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Vol. 22 Issue (3): 107-114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3.011
0

引用本文 

洪涛, 张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3): 107-114.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3.011.
HONG Tao, ZHANG M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variance"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22(3): 107-114.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20.03.011. #esle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实践与创新研究”(14BKS108)

作者简介

洪涛(1974-)男,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张敏(1996-)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9-1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
洪涛, 张敏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随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掌握好思想政治课“变”与“不变”的关系,在坚定指导思想、原则要求、根本任务和理想信念不变的前提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地适应瞬息万变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载体,合理地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全方面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为准则,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    
The "Development" and "Invariance"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ONG Tao, ZHANG Min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500, Gansu,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ing times and different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invariance" for the teachers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one thing, the teachers must adhere to the unchanged guiding ideology, principle requir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s and ideals and beliefs. For another thing, they also should change due to specific things, time and circumstances. Furthermore, the teachers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carriers constantly, adjust and upd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reasonably, and improve their own teaching quality in all aspec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who to cultivate people for"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th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oreover, the teachers should practic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with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一定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而用本阶级的思想去影响社会成员的工具和手段[2]4。马克思、恩格斯为团结世界上备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开创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先河,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个概念,并以“两个决裂”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3]293。列宁则将这一理论由理想变为现实,在《怎么办》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灌输”思想,主张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这一概念[4]247。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将其中国化,根据国内具体实际,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体系,并日益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广受关注。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广大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借着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东风,近年来学者们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国内的学者们从高校思政课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道路的变革以及教师素养的提升等多方面进行了多种思路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内容展开,并紧密地结合自身教学与研究经验,论述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新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更多有利的变化,我们也更应坚守思政课的“初心”不变,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继续沿用好办法,不断改进老办法,努力探索新办法,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新时代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引导其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高校思政课要把握四个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状态之中,都存在着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绝对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可以看作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集合体。这一观点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待不断发生变化的事物,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5]195 经过40年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已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面临着时代的大变革和大发展,面对着与网络共同成长的“00后”新生一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在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载体、鲜活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队伍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在“变”化中谋求新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新的成效[6]

(一) 顺势而为:思政课教学方法之变

思政课的方法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活动法则,它是教师对思政课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2]219-220。新时代为贯彻落实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思政课教师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提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灌输方法和教学语言的明显转变上。

其一,灌输方法科学化。灌输,引申到教育上来说,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输送某种思想或知识[7]483。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陶德麟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是精湛的科学理论,不经过灌输是不可能‘掌握群众’的”[8]。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教师的错误使用,使得社会上存在着污名化灌输论的现象。许多人认为灌输论是教条式的、强制性的、反人道的教育方式,给灌输论冠以负面的“帽子”,社会上不乏谈“灌”色变、唯恐避之不及的群体。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灌输也与时俱进,逐渐科学化,以更为柔性的方式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启发受教育者。在现实教学中,为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形式,勇于将课堂设在教室以外的地方,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深化理解。对于思想准备不足、理论水平不高的大学生而言,采用这种“和风细雨”的方式更易让人接受,“细水滴灌”的方式比“大水漫灌”效果更好,这正是科学灌输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教学语言趣味化。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思政课教师逐渐自觉改变授课时的语言风格,运用了许多网络热词,使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 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能够符合大学生的口味。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讲好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消除学生心中对思政课的偏见以及拉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思政课的“上座率”和“抬头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工作方面的理念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同样的启发:如今的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很快, 如果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和见识程度跟不上广大青年, “说科技说不上, 说文艺说不通, 说工作说不来, 说生活说不对路”[9]83, 总是用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同他们交流,这就失去了共同语言、没有了共同爱好, 就很容易导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新时代的环境要求,多以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来开展工作,合理地使用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让课堂“活”起来,在学生心里“火”起来,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二) 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学载体之变

思政课总是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的,载体也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媒体融合壮大主流媒体的阵地,使主流媒体具有更加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媒体融合与高校思政课紧密联系,可以有效地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新时代,科学把握思政课载体的变化,依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选择合适有效的载体,对于思政课的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在各方面的应用,他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0]新媒体平台依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高校思政课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树立起“互联网+”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将思政课的传统优势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融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协助学校打造微课平台及翻转课堂,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网上网下联通并举[11]。新时代,教育者因势利导,利用新的教育载体进行媒体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紧迫课题。

现今,新媒体技术已相当普及,作为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需要学生和教师从头学起。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载体,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新技术和理论内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精尖中心自成立以来便探索各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将VR技术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借助视听设备,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身临其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近乎真实的感觉。当前的高校教学依然存在老师笼统讲、学生泛泛听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不能抓住青年学生的眼球。VR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拥有了在虚拟空间内的自主性,更容易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辈在动荡年间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了解历史的强烈愿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效果。高精尖中心技术团队研发了一份基于VR技术的“辉煌七十载,共筑中国梦”精品课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12]。该课件通过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再现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沉浸式体验打造新时代的思政课堂,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将VR技术应用于教材也指日可待,学生手中的书本再也不枯燥无味,而是能将图片、视频栩栩如生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成为“活”的教材,有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三) 与时俱进:思政课时代内容之变

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形式、载体方面的创新,更需要内容方面的深化和学理支撑。思政课教学内容极为丰富,且在不断更新。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也因为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丰富性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富性,这无疑增加了教育和学习的难度。目前高校的思政课虽然只有五门,但依然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包括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此外,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因此思政课的教材也需要及时修订和补充,运用最新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13]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这一重要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学习的新内容,有助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样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根本指导思想。201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已经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增添,这一举措有助于高校学生用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其次,要坚持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14]。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首当其冲的是要研究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只有将基础知识内化于心,才能深刻领会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和教育目的,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使得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在思政课所学内容受用终身。以往的思政课曾出现太过注重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理性的现象,一味地将党的理论和实践照本宣科地灌输给高校学生,不去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容,缺失了理论支撑,结果只能马马虎虎完成课时任务,并不能吸引学生。只有时刻提升自己,将自己真正研究过并深有体会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深刻影响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师,学生也才会打心底喜欢思政课。

(四) 时代之需: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之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流砥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这样讲到,明确指出了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要求[14];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的“三巡六创优”中也强调了“师资创优”的重要性,这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遵循[16]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教学理念,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师者,人之模范也。”[17]52广大的思政课教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道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担。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对其的首要要求。思政课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承担起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定位,在是非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面对社会舆论中的错误思潮要勇于发声,积极应对,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学生扫除疑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8]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做好学生的启迪者。思政课是一门教授理论的课程,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新的思想内容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时时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避免出现教师讲授老旧知识,学生乏味无聊、提不起兴趣的课堂现象。如今的高校学生以思维活跃的“00后”为主体,一味地以说教的腔调照念书本内容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保证自己的学术研究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紧密围绕重要的理论前沿问题和学科热点问题,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深入研究,有能力推出质量高、影响大的教学研究成果[19]。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先进的理论储备做好学生求是路上知行合一的启迪者。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端正个人品格,做好学生的领航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道出了他对教师的期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要端正人格,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个别思政课教师,课堂上一本正经,课下在虚拟网络中披上“马甲”就胡说八道,失去了应有的端正人格。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学记》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即“亲其师,信其道”[20]146,意思是学生只有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毫无疑问,这也是建立在教师具有端正品格的基础之上的。思政课教师的品格,必须是其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不仅如此,还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信仰、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教学行为,理直气壮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这才是思政课教师所应具备的品格基础。

三、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四个不变

“变”是高校思政课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特点,而“不变”是对思政课的基础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坚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的保持,“变”只是扩展了思政课的渠道,并不会改变其本质。新时代,教师应把握好时代机遇,在“变”与“不变”中掌握教学主导权,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功底上好思政课,坚持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根本任务和理想信念恒久不变。

(一) 根本保证:思政课指导思想不变

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无论发展到什么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的根本指导地位都不能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0]中国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马克思主义,相反,更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分析和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首先,新时代思政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此,要抓紧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利用新环境中的新技术、新载体、新方法,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和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政课在新时代的不断进步。

其次,新时代思政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实践能够深化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结合和运用,并使其反过来深化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21]同样的,它也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提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行动纲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全部活动。与此同时, 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才能始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22]

(二) 历久弥新:思政课原则要求不变

思政课的原则是指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客观规律,在总结其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的一系列活动准则,主要包括方向原则、求实原则等[2]152

首先,要坚持思政课的方向原则不变,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变。思政课应始终保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一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某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渗透的力度。必须利用好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不遗余力地分析新情况,预测即将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纠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不动摇[23]

其次,要坚持思政课的渗透原则不变,也就是坚持将思政课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工作中,促进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和开展。进入新时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应该坚持渗透原则,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渗透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提高他们对这些理论的认同度[24]。这对于开展思政课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全方面调动师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条件下,渗透原则将更加“隐形”地出现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网络中,从而对他们产生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力地保证思政课落到实处。

(三) 立德树人:思政课根本任务不变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总体来说,是指思政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也是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进行的工作[2]84-8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彰显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立德”的目的是“树人”,这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变,并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得以加强,时代变化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带来了更多机遇。

首先,思政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已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能够对国情、世情有更深刻地理解,思政课教学中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解,使其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有信心主动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其次,思政课同样着力于提高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新时代要求大学生拥有对祖国未来大业的责任感,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提到媒体融合的重要性,新时代的思政课拥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教育载体教师通过新媒体技术,以更多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使其全程自觉自愿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能为时代服务的思政课程,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输入可靠人才。

(四) 凝心聚力:思政课理想信念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5]不仅如此,理想信念同样是当代高校学生精神上的“钙”,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26]。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他们的理想信念关乎自己的未来,也紧系国家的未来。崇高的理想信念能鼓舞青年学生勇往直前,明确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如若没有具有理想信念的青年一代去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将难以实现。青年学生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才能勇往无前建设新时代,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理想信念教育是关系我国培养什么人才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一直以来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远大的理想信念,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的后备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斗争愈演愈烈,思政课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文化输出,利用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网络成为其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和工具,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此外,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有部分人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物质利益才是最实在的,而理想信念则被视为虚幻缥缈、不被需要的。学生群体思想不够成熟,政治立场不够坚定,他们频繁使用网络,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也容易受到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7]青年学生应该在人生观形成期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起对民族复兴大业的坚定信心。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对于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给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增强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做到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真正担负起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责任。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我们在过去一百年间艰苦奋斗,战胜千难万险,能够走到如今,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仍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引我们迈向未来、为共同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不竭动力。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对高校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高校思政课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28]。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9]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要求我们务必认清时代环境,准确把握时代变化,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其一,“不变”是“变”的基础和前提。所谓“不变”,就是要把握事物本质,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思政课的初心不变。高校思政课的初心,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不变”是坚守,只有始终坚持初心不变,高校思政课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因此,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思政课教师要在创新的同时稳固根基、守住根本,在“不变”中不断求“变”,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继续向前。

其二,“变”是“不变”的关键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35年之久,综观其发展历程,其方法、内容、载体及教师素养的每一次“变”都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又带着恒久不变的因素,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在于创新性的“变”,创新是思政课发展的需要,也是其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勇于“变”,在保证思政课党性、原则等根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成果,勇于创新、敢于出新,用不断变化的内容推进思政课的实践,实现新时代精神与高校思政课高度融合,从而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有序发展。

其三,“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之中。正确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对于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机遇,使其更好地为思政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不能因为强调“不变”,而忽视和轻视“变”的因子,也不能因为追求“变”,就否定和遗忘“不变”的要素。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历程,其各种“变”都是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次的“变”都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思政课日益丰富。因此,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受众实际,或借助必要技术手段,或采取必要形式方法,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将“变”与“不变”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教学实践中,在坚持“不变”、用好现有条件的同时,主动破除一切旧的束缚,积极利用新的资源,塑造思政课教学的新未来[3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01).
[2]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3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
桓宽.盐铁论[M].陈桐生, 译.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6]
徐蓉.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J]. 红旗文稿, 2019(8): 17-1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8]
于涓, 佘双好. 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武汉大学教授陶德麟[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4): 13-22, 72.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0]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11]
燕连福, 温海霞.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关键在教师[J]. 红旗文稿, 2019(10): 21-23.
[12]
任敏.思政课也能"高精尖"[N].北京日报, 2019-05-05(02).
[13]
刘建军. 怎样才能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 求是, 2019(8): 60-65.
[14]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01).
[15]
[16]
陈宝生.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 人民日报, 2019.
[17]
扬雄. 法言[M]. .
[18]
孙兰英. 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指南[J]. 红旗文稿, 2019(8): 14-16.
[19]
杨明.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作用[J]. 红旗文稿, 2019(7): 9-10.
[20]
戴圣.礼记[M].刘小沙, 译.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21]
习近平.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 2018-04-25(01).
[22]
梁静.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0): 28-30.
[23]
张崔英, 谢守成.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 190-198.
[24]
刘宇, 张红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7): 153-156.
[25]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 2012-11-19(01).
[26]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EB/OL].(2010-11-27)[2020-03-0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27/20/2858928_72963263.shtm.
[27]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5-01(02).
[28]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08-23(01).
[29]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2020-03-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4]
沈壮海, 董祥宾.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5):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