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LBS定位、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秉承“共享精神”的企业的快速崛起,标志着“分享经济”商业新生态的悄然来临。“分享经济”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经济、新商业业态,正在改变传统消费观念的经济模式。分享经济发轫于互联网平台,参与者免费分享其数据以发布需求,平台结合闲置资源的位置共享,应用大数据算法做出满足需求的最佳推荐,实现供需的弹性匹配。一种观点认为,分享经济又称“协同消费”,是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基于闲置资源使用权 (资产或技能) 的暂时性转移、精准匹配和联接,用以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来创造更多价值,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1]因此,分享经济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资源匹配,让资源所有者把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整合重构了闲置资源,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最终打破原有的商业规则,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新商业模式。
分享经济是伴随着开放源代码、云计算等互联网开放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使用而非拥有为产权特征,通过以租代买等模式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分享经济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行为特征。分享经济通过平台资源的分享、排他性复用,降低端到端增值应用服务门槛,实现物尽其用,知识共享。二是产权特征。分享经济实现所有权内部支配权和使用权分离互补,通过租金机制补偿支配权分享方的搭便车损失 (产品免费分享,按服务和使用收费)。分享经济的免费分享对象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支配权,而按照使用权收费。三是消费机制特征。分享经济也称为协作消费,协同消费,即公众通过社会化网路平台连接起来,以分享闲置资源的方式完成消费。
(二) 众包模式及其理论综述2006年6月,美国学者Jeff Howe首次提出“众包”的概念。并在维基百科上定义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 (如调研、设计等),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 (而且通常是大型的) 大众网络的做法模式 (就是通过网络做产品的开发需求调研,以用户的真实使用感受为出发点)。”[2]关于众包的内涵理解,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对长尾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理解和描述进行了研究,如学者Thrift认为,众包是志愿者或业务人士利用空闲时间,解决问题或提出各自观点的做法,众包同时是一种系统活动,由企业发起[3];学者Brabham认为,众包为企业在线发布问题,大众群体 (专业或非专业) 提供解决方案,为赢者获取报酬,且知识成果归企业所有,是一种在线的、分布式问题的解决模式和生产模式[4];Chanal则指出众包是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生产,它通过网络聚集众多的离散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个体 (如创意人员、工程师或科学家),也可以是团队 (开源软件群体)。[5]国内学者倪楠认为,所谓众包就是组织把特定的工作任务,通过指定的网站公示给受众,并对按要求完成组织任务的团队或个人支付报酬的大众承包模式[6];学者姜奇平则认为,众包就是一种价值网络,强调突破企业的资本专用性边界,跨组织共享信息资源和配置实体资源,强调在价值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发挥草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7]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众包的内涵理解表述不一,但都强调众包的本质是“开放、协作”,就目前来说,众包可分为资本众包、知识众包和劳动力众包等基本形式。
综上所述,众包任务通常是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众包”的核心是用户生成内容 (UGC)、用户共同创造价值 (UGV)。众包作为互联网分享经济的一种代表型商业模式,其与外包存在明显的不同。外包是一种雇佣模式,利用规模管理效应和差价来攫取利润,外包强调的是高度专业化,它信赖的是专业化的机构和人士,主张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而众包是基于分享经济,整体上提高了知识和技能的利用效率,创造了更大的收益和价值,众包强调的是社会的多样化、差异化所激发的创新潜力,主张“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二、 众包物流及其运行模式 (一) 众包物流的提出众包物流,是指采用众包模式为各方提供单个物流企业无法完成的资料收集、资源整合,提供一整套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服务,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商流的协同统一,是利用网络或移动端,为分散在各地的快递需求和闲置供应做配对的物流模式。[8]也就是说,众包物流是把过去由专职物流员工执行的物流配送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简单而言,众包物流是指把原本由投递员承担的配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发件人通过手机APP发布寄件订单,订单除了包括预约取件时间、货物名称、声明价值外,还包括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联系方式,软件会根据上述信息自动核算出快递费用,平台注册的自由快递人可根据自己的路线进行“抢单”并获得报酬。[9]众包物流是物流新模式,整个物流分为四大物流模块:第一,抢单。这个模块要考量综合配送员的距离和配送时效而定;第二,取货。APP会自动计算并优选出合理的取货路线,到达货主处后,核验相关信息,进行物流配送的包装、扫码;第三,配送妥投。提前和客户取得联系沟通,正常接收后即可进行支付妥投,输入客户收到的验证码即可完成;第四,结算。对订单进行结算,综合考虑时段、距离、天气、配送商品的复杂性等因素等。
众包物流作为“互联网+物流”的典型商业模式,也是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意义。一方面能最大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高了配送效率,将物流配送时间压缩更短;另一方面,众包物流不占用库存,让整个的货运仓储转移到货运车上面,可以基于整个城市交通路线以及货源需求进行动态配送,显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诚然,这一模式虽然在风险控制及法律规范方面仍存在难点,但从市场发展来看,作为互联网化配送的创新应用和尝试,众包物流无论从时效还是成本而言,其优势也都是比较突出的,众包物流已经成为“互联网+流通”时代的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享经济方式充分利用物流公司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二) 众包物流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在国外,亚马逊开发出一项全新的快递运送模式“On my way”项目,这是一种让普通人提货,配送其公司的商品众包快递模式。美国亚马逊在美国搭建的众包业务系统——达达物流,基于众包和移动互联网,提供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在国内,“人人快递”即是众包模式在物流行业的延伸。作为国内物流众包的先行者,人人快递独有的配送、捎带、代购等个性化服务在物流行业引起了鲶鱼效应,不少大型物流企业纷纷将众包和分享的理念引入到传统物流配送领域的改造。其中,以打造全国智能骨干物流网络为目标的“菜鸟网络”联合了国内6家快递服务企业,在国内部分一线城市提供众包物流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菜鸟裹裹App在线发起寄快递需求。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提出的“京东到家”的物流解决方案就是众包物流的典型代表。2015年5月,京东宣布正式上线“京东众包”APP,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募众包物流配送人员,来完成京东物流业务的延伸和扩充,有效借助于社会化运力,服务更多消费者。随后,苏宁发布苏宁众包平台,利用其线上电商、线下门店等O2O全渠道,为第三方商家构建从创意到销售的一站式众包服务,包括“创意—产品—商品—用品”各个阶段,通过构建众包平台,为众多的中小厂商能获得所需的服务解决方案,从而变革苏宁的物流供应链模式。此外,运宝网也是一家众包模式下的新型互联网物流平台,其通过互联网方式把全国的中小物流公司形成众包,目前已有5万个网点,运输路线覆盖全国2 000多个县。它利用现有的物流公司网点和运输路线,根据网点匹配货主用户的需求,把全国各地零散的市内配送链接长途干线形成门到门零担货运服务。货主网上下单,物流公司上门取货,利用电商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安排最优的线路实现货物零担配送和派送。
(三) 众包物流的基本运行模式众包物流将大数据、云计算的概念引入物流管理模式中,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物流运作体系,建立云计算服务平台,依靠云计算处理能力、标准化作业流程、精确的环节控制、智能的决策支持以及深入的信息共享来完成物流服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10-11]众包物流通过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物流园区规划及供应链优化、提供增值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可优化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实现效果与效率并行。此外,大数据为云物流汇集了海量信息、订单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物流业务全程可追溯、业务活动按需求进行调整,促进多方交易,可智能化分析物流成本及预估精算收入,促使各物流企业在云物流环境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作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在众包物流平台上,物流的需求方 (商家或个人) 发送物流配送需求,平台根据系统自带的GPS/GIS等地理定位信息将物流配送需求信息推送给就近的众包物流供给方,任何有闲置时间和闲置资源的个人或企业 (物流的供给方) 都可以去抢单,按照订单显示的地址去取货,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品送给收货人,并获取相应的报酬及众包物流平台的补贴 (如图 1所示)。
![]() |
图 1 众包物流的基本运行模式 |
当前,物流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的研发和设计,物流系统缺乏统一的格式标准,政府机构很难获取到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而物流企业也很难实时获取物流需求信息和供需匹配信息,物流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区域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主要集中于业务层,更多关注平台所承载哪些功能和服务。[12]为满足物流各环节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众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区域内的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信息汇聚、交换中心。
(一) 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需求分析 1. 信息技术需求大数据环境下,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面,要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准确采集,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在数据处理分析方面,需要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物流的存储与处理;在数据标准化方面,需要遵循国际标准化体系和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等,实现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与全国、国际性物流信息平台的融合;在数据安全方面,采用密码和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
2. 应用对象需求物流企业的需求,包括货物运输、商品配送、电子数据交换、交通信息、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信息及其他公共信息;政府职能部门的需求,包括提供各种基础数据、提供规划和发布预警信息等;企业或个人需求,包括企业注册信息、登记资料及货物发布需求信息、个人的相关信息等。
(二) 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分析目前,现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整合,从理论上说做到了物流相关各方“各取所需”。但是,现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无法实时完成供需的精准匹配,同时存在物流供给方响应不及时、信息查询不便捷的现象。[13-15]因此,基于供需智能匹配的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物流全流程监控与管理、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等。[16]
1. 对物流供给方用户物流供给方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名注册并登录APP系统,通过APP系统平台发布己方的物流设施和配送供给能力,通过APP系统查询到就近相匹配的需求,同时通过APP系统平台内置即时通信工具与物流需求方进行联系,洽谈物流服务内容。即时接收平台实时推动的需求信息、路况、天气、路径优选方案等动态信息,通过通信平台服务商获取GPS和GIS等地图定位服务。
2. 对物流需求方用户物流需求用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注册并登录APP系统,通过APP系统平台发布己方的物流需求信息,查询目前相匹配的物流供应信息,与物流供给方联系,洽谈具体服务内容。如供需匹配,需求方用户即可在线下订单,物流供给方开始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全流程可实现在线监控、全过程查询配送货物的实时位置和方向等具体信息。
3. 对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运营方供需双方用户注册APP系统后,平台运营方可通过后台系统管理供需双方客户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对双方的交易动态行为进行记录并分析,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与通信服务供应商合作,提供专业的GPS定位服务。同时,APP系统平台需提供电子支付、在线洽谈、即时路况、天气预报、路径优选等功能信息。
(三) 基于大数据的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架构基于大数据的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车联网等为技术基础,辅助以移动计算、社交网络、智能移动终端、GPS、GIS、商业智能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平台。其综合平台应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平台、大数据中心平台及技术支撑平台。这四个模块之间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各种编码数据,数据可以通用。
在该平台架构中,公共服务平台须为外部平台提供统一、高效的可视化界面,由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电子金融 (移动支付) 平台和电子物流平台等组成;应用平台由众包物流管理系统、供需智能匹配系统、智能配送系统、安全监管系统、货物跟踪系统及增值服务系统等构成,提供货物的自动匹配、动态过程追踪和电子交易、结算和查询服务等。在对物联网传感器设备海量终端感知用户的供需信息、订单信息、客户分布规律、客户位置及动态路线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的时间、成本、路线进行智能分析;大数据中心平台承载全部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核心计算、核心业务运营支撑等功能,包括数据收集、抓取、索引、挖掘、处理、分析、整合、存储等,是平台的核心。其中数据包括供需双方的用户数据、交易数据、货物数据、企业数据、GPS实时动态位置数据等,以此实现平台与外部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支撑平台包括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IS)、无线射频技术 (RFID)、电子数据交换 (EDI)、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等,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着整个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运作 (如图 2所示)。
![]() |
图 2 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 |
基于分享经济与众包模式的原理,在上述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的基础上,设计基于供需智能匹配的移动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模型。该智慧物流系统结构主要由感知层 (如传感器、扫码终端)、网络设施层 (无线通信网、传感网)、云平台层 (海量数据存储、高性能计算、数据交换与智能分析挖掘) 和应用层 (路径规划、车辆和人员调度、追踪监控) 构成。通过感知层相应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网络设施层将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平台,之后云服务平台层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整合,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撑。
在系统平台模型中,首先,需要构建物流服务供方和需方的基础数据库。供方和需方作为平台的用户,自主在平台实名注册并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并及时维护、更新和发布相关基础信息。其次,系统平台根据供需双方的基础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进行动态化优化组合、智能化匹配,通过智能代理的方式 (或短信) 将匹配的信息主动提供给供需双方查询,供需双方数据信息经过优化组合后,进行物流配送服务。其中,实时位置和方向等信息由供需用户的移动终端的GPS功能自动提供。最后,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关联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对供需用户双方的基础数据和交易动态数据进行分析,精准获取供需双方的信息服务需求、对信息平台功能需求以及客户信息反馈等,从而高效率地为供需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配送服务。该移动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模型如图 3所示。
![]() |
图 3 基于供需智能匹配的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模型 |
该平台系统由终端应用系统和后台运营系统组成。其中终端应用系统包括:客户端软件APP、便携式GPS终端和GPS智能手机,以此实现相关业务信息的查询、推送、洽谈和支付等功能。后台运营系统主要提供物流供需双方的业务管理、物流信息服务、移动支付、数据统计、客户反馈及评价等功能,同时,集成了基础移动通信平台系统等未来可扩展的信息系统,该平台模型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物流揽件信息和物流配送人员的地理位置进行精准匹配,对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有很大帮助。
五、 研究局限与展望近年来,众包模式的理论及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兴趣,但对众包物流的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内容尚缺乏深度,多数学者集中关注对“互联网+”与众包物流的概念及发展态势进行浅层论述、对众包物流的应用和及存在风险管控进行探讨等方面[14],鲜有学者对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模型进行探讨。与同行学者比较,本论文提出设计基于供需智能匹配的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模型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同时,平台模型对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分析较为具体。但值得提出的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构建的众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框架需要建立在实现企业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的前提下,需要物流相关各方提供数据支持。此外,传统物流管理系统因为管理效率低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智慧物流发展的需求,结合运用可视化技术实现物流的可视化监控管理也是亟待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本研究的研究局限所在,也期待未来继续深入进行探讨和研究。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物流行业也需要加速转型。一方面,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解决用户在物流服务中所遇到的难题,提升客户体验。因此,众包物流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对终端配送的尝试和改变,将促进物流行业效率提升,改变物流服务的形式。当然,众包物流背后也存在管控风险瓶颈、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难点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7]但是,众包物流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对物流终端配送的尝试,有助于推进物流行业的变革,推进物流行业互联网化和物流O2O、实现线下实体物流系统与线上互联网物流系统的整合,“互联网+物流”的飞速发展将引发一场新的物流领域的革命,使现代物流真正进入“智慧物流”时代。
[1] | 程维, 柳青, 张晓峰. 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
[2] | HOWE J. 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J]. Wired, 2006,14(6): 176–183. |
[3] | THRIFT N. Re-inventing invention:new tendencies in capitalist commoditization[J]. Economy and Society, 2006,35(2): 279–306. DOI: 10.1080/03085140600635755 |
[4] | BRABHAM D C. Crowdsourcing as a model for problem solving:an introduction and a cas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2008,14(1): 75–90. DOI: 10.1177/1354856507084420 |
[5] | CHANAL V.How to invent a new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Crowdsourcing:the crowd spirit[C]. Proceeding of EURAM 2008:14-17. |
[6] | 倪楠. "众包": 企业HR管理借助外力的新模式[N]. 经理日报, 2010-08-05(02). |
[7] | 姜奇平. 众包与长尾战略2.0版[J]. 互联网周刊, 2009(10): 13–14. |
[8] | 罗人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J]. 物流管理与工程, 2014(1): 80–81. |
[9] | 李向东. 众包物流模式"充满不确定性"[N]. 中国经营报, 2015-06-29(07). |
[10] | 贡祥林, 杨蓉. "云计算"与"云物流"在物流中的应用[J]. 中国流通经济, 2012(10): 29–33. |
[11] | 散木. 众包物流与"快递+"[N]. 中国邮政报, 2015-07-14(02). |
[12] | 刘仲英, 胡衍强, 胡斌.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J]. 管理学报, 2005(9): 188–190. |
[13] | 卢忠东. 基于CRM和供需智能匹配的移动物流信息服务平台[J]. 江苏商论, 2012(5): 63–69. |
[14] | 陈云广. 由Uber上线快递平台看众包物流[N]. 现代物流报, 2015-09-18(03). |
[15] | 张惠琳, 孙承志, 刘铭. 云计算构架下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J]. 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13(3): 215–218. |
[16] | 石荣丽, 阮娴静. 物流园区资产管理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4): 14–18. |
[17] | 蒋永霞. 众包物流"风口"下, 同城配送平台忙于圈地[N]. 中国商报, 2015-07-2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