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Vol. 18 Issue (5): 59-65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08
0

引用本文 

陈国华, 黄晓之, 胡昆, 王永兴.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剖析及借鉴[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5): 59-65.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08.
CHEN Guo-hua, HUANG Xiao-zhi, HU Kun, WANG Yong-xing. Analysis and Reference of Typical International City's Urban Safety System[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6, 18(5): 59-65.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6.05.008.

基金项目

广州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研究(中共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合作项目20152195)

作者简介

陈国华(1967-),男,湖北天门人。华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安全与风险评价技术及管理信息系统、过程装备安全可靠性与结构完整性技术。《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安全》杂志编委,"广东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华工大安全技术中心"负责人,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6-04-26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剖析及借鉴
陈国华, 黄晓之, 胡昆, 王永兴     
华南理工大学 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基于香港、东京、新加坡三个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的资料收集及分析,对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能源设施安全、社会治安、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安全、应急管理等城市安全子系统进行同异点研究,从中总结出城市安全体系发展规律。最后从法律体系、社会动员、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借鉴,为国内城市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典型国际城市    城市安全体系    同异点    发展规律    
Analysis and Reference of Typical International City's Urban Safety System
CHEN Guo-hua, HUANG Xiao-zhi, HU Kun, WANG Yong-xing    
College of industrial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which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f three typical international city's urban safety system of Hongkong,Tokyo and Singapore,the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of subsystems of urban safety is researched from production safety, traffic safety, energy facility safety, social security,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secur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etc,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s of urban safety system is summarized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Finally,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of legal system,social mobilization,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alent cultivating mechanism is put forward,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urban safety system.
Key words: typical international city    urban safety system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development law    
一、 引 言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市是否建立与时俱进的安全体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剖析与借鉴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尤为必要。

东京、香港、新加坡是世界上安全指数很高的城市,有着成熟且运行流畅的城市安全体系。与这三大城市相比,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的机制体制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通过对三大城市安全体系的研究,总结出城市安全体系的发展规律,对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将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概述 (一) 城市安全体系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城市安全体系是指城市安全管理主体为了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益,以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两种管理方式作为体系核心,对影响城市安全的潜在风险和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治理的一套有机整体。[2]城市安全体系主要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四个要素构成。

图 1所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为[3]:管理主体设计出管理目标。然后根据管理目标使用合适的管理方式作用于管理客体。同时,管理客体的状态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反馈给管理主体,使管理主体能及时调整与改进管理方式。

图 1 城市安全体系结构示意图
(二) 香港城市安全体系特点

图 2所示,香港城市安全体系的特点可以用“二维协作,多元层次”这八个字来概括。[4]“二维协作”是指:香港把城市安全体系划分为体制内(政府系统)和体制外(社会系统)两大系统,在不断完善政府和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城市安全的良好治理。“多元层次”是指:香港在城市安全治理过程中,通过政府和社会中的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构建出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城市安全网络。

图 2 香港城市安全特点示意图
(三) 东京城市安全体系特点

图 3所示,东京城市安全主要特点是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社会组织力量相互协作。[5]

图 3 东京城市安全特点示意图

在东京,地下综合管廊的广泛应用保障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密集合理的消防布局保证火灾发生六分钟之内消防队到达现场,应急供水站和地下调控蓄水池为城市供排水安全提供保障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了城市功能的实现;东京宣传“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和市区自己保护”等基本理念,促进行政、企业、地区和社区(居民)以及志愿者团体等相互支援,建立一个在灾害发生时携手互助的社会体系。东京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组织率平均到达79.4%。[6]

(四) 新加坡城市安全体系特点

图 4所示,新加坡城市安全的主要特点是“依法治市,以人为本”。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城市安全的各方面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且执法严格,惩罚严厉,用严刑峻法机制打造法律威慑力。人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科技应用,新加坡为市民提供最人性化的城市服务。[7]同时注重安全宣传教育,以提高市民整体素养为主要抓手,营造“安全城市”氛围。[8]

图 4 新加坡城市安全特点示意图
(五)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子系统同异点

通过对香港、东京、新加坡三个城市安全子系统资料的收集与归纳,以表格形式列出典型国际城市安全子系统的同异点,见表 1

表 1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子系统同异点
三、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的发展规律

城市安全体系存在于整体城市安全之中,也存在于城市安全各个子系统之中。因此,通过归纳与总结城市安全子系统的同异点,总结出城市安全体系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发展规律:

1. 城市安全体系发展理论研究

城市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城市安全自组织理论[9],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即在环境选择压力下系统自发获得合适的发展渠道与机制,抛弃过时的旧形态,构建起适应现在环境的新形态的一种过程。城市安全的发展需要在遵循城市安全自组织功能的基础上,由管理主体去引导与调控,从本质安全化的角度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城市安全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城市安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中之重,很多国家都已经把建设健全的城市安全体系纳入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将城市安全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城市安全与城市经济作为城市的“两翼”,相辅相成,均衡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安全基础的更新和提升,城市安全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 城市安全管理主体构成的逐步演变

在城市安全管理中,虽然政府在人员素质、掌控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有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城市安全管理已经由政府系统内的单一治理模式逐步过渡到政府与社会协作治理的二维模式。[10]管理主体逐步地由政府与协会组成的小型结构演变为政府与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大型结构,再逐渐把社区、公民团体、志愿者、NGO组织等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协会和市民共担责任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

4. 城市安全管理团队整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专业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城市安全的管理水平与社会稳定程度。城市安全管理在注重提升团队水平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新人才引进方式[11],从高校教师和应届毕业生等渠道中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培养,逐步优化管理团队的学历结构与年龄结构,按照岗位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博士、硕士和本科等不同学历者进行多层次组合,并进行专业领域互补,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充分拓展个人发展的空间。

5. 城市安全的未来趋势是信息化、智慧化

建设信息化、智慧化的安全型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安全发展的大趋势[12],也是现代城市安全管理理念的新取向。安全智慧型城市将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数据作为城市安全的核心要素,在城市安全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信息通信技术[13],改进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对城市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预测,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四、 典型国际城市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对国内城市的借鉴意义 (一) 建设覆盖面全、震慑力强的城市安全法治体系

加快立法步伐,修订法律法规。加快城市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城市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实现全覆盖的法制化城市安全管理,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监管后盾。加强法律法规适应性调整,使之城市安全相匹配,确保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充分有效性。

行政监管与司法检控紧密配合。对城市安全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行政归属等做出明确界定,避免职能交叉或“监管真空”,完善司法启动机制和流程,建立健全行政监管与司法检控的衔接机制,同时推进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提高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和效力。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实质提高违法成本。政府应坚持精细管理,严格依法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做到执法“零容忍”,真正采取严厉措施制裁违法企业及违法人员。在允许范围内增大违法惩处力度,从提高处罚金额、强化处罚落实、提升执法力量等多方面实质提高违法成本。

(二) 推进社会力量有效有序参与,强化民众安全意识

政府在城市安全管理中担负起领导、协调的责任。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部分安全管理职能向社会转移。依靠合作协议、伙伴关系、合同外包等协作方式来提供安全服务。

加强城市安全理念的宣传教育,使理念深入民心,提升城市民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共同合作进行城市安全管理的城市安全合作网络,逐步树立民众“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自己守护”的理念。

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参与。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资助,研究相关安全APP的开发,提高安全隐患举报的便捷性和规范性,积极打造城市安全管理民众参与平台,凝聚社会精英人才参与城市安全管理,充分发挥民众力量大、基础广泛的优势。

(三)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城市信息管控中心,保障城市信息化安全。将零碎且分散的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完整的信息链,有效预测预警城市中的危险源和危机事件。让公众能够随时随地感知自身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应对突发的安全危机。

打破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各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数据库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健全管理基础数据的采集、整合、入库、更新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加强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包括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能养老、智慧社区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真正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四) 建立健全职业化的人才队伍体系

不断加快管理人才、研究人员的培养机制建设。研究发展学校式教育制度。研究试点“三边学习模式”,即“正常训练、个人进修以及在职学习”的全程化人才培养学习机制,逐步完善相配套的教材资料与设施,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分类组建专业化实战队伍。加强实战性训练,增强应变能力。全面考虑城市安全突发事件种类,细化队伍功能,分类组建针对性更强的专业化实战队伍,提升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的实战专业水平。落实日常实战化训练工作,夯实作战能力,全面提升队伍的救援实战能力。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紧跟国际潮流。定期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及时跟踪和汲取最新的科技手段,建立城市安全事件档案库。通过收集国内外各类城市安全事件的资料,深入理论研究,完善管理措施,从而对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五、 结 语

通过借鉴典型国际城市经验,我国城市安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系统和社会系统两方面相互配合,双管齐下,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安全体系,以保障安全、稳定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晓亮.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 12(1): 11–14.
[2] 王雪丽.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J]. 城市问题, 2012(7): 79–83.
[3] 廖卫东, 何笑. 我国食品公共安全规制体系的政策取向[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10): 20–24.
[4] 华智亚. 香港的城市安全建设与公众参与[J]. 城市观察, 2013(2): 151–158.
[5] [日]东京都政府:安全安心Tokyo战略[R],2015.
[6] [日]內阁府:平成27年版防灾白皮书[R],2015.
[7] HAQUE M M, CHIN H C, DEBNATH A K. Sustainable,Safe,Smart-Three Elements of Singapore's Evolving Transport Policies[J]. Transport Policy, 2013(27): 20–31.
[8] 北京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团. 新加坡城市公共管理[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9, 11(1): 70–73.
[9] 佀庆民, 许开立, 吴穹, 等. 城市安全运行研究方向初探[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2): 6–8.
[10] 朱海波. 广州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61-2010048052.htm
[11] 赵汗青. 中国现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00-1013142395.htm
[12] NAM T, PARDO T A.Theresa. Conceptualizing s-mart city with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people, and insti-tutions[C]. I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nnual Internatio-nal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Conference,2011:282-291.
[13] LIU LY, GEERTMAN. Smart governance,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A Fruitful Traiangle?[J]. Lecture Notes in Geoinformation and Cartography, 2015(213): 26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