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改革和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扩散和支撑保障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广东经济高速增长,多年来广东经济总量蝉联全国第一。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步增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由以投资拉动、资源消耗为主切换到以创新驱动为主,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战略;而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一环,这意味着广东科技创新将向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并成为引领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对广东提出“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同时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目标及“两个重要窗口”的论断对广东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事业,走好创新驱动之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将成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抓手,也将成为广东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方式。
广东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结合国际环境及自身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方面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科学技术博弈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国际新趋势,广东应对科技创新发展思路进行深刻反思,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特征及路径等进行梳理总结,探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影响,本文从本质上剖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1776年,亚当·斯密(Smith A.)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了最早阐述[1]56。随后,不少学者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不乏经典。例如:Solow在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时否定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根本性作用,提出科学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2]。李嘉图在提出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可能导致要素收益递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是不可缺少的”[3]89。库兹涅茨通过整合经济增长的时间数列,研究得出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4]154。Andreea通过对单一国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创新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强烈的正向促进效应的结论[5]。Mehmet在研究科技创新对土耳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发现科技投入的增加会带来积极的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内生变量[6]。国内学者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张来武[7]、张耿庆[8]、尹向飞[9]、芦苇[10]等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均指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论证。唐德祥等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但经济增长不是科技创新投入的格兰杰成因,并指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影响[11]。李琳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科技投入之间的相关性,指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强一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与支撑[12]。李源利用2004—2013年广东省及广东省各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考察自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广东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科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效率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并且创新效率是直接导致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1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纵深发展,许多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或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践。我国也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于创新驱动的内涵,洪银兴认为,创新驱动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关乎发展全局的核心,创新驱动的实质是科技创新[14]。刘刚则将创新驱动对应创新型创业活动,他认为创新驱动主要依赖知识创造,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是创新驱动的主要表现[15]。刘志彪认为:“创新驱动实际上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从主要依靠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转向主要依靠自主设计、研发和发明,以及知识的生产和创造。”[16]一些国内学者也对创新驱动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探索。例如,胡婷婷、文道贵指出:“创新驱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大增加,即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17]
综上,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方式,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但是,学术界对科技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模式,即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少之又少。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创新驱动战略也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梳理40年来广东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探究科技创新如何影响广东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如何推动广东经济增长模式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改革开放40年广东科技创新的特征及路径改革开放40年来,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广东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不断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思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从整体上看,广东科技创新表现出从引进技术到模仿创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和从自主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阶段,科技创新也表现出不同的路径选择,持续推动着广东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 从引进技术向模仿创新转变(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技术落后,人才缺乏。197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仅18万人,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开,广东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并进行积极探索。1983年,广东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六五”期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之上,全省要积极探索出新的技术引进道路,更好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要采用和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重点发展轻纺工业。1984年,广东省科委组织开展重大课题“新技术革命与广东对策研究”,课题组提出应实施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引进管理、引进人才的引进战略,积极采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技术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这些科技发展思路得到广东省政府的肯定并批准付诸实施[18]73。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10年间广东投入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极大地改善了广东的科技发展条件,提升了广东的技术水平,并促进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改变了广东科技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1988年,广东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广东科技事业的发展要以引进技术为主,同时要注重自主研发,做好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继续推进广东的科技创新发展。
这一阶段广东科技创新的特点主要以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为主。同时广东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通过“三来一补”的形式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的科技创新事业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从引进技术向模仿创新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该时期广东科技事业的进步。
(二) 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发展迅速,许多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水平仍处于全国的中下游。为扭转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局势,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当时国内外发展的趋势和广东科技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科技创新政策,并提出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好消化吸收创新工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等工作要求。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广东省科委编写了《广东赶“亚洲四小龙”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提出要坚持以创新为导向实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并举,发展实用技术与开发高新技术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渗透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向内向外辐射能力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科技发展战略①。1995年颁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科技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较密集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业迅速崛起,成为广东发展势头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至此,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在广东省各级领导间达成共识,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大大提高,科技创新开始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广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① 蔡齐祥,等.广东赶亚洲“四小龙”科技发展研究报告集[R].广州: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
这一阶段,广东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知识经济逐渐兴起,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科技创新呈现出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特征。广东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得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广东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 从自主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21世纪初至今)经过20世纪末的实践和探索,广东科技创新事业取得良好成绩,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自主创新逐渐成为21世纪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5年9月,在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会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广东成为全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先行者。2008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广东省政府又印发了《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该文件提出要将广东建设成为创新环境优越、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健全、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众多、创新效益显著、自主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强大的创新型省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广东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提升。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201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并提出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广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2015年,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的重大战略任务。至此,广东科技创新由自主创新逐步升级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全面创新。
这一阶段,广东开始意识到加快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知识型经济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此,广东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在全国率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广东的科技创新也表现出从自主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的态势,开始全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广东的创新能力。
四、改革开放40年广东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尤其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素优势的丧失以及技术进步,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广东应对新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抓手,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朝着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一)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机理一个地区的科技原创力是其科技创新能力强有力的象征。强大的科技原创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或地区科技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推动其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40年,广东R & D投入、R & D强度、专利数量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不断攀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要素运行方式的优化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第一,科技进步将带来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并通过新旧产业更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产业结构的更新和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社会物质资源的合理分配,改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新兴技术的使用也有效地解决了产品附加值不高、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改造,推动广东逐渐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并向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迈进,经济增长方式也向着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第二,科技进步将推动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等不断完善,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新的生产工艺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并大大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技术流程和管理水平的完善可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投入质量,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提升生产要素的运行效率,以更少的要素投入创造更大的要素产出,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第三,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进步水平上,还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将大大提升,更多的创新成果应用于经济建设,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得到大幅提高,这将直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 科技创新影响下广东经济增长模式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按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按增长动力可以分为劳动力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按增长模式可分为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总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也不相同,增长模式也不同[19]。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模式总是从最初的要素驱动型增长向高级的技术进步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即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改革开放40年,在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的影响下,广东经济增长模式从整体上也呈现出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特征。具体而言,广东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处于经济增长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经济结构较单一,产业结构较低级,多为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技术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广东必须依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创新以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因此,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较粗放,经济增长具有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广东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广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国际资本,同时发展外向型高科技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广东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且主动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模式仍是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不过更多的以外来技术和外来资本等要素驱动为主,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特征。
21世纪初至今,广东经济增长处于转型阶段。这一时期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广东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外向型经济压力巨大。广东积极调整科技创新政策,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随着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新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如图 1所示,2000年到2016年,广东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均呈上升趋势,2012年R & D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6%。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使广东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产出的规模和水平也上了新的台阶。从2006—2016年广东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监测值评估来看(见图 2),广东综合科技进步水平10年来持续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大。然而,2016年广东对外技术依存度为41.36%,高于30%,未达到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为49.05%,低于70%,也未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投资率为38.61%,处于高位,投资驱动特征显著[20]107。从整体上看,广东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表现出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特征。
![]() |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网。 图 1 2000—2016年广东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情况 |
![]() |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网。 图 2 2006—2016年广东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监测情况 |
改革开放40年,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内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压力的上升,广东的优势条件逐步弱化,经济发展成本逐步上升。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方式低端等发展瓶颈使广东必须加紧发展科技事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广东如果要避免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再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而需依靠新的增长动力来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为未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广东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更加坚定了广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信心。因此,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逐步提高原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给率,以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形成新的“路径依赖”,逐渐成为广东加快完成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推动未来广东经济增长再创辉煌的必然选择[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新突破,专利量质齐升,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5.6万件,比2012年增长78%左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53件,比2012年增加了约8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 857家,比2012年增加近3倍,总量居全国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27.6%和49.3%,比2012年提高3.5个和1.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05%提高到2016年的57.22%①。广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效显著,创新发展指数从2012年的71.2%提高到2016年的88.4%,5年间提升了17.2个百分点,2016年更是比201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见图 3)。由此可以看出,创新驱动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驱动。
![]() |
注:数据来源于《广东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指标体系监测分析》(广东统计信息网,2017年9月28日)。 图 3 2012—2016年广东创新发展指数变动情况 |
① 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信息网。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向纵深发展,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都有突破性发展,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围绕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从实践来看,虽然广东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已经具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条件,但是广东创新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技术的对外依赖度高、自主技术水平低、科技投入方式单调、高技术产业产品层次低、政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大、知识产权重视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广东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因此,改变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推动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是广东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五、从经济增长模式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意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旨在通过创新使生产要素高度整合,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从而驱动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在创新驱动之下,新技术的应用及开发将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创新生产生活方式,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对广东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或者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将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将得到改善;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将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合力,带动全社会产出水平的提升。同时,创新驱动将会推动技术的进步,改造提升传统技术,挖掘新的增长动力,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推动体制优化、规模效应、组织管理改善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2.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广东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的重要保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科学技术的深层次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催生新的业态,一些落后的产能和生产技术逐渐被淘汰,广东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产业结构失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将随着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战略的实施得以改善,广东经济将保持高效增长。
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意味着多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技术创新可以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促使生产方式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同时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制度创新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创新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创新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以及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效率,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22]。同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助于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创新生产生活方式,有效改善广东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改变以往盲目扩张、片面追求GDP的现象,减少和克服经济快速增长的负效应,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启示综观广东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历程,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当前,广东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的重要时期,必须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来调整科技创新政策,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作用,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
(一) 结论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科技创新表现出从引进技术到模仿创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和从自主创新到全面创新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在引进技术向模仿创新转变阶段,广东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阶段,广东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自主创新向全面创新转变阶段,广东全面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其次,在经济增长模式方面,改革开放4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如“三高一低”、对外依存度过高等,但是整体上广东经济增长模式表现出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特征。未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广东必将沿着创新驱动的道路,继续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广东经济增长模式成功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再次,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方面,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运行方式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而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生积极效应,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改革开放40年,广东积极调整科技创新政策,R & D投入与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贡献率等保持上升态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广东开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创新驱动指数显著提高,创新驱动也逐渐成为引领广东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新动力。
(二) 启示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对于广东培育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结合国内外环境及广东发展实际,广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首先,创新科技投入方式,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虽然近年来,广东科技投入增幅较大,但是广东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处于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阶段。完成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必须依赖创新驱动,也必须有足够的投入来保障创新。因此,广东要转变科技投入思路,通过整合各类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完善扶持机制,加大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激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同时,加大金融对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的孵化环节的支持,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事业发展。
其次,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40年,广东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显著,重视引进和模仿导致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境外购买获得,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要重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类创新平台,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研发提供合作和交流的空间,为大量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援,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再次,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广东技术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广东技术产业化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创新驱动的实施不仅要重视技术的研发创新,还要注重高新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提升广东的技术产业化水平,推进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因此,广东要建立以“高技术、高生产率、高附加值、低碳环保”为特征的创新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建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产业主导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主导的转变。
最后,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广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也成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他国的重要原因。因此,广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对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产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状况制定政策法规,既要注重观念引导,又要加强对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执法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1] |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2. |
[2] | 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of Economics, 1956,70(1): 65–94. DOI: 10.2307/1884513 |
[3] |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
[4] | 库兹涅茨. 各国经济的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
[5] | PECE A M, SIMONA O E O, SALISTEANU 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CEE Countries[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26): 461–467. |
[6] | MEHMET A.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Turkey[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95): 776–782. |
[7] | 张来武.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中国软科学, 2011(12): 1–5.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1.12.001 |
[8] | 张耿庆. 我国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经济纵横, 2007(4): 49–51. |
[9] | 尹向飞, 段文斌. 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7(12): 24–36. |
[10] | 芦苇. 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J]. 经济问题, 2016(6): 19–24. |
[11] | 唐德祥, 孟卫东, 许雄奇. 科技创新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基于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的经验证据(1978-2005)[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9(4): 579–589. |
[12] | 李琳.科技投入、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
[13] | 李源. 广东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研究[J]. 南方经济, 2016(11): 125–132. DOI: 10.3969/j.issn.1000-6249.2016.11.008 |
[14] | 洪银兴. 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 经济学家, 2013(1): 5–11. |
[15] | 刘刚. 经济增长的新来源与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97–106. |
[16] | 刘志彪. 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 产业经济研究, 2011(4): 1–7. DOI: 10.3969/j.issn.1671-9301.2011.04.001 |
[17] | 胡婷婷, 文道贵. 发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比较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2): 1–4. DOI: 10.3969/j.issn.1004-115X.2013.02.001 |
[18] | 方旋.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广东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
[19] | 任保平. 以创新驱动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4): 45–49. |
[20] | 王珺. 广东"十三五"发展展望研究[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5. |
[21] | 王学力. 科技原创力与广东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J]. 经济纵横, 2007(12): 96–99. |
[22] | 白俊红, 王林东. 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J]. 科学学研究, 2016(34): 1725–1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