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Vol. 23 Issue (4): 9-17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4.002
0

引用本文 

林绪武, 周玉顺.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周刊对列宁主义的传播[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9-17.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4.002.
LIN Xu-wu, ZHOU Yu-shun. The Spread of Leninism by The Chuin Chung Weekl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23(4): 9-17.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1.04.002. #esle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325)

作者简介

林绪武(1972-), 男,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报党刊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周玉顺(1992-),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05-19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周刊对列宁主义的传播
林绪武1, 周玉顺2    
1.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1;
2.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理论刊物,是这一阶段传播列宁主义的重要载体。《群众》周刊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民主革命的理论和帝国主义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厘清了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为传播列宁主义,《群众》周刊译介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扩大列宁主义的影响;连载联共(布)党史和苏联史的辅助材料,阐述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在列宁和十月革命的纪念日刊发文章,阐明列宁主义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群众》周刊宣传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范例,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群众》周刊    列宁主义    
The Spread of Leninism by The Chuin Chung Weekl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LIN Xu-wu1, ZHOU Yu-shun2    
1. School of Marxism,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As the only theoretical journal of the CPC in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huin Chung Weekly was an important media of Leninism's spread in China in this period. It explained Lenin's theory of proletarian party and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democratic revolution, imperialism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hich clarified the basic issues of Leninism. In order to spread Leninism, The Chuin Chung Weekly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he classical documents of Leninism, which expanded the influence of Leninism. It also serialized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Bolsheviks) and Soviet history, which sorted ou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Leninism; by publishing articles on the anniversary of Lenin an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t expounded the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Leninism. By spreading Leninism, The Chuin Chung Weekly propagated the image of Lenin as a revolutionary mentor, provided an example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guided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Keyword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PC    The Chuin Chung Weekly    Leninism    

1937年12月11日,《群众》周刊在武汉创刊,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理论刊物。武汉陷落后,《群众》周刊迁往重庆,1946年6月3日,又迁至上海,1947年2月被迫停刊。1947年1月,《群众》周刊在香港出版,至1949年10月停刊。《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相互配合,运用机动灵活的传播方式,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华军”,同八路军、新四军齐名。《新华日报》注重时政报道和政策宣传,《群众》周刊则侧重学术研究和理论阐发,成为国统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形成于不同时间、地点,基于不同世情与国情的两个主义”,二者“既有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又更有两相区别的理论观点”[1]。作为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被实践检验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抗战时期,《群众》周刊刊载了许多介绍列宁生平事迹及阐发其著作的文章,为研究列宁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文本。目前,学界关于《群众》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取得了部分成果[2],但对列宁主义传播的相关分析较少,探讨《群众》周刊对列宁主义的传播,对于深化中共党报党刊对列宁主义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① 本文引用的《群众》周刊版本为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一、阐释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

梳理《群众》周刊传播列宁主义的主要文本,其主要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民主革命的理论和帝国主义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厘清了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具有严明纪律和组织原则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无产阶级政党是劳动者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决定的武器,是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反对侵略战争的斗争中决定的武器”[3]。列宁反复强调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除组织外,再没有别的武器”[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工人和领导他们为消灭这个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5]

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一书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理:第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它的先进的、觉悟的、马克思主义的队伍;第二,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队伍,它有自己的纪律,这个纪律是它的党员都要遵守的;第三,党是工人阶级其他组织中的“最高组织的形式”;第四,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队伍和工人阶级千百万群众之间的联系的体现;第五,党是在集中主义的基础上组织的,以统一的领导机关为首;第六,党为了保持它的队伍的统一,就必须实行统一的无产阶级的纪律[6]。《群众》周刊传播了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组织原理,并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而且一定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原则上的思想团结”[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能有革命的行动……只有以先进理论所领导的党,才能执行先进战士的作用”[5]。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要有严明的纪律,“无产阶级底无条件的集中制与最严格的纪律,乃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7]“否认党,否认党的纪律——这就是反对派主张所得到的结果。这就等于完全解除无产阶级底武装,以帮助资产阶级”[4]。《群众》周刊对列宁有关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任务以及组织原理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有论者将其称为“列宁主义底灵魂”[3]。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民主具有狭隘性,在土地私有条件下产生的民主没有平等可言,“有资本的人们是做主人”,其他劳苦群众则是“雇佣奴隶”,这种民主“不值一文”。而社会主义者是“民主的拥护者”“为被剥削者效劳,为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而效劳的民主,我们才觉得它是有真正意义的”[8]。列宁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要粉碎被革命所打倒的统治阶级底反抗,要现实所有劳动者和无产阶级联合来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要武装这种革命对抗内外的敌人,必须要靠无产阶级专政”[9]

通过对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最好的形式,并不是国会制的民主共和国,而是苏维埃共和国。”[10]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列宁——斯达林底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要求工人阶级的一切主要群众都集合在一个新型的党的革命领导之下”[3]。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要求,无产阶级必须把自己的同盟者——农民、城市的劳动者、被压迫民族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吸引到工人阶级这方面来”[3]。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第一,扑灭那些为革命所推翻了的所剥夺了的一切剥削者的反抗;消灭他们谋恢复资本政权的一切的任何的企图。第二,用团结一切劳动者于无产阶级周围的精神来组织建设工作,并使这工作向着准备消灭和肃清阶级的方向进行。第三,将革命武装起来,组织革命的军队,以便与国外敌人斗争,与帝国主义斗争[10]。所以,列宁对资本主义民主狭隘性的揭露,对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的认识,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形式、具体任务、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分析,为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中国革命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 关于民主革命的理论和帝国主义论

20世纪的前20年,俄国爆发了两次民主革命。《群众》周刊指出,在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列宁阐发了民主革命的理论。首先,列宁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视作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资产阶级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较之对于资产阶级更有利”[11]。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可能而且必要的;正确地执行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这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策略任务”[9]。其次,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应该掌握领导权,“俄国工人乃是俄国全体劳动者和被剥削者人民底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12]“无产阶级是不会自行期待的。在宴会里,在合法的团体里,在高等学校里,在代表团体底讲坛上,它常常把优势让给资产阶级民主。但是在群众之严肃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它是从不会离开优势,而且将来亦不会离开”[13]。最后,为了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应该与农民建立联盟,列宁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联合的绝对需要”[9]“为着要成为领导者,无产阶级不仅应该自己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他应该率领一切劳动者和被剥削者——首先是农民”[12]。因而,列宁关于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论述,对俄国民主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主革命起到指导作用,《群众》周刊的这一传播对抗战时期的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当时的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14]。《群众》周刊登载的《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一文,分析了列宁对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概括: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财政资本与工业资本相融合造成了财政寡头制;资本底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各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全世界分割完毕;财政资本的统治加强了世界经济内部的不平衡和矛盾[15]。《群众》周刊还刊文指出,列宁总结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冲突底加深;殖民地主子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冲突底加深;那些为了重行分割世界而正在厮杀着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冲突底加深。”[9]列宁进而预测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帝国主义乃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时候资本主义已由‘进步’的资本主义变为寄生的资本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换一句话说,帝国主义乃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乃是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的前夜”[16]。通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研究,列宁提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律,社会主义不能够同时在所有的国家内获得胜利,但社会主义最初能在几个或是单独的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17]在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的指导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及“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18]的革命口号,有力地推进了俄国革命进程,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三)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列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者”。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1918年3月至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急迫的任务》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急待解决的任务是“组织社会主义竞赛”。他也指出:“必须实行奖励报酬制,与平均主义做斗争,同时除采取教育方法而外,主张对游手好闲或破坏国家利益的人们,加以强制的手段”[19]。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苏俄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之后,苏俄逐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群众》周刊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以粮食税去代替粮食分配制:培养农民对生产的兴味与旨趣,增加农业生产品”[19]。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共产主义为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的电汽化。”[19]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制定“国家电汽化”计划,提出实现全部国民经济工业化以及技术改造的具体方法。此外,改造小规模的个别农民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经济之路,也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根本改造私有的个人底农业的伟大的方案”[19]。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等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传播列宁主义的多种方式

《群众》周刊采取多种方式,译介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扩大列宁主义的影响;连载联共(布)党史和苏联史的辅助材料,阐述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借助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的纪念,阐明列宁主义的重要意义,较好发挥了传播列宁主义的作用。

(一) 译介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扩大列宁主义的影响

《群众》周刊创刊两周年时发文称:“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对于争取抗战胜利和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底伟大事业是万分必要的。因此,本刊所提供给读者的,不但有与抗战有密切关联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在学理上,亦尽量以马列主义的教育去贡献给读者。”[20]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群众》周刊译介了很多列宁的经典文献,成为传播列宁主义的重要文本,扩大了列宁主义的影响。

首先,翻译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群众》周刊高度重视对列宁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组织一批翻译家,翻译列宁的相关文章。粗略统计,主要翻译刊载了列宁撰写的《关于苏维埃共和国中女工运动底任务》《学生运动与目前政治形势》《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解放战争的可能和卢森堡的错误》和《列宁论俄国社会运动和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等17篇文章,阐述列宁对妇女、青年、文学、民族和殖民地等方面的观点[21]

其次,推介阐释列宁主义的文章。为了帮助读者理解,通俗易懂地传播列宁主义,便于列宁主义真正走向大众,《群众》周刊登载很多研究和解读列宁主义的文章。如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霍柏森》中,汉夫阐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重要价值,指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霍柏森的帝国主义论的本质区别,二者“没有丝毫相同处,是完全对立的”[22]

再次,介绍研究列宁主义的具体方法。克鲁普斯卡娅在《如何研究列宁主义》一文中,介绍了研究列宁主义的具体方法:第一,要了解列宁主义的实质;第二,必须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第三,必须注意到列宁研究和估计目前现状的方法;第四,要估计到需要;第五,要在具体情况中观察现象;第六,要仔细地研究现实[23]

最后,刊登有关列宁的书目广告。这些书目广告大致分为:介绍列宁生平的著作,如《列宁生平事业简史》《列宁传》和《列宁故事》等;列宁撰写的著作,如《列宁选集》《什么是人民之友》和《进一步退两步》等;阐释列宁主义的著作,如《什么是列宁主义》《马克斯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关于列宁主义底基础》等。书目广告包含作者、出版社和定价等基本信息,也会简要介绍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并极力推荐。如称“马克斯、列宁的著作在一切有文化的国家内,几乎都有了译本,这成为测量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翻译《列宁全集》“正表现我中华民族的进步”[24]。称《什么是列宁主义》是“一部研究列宁主义的最良好的入门书”[25]。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学说的直接的继承”“了解列宁主义的必备之书”[26]。因而,这些有关列宁的书目广告中也有传播列宁主义的内容和信息。

(二) 连载联共(布)党史和苏联史的辅助材料,阐述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

1938年9月,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正式出版,有“布尔塞维克主义的科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之称[27]。为了帮助广大干群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群众》周刊从第3卷第1期开始连载由戈宝权、博古翻译的《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共计41篇,作为学习辅助材料。《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陆续发表后,戈宝权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表示“对于俄国的历史认识甚少”,询问“有无最好的俄国史和苏联史的书籍”[28]。鉴于国内关于俄国史、苏联史的书籍或“由于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不同,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俄国史”,或存在“许多曲解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地方”[28],《群众》周刊刊发了戈宝权选译的《苏联史简明教程》第九章及其后各章的主要内容,共计5篇。

这些研究资料的时间跨度,大致是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内容主要包括俄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团体派别,如劳动解放社、民粹派、争取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同盟、经济派、“合法的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重大事件,如农奴制改革、日俄战争、第一次民主革命、第二次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重要会议,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三、五次代表大会和普拉格代表会议;对列宁经典著作的阐释,如《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什么》和《进一步退两步》,具体如表 1所示。

表 1 《群众》周刊连载的联共(布)党史和苏联史的辅助材料一览表

这些资料为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很多背景知识和素材,真实体现了列宁在反对沙皇专制和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在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中,在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破坏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可从中管窥列宁主义的萌芽、形成、成熟的发展过程。

(三) 在纪念日刊发文章,阐明列宁主义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特贡献,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正是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群众》周刊在列宁诞辰、忌日及十月革命的纪念日刊文,阐明列宁主义的重要意义。

首先,阐明列宁主义的理论意义。列宁生于1870年4月22日,逝世于1924年1月21日。逢列宁诞辰和忌日,《群众》周刊基本上都会发文,论述列宁的生平事迹,阐明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列宁逝世16周年之际,《群众》周刊刊发潘梓年的《列宁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文,分别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国家形式和党的组织原理三个方面,阐述列宁主义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0]。在列宁诞辰70周年之际,《群众》周刊的社论主要从独占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无产阶级领导权、民族殖民地、无产阶级政党六个方面,论述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贡献,并认为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新经济政策和合作社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党的基本组织原理等理论,是列宁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原创性贡献[29]。此外,《群众》周刊还通过编读互动,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有读者来信认为,既然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列宁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这名词不是已经够了吗?为什么还要用到列宁主义的名词呢?”[30]读者还以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有很多重要贡献,却未以“恩格斯主义”命名作为佐证。编者则回答说:“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扩大了它的方面,打通了它所遇到的障壁,列宁的贡献,则是把它提到更高的阶段,使它更向前发展一步。”[30]这样,《群众》周刊在编读互动中区分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突出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阐明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宝库中的理论意义。

其次,阐明列宁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每逢十月革命纪念日,《群众》周刊基本上都会刊载文章以作纪念。1939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2周年纪念日,《群众》周刊整期刊载关于苏联的文章,或从国民经济、国际地位和民族解放三方面阐述十月革命22周年苏联取得的新胜利[31];或总结苏维埃国家粉碎武装干涉的经验教训以资中国借鉴[32];或从二十余年来“资本主义经济之日趋衰落”与“社会主义之雄飞突进”的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3];或从亚洲“几万万民族尚在为解放而斗争”、欧洲“弱小民族正在帝国主义战争的蹂躏之下”与苏联“提高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对比中,展现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34]。1940年11月,《群众》周刊开设“十月革命廿三周年纪念特辑”,登载5篇文章,内容涉及列宁、斯大林和苏联等,肯定了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发展成就,也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成功的原因,“是基于国际主义的、以全世界获得解放与进步及社会主义的普遍成功为极终目的之马克思列宁主义”[35]。这就意在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43年11月,《群众》周刊发表社论指出,十月革命后“苏联人民二十六年来英雄艰苦的奋斗,矫健卓绝的建设业绩,给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替人类历史翻转出一个新的页面”[36]。《群众》周刊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传,使得受众进一步认识了列宁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传播列宁主义的重要价值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传播列宁主义,《群众》周刊宣传了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范例,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一) 宣传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

《群众》周刊宣传了列宁作为革命家、改革家和思想家的革命导师形象。列宁是职业革命家,列宁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始终是“不屈的旗手”“勇猛的闯将”[37],是“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者的救星,是各国共产党的导师”[38]。列宁是伟大的改革家,在夺取政权后,面对形势的变化,在列宁的主导下,苏俄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换。列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因而,赢得了“苏维埃建设工程的建筑师、总工程师和经理人”等荣誉称号[39]。列宁又是思想家,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更向前推进和进一步的发展”[16],是“国际无产阶级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斗争中之最锐利的武器”[19]

列宁十分关注中国革命。《群众》周刊指出,辛亥革命后,列宁称赞中国民众的觉悟,“几万万的人民正在睡梦中觉醒过来,争取生存,争取光明,争取自由了”[40],拉近了革命导师和中国民众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宣传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群众》周刊有意将列宁和孙中山联系起来。1943年11月,《群众》周刊发表社论指出:“苏联的十月革命发生以后,国父孙中山先生就对我们说:苏联的革命使人类有了大希望。中山先生对十月革命的这个估计确是非常英明有力。”[36]1944年11月,《群众》周刊发文充分肯定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指出二者的共同之处,“十月革命的事业和中山先生的事业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的”,孙中山“对十月革命成就之大和成功之速深致景仰,要从事中国革命的同志们追从于十月革命而和苏联的朋友们携手并进”。[41]这就更加突出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尤其是中国民族革命的伟大导师”[42],是国共两党共同拥护的革命导师。而列宁是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是孙中山景仰的革命导师。《群众》周刊通过展现列宁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将列宁和孙中山两位革命导师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缓和国共关系,增进两党共识,从而共同抗日。

(二)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范例

20世纪初, 俄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农奴社会,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使得俄国资产阶级无力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这是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面临着近乎相同的境遇。近代中俄两国国情的相似性,为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抗日战争时期,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障碍。《群众》周刊指出:“马克斯-列宁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它的创造性:理论不是硬化了的死的教条,而是战斗的武器,是行动的指南。”[43]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列宁看重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字眼”,而是“马克思主义底精神”[9],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广大群众的行动指南”[44]。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底理论看成什么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巧相反,我们深信:它只给这样一个科学奠定一个基础,而这个科学是社会主义者所应当在各方面把它推向前进的。”[37]列宁主义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从中深受启发,在传播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候,要结合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中国革命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 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1937年5月,毛泽东指出:“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45]《群众》周刊指出:“我们正在抗战的烈火洪流的搏斗中,用列宁的革命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争取民族的澈底解放与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是有莫大的政治意义的”[24]。可见,中国革命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

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列宁主义指导下的苏俄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奇迹,“对正在争取抗战胜利的我们,尤其是有亲切的意义”[32]。中国共产党既要积极抗战、抵御外侮,又要进行民主革命,这就要求在国共合作中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列宁关于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既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保持自身独立性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现了局部执政,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列宁主义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为抗战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毛泽东指示全党干部研究《左派幼稚病》的第二章,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出:“如果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并取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忠心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末,我们就将不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而也不能保持已得的胜利。”[46]这确实道出了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四、结语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并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列宁主义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反对沙皇专制和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在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中、在应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破坏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俄国具体实际形成的科学理论。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发起舆论攻势,试图以三民主义取代共产主义,同时,党内教条主义甚嚣尘上,是阻碍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障碍,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危害。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深入传播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挽救民族危机、应对舆论攻势和反对教条主义的有效路径。作为国统区出版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周刊肩负着传播列宁主义的重要使命,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革命和帝国主义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厘清了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为传播列宁主义,《群众》周刊采取了多种方式,既译介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扩大列宁主义的影响;也连载联共(布)党史和苏联史的辅助材料,阐述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还在列宁和十月革命的纪念日刊发文章,阐明列宁主义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传播列宁主义的过程中,《群众》周刊宣传了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范例,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依然复杂,《群众》周刊传播列宁主义的具体实践,能够为新时代的党报党刊党媒传播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高放. "列宁主义"再认识[J]. 探索, 2008(4): 169-172.
[2]
何建娥, 陈金龙. 《群众》周刊与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J]. 安徽史学, 2016(4): 46-52. DOI:10.3969/j.issn.1005-605X.2016.04.006
[3]
曼努意斯基. 列宁与国际工人运动[J]. 曹若茗, 译. 群众, 1939, 2(23): 178-182.
[4]
列宁、斯大林等论党的纪律与党的民主[J]. 群众, 1942, 7(15): 358-360.
[5]
M. 希密特. 关于列宁的《做什么》一书——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之十七[J]. 戈宝权, 译. 群众, 1940, 4(4): 102-104.
[6]
E. 布尔若洛夫. 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一书——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之十九[J]. 戈宝权, 译. 群众, 1940, 4(6): 162-164.
[7]
《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布尔塞维克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J]. 群众(香港版), 1948, 22(23): 60.
[8]
列宁. 关于苏维埃共和国中女工运动底任务[J]. 焦敏之, 译. 群众, 1940, 4(7): 175-177.
[9]
列宁的遗产[J]. 朔望, 季龙, 译. 群众, 1940, 4(2/3): 66-72.
[10]
梓年. 列宁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J]. 群众, 1940, 4(2/3): 46-52.
[11]
M. 巴甫洛夫. 论列宁的《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上)——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之二十四[J]. 戈宝权, 译. 群众, 1940, 4(12): 344-348.
[12]
F. 耿金娜. 关于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和他们如何反对社会民主派》一书——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之十六[J]. 博古, 译. 群众, 1940, 4(2/3): 73-80.
[13]
列宁. 学生运动与目前政治形势[J]. 徐冰, 译. 群众, 1940, 4(13): 351-352, 364.
[14]
赵曜, 王伟光, 鲁从明, 等.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222.
[15]
顾伯荇. 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J]. 群众, 1940, 4(2/3): 56-59.
[16]
列宁逝世十六周年纪念——论列宁与帝国主义战争[J]. 群众, 1940, 4(2/3): 36-38.
[17]
I. 明支. 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下)——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之十二[J]. 戈宝权, 译. 群众, 1939, 3(20): 688-691.
[18]
I. 巴康诺夫. 论布尔塞维克党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战争中的策略(下)——联共(布)党史研究资料之十五[J]. 戈宝权, 译. 群众, 1940, 4(1): 32-34.
[19]
A. 孟德尔逊. 列宁——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者[J]. 焦敏之, 译. 群众, 1941, 6(3/4): 480-487.
[20]
本刊出版二周年[J]. 群众, 1939, 3(24): 781.
[21]
郭呈才. 《群众》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 71-78.
[22]
汉夫.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霍柏森[J]. 群众, 1940, 5(2): 35-37.
[23]
克鲁普斯卡娅. 如何研究列宁主义[J]. 群众, 1944, 9(2): 86-90.
[24]
列宁选集[J]. 群众, 1939, 2(24/25): 220.
[25]
什么是列宁主义[J]. 群众, 1939, 2(24/25): 211.
[26]
列宁选集第八卷——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J]. 群众, 1939, 3(5): 388.
[27]
凯丰.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J]. 群众, 1939, 2(16): 77-80.
[28]
A·谢斯他科夫. 沙皇俄罗斯的资本主义之发展——《苏联史简明教程》第九章[J]. 戈宝权, 译. 群众, 1939, 3(18/19): 672-675.
[29]
纪念列宁诞辰七十周年[J]. 群众, 1940, 4(11): 286-287, 291-292.
[30]
张民安. 列宁主义的特点[J]. 群众, 1943, 8(1/2): 46.
[31]
社会主义革命廿二周年底新胜利[J]. 群众, 1939, 3(20): 677-678.
[32]
梓年. 苏维埃国家粉碎武装干涉的经验教训[J]. 群众, 1939, 3(20): 679-680.
[33]
许涤新. 二十余年来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底对照[J]. 群众, 1939, 3(20): 681-685.
[34]
朱世纶. 真正解放了的苏联各民族[J]. 群众, 1939, 3(20): 686-687.
[35]
汉夫. 斯大林的和平外交政策[J]. 群众, 1940, 5(11): 266-270.
[36]
人类的希望在辉煌着——纪念苏联十月革命二十六周年[J]. 群众, 1943, 8(19): 591.
[37]
芦蕻. 人·革命家·领袖——纪念列宁逝世二十周年[J]. 群众, 1944, 9(2): 86-91.
[38]
列宁的旗帜, 是胜利的旗帜——纪念列宁逝世二十周年[J]. 群众, 1944, 9(2): 67.
[39]
扎斯拉夫斯基. 二十一年后——为纪念列宁逝世二十一周年而作[J]. 群众, 1945, 10(2): 41-42.
[40]
西园. 伟大的纪念[J]. 群众, 1938, 1(6): 99.
[41]
十月革命与孙中山先生[J]. 群众, 1944, 9(21): 924-925, 942.
[42]
纪念孙中山先生[J]. 群众, 1938, 1(13): 215.
[43]
米丁. 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J]. 吴敏, 译. 群众, 1939, 2(22): 167-176.
[44]
克鲁普斯卡娅. 列宁在宣传工作中[J]. 群众, 1944, 9(2): 79-85.
[4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64.
[46]
中共中央宣传部重印《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J]. 群众(香港版), 1948, 2(23):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