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3): 111-116, 123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3.013
0

引用本文 

李英垣, 谢世雄, 甘媚.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3): 111-116, 123.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3.013.
LI Ying-yuan, XIE Shi-xiong, GAN Mei.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the Canto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19(3): 111-116, 123.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3.013.

基金项目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基地项目(CTS2014-07);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共建项目(13G09)

作者简介

李英垣(1959-), 男, 福建武平人, 教授, 文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谢世雄(1990-), 男, 江西赣州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甘媚(1993-), 女, 广西梧州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5-08-22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研究
李英垣 , 谢世雄 , 甘媚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精品理所当然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如何让岭南文化精品走向世界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对外翻译无比重要,而对涉及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研究则更加重要。只要对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做精心探索、设计与研究,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关键词岭南文化精品    策略研究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    文化传播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the Canto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LI Ying-yuan, XIE Shi-xiong, GAN 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and component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classics of the Cantonese Culture is, at present,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s a matter of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entering the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world. How to usher the Cantonese cultural classicsin the World Culture 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obtain a solution to it, translation of the Cantonese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plays a vital role. Bu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es relevant to the entry of translations of the Canto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Only when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the Cantonese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are precisely explored, elaborately designed and meticulously studied, will the goal of melting the Cantonese Culture into that of the World be reached soon.
Key words: the Cantonese Cultural classics    exploration into strategies    translation of the Canto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一、引言

中国正以经济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历史节点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机遇。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这一点早已为有识之士所洞见。岭南文化覆盖了岭南地区大片土地、具有丰富的历史蕴涵,这样的特性皆由岭南文化精品得到体现。岭南文化精品的主要内容既包含精神层面的,也包含物质层面的;既有岭南的地域特色,又是大中华文化的缩影。要让这些反映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翻译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向世界就是一个重要启迪。翻译在让莫言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固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一成功蕴含着不逊于翻译作用的因素,即如何驾驭外译策略的问题。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国际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政府文化活动颇为频繁、意识形态差异日见凸显、影视传播大为广泛、作家交流日益密集、学术推动力度大大增强。此外,中国的地域风情、民间特色、传统与现实交相辉映、多姿多彩、无尽绵绵,时间上的历久弥新、空间上的幅员辽阔、独特的文学经验和审美趣味都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文化外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精品同样具备了以上的一切特性。但国外人们对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并不深入,其影响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工作的重要性便日益彰显出来。今时不为,更待何年?岭南文化外译是一种文化自觉、翻译自觉,是迎合时代潮流而动、意欲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壮举之一。当下,岭南文化走向世界已正当其时,而深入进行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研究更是意义非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诸如此类的壮举,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取决于外译策略的研究、设计与制定。其关键性的体现首先在于如何选择策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保持与贯彻落实上。这一切都为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研究奠定了立论基础。

二、岭南文化精品的内涵及其传播现状

在着重对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进行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就岭南文化精品的内涵及其传播现状进行一番阐释与梳理。

(一)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内涵略说

有学者认为,所谓“岭南文化精品”,拥有地域概念,文化概念更在其中,也少不了精品的内涵。相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岭南文化”是一种狭义概念,主要以广东为代表。而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演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张岱年、方克立,1994)。[1]7本研究所涉及的“文化”是狭义文化,属“小文化”范畴,“岭南文化”毕竟是带有地域色彩的“小文化”。所谓“精品”是指精良的作品或上乘的作品(fine works of art)。本文所述的岭南文化,是指由中国岭南地区各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以上对岭南文化精品的界定说明,岭南文化精品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主要突出的是岭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自洽。因此,岭南文化精品研究要立足于这种认识之上。

在过往的研究中,曾经有一些学者热衷于岭南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市侩文化等的海外传播,主要借助英语这种普世语言对外进行传播。而今岭南文化精品的宣传正处于历史的当口,英语作为普世语言仍然具有其工具性作用,同时,德语、法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也可作为工具,在传播岭南文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以使岭南文化精品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具备更大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我们当前的任务应当利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文化工具,借助岭南这片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热土,真正实现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任务。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对岭南文化精品进行耙梳,对具有能够代表岭南地区特色的文史哲、儒释道以及与经史子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遴选和确定,制定相应的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明晰当前全球文化语境下“东学西渐”的路径,真正做好岭南文化精品在海外的传播。

(二)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现状分析

展开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研究的同时,就岭南文化精品的外译现状加以研究,才能对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定位更为准确。2006年,赵启正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指出:“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 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 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 000:24。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近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 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2]1995年至2004年有一组统计数字(国家出版总局统计)表明,中西方文化产品的引进和输出比反映出了巨大的逆差,在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语境下中国文化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情况是非常令人不安的。种种事实表明,直至目前,这样的处境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翻检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就会发现翻译到外国的广东籍作家的著述就更加少得可怜,岭南文化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这种情势就促成了一个基本事实:这些少得可怜的译作,根本不可能造成国际影响,遑论树立广东的文化形象。这一点与岭南文化之底蕴深厚、现实生命力旺盛以及广东的未来前景很不相称。这其中与岭南文化走出去的外译策略制定和执行不当密切相关。

然而,近年来国内强调“西学东渐”的同时,季羡林先生提倡的“东学西渐”的主张也得到了响应,使得汉译英状况日益兴盛,几成潮流,令人欣慰(王宏印,2009)。[3]5“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对话和交融的动力。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是伟大的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它的文化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把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介绍给世界,是我们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汪蓉培、李秀英,2006)[4]1一如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外译一样,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在广东也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打产品,日益受到重视。众所周知,岭南文化精品要“走出去”,就必然涉及岭南文化的对外翻译。而在做好对外翻译的前提下,一种文化是否能够走得出去还是未知的。由此不难推断,一种文化能否走向世界,翻译只是一个方面,在翻译的背后,制定与实施对外传播相关策略起到的作用恐怕更为关键。要使岭南文化精品走向世界,应当吸取以前的种种教训,在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制定与实施上狠下功夫。我们制定与实施的策略应当包括:积极争取政府层面的支持,与各文化单位或部门协同作战,全方位组织力量主动向海外进行文化精品输出,通过海内外人士或华侨群体组织参与,通过多个管道、多个层次的积极渗透,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从而使岭南文化精品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更加迅疾、坚定与扎实。

三、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之策略研究 (一)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之策略厘定

不少人可能认为,岭南文化精品的外译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正确理解原文作品,也就是说,尽可能做到“信、达、雅”。而要做到“信”就必须正确理解岭南文化精品,否则就很可能“熵化”或“耗散”原文的信息。要做到准确理解岭南文化精品的意思,就需要对诸多因素进行梳理,以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种种奇思妙想,尽可能避免“误解”与“误读”。刘绍铭先生曾毫不含糊地指出:“要中国的文学走入世界文学主流,当然得通过翻译。”(杨全红,2014)[5]许钧指出,“翻译活动是文化交流的先锋,大规模的翻译活动总是出现在历史的重大节点,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发展时期。”(许方,2014)[6]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也需要在文化上“走向世界”——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特传统的创造性认同,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新形象。于是,物欲满足和文化认同,成了重新开放以来中国的“全球性”境遇的两个相互交融的主导方向(王一川,2002)。[7]331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入还是输出,在我们看来首先是一个翻译的问题(许钧,2012)[8]鲁迅曾经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活动有利。”[9]81就以上论点而言,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核心问题依然聚焦在翻译上,但就目前国内翻译水平而论,翻译并不是能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精品是否走得出去的关键性因素。今天,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即使我们的文字翻译依然到位、文化障碍相对得到克服,这些作品依然走不出去。这就说明,要使岭南文化精品真正“走出去”,宏观层面的因素即外译策略这一因素恐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由此看来,外译策略的制定就自然成为十分重要与极其关键的方面。制定这些策略需要着眼以下几点:中西合璧的译介主体、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关照、多重传播媒介合力打造、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完美融合和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人才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有针对性地进行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的制定,使其具有全面性、可行性、有效性、持续性,才能保证“走出去”的目标具有现实性。可见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的研究、设计与制定是决定其能否走出去的关键环节。

围绕岭南文化精品的历史、现状及其与大中华文化的关系,对岭南文化精品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开展一定程度的梳理、分析与探讨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岭南文化精品一直以来无法走出国门并让世人分享,原因首先就是没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外译策略,使得岭南文化外译工作得不到坚实而有力的支持。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重要性越发突显出来,在此情形下,深入研究、精心设计与全面制定有关外译策略并加以有效执行,便可加快岭南文化精品走出国门的步伐。作为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使者,让世界各国人民一同分享岭南文化品位,弘扬岭南文化的精神风貌从而扩大其影响力,表达岭南文化参与世界文化活动的意愿,能在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丰富各民族文化生活方面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项无比光荣的使命。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完成岭南文化精品外译这一“东学西渐”伟大任务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把精力用于深入研究、精心设计与全面制定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这一重要步骤上。

(二)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目的之实现策略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至少有三重目的:战略目的、现实目的、理论目的。通过文化输出,扩大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精品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塑造广东“文化强省”的形象,这就是岭南文化外译的战略目的。针对海外主流社会中特定读者群体及其特定需求,翻译出版带有鲜明广东印记的中国文化精品图书,建构完善的海外营销渠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东出版品牌,这便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现实目的。加深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复杂性活动的理论认识,创新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模式,为文化外译传播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相关部门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此乃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理论目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对“岭南文化精品”必须加以准确定位。因为“岭南文化精品”的概念直接关系到最合适、最需要的文化作品的选择、厘定和外译的方针,事关制定相应的外译策略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岭南文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从文化哲学角度去界定,岭南文化就是标志着岭南人的本质力量发展水平的社会范畴,是岭南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岭南人实践的产物,岭南人活动方式的总和(李权时、李明华等,2010)。[10]14一般来说,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享乐性、直观性(李权时、李明华等,2010)。[10]19由此可见,要实现以上目的,相关策略的研究、设计与制定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策略必须根据宏观和微观以及现实需要的角度去做深入的思考。谈到战略目的、现实目的和理论目的,我们必须着眼于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精神和物质需求。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对这些方面的反哺作用有利于促进当前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文化理论建构。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奠定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范畴化基础,使岭南文化外译的实现具有策略保障。

(三)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范畴化策略

这部分所要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岭南文化加以范畴化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岭南文化包括了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享乐性、直观性等,而这些岭南文化的特性理所当然地与大中华文化的特性一脉相承,在体现出悠久的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的特色。岭南文化精品既可以按照传统的做法把岭南文化划分为具有代表岭南地区特色的文史哲、儒释道以及与经史子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加以划分;既可以按照文史、文学(包括传说)、宗教、曲艺、农工商等来划分,也可以根据岭南地区方言如白话、潮汕话、客家方言等传颂的岭南文化精品来进行划分,划分就是进行范畴化。为了更加有序地对岭南文化精品加以整理,准确地对这些文化精品进行研究,在对这些精品进行外译时有利于分工,从而准确把握这些精品的精髓要领,范畴化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在开展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时具有针对性、实现各个难点的击破上,范畴化策略将大大提高效率。众所周知,翻译效果的提高、翻译质量的保证必须建立在范畴化策略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才能顺利开展。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范畴化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外合璧的译介主体

岭南文化精品走出去是不能一厢情愿的,要成功地开展岭南文化精品的外译工作,取决于译出语一方或译入语一方都是不现实、不足取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外合璧的译介主体。所谓的译介主体是“指翻译的发起人,它既可以是新闻出版署、出版社等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个体译者。译介主体在翻译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11]67我们这里谈到的译介主体当然包括国内外的译介主体,如海外出版社和译者,国内出版社和译者。从历史上来看,“东学西渐”更多地反映出国外学者(有的是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者,更多的是宗教界人士)将中国文学文化的精华介绍到国外去,而不是由中国学者去做这样的一件事。但是通晓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外国人自古以来就少之又少,因此完成中译外任务的重担只能落到中国翻译工作者肩上。经过多年翻译经验的积淀,中国学者似乎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透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似乎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对于异国他乡的背景或文化就未必都了解得很是透彻,尤其是要让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翻译作品,其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岭南文化精品翻译决不可走只顾翻译而置对方背景和文化于不顾的老路,也决不能仅仅寄望于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译者,但也不能过多地寄望于国外译者,而是要充分发挥国内外那些精通岭南文化的国外学者和译者的潜能,尽可能把国内外学者和译者可以提供的资源加以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尽可能发挥译介主体的作用之外,我们也要特别对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进行全面观照。

2. 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的相互观照

精品意味着经过精挑细选的作品,折射了选择的意味。所谓的岭南文化精品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关于岭南文化的精细作品,它们是岭南地区人民千锤百炼的结晶,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和稀有性的特点。它们流转于岭南地区,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岭南人的精神家园。但是在真正满足当地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是否也适应外国人的精神追求与口味?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充分考虑的。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涉及到译入国的历史、社会、文学、文化、审美情趣以及统治阶层、政治制度等意识形态问题。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译入语文化中的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三大要素(Lefevere,1992)[12]17-58,它们决定了译本被接受或被拒斥、处于经典边缘(耿强,2010)。[13]事实上,岭南文化精品是受到国内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的。照例,国外的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对译入语作品的接受也必然施加深刻的影响。要通过翻译实现岭南文化的向外传播,就有必要深入了解与研究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相互关切、相互观照的关系,精心选择译介内容。这也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重要策略之一。

3. 合力打造多重传播媒介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仅靠传统的方式和渠道,一味指望靠翻译作品自身的翻译质量去闯荡天下已经是远远行不通的了。在过去,人们也认识到光引进外国的文化产品而不考虑把自己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是不够的,但是却苦于有这份雄心壮志而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渠道。问题恐怕就在于不了解传播媒介的作用与价值。而今,在岭南文化精品外译过程中,传播媒介所能发挥史无前例作用的事实已经被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鲍小英,2014)[14]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必须拓展译介途径,这是摆在这一“东学西渐”运动面前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自己国内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报社、杂志社、出版社来进行岭南文化精品的推广,而是要寻求合作,使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进行联姻,有时甚至还要依托国际销售渠道和发行网络译介岭南文化精品,借助知识产权输出策略走出去,还可以联合出版、版权转让等形式与外国出版社合作,协力开拓海外市场。中外出版单位从选题策划、撰写书稿、翻译编辑,到版式设计、印刷出版、发行销售,进行全程合作,双方在各个环节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理想的模式(袁莉,2010)。[15]针对海外主流社会中的特定读者群体及其特定需求,翻译出版带有鲜明广东印记的中国文化精品图书,建构完善的海外营销渠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东出版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合作意识、联姻意识、借力发挥意识,这些都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所要采用的灵活的策略。

4. 传播主体与受众完美融合

传播是由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共同建构的。传播受众是接受主体、反馈主体。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传播环流。没有传播主体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播主体的存在毫无疑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对受众进行研究,就是考察传播效果、预测和评估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的核心课题(赵水福,2000)。[16]岭南文化精品外译过程中,译者、传播主体、译介内容固然是主要和重要的,但是译者所译的作品并不为受众接受,国内传播主体无法和宗主国传播主体形成合作机制,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这样的传播远不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所期待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以读者为本,即以受众为本,必须在译介岭南文化精品之前,对宗主国受众有一个深入的调查分析并作透彻的了解。没有寻找出岭南文化精品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与宗主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的区别,不了解宗主国的读者期待,不根据宗主国受众的意识形态、兴趣爱好等情况而只注重译文形式就决定译介的内容和翻译的策略是行不通的。另外,译介内容也得相当讲究,因为要国外读者能够将岭南文化的内容看得下去,并很好地进行消化,就要有一点“异国情调”,从而增加外国读者对岭南文化精品中所反映的人生百态的了解。

5.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之人才培养

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绝不能忽视这一点。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岭南外译人才的培养。以上就岭南文化外译所涉及的策略问题从几个角度展开了讨论,这些问题大都可以说是涉及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真正意义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围绕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之人才培养来展开。翻译人才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但一个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问题就是对岭南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意识的培养。因此说,培养具有高度岭南文化自觉和强烈岭南文化意识的翻译人才,才是解决好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关键所在。翻译人才有了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意识,一方面,他可以有决心、有信心去克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得岭南文化精品的外译在质量上有所保障。就当前来说,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所遭遇的瓶颈恐怕还在于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人才的高度匮乏,从而导致了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人才库迟迟无法建立起来。就当下而言,岭南文化精品外译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培养具有高度岭南文化自觉、强烈岭南文化意识和能够精通岭南文化精品的高级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够适应海外对岭南文化精品需求情况、善于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顺应和满足海外对岭南文化精品译介的读者期待的高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恐怕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早日走向世界的重大策略之一。

四、结语

一个地区的文化是该地区软实力的象征,经济实力是这种软实力最为重要的基础,是一种文化走向世界的保证。岭南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一个分支,其精品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走得好、走得稳的目标,完全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因此,就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展开研究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让岭南文化精品走向世界是一项宏伟而复杂的工程,它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一样面临着错综复杂、艰巨异常的工作和要求,并且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务必以史为鉴,立足当下,从而面对未来。只有精选策略才能应对有方,只有理顺中外合璧的译介主体,明确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宗主国的诗学、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了如指掌,做到译出国和译入国传播媒介的中外合璧,使传播媒体与译文受众的交流渠道真正畅通,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宏伟目标。鉴于这种情况,对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策略烂熟于心,准确把握大方向,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目标是完全可能得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 赵启正. 中西文化交流严重逆差中国文化要振兴[EB/OL](2006-03-20)[2017-03-02].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216554.html.
[3] 王宏印.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 汪蓉培, 李秀英. 典籍英译研究(第二辑)[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5] 杨全红.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醒世"铭"言——刘绍铭先生印象[J]. 英语世界, 2014(9): 104–105.
[6] 许方. 关于加强中译外研究的几点思考——许钧教授访谈录[J]. 中国翻译, 2014(1): 71–75.
[7] 王一川. "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文学[A]//王宁. 全球化与文化: 西方与中国.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 许钧. 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 中国翻译, 2012(1): 12–16.
[9] 鲁迅. 鲁迅全集(13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10] 李权时, 李明华, 韩强. 岭南文化(修订版)[M].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11] 李照国. 国学典籍英译教程[M]. 江苏: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
[12]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2.
[13] 耿强.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中国文学英译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14] 鲍小英. "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 外国语, 2014(1): 65–71.
[15] 袁莉. 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J]. 上海风采, 2010(3): 16–29.
[16] 赵水福. 试论大众传播体系中的主体[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