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2): 119-124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6
0

引用本文 

谭金花, 张国雄. 基于工作坊模式的“科教融合, 协同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方法研究——“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教学实践[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2): 119-124.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6.
TAN Jin-hua, ZHANG Guo-xiong. Architectural Workshop Teaching Practice at the Cangdong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Abiliti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 20(2): 119-124.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6.

基金项目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村中人居环境典型案例及政策建议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项目(粤教高函(2015)133号)、2015年五邑大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JG2014022)

作者简介

谭金花(1969-), 女, 博士, 副教授, 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北美华侨历史研究、五邑侨乡研究;
张国雄(1955-),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移民历史研究、五邑侨乡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7-04-05
基于工作坊模式的“科教融合, 协同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方法研究——“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教学实践
谭金花 , 张国雄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广东 江门 529020
摘要:科教分离的现象在目前国内高校学科建设与教学中依然严重,迫切需要构建科教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平台和运作机制,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建筑系协同企业和村集体共同建立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创建以“科教融合、协同培养”为思维的工作坊教学模式,把科研和教育融合起来,把高校、企业和村集体联合起来,协同培养人才。
关键词“科教融合, 协同培养”    工作坊教学    创新人才教学    实践教学    建筑系理论教学        
Architectural Workshop Teaching Practice at the Cangdong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Abilities
TAN Jin-hua, ZHANG Guo-xiong     
Guangdong Qiaoxiang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re usually separ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mechanism for bette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ubject management for mor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support to implement the authors' ideas of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unite for education", the Guangdong Qiaoxiang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and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Wuyi University worked with an enterprise and a village together to form the "Cangdong Heritage Education Center" as the base for practice. The project has gain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fter the authors have practiced in this center for 7 years with the student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is to sum up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abilities    workshop teaching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iatical teach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teaching    

传统的建筑学理论教学一般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很多学生觉得乏味枯燥。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引入“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工作坊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授课人、授课地点、考核方法等,在组织工作坊的时候,围绕如下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即:如何让理论教学不枯燥?如何让理论教学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与社会脱节?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如何开拓学生的视野?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笔者协同村民与企业创建“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作为学生实践工作坊教学的主要实践场地,来探讨适合现代建筑学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更愉快更轻松地学习,更主动地参与论题的讨论和思维,使被动的灌输式课堂授课变为主动参与式的学习,从而达到创新培养人才的目标。

一、“科教融合”工作坊教学模式与“协同培养”的教育思维

“工作坊”(workshop)教学理念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美国学者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Harplin)在20世纪60年代将“工作坊”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给参与者提供各种不同立场、不同族群的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机会,鼓励人们参与对都市计划或社区环境议题的讨论,从而找出更适合的对策。近年来,“工作坊”教学方法也逐渐成为各高校探索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1]。然而,在建筑学课程教学上,国内未有类似的创新尝试。目前国内高校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的核心问题——科教分离的现象亟待破解。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构建科教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平台和运作机制,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有鉴于此,笔者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于2011年创办位于开平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来尝试通过专门的基地实践建筑学工作坊的研究。这是一个由学者、村民和企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遗产保育项目,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服务为项目发展的主要手段,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社区发展,兼顾建筑保护、文化保育和传承,以此来践行笔者提出的“科教融合”及“协同培养”的教育思维。自创办以来,仓东教育基地以文化遗产工作坊教育为主的保育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于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科研与教学融合互动,学科将人才培养视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带动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锻炼了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科教融合”的目的,解决了科教分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矛盾。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是高校与仓东村居民和香港炼金石文化交流公司协同创办的。仓东村居民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起着提供场地和后勤服务的作用,同时担任传授传统匠艺的教职,让学生切身体验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引发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以“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建筑学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在科研与教学融合、协同培养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侨乡资源,与村民与企业合作,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文化遗产为对象开展建筑学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研究[2-3]

二、工作坊教学的课程设计

工作坊教学的目标是“科教融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科研项目的方法来培养更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培养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善于思考与分析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在完成既定课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相关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思维,创造机会让他们到社会上去感受和体验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实际生活的关系。

在工作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笔者所在大学的地域特色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著名侨乡、建筑之乡等资源,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文化遗产为对象开展建筑学工作坊教学的探索。学生们走出枯燥的课室,浸染在侨乡建筑文化当中,对着实体案例进行学习和研究,寓教于乐,普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欲[4]

对于工作坊教学的课程设计,需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二是知识的拓展训练与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使用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让课程更有趣,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在教育基地参与村里的实际工程,培养学生与社会融合的思维[5]

工作坊授课的方式分为课堂讨论、校外授课、在地参观、亲身参与等四个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在地调研、讨论、聆听讲座、进行PPT演示等多种方式的训练,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外聘专家的授课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进行思考,拓展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村里有村民的参与,又培养学生接地气的思维。

经过多年的尝试实践,笔者构建了以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为实践基础的建筑学工作坊教学方法的“科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基本体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科教融合、协同培养等特点。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体系的构建思想:

第一,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课程中引入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主题。如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与保护”课程中,近年国家的主题是如何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像习近平所说的“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要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课题基本以是以国家目前的主题为起点去探讨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专业问题。又如在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英语课里,除了英文专业术语的教学之外,还选取与之相关的遗产建筑来进行现场教学,更有海内外优秀案例来进行分析,如近年最新的德国3D扫描的技术在建筑遗产记录技术当中的重要突破等。

第二,案例分析,对比讨论,培养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对于很多事情一开始没有什么概念,而案例是很好的切入点。从一个案例可以引出一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就这些问题而展开学习。这样的学习比较轻松地把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把枯燥的宏观性和概念性理论在实际案例中分解出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案例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但都应该与当地实际相关,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选择相关的案例。除了教师在讲座的时候分析的案例,还应该给学生准备一些未曾分析的案例,让他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分享各自的心得。这样的讨论式课程安排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工作坊自由讨论的课堂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表现和表达自己,发表意见。小组讨论,做PPT上台讲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等都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第三,校外授课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外聘教授参与授课,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笔者的所课程中,都有校外授课的环节。校外授课的场地除了仓东教育基地之外,还跟当时的情况而定,紧扣现实。如2016年的“传统建筑的设计与保护”课程,适逢广州图书馆和广东华侨博物馆同时展出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展,我们的课程也相应地去了广州,参观大师作品后,再在现场进行分析学习。授课地点也可就着当地的活动而进行调整,如2013年的“岭南建筑”课程,有学生提出想去鹤山参加当地每年一次的传统祭祀活动,于是当天课程的主题就相应改为:传统岭南乡土建筑的现场体验学习,同时讨论如何理解祭祀活动由在传统祠堂进行转向在现代建筑空间进行的过程。据学生反映,这样的校外授课及小组讨论,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远远多于课本或者课室授课,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文化与建筑的关系,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明白社会发展与建筑空间变迁的关系,理解地方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作用。2014年“岭南建筑特色”课程的学生的课后感想体现了学生的侧重点,他们看重的未必是课本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还是外出工作坊授课中,他们亲身接触建筑、体验建筑带来的感悟。如下:

虽然“岭南建筑”课程结束了,但我还意犹未尽。大三的中国建筑史课,大多是以北方为主的主流建筑,相对学习起来很枯燥,相反,本次课程讲得很精彩,内容丰富充实,最主要是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能够通俗易懂,了解它的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来源之后,对建筑的印象和了解是相当深刻的。课程中最喜欢的环节就是外出工作坊式学习了,因为平时外出就少,经过两次的外出,发现自己对传统岭南建筑更感兴趣了。这个学期终于能够真正地不在乎学分而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选修课了,很庆幸选了这门课……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出外到良溪、潮连和广州看了很多有关岭南的建筑,结合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的岭南建筑的知识,外出的课堂实践更加加深了我们对岭南建筑的认识……很喜欢这门课,外出的学习参观让我对岭南建筑的印象更加深刻,从以前“不怎么了解”岭南建筑到如今觉得自家地方建筑闪烁着动人的智慧光芒,学会关心、保护、传承岭南建筑是我在这次课程中最大的收获。

①② 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英语”111009班工作坊课程报告,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档案室藏

对于工作坊讨论,每年都与诸如香港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等学校一起合作,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前来授课;还利用侨乡的优势,联系华裔学者回国授课。让学生可以接受相同领域的不同背景的教授的观点,感受新思维。自2009年以来,一共邀请了15位中国香港和外籍老师前来参与工作坊授课,他们来自中国香港、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地,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对于中国香港和外籍老师的授课,学生们普遍觉得很有兴趣,学生从中国香港和外籍教师那里获得的不单单是英语知识,还有与他们领域相关的不同的观点、知识和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的学生在工作坊报告里说出了他们的感受:

很高兴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脱离平时大学里枯燥无味的课堂而享受到这次与众不同的“旅行”。这次旅程对我们来说是新鲜的,而且是获益良多的:领略了仓东村碉楼文化,树立文物保护意识;能够听到世界级水平的老师授课,和他们交流,感到无比的荣幸;团队合作与自我展示相结合的演说,让我们受益匪浅。总之,这次仓东村workshop我觉得是充满意义的,我们亲近了自然, 了解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保护意义;口鼻更加开张,体会了与人交流的乐趣;团队协作,知道了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锻炼了自己的勇气,也提升了英语水平。

① 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英语”111009班工作坊课程报告,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档案室藏。

2015年秋的“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的学生,在仓东教育基地参与了联合英国爱丁堡大学Pascilla Chong宗诗婷教授主持的“心灵编织”工作坊课程,来自米兰理工大学的两位研究生与村民、学生们交叉参与讨论。同样是做社区设计,宗教授让学生们和社区群众一起用心灵编织理想社区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在做社区设计的时候应该符合什么原则和需要包含什么元素。这种设计与研究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再而审视传统设计活动的优缺点,最终达到开拓视野的目的。参与的学生们写下了如下的感想:

在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另外一种学习方式,真正地知道什么是脑洞大开。由一句话一个词可以想出更多的词,通过交流,也可以有更多的思想迸发。最有意思的就是将每个组员想的单体小故事组合成一个大故事,竟然是可以串起来,我觉得这也是人的一种很有意思的能力。

② 摘录自2015年11月1日“仓东计划”微信平台发布的报道《仓东:英国爱丁堡大学宗诗婷教授的“心灵编织”工作坊》。

第四,研究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

基于科教融合的思路,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课程教育与考核方式的随机应变显得尤为重要。如2015年的“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课程,笔者利用开平塘口镇一个废弃工厂的实际改造作为他们的课程作业。以这一实际工程而开展的实际调查、理论研究、处理方法、设计思路等都极有针对性。还围绕这一工程的实施,带领有兴趣的学生到其他地方去参观一些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从而分析总结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再者,鼓励那些学习能力强而且有兴趣钻研的学生继续参与该项目的后续改造方案。“仓东遗产教育基地”除了作为学生上课与实践的基地之外,还是学生参与遗产设计、改造规划、传统建造工艺实践的试验场,使工作坊教学与调查研究两者融合,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与村民的合作,引发他们对于传统工艺的思考和在遗产发展方式的思考。

在课程设计中,多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也以团队为基础进行方案设计。多人共同参与的工作坊能使组员之间相互对话沟通,换位思考,共同调查,一起讨论,让学生懂得团队合作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样的参与式工作坊不仅可以获得多方的意见与想法,更有利于议题的讨论及整体活动推行,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提高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懂得尊重与换位思考。

第五,多元的考核方式让学生自信、自由地发挥潜能。

笔者的工作坊教学理念强调为兴趣而学,为了将来生活的快乐而学。在这样的理念下,工作坊授课方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就根据课程特点而多样化处理。如:“建筑学与土木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口试、词汇和写作“三合一”,口试为考核综合能力的PPT演示,占总分数的40%;词汇为闭卷考试,占总分数的40%;写作则为开卷的科技论文的摘要写作,占总分数的20%。这样的考核安排基本可以训练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也让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凸显他的能力而获得更高的分数,学生们普遍欢迎这种考核方法,认为此种考核方式不但比较公平,还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他理论课如“岭南建筑”“建筑思潮”“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等课程,则可以选择PPT方案演示、课程论文、设计效果图等不同的形式进行。

三、“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工作坊模式下的教学成果

笔者自2009年开始尝试围绕侨乡资源和遗产保护为中心组织科研与教学活动,并于2011年建立仓东遗产基地作为长期的工作坊教学实践场所,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了能力,教学反哺科研。

自2011年以来,笔者带领建筑学的学生先后参与了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在内的多个研究项目。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能力超出教师预期的想象,成绩颇丰。其中两个项目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了最能代表广东省学生创新能力的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的特等奖,2015年学生参与建设的仓东教育基地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优秀奖。学生参与的竞赛获奖情况如表 1所示。

表 1 学生参与的竞赛获奖情况

“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工作坊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更能表现这种训练的潜能。2011年毕业的李梁辉凭着他参与“挑战杯”特等奖的成果进入香港梁黄顾艺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深圳的分公司,后又成功转型为深圳市泰丰地产有限公司的项目主管人员。2014年毕业的黄英航和关裕韬凭着他们在学期间的项目研究经验,进入专门面向“985”和“211”高校毕业生的著名设计公司——广州的竖梁社和深圳的南沙原创,并成为公司的栋梁,2016年毕业的莫家洪和谢冠杰以同样的理由进入这两家公司。

也有不少参与了研究项目的学生考取了国内外的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现就读于深圳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黎家雄,从大学一年级(2012年)就开始参与项目研究,分别参与过校级项目“新会历史街区竹林里调查项目”、国家级创新项目“江门潮连民居建筑研究”和广东攀登计划项目“江门骑楼街区的保育与发展研究”,先后获得2014年获得崖门国际游艇会会所项目方案设计优秀奖、2015年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赛区)特等奖、2016年梁思成全球侨乡文化建筑设计大赛铜奖。他如此回忆参与仓东教育基地的工作坊模式的学习对于他的成长的影响:

2013年我们在仓东教育基地学习“传统建筑设计与保护”和“岭南建筑特色”课程,实地学习,触摸建筑,第一次如此接近建筑去学习建筑的知识,体验建筑与人的关系。……2014年因项目研究的原因,老师带我们去香港参观了美荷楼、雷生春、蓝屋、香港赛马会、大澳渔村等建筑遗产保育案例。其间,老师向我们系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建筑遗产及其相对应的处理方法。这些分析至今来看仍然是非常前卫的科学的与世界接轨的。这也给我的毕业设计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为我的毕业设计在“梁思成全球侨乡文化建筑设计大赛”获奖奠定了基础。

① 2016年9月30日,2011级建筑学学生黎家雄发给笔者的邮件摘录,黎家雄为当前深圳大学建筑系研究生。

四、结语

本研究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主要针对高校教育当中“科教分离”、教师“重研究而轻教学”“寻找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教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平台和运作机制”等问题。在探索过程中,笔者认为,“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工作坊教学方法对培养创新人才极有帮助,这种思维不仅仅适用于建筑学教学,还适用于其他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中的自由思考、自主学习、参与体验、善于分析与总结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由发展、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际上,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上对于人才培养的思维,正如清朝大思想家及文学家龚自珍所表达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科教融合、协同培养”工作坊的教学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并根据自己领域的不同特点而进行相应的改变。笔者一直相信,工作坊教学方式是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老师轻松教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轻松并不代表不花力气,反而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去组织和安排适合的工作坊活动。

参考文献
[1] 郭朝晖. 工作坊教学: 溯源、特征分析与应用[J]. 教育导刊, 2015(5)(上半月)82-84.
[2] 刘禹, 王来福. 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1): 93–96.
[3] 洪林. 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1586–1588. DOI: 10.3969/j.issn.1006-7167.2006.12.037
[4] 张忠福.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2): 11–14.
[5] 牛庆玮, 胡伟, 刘臻, 等.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0): 70–73. DOI: 10.3969/j.issn.1005-0450.2011.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