终以解决供需矛盾为遵循,围绕民生需求来确定科技创新战略定位。其二,科技思想的演进始终面向现实情境,有的放矢地制定科技战略目标。其三,科技思想的演进伴随战略目标的渐进与深化,科技创新思想由“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再到“科技自立自强”,体现科技创新的作用从初步解放生产力到全面解放生产力,再到生产动能转化及深化,总体遵循借鉴、追赶、赶超和引领的科技发展模式。

1. 始终致力于解决供需矛盾

无论是在战争动乱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时期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党始终坚持解决人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满足人民需求为落脚点,将其贯穿于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演进历程。解放前,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并取得伟大胜利,都离不开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这就塑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提升以提高国防军事实力、农业和工业生产力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发展国防工业旨在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保障,发展农业生产力旨在满足人民吃饱穿暖的需求,两者均以解决人民基础物质需求与国家生产供给不足的矛盾为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旨在解决人民丰富的物质需求与国家生产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提出“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并构建创新体系,多种举措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打造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民生科技”,致力于解决人民对精神物质文化的需求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局限的矛盾。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坚持“科技造福民生”“科技惠及民生”的理念,围绕民生需求发展科技,以科技解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同科技成果质量欠佳的矛盾。

2. 始终面向现实情境

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演进始终面向现实情境,以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为导向,不断完善科技思想观。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亟须修复由于战争导致的民不聊生、经济萧条的凋敝状态,党和国家将科技的着力点放在国防工业事业,提出“自力更生”的发展战略,但囿于国内科技基础薄弱,仅仅依靠自己发展科学技术进展缓慢,因此提出“外援为辅”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机遇,将科学技术作为释放生产力的引擎,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但他深知辅之外援的局限性,因此在“自力更生”“外援为辅”的基础上富有洞见地提出“独立自主”的战略,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力图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入新时代,要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好基础,全方位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并深度释放创新驱动潜力。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总之,各时期的科技思想都是基于现实情境,遵循目标导向,有谋划、有策略地演进和发展。

3. 战略目标的渐进与深化

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演变伴随着科技战略目标的深化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使命从建党以来经历了从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力,到提高高新技术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转变过程,科技战略目标递进提升,不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大国,更要发展成为科技强国[18]。同时,科技自立自强思想也经历了从“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再到“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转变,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模式从引进、模仿向并跑、领跑转变的时代变迁。科技提升生产力的路径取向也由以成果引进和技术打包实现经济赶超转变为以基础研究为基点实现“非对称”赶超。科技思想的演变及战略定位的提升,一方面是对前人科技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指向“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作出的超前研判,指向科技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回顾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的百年演进,是对党的科技创新思想发展的经验总结,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鉴戒。放眼当前,科技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9],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动力引擎,为“赶考”之路增添绚丽色彩。

(一)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5]182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5]249。毋庸置疑,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提出必将以维护人民利益、造福民生福祉为根本遵循。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来服务大众群体,让科技创新成果全方位作用于百姓生活,于个体要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于全体要提升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和脱贫攻坚赢得胜利之际,我们更需要坚守新发展理念并推进“双轮驱动”,集中力量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其中包括对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以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为例,加快能源和海洋技术的创新步伐,不仅在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加倍储存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及气候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更多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满足人民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要并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碧海蓝天。

(二) 抢占产业变革先机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质量产业的推进,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作为杠杆。科技创新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为科技作用于生产力提供路径导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突出表现为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在信息、生命、制造、能源、海洋等领域迸发出原始性创新,进而将创新成果置于产业并转化成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5]249。纵观全球多数国家发展的实践,世界科技创新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当前,“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5]247。因此,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抢占产业变革先机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变革性的作用。

(三) 建设科技强国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5]246科学技术突破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构建科技强国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创新驱动的点火线,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内生动力,是决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提出,将从科技高质量发展出发,为顺利实现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畅通道路,为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提供持久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就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8]25-26可见,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动能,在未来国家建设中将发挥动能引擎和提高生产力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其在实现科技强国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未来科技长期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因此,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创造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是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8]27踏上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进之路,要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用好科技自立自强这把利器,踊跃占据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地,从顺应向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转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窗口和渠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富有远见地指出:“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8]75科技自立自强将视域聚焦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前沿,力争在这些领域有所建树,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头羊,在将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包容为宗旨,以“一带一路”倡议等为着力点,不断推动科技成果的共享并构建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全球流动的循环体系,将人类命运联结在一起,为世界发展创造机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2).
[2]
邬欣欣, 常庆欣. 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面向": 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创新[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8): 39-48.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7]
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9-12(02).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9]
柳洲, 陈玉卓.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百年演进[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3): 242-251. DOI:10.3969/j.issn.1008-4339.2021.03.009
[10]
范芙蓉, 秦书生. 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百年演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18): 1-7. DOI:10.6049/kjjbydc.2021060139
[11]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2]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5]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16]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7]
胡锦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N]. 人民日报, 2006-01-10(02).
[18]
张学文, 陈劲. 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战略与实践逻辑[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5): 769-770. DOI:10.3969/j.issn.1003-2053.2021.05.001
[19]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5-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