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18 Issue (5): 122-12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16
0

引用本文 

伍卓深, 许中华.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5): 122-12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16.
WU Zhuo-shen, XU Zhong-hua. A Research about Refinem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Foundation[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6, 18(5): 122-126.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16.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D13XGL06)、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4Y09)、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专项资助项目(j2gxN8161260)

作者简介

伍卓深(1985-),男,广东肇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
许中华(1977-),男,河南鹿邑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4-10-14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研究
伍卓深, 许中华     
华南理工大学 教育发展基金会,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高校基金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金募集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管理还处于粗放状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与方法,探讨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价值,构建包括人力资源发展、捐赠者开发、捐赠项目设立、捐赠项目实施、捐赠项目信息公开、捐赠投资理财等六个子系统的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    精细化管理    内涵    价值    模式构建    
A Research about Refinem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Foundation
WU Zhuo-shen, XU Zhong-hua    
Education Found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College found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of the colleg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undraising. However, college foundation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extensive management stag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finement management concept,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values of refinement management, and structures a mode of refinement management which include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onors development, donation projects establishment, donation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donation projec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donation income financing such six subsystems.
Key words: College Foundation    Refinement Management    Connotation    Value    Mode Construction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成本上升,国家财政划拨经费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需要,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除了依靠国家财政进一步投入,还必须向国外高校学习,成立高校基金会面向社会多渠道募集发展资金。1994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拉开了高校基金会为我国高校筹募资金、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帷幕。随后,国内掀起了高校基金会成立高潮,在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达到了高潮的顶点。截止到2013年底,国内已有405家高校基金会,成为国内23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未来,我国高校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校友与社会捐赠,如何打造管理能力突出的基金会去募集与管理捐赠变得日益重要。

高校基金会在我国从无到有,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毕竟属于新兴事物,管理经验欠缺,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较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身制度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上处于粗放状态。主要表现在:管理过程不精细、欠规范,各环节工作划分不明了且流程不清晰、欠缺规范与标准,容易出现工作错误与偏差,存在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到位、人力支持与发展需要不匹配、捐赠者开发不成体系、捐赠项目设立和实施管理混乱、捐赠信息公开不足、捐赠投资管理几乎缺失等问题,降低了高校基金会的效率与绩效,制约了高校基金会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非财政力量。

二、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又称为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1]然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崇尚规则、排斥人治,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思想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精细化管理具体是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摒弃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将精益理念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2]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基础性管理,它随着管理对象、管理目标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新内涵。[3]高校基金会作为独立非营利性法人组织,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它的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多个方面。对高校基金会而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以精益思想为出发点,以崇尚规则、排斥人治为准则,以提升高校基金会管理水平为目标,针对高校基金会运行的特点,对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活动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捐赠者开发管理、捐赠项目设立管理、捐赠项目实施管理、捐赠信息公开管理、投资理财管理等六个子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子系统设定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程序,配合强有力的执行力度贯彻落实,扭转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使高校基金会人力资源发展、捐赠者开发、捐赠项目设立、捐赠项目实施、捐赠信息公开、投资理财等子系统工作得以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地高质量开展。

三、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的价值

精细化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GE、丰田、福特、波音等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杰出的竞争力和优秀的业绩。随着精细化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得到人们普遍认知,除了企业之外,越来越多的其他组织例如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事业部门等,都纷纷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组织的日常管理当中。西方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4]而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5]相应地,对于中国高校基金会而言,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到组织管理中是大势所趋,将会带来巨大的价值。

(一) 提升高校基金会管理水平

精细化管理注重精益生产和细节管理,能够全面提升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精细化管理要求高校基金会在开展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视细节如生命,以精准为追求,通过加强细节管理、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的准确度,最大程度地降低基金工作中疏忽和错误出现的机会。另一方面精细化管理旨在将高校基金会管理活动从一个庞杂的管理系统中细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再针对各子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标准,配合强有力的执行力度实现各个子系统的精细管理,起到化繁为简与保证落实的作用。这在根本上扭转了高校基金会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将粗放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管理模式,为我国高校基金会管理带来新的管理技术与措施,是高校基金会管理上的一种根本性革新。

(二) 提高高校基金会社会公信力

高校基金会作为受委托管理高校捐赠财产的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近年频发的慈善危机事件告诉我们,任何一点错误偏差与不规范,都有可能葬送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进而扼杀其发展前程。公信力是基金会的生命所在,关系到基金会的持续发展。高校基金会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塑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与精准的基金会工作理念,使高校基金会管理系统方方面面得以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就会减少日常工作错误出现的机会,全面提升高校基金会的管理能力,让捐赠者和社会公众认同组织的公益宗旨与价值观,相信组织的能力可以管理好捐赠款额并且将捐赠用于符合捐赠者意愿的实处,使捐赠者和社会公众满意,为高校基金会赢得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三) 增加高校发展所需资金

美国的私立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系统和德州大学系统,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捐赠都成为它们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庞大的捐赠收入支撑着这些高校特别是美国高校成为世界顶级名校。2013年,仅斯坦福大学就获得了9.32亿美元的捐赠收入,而全美大学获得的捐赠收入高达338亿美元。借鉴国外杰出高校的经验,通过高校基金会的优质管理,广泛开发捐赠源,向校友和社会募集更多的捐赠资金支持高校的高水平发展,未来在我国将大有可为。校友和社会公众能否放心捐赠,取决于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与社会公信力。精细化管理通过提升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及其社会公信力,能够使捐赠者对高校基金会产生充分的信任与满意,从而引发大批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对高校发生捐赠行为,全面增加高校发展所需资金,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构建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对缺乏效率与效益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在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捐赠者开发、捐赠项目设立、捐赠项目实施、捐赠项目信息公开、投资理财等多个管理子系统引入精细化管理,构建以精益思想为核心、以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提升组织效率与绩效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一)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人力资源对组织的战略与绩效都会产生影响。[6]人力资源是高校基金会的重要资本,实现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提高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是高校基金会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普遍采取的组织结构为:理事会下设秘书处,由秘书处设置办公室具体负责基金会的日常工作。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设置合理的秘书处办公室,明确岗位设计与组织分工,设计零错误工作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行组织持续学习的机制并营造精益与强执行文化,使得高校基金会的人力资源能够支持高校基金会实现精益生产与服务。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根据基金业务需要设置工作部门。资源拓展部、项目管理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等几个部门是我国高校基金会秘书处办公室习惯设置的部门。但是,不同高校基金会囊括的部门会有所差异,这与高校具体情况不同有关。第二,根据设计好的组织部门,明确基金会秘书处办公室各个部门的岗位设计与组织分工,通过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方式详细列出基金会各项工作,并将其按性质分类到相应部门,让每个部门职责分明,工作职责与界限清晰。第三,制订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管理、考核、薪酬福利等各个方面体现精细化管理要求,根据严格的工作分析确定岗位设置,严格规范招聘流程以选拔优秀人才,实行注重细节、追求质量、杜绝错误的管理和考核方式,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优秀人才。第四,设计持续学习的组织机制,定期组织以工序改良、精益服务、强力执行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营造精益组织文化,推动工作人员精益思想的加深。

(二) 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

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是高校基金会的捐赠来源,一般来说,校友捐赠会占大部分比例,以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为例,校友捐赠占了总体捐赠的77.8%。因此,高校基金会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包括校友捐赠者开发精细化与社会热心人士捐赠者开发精细化两个方面。具体而言,高校基金会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是指对学校校友按照专业、毕业时间、职业、工作地点等进行细化分类;对社会热心人士进行信息搜集,建立专业的潜在捐赠者信息库。组建专业化的筹资队伍,按照分类向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宣传学校的捐赠项目,号召校友和社会人士捐赠,并定期拜访潜在捐赠者,增进捐赠者与学校的感情。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设置由基金会秘书处资源拓展部牵头负责的对潜在捐赠者进行细化分类与捐赠者信息库建立的工作机制。对毕业校友的信息收集要做到覆盖面广、信息齐全准确;对社会热心人士信息收集要做到及时、无误。第二,全校范围内组建以学校领导为主导、以基金会秘书处为核心、以全校师生广泛参与为特点的专业化筹资队伍。2006年12月,斯坦福大学提出了“斯坦福挑战计划”,目标是五年筹集43亿美元,用于为本世纪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为未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型领袖。斯坦福大学通过精准、齐全的校友网络,组建了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广大师生志愿者参与其中的专业化筹资队伍,超过一万名师生志愿者参与联络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号召募捐的工作当中,结果共募集到62.3亿美金,超过16万6千名校友、学生、家长、团体、基金会和支持斯坦福的朋友进行捐赠,捐赠笔数超过56万,超额完成募捐任务。可见,潜在捐赠校友与社会热心人士的分类信息、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广泛师生志愿者的参与和与潜在捐赠者的一对一精细联系以及筹资的专业性对高校募捐是何等重要。

(三) 捐赠项目设立精细化管理

高校基金会捐赠项目设立精细化管理是指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开发出数量丰富的高质量捐赠项目向社会进行募捐,并且严格规范协议签订、捐赠款项到账确认等流程,提高基金会募款能力,具体包括精细化开发捐赠项目和捐赠项目设立流程精细化管理两方面。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高校基金会有必要充分调研与整合校内各方具有的资源,推出学生发展基金、教师发展基金、学院发展基金、学校建设基金、校长基金、校友工作基金和相关专项基金等品种齐全的基金项目,使基金项目覆盖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丰富捐赠者的捐赠选择。如果捐赠者对捐赠项目有好的建议,高校基金会需要在不违背法律和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精细化对待捐赠者的捐赠需求,打造捐赠者需要的捐赠项目,吸引更多捐赠者对学校发生捐赠行为。其次,严格规范协议签订,保证每一笔捐赠都建立在签订高校基金会(受赠方)、捐赠者和受益方(受益单位,如学校某学院或者某部门)三方协议的基础上,使每一笔捐赠都有据可依,明确捐赠款项或者捐赠物数量,明确受赠方、捐赠方以及受益方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防范意外和错误的出现。第三,签订捐赠协议之后,及时向高校基金会于银行开设的接收捐赠账户确认捐赠款项是否到账,以避免当中有可能出现的捐赠方转账错误或者银行工作错误。第四,确认捐赠款无误到账后,则通知受益方到基金会办理立项和入账手续,保证每一笔捐赠账款顺利到达对应的基金项目。

(四) 捐赠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

捐赠项目设立之后就进入实施阶段。如何在遵守公益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将获得的捐赠用到实处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捐赠项目实施阶段,是高校基金会管理的重点环节,显示着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高校基金会捐赠项目的实施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指为了提高捐赠基金的公益性使用效率,避免实施错误,防范徇私舞弊现象出现,在基金实施管理制度建设、申请、评审、报账等流程上细化工作、追求卓越、杜绝错误。

捐赠项目实施推行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捐赠基金拟定科学有效的实施办法,并建立规范的评审标准和程序,供对应的基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执行,确保每个基金项目在实施中都有据可依。具体而言,对于校级的捐赠基金,由基金会负责拟定实施办法;对于院级的捐赠基金,由受益方拟定报学校基金会审核通过。第二,严密组织申请工作,将申请信息准时准确地发布到符合申请条件的受益群体,供相关者申请。设计统一的申请表格供申请者使用;在申请期限内,各受益方应当对收到的项目申请材料进行汇总,项目结束需要归档保存。第三,公正严谨的评审。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可以由捐赠者指定,也可以由基金会遴选。整个评选过程需要按照事先制订的实施办法和评审标准与程序严格执行,杜绝不公正和错误的出现,让需要帮助和真正优秀的申请者获得资助与奖励。第四,为部分项目举行有必要的颁奖仪式。评选结果公示期结束后,结合实际情况联系捐赠方商洽是否举行颁奖仪式,若需要举行则确定颁奖时间与地点并且邀请捐赠方出席。颁奖仪式应该简洁,旨在激励和勉励获奖励和资助的师生继续努力、勇攀高峰。第五,规范项目报账。制订基金会财务管理办法和基金项目报账办法,明确细化可报项目和不可报项目,与项目无关的款项不得报账,确保基金项目资金用在实处。

(五) 捐赠项目信息公开精细化管理

高校基金会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及时的信息披露有利于高校基金会的持续发展。[7]高校基金会捐赠项目信息公开精细化管理是指为了满足捐赠者和社会的知情需求,主动通过众多可利用渠道高质量、无错误地向捐赠者和社会公开基金会的运作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具体包括公开内容精细化管理和公开渠道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因此高校基金会需要制订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在规章制度的设计上确保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公开内容和公开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其次,明确细化高校基金会需要向社会公开的内容条目,如高校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情况(包括组织的宗旨、业务范围、规章制度、组织框架、资产关联情况等),捐赠款物的数量、使用方式、使用效率和受益人,公益成本(包括选定受益人的费用、捐赠款物的保存与运输费用、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行政办公经费等),项目开展的情况以及外部评价等,并在公开内容的生产过程中,推行精益的零错误生产模式,确保公开内容可靠无误,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该阶段基金会的运作信息,能够经受得起捐赠者和社会的监督。最后,明确细化高校基金会公开内容的渠道,如基金会官方网站、基金会会刊、相关报刊杂志、基金会微信微博和其他相关平台等,并在平台管理上落实职责,保证网络安全,避免互联网错误的出现,确保公开渠道有效,让需要公开的信息能够顺畅全面地传达到相关受众。

(六) 捐赠投资理财精细化管理

我国高校基金会在资金运作上主动性不高、经验缺乏。[8]捐赠收入的保值、增值渠道十分欠缺,尚未使用的捐赠收入几乎全额放在银行进行定存,投资增值管理滞后。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基金会,通过投资精细化管理,明确投资决策流程,制定风险管理机制,组建投资管理团队,配备专业的投资人才,细化投资领域,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率。例如哈佛大学基金会过去20年的投资年均回报率高达12.3%。

为了提高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保证基金保值增值,我国高校基金会在投资管理领域推行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首先,需要制定投资管理的章程,细化可供选择的投资领域。除了单纯的银行存款利息之外,应该结合实际逐步放开对资本市场一些风险较小的优良产品(如购买基金、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等)的投资和实体经济中一些风险较小的优良资产(如购买土地、房产、自然资源等)的投资。其次,明确投资决策程序,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决策程序,使投资管理在制度设计上具有防范大风险发生的功能。第三,制定风险防范和管控机制,尽量降低投资风险,避免投资错误以及明确错误和大风险发生的挽救机制。第四,结合实际,逐步组建投资管理团队,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除了邀请校内投资理财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投资顾问之外,还可通过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金融市场中投资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加盟高校基金会,具体负责高校基金会的投资理财工作。

五、 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已经为企业等营利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高校基金会、构建高校基金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对高校基金会传统粗放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与创新。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捐赠者开发精细化管理、捐赠项目设立精细化管理、捐赠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捐赠信息公开精细化管理、投资理财精细化管理,摒弃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打造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格局,将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向校友和社会募集更多捐赠资金以支持学校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本研究基础上,后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我国高校基金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障碍因素与解决机制研究、高校基金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渐进式路径探讨等。

参考文献
[1] 杨显贵, 张昌民. 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管理精细化[J]. 上海管理科学, 2008, 30(2): 82–85.
[2] 张喜爱. 试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11): 218–220.
[3] 徐福曼, 孙超. 关于银行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 特区经济, 2005(7): 262–263.
[4] 李建勇, 谷进军. 细节的力量: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精细化管理案例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08(5): 50–54.
[5] 王树国. 以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2): 14–16.
[6] DELERY J E, DOTY D H.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ests of Universalistic,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4): 802–835.
[7] 邢相勤, 丁苗苗, 刘锐.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比较及思考[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1(5): 109–113.
[8] 郭力. 中国高校基金会运作取向——借鉴澳大利亚"教育投资基金"的设置与运作[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155–160.
高校基金会精细化管理研究
伍卓深, 许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