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2): 97-103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3
0

引用本文 

陶韶菁, 张婷婷.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2): 97-103.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3.
TAO Shao-jing, ZHANG Ting-ting.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Identify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 20(2): 97-103.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3.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2017GZYB64)

作者简介

陶韶菁(1972-), 女, 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高教管理;
张婷婷(1993-), 女, 硕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12-2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
陶韶菁 , 张婷婷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面对主旋律强劲和思想多元的新时代背景、主要矛盾变化和基本国情不变的新时代特征、实现伟大梦想和培育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要求,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深入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境遇,明晰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命。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加深认知认同;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升华情感认同;培养理性思维,增强理性认同;强化实践养成,落实行为认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路径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Identify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AO Shao-jing, ZHANG Ting-ti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I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s repor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which is a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ntering a new era, facing the new background of a strong theme and pluralistic thin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era in which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change and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remain unchanged, the requirements of a new era for realizing great dreams and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era, to realize the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e must deeply analyze the new era circumstanc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make clear the new mission of the new era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deepening cognitive identity, satisfy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sublimating emotional identity, cultivating rational thinking, strengthening rational identity, strengthening practice cultivation, carrying out behavior identity, the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be realized, which can make them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ause.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ntity path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是对价值的评判标准和依据。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杆,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命运、人民幸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进入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关键是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曼纽尔·卡斯特指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1]2认同使人们认可自身行为,赋予其象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173“知”是前提和基础,认同是连接知行的关键,增强认同,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阶段性分析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尽管能够从支配性的制度中产生,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建构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成为认同”[1]5。依据这一理论并根据个体价值接受规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

认知认同,是要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层次结构、内在关系、社会功能;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等。认知认同是其他三个环节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其他三个环节的顺利实现,又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增强认知认同。

情感认同,主要是大学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满足,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肯定、满意和喜爱的感受。情感认同是在认知认同基础上的升华,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一种正向的主观态度和心理感受。情感认同为理性认同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根基,为理性认同的顺利实现打造了感情基础;同时,理性认同也会促使情感认同的进一步升华,并共同服务于行为认同。

理性认同,主要是在审慎思考、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的理智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基于理性思考和判断,是比情感认同更高层级的阶段,其所能达到的培育和践行效果会更持久、更长远。理性认同是实现行为认同的关键阶段,理性认同的实现不但会保障行为认同的顺利实现,也会进一步促进情感认同的升温和认知认同的深化。

行为认同,是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在增强认知、获得感化、理智选择基础上的外在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为认同的实现又会反向促进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的增强,并使大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逐渐深化、层层递进,在实践中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认知认同是基础阶段,情感认同是升华阶段,理性认同是关键阶段,行为认同是归宿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一个以行为认同为目的的良性链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新时代境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接历史、立足现在、召唤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形成的,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转型,经济飞速发展,但文化影响力还不够,价值观发生重大变迁。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时代问题作出回应,符合人民期盼和社会发展趋势。五年来,社会各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主旋律更加强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获得普遍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价值呼唤。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韩庆祥认为“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就是“我国发展起来且使大国成为强国”[3]。李建军认为“新时代”是中国人民自觉自愿主动的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中国“强起来”的新征程[4]。李君如认为“新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后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5]。陈晋指出“新时代”是站在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其重要标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的目标[6]。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新时代”是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具有新时代背景、新时代特征和新时代要求的时代。新时代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征程路上的价值支撑,是民族复兴的价值呼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境遇,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保持其生命力。

(一) 主旋律强劲和思想多元的新时代背景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社会文明水平仍需提高,需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期,新的时代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出现新形式,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情况;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结构的转型、主体意识的增强,引发公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甚至道德失范;加之各种不确定性、破碎性、非正统性因素增多,给社会价值取向的整合带来挑战。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安东尼奥·葛兰西把包含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比作“社会水泥”,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新时代,面对主旋律强劲与思想多元之间矛盾交织、社会矛盾叠加与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的现实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另一方面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基因,有能力、有责任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整合社会意识,凝结价值共识。因此,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特别是认知认同和理性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价值,抵御西方“普世价值”,以社会价值观念复杂促使苏联解体为教训,坚定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在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交流借鉴中保持自身本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引导价值取向,指导行为实践,化解矛盾冲突,共建文明和谐。

(二) 主要矛盾变化和基本国情不变的新时代特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我国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迈进,需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在历史进程中,主要矛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们的“需求”范围更广,“质量”要求更高,指明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方向,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追求,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要矛盾相契合,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价值目标,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24个字本身就展现出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愿景。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进而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主要矛盾的转化,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新时代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仍然是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新时代。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所谓发展中国家,就是欠发达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处在“人对物的依赖”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转型阶段,仍然带有对“物本位”追求的实然性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从更深层次上剖析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决“人对物的依赖”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系列价值观迷失等现实问题,是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基本国情的长期存在,表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将引导我国向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迈进。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7]104应主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持久性和能动性,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促使我国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 实现伟大梦想和培育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不懈奋斗、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使其投身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最伟大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力保障。历史上大国的发展,都需要与之匹配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又与民族复兴交相辉映、相互实现。民族复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推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复兴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新时代,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个伟大梦想是“强国梦”,也是“文明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82伟大复兴的目标、民族共同体的事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追寻,会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一种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整合社会价值取向,提供精神指引、凝聚精神力量,促进伟大梦想的实现。时代新人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时代新人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实践,这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又是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民族复兴的实践和实现伟大梦想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首先,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而只有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才能铸就伟大梦想的实现。其次,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因此,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直接指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地规定了“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是具备“当代中国精神”, 核心内涵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9]。国家的辉煌前途和命运只有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既要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又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创造者。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响应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挑战,需要结合新时代境遇和大学生特点建构认同,可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加深认知认同;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升华情感认同;培养理性思维,增强理性认同;强化实践养成,落实行为认同。

(一) 强化教育引导,加深认知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责任重大,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时代新人。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强调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人的发展得以实现。大学生正处于塑造稳定价值观的关键期,主体性上升,自我意识增强,对权威和传统的认同降低,思想活跃,充满好奇,易受外界影响而动摇理想信念。大学生又是时代的前锋,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对象。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首要前提是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

高校应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树立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念。康德曾说“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10]177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且都指向人的道德修养。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起点是立德树人;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致力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其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460以教材和课堂为基本载体和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深层意蕴、逻辑结构和现实意义等内容,全面、立体、透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进头脑,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的深层认识。最后,采取科学的现代化教育方法。大学生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比较喜爱、接受度高,要利用这一特点,以技术创新教育方法,及时更新教育模式。金慧等提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年高等教育版)指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混合学习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学习模式,高校需要研究如何整合这些模式[11]。高校应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利用和整合这些学习模式,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强化教育引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齐,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带动整个社会的风尚,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为实现其他三个阶段的认同夯实理论根基。

(二) 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升华情感认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2]514。按需要的类型来划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满足需要是人的现实活动的动力和目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民由基本生活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由量的需要转向质的需要,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对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追求日益增长。大学生是更有精神追求的群体,他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加旺盛,对理想信念追求更加迫切,又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需要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研究表明人类需要的实现,会唤醒人们的正性情感[13]9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促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供给”大学生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充分发挥文化的滋养作用,通过显性校园文化、隐性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等丰富多样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氛围,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其次,以文“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为遵循的准则,增加情感投入,加强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切实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观念,使大学生得到实际的帮助,从内在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中的魅力,精神得到启迪,灵魂得到洗礼,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归属,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通过外在环境熏陶和内在情感启迪的双重路径,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形成双向互动,传承创新,砺志铸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从而使大学提升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其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肯定、满意和喜爱的感情,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升华情感认同,并为理性认同的实现奠定感情基础。

(三) 培养理性思维,增强理性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本身有其现实解释力。但大学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实践经验尚不足,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仍需提高。价值观需要人在内心深处不断选择、反思与再选择的基础上形成,是一个理性判断循环渐进的过程。理性思维能力的不足,不利于大学生对多元价值观进行甄别,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利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尤为重要。

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重点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自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理性选择。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认识。培养大学生整体性、系统性看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整个国内、国际的大环境中去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当前和未来,通过横向的多项比较、纵向的历史维度,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持久性和能动性,自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理性的价值评价和选择。其次,理性分析和辨别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认清各种社会思潮,揭露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真面目,剖析其本质,明确其危害,并进行反思和批判。提高对不良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最后,理性把握核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与主导地位,及其与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具有主导地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但只强调核心价值观会导致绝对主义,过于强调多元价值观会走向相对主义。当今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共识,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理性客观地评价多元价值观。总之,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性认知,对不良社会思潮进行理性分析,对多元价值观进行理性看待,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才能抵御不良思想渗透,化解各种矛盾,凝聚社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在促进认知认同深化和情感认同升温的同时,保障行为认同的顺利实现。

(四) 强化实践养成,落实行为认同

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为认同,做到知行合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8,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相契合,将是新征程路上的脊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的中流砥柱,应该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树立责任担当。培育大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4]276的责任担当。树立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意识,处理好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矛盾,把个人理想上升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在为社会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处理好价值判断与行为落实之间的差异,不能只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没有行为落实,应做到言行一致。其次,学好专业本领,进行专业实践,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担当意识,更要有一技之长,具备担当重任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本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有能力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关键。“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8实践是理论之母,理论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活”起来。要进行专业实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规律,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最后,落细、落小、落实,达到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收获最真切、最深刻的领悟。先从小事着眼,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体验,从细小处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多参加烈士陵园纪念活动,福利院、敬老院等社区服务,雷锋志愿服务,传统文化教育等正能量活动,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并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和提升,增强认同。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获得感和成就感,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做到知行合一。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真正使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在民族复兴的实践中绽放青春。

参考文献
[1] 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3] 韩庆祥. "新时代"的根据、标志、目标[EB/OL]. (2017-11-10)[2017-11-20] http://www.dangjian.cn/djw2016sy/djw2016xxll/201711/t20171110_4484129.shtml.
[4] 刘建军.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跃进[EB/OL]. (2017-10-19)[2017-11-20] http://www.qstheory.cn/2017-10/19/c_1121826288.htm.
[5] 李君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EB/OL]. (2018-1-08)[2018-1-10]. Z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3034913.
[6] 陈晋.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EB/OL]. (2017-11-08)[2012-12-20] http://qh.people.com.cn/GB/n2/2017/1108/c181467-30899607.html.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8]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9] 戴木才.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 道德与文明, 2017(6): 5–7.
[10]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韩水法,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11] 金慧, 胡盈滢, 宋蕾. 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 远程教育杂志, 2017(2): 3–8.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13] 特纳. 人类情感: 社会学的理论[M]. 孙俊才, 文军,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9.
[14] 张载. 张载集[M]. 北京: 中央书局,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