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了互联网发展形态的日新月异,自媒体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社会舆论聚集的重要平台,不同话语体系通过自媒体进行交织碰撞,形成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网络生态环境。从小受到网络耳濡目染的当代大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自媒体裂变式的传播形态不仅为其带来快速获取信息的便利,也极易让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他们被网络舆论主导,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自媒体语境下如何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和形成规律,以深入探索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等都有着深远意义。
一、自媒体的内涵与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网民总人数的98.2%[1]。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融合发展,人们对信息获取与诉求表达有着愈来愈强烈的需求,自媒体逐渐成为时下备受追捧的网络新媒体。自媒体是人们基于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平台用以发布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载体,也是彼此联系与沟通的个性化渠道。调查显示,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2];我国近99%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各种类型的自媒体,使用两个及以上自媒体的大学生人数占92%[3]。从自媒体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目前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包括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4]。
与传统媒体及其他网络媒体相比,自媒体伴随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与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产生,在操作形式、信息发布、传播空间及内容选择上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操作工具数字化。自媒体依附于数字科技,数字化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自媒体的其他特点都是基于这一特征的演变发展[5]。借助数字科技,人们可通过自媒体与全球知识体系紧密相联,成为信息的获取、制造与发布者。二是信息发布即时性。互联网技术至今发展了20多年,历经Web1.0、Web2.0两个阶段后已进入第三个发展热潮——即时网络阶段,自媒体是体现即时性的互联网典型应用[6]。即时性有效满足了人们临时或突发的信息分享需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使信息发布成为生活常态而非专业策划。三是内容选择自主性。自媒体参与者是以个人身份而非组织身份参与信息的制造及传播,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信息生产与消费合一者[7]。因此,在自媒体信息发布的内容选择上,人们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制造和分享具有鲜明个性的信息。四是传播形态私人化。“私人化”与“公众化”相对立,强调“我”的存在与“小我”叙事,关注个体当下生存[8]。人们通过自媒体发布的多是与个人角色、行为及感受等相关的内容,彼此互为信息生产与消费者,由此体现出浓厚的私人化色彩。
二、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外显或内隐的看法,能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及结果产生影响[9]395。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其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缺乏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大学生较容易在复杂多元的环境中产生价值观的异变。网络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10],自媒体因其自主性、私人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极高热度,甚至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获取与社交手段。然而,面对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及庞杂性,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在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主要呈现出以下变化特点。
1. 价值取向多元发展在自媒体日趋发达的即时网络时代,信息获取“门槛”逐渐降低,大学生通过计算机或移动互联网终端等便可与全球知识体系接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之相对应的是多元文化的并存与激荡,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现代化建设中新旧文化的融合、市场化过程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等[11]。文化是孕育价值观的土壤,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发展形态也不一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等都面临更多的选择,具有更广阔的伸展空间,其价值取向也随之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正值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和精力旺盛的成长阶段,渴望接触新鲜事物;又因年龄与阅历的关系,一些大学生缺乏辨真去伪、去粗存精的知识及能力。自媒体为他们接触多元文化提供了便利的即时网络平台,在这种“去中心化”的多元文化渲染下,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朝着多元化甚至“反主流化”方向构建[12]。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一方面在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弘扬的爱国主义,另一方面也接触了西方文化背后的霸权主义;在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则容易在现代文化的不良风气中产生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市场化过程中,同时体验着大众文化带来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多种“亚健康”价值观念;在世俗化进程中,可能被网络低俗文化中的恶搞、调侃等低级趣味内容蒙蔽双眼和误导方向。
2. 价值追求富有个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水平快速提升、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价值观起着重要引导作用。长期以来教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上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中社会本位认为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个人本位则认为教育应以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以上两种本位观点分别构成教育价值基本取向的两面,二者既未走向彻底的对立,也未达到真正的融合,而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倚重[13]。就我国教育工作发展进程来看,社会本位思想长久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才个性化的挖掘与培养,个体本位的功能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凸显[14]。在个体本位思想影响下,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个人兴趣、才能等需求得到了充分地满足,尤其自媒体给大学生带来广阔的信息获取私人化平台,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5]。在这种给予个体充分生长及发展条件的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追求也极富个性化,体现年轻人认识自我、追求自由的心理特性,甚至与老一辈人出现代际差异。大学生的权威崇拜由单一的“长辈权威”转向多元的“网络权威”[16],价值追求富有个性化。
3. 价值评价趋于利己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市场化经济体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利己主义思想也悄然滋长。所谓利己主义,是指把对个人利益的维护与实现作为自身思维及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源于私有制社会[17]。社会对利己主义的评判有褒有贬,但对于被寄予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厚望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着高等教育,且价值观正处在塑造期,稍不注意就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事实上,在自媒体时代,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已出现利己的倾向,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标准以及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以能否获得个人利益为主[18],集体利益与责任意识淡薄。例如,在是否参与公益活动的选择方面,与奉献爱心、锻炼能力、获得友情等相比,评比先进、服务证明、综合测评加分等激励措施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又如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社会热点问题漠不关心,或者表现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淡漠态度。这些大学生利己观念产生的原因,与当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市场经济下一些社会评价体系充斥着急功近利的物欲气息,通常以在物质、权利层面取得的成绩为获得成功的评价标准,忽略信仰、理想、道德等人文精神对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性。自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递迅速且不易被控制,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趋于利己。
4. 价值保持变数较大价值观的形成与生理、心理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的作用息息相关,其中包括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价值观也是社会化的产物[19]。随着人的阅历增多、年龄增长,其价值观也将日趋稳定。而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正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表现出多变性和短暂性。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来自个体素质的制约,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成长、成熟过程,来自家庭、学习、生活及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将产生一定刺激信号,对他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其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他们先前价值观的保持。另一方面是来自环境变迁的制约,面对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自媒体平台上信息流动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渠道无法比拟的,大学生对新知识、新观念等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往往跟随着社会潮流的变迁而左右摇摆,通过不断与新环境发生摩擦、适应等相互作用,其价值观也相继发生变化,因而较难保持稳定的价值观。例如,大学生是使用网络语言较为频繁的群体,网络语言本是互联网技术革新下从网络产生并应用于网络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与技术烙印,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与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网络语言的更新而变化。总的来说,受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变数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三、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列宁提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20]161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规律[21]。这是大学生价值观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自媒体是时代快速发展的技术产物,其天然的传播优势为人们接触外在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大学生瞭望世界和发现自我的主要载体,而自媒体背后蕴含的信息、思潮、舆论及规范等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
1. 形塑方向:以公共信息为主导在自媒体语境下,公共信息制造和流动速度不断提升,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也不断接受着外部信息的冲击。对于信息识别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且充满自信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相信自身的思维决策,公共信息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较弱;反之,对于那些信息判断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思考意识且阅历不足的人来说,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公共信息的影响,成为这些信息的簇拥者。大学生群体便属于后者,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未经世事的青年,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应试教育保留了“师长传授生徒”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培养受到影响[22]。此外,由校门走向校门所导致的社会阅历不足是大学生无可避免的硬伤,且心理、生理上的不成熟使得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更习惯于从外界获得信息,参照甚至信任这些信息并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在自媒体语境下,网络的开放性与普及性使得大学生对公共信息的接触已变成生活的常态,由于制造和传播公共信息的门槛极低,人人都有传播信息的权力及将信息兑现的能力[23]163,大学生不可避免也成为公共信息制造者与接受者的一份子。在这样庞大的信息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方向表现为以公共信息为主导,公共信息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此同时,公共信息的流动性和更迭性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价值观。
2. 形塑方式:以群体沟通为助力群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意见或信息的过程[24]184。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予公众更广阔的思想、态度和信息交流空间,自媒体的应用更是让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即时化、社群化。通过自媒体平台讨论或评价社会事件、热点问题等话题而形成网络群体不断涌现,这些人群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意见或信息的交流,产生自媒体语境下的群体沟通。此外,自媒体为人们进行自我表露提供了更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平台,自我表露有助于个体在与他人交流中引出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25]。大学生群体成长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是自媒体的主要体验者,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露欲望,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网络媒体得以表达,是网络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表达个人思想或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接受和了解其他人的思想、态度,这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方式表现为以群体沟通为助力,借助自媒体在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中,逐渐产生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并对自身不断形成新的深入地认识,由此形成相对独特的价值观。
3. 形塑内容:以网络舆论为参照舆论实际上是指公众的意见,即公众对所身处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活动进行的评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往形式,涉及思想、心理、社会关系等因素[26]。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民数量的增长,网络日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看法、交流意见的便捷平台,互联网技术为网络舆论的制造与扩散提供了极大便利,自媒体更是成为公众发展网络舆论圈的主要阵地,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舆论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其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社会舆论格局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27]。大学生群体从小接触网络媒体,深受网络舆论的耳濡目染,有着自由表达情绪情感的诉求,是网络舆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舆论力量形成的推动者。例如,2018年10月被爆料的“某高校辅导员‘贪污’奖学金和班费”事件,便是由事发高校已毕业学生的微博爆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发各大高校学子们在网络上的热评浪潮。在网络舆论快速传播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囿于认知和阅历的不足,也可能难以鉴别信息在传递中出现的扭曲和不定部分,更甚者把网络舆论等同于社会主流舆论,并成为舆论制造的一分子,由此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4. 形塑效果:以社会规范为遵循所谓社会规范,是指内生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常态,不引起行为,而是引导行为[28]。社会的存续总是伴随规范的发展,这是人们达成的共识。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基于互联网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看似没有边界,借助自媒体平台公众意见表达貌似随心所欲,但社会规范依旧通过有形或无形、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给予人们恰当地约束。从心理学角度,人一般都有一种趋同心态,愿与多数人观点协调一致[29]385。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趋同心态促使群体的价值观念朝着某个方向集聚,甚至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压力,使得个体不得不保持与群体相一致的心理、态度,由此形成网络行为规范。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从众的行为对于推动着时代与社会的前进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心智尚在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加容易服从群体形成的压力,遵从群体制定的规范,就其价值观形塑的最终效果而言,社会规范将成为基本遵循。然而,自媒体背景下,网民群体鱼龙混杂,表现出的网络素养层次不齐,网民们接收信息的不对称性与天然的猎奇心理,容易形成网络时代的不良跟风现象,这对习惯以群体规范为遵循的大学生网民而言,其思想难免会受到片面地引导和负面的影响,不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健康养成。
四、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是在自媒体技术发展中成长的一代,是网络言论的主要影响群体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0]。因此,如何有效避免或减少自媒体对其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着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基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与形成规律,本文将从社会、政府、高校与大学生个体等四个方面提出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1. 以主流道德文化塑造网络舆论领袖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新形势、新任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而多元文化的并存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警惕多元文化下网络舆论的走偏,避免负面舆论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形成不良影响,社会应大力弘扬和倡导主流道德文化,并借助自媒体的力量塑造基于主流道德文化的舆论领袖,传播网络正能量。所谓道德文化是指人创造的道德规范及其他相关产物,属于非正式的社会规则[31]。道德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在社会群体间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及是非判断,由此产生一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不可避免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并存与激荡,在这种形势下,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步伐,应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主流道德文化。在自媒体语境下,社会力量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主流道德文化的宣扬教育,以此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包括着力塑造积极、正面的网络舆论领袖,培育一批具有正确、主流价值观的“红色大V”,在舆论战场上把握主动权,引导积极、正向的舆论潮流。
2. 加强政府对网络文明建设的监管约束大学生受内部素质与外部环境双重制约,其价值观保持的稳定性较差,容易相信和服从网络跟风带来的群体规范,因此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明之风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文明是指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合作性、交互性及共意性等特征[32]。我国在2000年便启动了网络文明工程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网络文明建设对净化网络环境、营造优良社会风气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网络文明建设也非一蹴而就之事,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政府对网络文明建设的监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有效规避网络监管漏洞、严厉打击网络不正之风,成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政府应从法治与德育两方面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监管约束:继续健全完善网络监管体制,除了构建网络安全与舆情信息监控体系,更要重视在制度层面出台网络相关管理规定与处罚条例,提高网络言论失范的成本,在自媒体建设中发挥实际监管作用。同时,积极探索网络德育新形式,通过大力倡导文明上网等形成网络自律规范,增强大众媒介素养,进而实现网民对网络文明的自觉遵守。
3. 探索有效的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阵地,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结合经济社会新常态探索有效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是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具体而言,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是以学生为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并对师生思想行为起着重要浸润作用的一种无形规范[33],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社交,优秀的校园文化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目前少数高校存在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诟病,要破除这一弊端,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利器”,则需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需求进行调研,并基于此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教育内涵的文化建设活动。二是树立并广泛宣传优秀典范,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人际生态的力量不可小觑,尤其当前大学生个性化色彩浓厚,单纯凭借自上而下的说教难以动摇他们的思想观念,可采取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优秀典范的做法,对优秀典范的遴选标准应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大到卓越成就,小到和谐人际,并利用班级、宿舍及社团等多方阵地广泛宣传,用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三是充分运用自媒体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4]。高校应顺时而动,致力探索更多将自媒体技术与价值观教育内容相互融入的方式方法,在做好传统线下教育的同时,利用自媒体传播碎片化、图文音频视频并茂等特性,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和话语权,打造出符合大学生兴趣点的网络思政教育盛宴。
4. 提升大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自媒体为网络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一扇自由的大门,人们在接受各类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网络交往“圈层化”的考验。当代大学生从小接触网络,追求个性的他们习惯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情绪、想法,也在网络中不断接触他人的思想、态度,网络中的群体沟通模式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大学生拓宽信息接触面,但大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社会阅历、问题分析及信息辨别能力相对有限,自媒体引发的“圈层”现象可能让大学生身心分离[35],他们很容易陷入网络言论陷阱,作出非理性的决策。要避免或减少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目标[36]。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可从两方面加强自身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生应以经典类书籍为主,广泛涉猎前人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加强个人的知识储备并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便在面对纷繁庞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快速甄别优劣、虚假信息,不轻易被信息“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要基于自我的正确认知发展多种兴趣。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信息化时代,面临较多的选择和机遇,稍不留神就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此,他们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身的个性与气质、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等,并基于此发展个人的兴趣,在兴趣中不断磨砺和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
[1]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2018-10-30].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
[2] | 曾江华, 赖扬华.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基于广州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117–122. |
[3] | 李琳娟. 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 传媒, 2018(8): 86–88. |
[4] | 袁碌瑾, 周静.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与践行研究[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5(2): 74–76. DOI: 10.3969/j.issn.1674-8689.2015.02.020 |
[5] | 钟晓军. 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探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95–97. DOI: 10.3969/j.issn.1674-344X.2015.10.025 |
[6] | 方兴东, 石现升, 张笑容, 等.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 现代传播, 2013(6): 122–127. DOI: 10.3969/j.issn.1007-8770.2013.06.027 |
[7] | 申金霞.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 今传媒, 2012(9): 94–96. |
[8] | 杨桃莲. 私人领域的凸现与当今媒介文化的"私人化"[J]. 国际新闻界, 2009(10): 50–53. |
[9] | PARSONS T, SHILS 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
[10] | 王欢, 祝阳. 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 2014(4): 44–49. DOI: 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09 |
[11] | 张艳新. 多元文化激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影响及对策[J]. 理论导刊, 2013(12): 73–76. DOI: 10.3969/j.issn.1002-7408.2013.12.022 |
[12] | 刘清生. 自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理性审视[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 155–160. DOI: 10.3969/j.issn.1673-2359.2018.04.025 |
[13] | 潘向明, 吕显智. 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J]. 学术探索, 2011(4): 136–140. DOI: 10.3969/j.issn.1006-723X.2011.04.025 |
[14] | 胡烨丹. 论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融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7): 15–17. DOI: 10.3969/j.issn.1007-5968.2014.07.006 |
[15] | 王静萍, 覃吉春.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J]. 人民论坛, 2016(25): 204–205.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16.25.093 |
[16] | 张缅. "第五媒介"与"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建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2): 119–121.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15.12.036 |
[17] | 孟庆新. 浅析利己主义在中国的现状[J].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9): 160. |
[18] | 王欢, 祝阳, 刘颖. 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J]. 现代情报, 2014(5): 24–28. DOI: 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05 |
[19] | 张进辅. 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82–87. |
[20] | 列宁. 列宁全集:第3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 |
[21] | 崔家新, 张元.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政策的应对策略——基于大学生价值观嬗变轨迹的历史考察[J]. 教育学术月刊, 2018(12): 22–29. |
[22] | 郭法奇. 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基于《教育规划纲要》及教育历史的实证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11): 5–9. |
[23] | 周蔚华, 徐发波. 网络舆情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24] | 陆国海. 组织行为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
[25] | 郭思含. 交往理论视阈下的潜课程与自我表露[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8(6): 36–41. |
[26] | 陈力丹. 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J]. 新闻大学, 2012(5): 6–11. DOI: 10.3969/j.issn.1006-1460.2012.05.003 |
[27] | 柳卫民. 网络舆论特征新解及发展趋势剖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 2015(2): 95–98. DOI: 10.3969/j.issn.1671-0681.2015.02.018 |
[28] | 梁光勇. 社会规范的形成与运作——以合作为视角[J]. 学术探索, 2012(2): 42–44. DOI: 10.3969/j.issn.1006-723X.2012.02.012 |
[29] | 袁贵仁. 价值学引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
[30] |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18-10-3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5/05/content_32283223_2.htm. |
[31] | 韩东屏. 论道德文化的社会治理作用——从道德与制度的比较推论[J]. 河北学刊, 2011(5): 7–12. DOI: 10.3969/j.issn.1003-7071.2011.05.002 |
[32] | 张瑜, 闫聚群. "网络文明"的概念辨析[J]. 青海社会科学, 2014(6): 154–159. DOI: 10.3969/j.issn.1001-2338.2014.06.023 |
[33] | 杜坤林. 羊群效应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8): 85–87. DOI: 10.3969/j.issn.1003-2614.2004.08.034 |
[34] | 杨璐遥.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7-10-22)[2018-10-30].http://www.sizhengwang.cn/zt/7102/xjpzsjlsxzzgz/jhyw/2017/1022/92.shtml. |
[35] | 王贺. 大学生网络交往"圈层化"的困境及对策[J]. 江苏高教, 2017(3): 94–97. |
[36] | 何俊, 胡凯. 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5): 146–147. DOI: 10.3969/j.issn.1671-0975.2015.05.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