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诚信体系是一种行业运行机制,旨在构建诚信交易的行业环境、行业运行规则,保证行业健康、规范运营并向信用经济迈进,规避和减少行业不正当竞争、失信等不良行为。完整的行业信用体系与不同经济主体的活动息息相关,由行业诚信制度、行业监管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部分或要素构成。这些部分或者要素相互影响,分工协作,共同规范行业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行业运行模式倍受创新型经济的冲击,加之制度及监管等措施存在滞后、缺乏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经济活动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不少失信行为,导致行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对行业规范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姜明辉等[1]研究了个人信用评分,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基于优化CBR的模型更适合个人信用评分;苑宏宪等[2]运用模糊物元理论研究了建筑市场注册建造师的执业信用评价问题。有关企业及各行业的信用及信用机制研究中,Poon等[3]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信用评级等对银行贷款的影响;宋晓东等[4]研究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问题;Agarwal等[5]认为信息在信用评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中,朱建军等[6]则以江苏省为例提出了诚信体系建设的建议;苑春等[7]研究了信用体系如何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王雪青等[8]具体研究了文化市场、高校、银行业、建筑市场等诚信问题并对诚信建设绩效作了一定评估;类延村[9]以政府为出发点,阐明了通过政府干预建立诚信体系的必要性,认为以政府政务信息公开为突破口构筑诚信政府尤为重要。正如韩学军[10]的观点,在全社会以诚信为本,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助于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增强正能量,有效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即使非正式信誉机制也会产生约束,而正式诚信制度能通过影响市场经济活动的损益规范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纵观现有研究发现,我国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系统明晰我国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学机制很有必要。系统动力学(SD)仿真以计算机语言进行数理、统计表达,并给出模拟结果,有助于将动态的理念转化为现实、科学的决策[11]。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及其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我国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进行动力学分析,旨在为我国行业诚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
1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SD模型 1.1 建模的基本思想行业经济活动的运行以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企业经济活动为主体,在必要的政府监管及规范下运行。主要涉及的主体包含从业人员、企业及政府。行业从业人员、企业、政府的诚实守信在构建规范的行业经济秩序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经济活动需要通过系列规章、措施、政策、法律等来规范、监督、保障行业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行为。因此,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以行业经济活动为研究背景,重点研究由政府、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诚信系统3个子系统构成的反馈系统(图1),以及与诚信体系建设相关的规章、措施、政策、法律等对行业诚信系统的规范、监督反馈效应。
![]() |
图 1 模型结构框架 Fig. 1 Structure of the model |
1) 行业诚信因素及相互作用分析。
行业经济活动主体所处的环境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载体,行业诚信氛围、预期诚信水平、诚信意识、诚信管理机构等因素共同作用并形成了行业的诚信环境。经济发展是行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经济水平、地区以及国家经济形势组成诚信的经济环境。行业诚信受各诚信主体的道德和自制约束,而政府行为的普遍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性,使得政府诚信监管的力度、诚信监管效率等较大程度影响行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就行业从业人员子系统而言,它是实践与维系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石,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行业诚信体系。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人主体,企业诚信子系统直接约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政府诚信子系统制约着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企业诚信水平、政府诚信水平均对行业诚信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水平越高,行业诚信水平就越高。
H2:行业从业人员的预期诚信水平、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意识正向影响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企业预期诚信水平、企业诚信意识正向影响企业诚信水平;政府预期诚信水平、政府诚信意识正向影响政府诚信水平。
H3:行业诚信氛围正向影响各主体诚信水平,行业失信行为对行业诚信氛围具有制约作用。良好的行业诚信氛围离不开诚信守信,而失信行为则会阻碍良好行业诚信氛围的形成。
H4:诚信信息透明度、诚信制度完善程度、监管力度正向影响行业诚信行为,制约行业失信行为。从信息传递的实时性、有效性、可靠性等方面衡量,诚信信息透明度能够反映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诚信机构建设等的完善程度,这些方面的完善可降低信息不对称并促进各成员诚实守信行为的发生。
H5:诚信制度完善进度正向影响诚信监管效率,诚信监管效率正向影响诚信水平。诚信制度的完善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能够不断丰富政府监管的法律内容,对不断探索提升监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 诚信制度影响的因果回路图。
为清晰地表达出系统的动态成因及假说,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模型边界,并建立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系统的因果回路图(图2)。
![]() |
图 2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因果回路图 Fig. 2 Causal circuit diagram of industry system construction |
从因果回路图可以看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果回路为如图2所示的3个平衡型回路和3个增强型回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意识越高,其诚信水平也就越高。而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意识又取决于自身诚信水平与行业诚信水平之间的差距。当行业诚信水平高于经济活动主体自身诚信水平时,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意识会正向作用于自身诚信水平,进一步使得行业诚信水平提升;反之,当主体诚信水平较高时,因各项成本的加剧而反向作用于行业诚信水平,最终使得自身诚信水平与行业诚信水平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
当行业诚信系统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时,若有外力驱动使诚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并高于原来状态,那么随着制度约束范围的加大,各经济主体的失信行为会降低,诚实守信行为则会增加。这会使得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增加,从而对行业诚信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若外力驱动使得诚信信息更加透明,同样会使得行业诚信水平正向变动。监管力度不但会直接影响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而且会通过监管效率来影响行业诚信水平。监管力度的加大,通常会约束行业经济活动主体诚实守信并提升其诚信水平。而某种程度上,各主体的诚信水平也是监管是否有效率的一个体现。监管越有效,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也就越高,属于增强型回路。不同类型回路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就构成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系统的反馈机制。
1.3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SD模型根据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因果回路图,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系统流图(图3)。模型中诚信信息透明度指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相关的诚信信息公开程度。行业诚信行为程度是对各经济主体诚信守信行为的总度量。企业诚信意识因子是企业诚信意识对企业诚信水平变化的影响系数。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意识因子代表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意识对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系数。政府诚信意识因子代表政府诚信意识对政府诚信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系数。其他变量的经济意义与此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可以看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系统存在多个状态变量,属于高阶次、复杂时变系统。随着时间的推进,系统也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
![]() |
图 3 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 Fig. 3 The SD model of Industry system construction |
本文使用的建模、仿真分析工具为由美国Ventana公司开发的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在所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环境下,通过数值算例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为进行数值模拟,对初始状态作几点说明。
1) 考虑到诚信制度、诚信信息、政府监管等不能在短时期内效力于行业诚信体系,因此为更好地观察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式,进行如下仿真设置:INITIAL TIME=0(初始仿真时间),FINAL TIME=120(仿真结束时间),TIME STEP=3(仿真步长),仿真周期为120。
2) 各主体的诚信水平取值范围即水平变量的取值为[0,100],设定50为中等水平,小于50代表诚信水平较低,若小于0则为严重失信,高于50为较高诚信水平,数值越大代表诚信水平越高。
3) 实际系统状态下,制度、监管等政策和措施不会立即产生效果,其效力需经历一定时期的延迟后方能显现,设各主体诚信水平变化的延迟为一个仿真步长。
4) 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企业诚信水平、政府诚信水平均反映相应经济主体诚信水平的平均水平,行业诚信水平是对行业诚信的平均度量。
2.2 部分变量说明与方程设计据王其藩[11]、Palm[12]的研究,系统动力模型对参数变化的灵敏度远小于对结构变化的灵敏度。一方面是由于模型中的反馈回路对模型的行为模式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回路与回路的相互作用。一个回路参数的变化相应地会被其他回路加强或者削弱,因此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参数的变化具有强壮性。本文参数设置遵循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的一般原则,只在以下变量与方程设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所建立模型的结构行为模式。假设各诚信主体的初始水平均为中等水平,初值为50,同相应经济活动主体诚信水平的设置统一,将诚信信息、诚信制度完善程度等均设置在一个中等水平,部分变量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如表1所示。其中INTEG为相应速率变量的积分函数,是状态变量的方程表示;DELAY1为延迟函数,表示相应变量的变化存在延迟;αi为相应因素对政府诚信水平影响系数,βj为相应因素对从业人员诚信水平影响系数,γl为相应因素对行业诚信行为影响系数,δm为相应因素对行业失信行为影响系数,θn为相应因素对诚信监管效率影响系数,DELAY TIME为延迟时间。
![]() |
表 1 主要变量系统动力学方程1) Tab. 1 SD equations of the main variables |
为验证本文模型是否遵循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参数变化的灵敏度远小于对结构变化的灵敏度这一前提,并验证模型合理性,设置两组权重α、β、γ、δ、θ对比模拟,相应设置如表2所示。模型建立、数值算例基本设计完成后,用系统的逻辑测试“Model Check”即软件的模型检测功能、“Units Check”即软件的单位检测功能,对模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模型通过逻辑测试及单位测试。
![]() |
表 2 参数对照 Tab. 2 Parameter control |
为更进一步检测所建立的模型及数值模拟设置的合理性,分别在对照组及实验组参数设置下对模型进行极端条件测试及行为再现测试。极端条件测试是在一些因素出现极端情况取极端值的情形下,测试系统的结构行为与实际系统是否相符的一种测试方法。本文分别在参照组及实验组的权重设置前提下进行极端条件测试。令社会诚信制度的完善程度为0,即在完全无制度约束条件下观察系统动态行为。行为再现测试是检验所建立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系统的一个有效办法,能够有效监测模型能在多大程度上重现真实系统动态行为。同极端条件测试,同样在参照组及实验组两组不同权重设置下模拟仿真,行为再现测试设置如表3,使用阶跃函数控制诚信制度完善程度的变化,并在不同延迟时间下观测建立的模型多大程度再现真实系统行为。仿真分析对照组测试的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实验组的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 |
表 3 行为再现测试 Tab. 3 Behavior reappearance test |
![]() |
图 4 对照组测试结果 Fig. 4 The results of the control group |
![]() |
图 5 实验组测试结果 Fig. 5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
1) 极端条件测试分析。
如图4为对照组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仿真周期内,在社会诚信制度完全缺失的情况下,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会因为无制度约束而不断地降低,最终使得社会总体诚信处于严重失信的无秩序状态。虽然制度完全缺失的状态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发生,但假设这种状况出现,其变化则与仿真状况相符。图5所示为实验组权重设置下各主体诚信水平的变化情况,与图4对照组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权重设置下,各主体诚信水平最终依然会在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下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虽然最终两组状态下各主体的诚信水平值不同,但是从系统在长期的变化趋势来看,两组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这也说明了本文对行业诚信体系模拟的理论情况和实际情况相符,即行业诚信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强壮性,其系统最终的结构行为模式是由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回路决定。
2) 行为再现测试分析。
当诚信制度完善程度在仿真开始第36期的时候,有驱动使得诚信制度完善程度从完全制度缺失改变为50,图4是对照组设置下,行业诚信体系系统分别在延迟时间为1个仿真步长和2个仿真步长的系统动态行为。可以看出,初始延迟状态无诚信制度作用时,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一直处于降低的态势,在第36期的时候,外力驱动使得诚信制度从缺失突变至中等状态,在大约7步长的延迟后,各主体的诚信水平在诚信制度的作用下出现一个拐点,并开始逐渐上升,与初始延迟状态相比,增加延迟状态拐点的出现大约晚几个步长。在相同的仿真周期内,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要低于初始延迟状态时的诚信水平,这是由于延迟时间的增加,使得诚信制度作用的效果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制度不间断作用于诚信系统时,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以及行业诚信水平均高于短期制度时的诚信水平。同时,当制度效力延迟越短,制度作用于诚信系统的效果越早显现并高于同期增加延迟时的诚信水平。以上变化近似实际变化趋势。
图5所示为实验组设置下系统的行为模式,与图4对照组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权重设置下,参照组与实验组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在最终达到稳态时的取值有所不同,但实验组系统的变化趋势与参照组系统变化趋势相同。实验组在第36期之后的大约7个步长后,外力驱动使诚信制度从缺失突变至中等状态,各主体的诚信水平在诚信制度的作用下出现一个拐点,并在此拐点后因有诚信制度作用于系统,使得各主体的诚信水平逐渐上升,与初始延迟状态相比,增加延迟状态拐点的出现大约晚几个步长。两组的行为再现测试实验结果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所建立的行业诚信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强壮性,也能够近似模拟行业诚信体系的实际情况。
本节对模型测试、量纲测试、极端条件测试及行为再现测试结果显示,系统所产生的变动与实际系统行为模式相符并能找出产生变化的原因,说明建立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模拟实际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式。后文研究在对照组权重设置条件下对行业诚信体系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对行业诚信体系结构行为模式的影响,最终通过仿真分析为我国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2.4 模拟与仿真分析2.4.1 诚信制度对行业诚信体系影响分析
通过因果关系分析以及行业诚信体系建模过程可以发现,诚信制度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它是如何影响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态行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系统会随着诚信制度的不同表现出怎样的变化?为探究诚信制度完善程度对行业诚信体系的影响,分别在表4所设定的状态下仿真。
![]() |
表 4 诚信制度影响分析 Tab. 4 Influence analysis of credibility system |
1) 行业失信行为程度与行业诚信行为程度。
当不同程度的诚信制度作用于行业诚信体系时,观察行业诚信与失信行为。图6(a)仿真结果显示,当诚信制度越完善时,行业失信行为程度越低,在诚信制度完善程度上升初期,行业失信行为程度逐渐降低,但在长期内,行业失信行为则趋于一个稳定的系统状态。图6(b)仿真结果显示,当诚信制度完善程度越高时,行业诚信行为程度越高,并在长期内趋于稳定的系统状态。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随着诚信制度的日趋完善,制度的约束力及约束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也加大,故而使得行业诚信体系更趋于完善。
![]() |
图 6 行业诚信行为 Fig. 6 Industry integrity behavior |
2) 监管力度。
研究不同诚信制度作用对监管力度的影响。图7为仿真结果。
![]() |
图 7 监管力度 Fig. 7 Superintendency strength |
随着制度完善程度的增加,在初期监管力度有短暂的上升趋势,而长期内监管力度在不断减小,同时,低制度完善程度对应较高的监管力度。这是由于,诚信制度的完善伴随着新制度的出台与不合理制度的更新,而在制度执行初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但在长期内,当新的、更完善的诚信制度取代旧制度发挥作用时,其效力则优于旧制度。因此,诚信制度越完善,监管力度越小,而监管力度变小则会对应较小的监管成本,并且,当制度越不完善时需要的监管力度就越大。
3) 行业诚信水平。
观察不同诚信制度对行业诚信水平的影响。如图8仿真结果显示,当诚信制度一直作用于行业诚信系统时,行业从业人员等主体的诚信水平及行业诚信水平均处于一个有序上升的态势,且诚信制度越完善,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及行业诚信水平就越高。其他状态不产生变动时,诚信制度不间断作用于系统,长期内会使得诚信水平状况维持在一个稳态状态。
![]() |
图 8 各诚信主体诚信水平状况 Fig. 8 The level of integrity |
2.4.2 诚信信息透明度对行业诚信影响分析
诚信信息透明度能够反映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诚信机构建设等的完善程度,这些方面的完善可降低信息不对称,并促进各成员诚实守信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行业诚信体系。为探究诚信信息透明度对行业诚信体系的影响,分别在表5所设定的状态下仿真。
![]() |
表 5 诚信信息透明度影响分析 Tab. 5 Influence analysis of integrity information |
1) 行业失信行为程度与行业诚信行为程度。
研究诚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对行业诚信与失信行为的影响。图9仿真结果显示,当诚信信息越透明,行业失信行为越低,行业诚信行为越高,并在长期内若信息透明度不发生变化,行业失信行为程度与行业诚信行为程度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的系统状态。不难理解,诚信信息越透明使得各诚信主体的失信带来的损失加大,对个人和企业而言,失信会使得个人信誉受影响,甚至会使得企业失去众多的合作机会,其收益只是短期内得到改善,而长期内反而使得收益降低。
![]() |
图 9 行业诚信行为状态 Fig. 9 Behavior status of industry integrity |
2) 监管力度。
研究诚信信息透明度不同时监管力度如何变化。图10仿真结果显示,随着诚信信息透明度的加大,在初期监管力度有短暂的上升趋势,而长期内监管力度在不断减小。同时,诚信信息越透明,监管力度就越小。这是由于,诚信信息越透明,失信对各诚信主体的影响范围就越大,失信收益就越小,选择诚信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使得监管力度减小。因此,诚信信息越透明,监管力度越小,而监管力度变小则会对应较小的监管成本。
![]() |
图 10 监管力度 Fig. 10 Superintendency strength |
3) 行业诚信水平。
研究不同诚信信息透明度对应的行业诚信水平高低。如图11仿真结果显示,当诚信信息透明时,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及行业诚信水平均处于一个有序上升的态势,且诚信信息越透明,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及行业诚信水平就越高。其他状态不产生变动时,稳定的诚信信息透明不间断作用于系统,长期内会使得行业从业人员等主体的诚信水平状况维持在一个稳态状态。
![]() |
图 11 各诚信主体诚信水平状况 Fig. 11 The level of integrity |
2.4.3 制度对监管效率的影响分析
研究在诚信制度、诚信信息等作用下监管效率如何变动。如图12仿真结果显示,与诚信系统初始状态相比,诚信制度、诚信信息透明度越完善诚信监管效率越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诚信制度越完善,诚信信息越透明,所需的监管力度及监管投入成本就越低,同时,行业诚信水平及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也越高。
![]() |
图 12 诚信监管效率 Fig. 12 Supervision efficiency |
2.4.4 制度及信息敏感性分析
完善的诚信制度以及高度透明的诚信信息能够促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对诚信制度还是诚信信息的变化更为敏感,为此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对应仿真设置如表6所示。
![]() |
表 6 政策敏感性分析 Tab. 6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olicy |
图13(a)仿真结果显示,行业诚信体系在初始状态下,当稳定的诚信制度与稳定的诚信信息不间断地作用于行业诚信体系时,随着诚信制度与诚信信息的持续效力,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与行业诚信水平均处于一个稳定有序增长的态势,在长期内,政府诚信水平高于企业诚信水平,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最低,这也说明在长期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为对行业诚信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图13(b)仿真结果显示,系统其他状态不发生改变而诚信制度趋于更完善的情况下,与行业诚信体系初始状态相比企业诚信水平变动对诚信制度变动最为敏感,其次为个人诚信水平。图13(c)仿真结果显示,系统其他状态不发生改变而诚信信息更加透明时,与行业诚信系统初始状态相比,各诚信主体的诚信水平变动均较为敏感,而短期内企业、政府诚信水平变动更为敏感,长期内行业从业人员诚信水平变动对诚信信息透明度变动更为敏感。
![]() |
图 13 诚信水平实验结果 Fig. 13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f integrity |
从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图2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当有政策对行业诚信体系规范约束时,政策的正向引导和规范使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不同影响因素产生变动并相互作用反馈,使得增强型回路的效果增加,而平衡回路又不断地维持系统的平衡,一定范围内,不同的回路主导行业诚信体系系统,增强型回路与平衡回路相互作用使得系统产生上述变化,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系统反馈机制及结构行为模式。
2.5 政策建议分析建立健全的行业诚信体系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重视行业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任务和方向。通过仿真可以看出完善的诚信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失信行为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监管成本促进行业诚信正向发展。所以说诚信制度是行业诚信的制度保障,科学的制度是保障良好行业诚信秩序的关键。要完善我国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诚信制度的建立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任务,需结合我国国情与行业需求找准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任务与方向,从而使得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事半功倍。
2) 完善诚信立法。仿真得出,诚信立法的日趋完善可以提高诚信监管的效率并促进诚信守信。因此一个有序的行业诚信体系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完善的诚信立法是维护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秩序的重要途径。与经济活动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相比,完善的诚信立法更具客观性,以法制的手段作用于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弥补道德力量的不足。
3) 规范诚信信息服务及机构建设。仿真显示诚信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会有效约束行业不良行为,而信息服务机构在诚信信息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的信息服务机构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经济主体,降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有助于行业诚信水平的提升。
4) 政府有效引导。通过本文的研究证明,政府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一方面政府需有效规范,以减小甚至杜绝不良行为及其对行业诚信体系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行业诚信制度建设以及促进诚信信息服务机构等的完善。
3 结语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存在着多种因素的非线性影响,对于这种系统问题必须把模型求解和仿真模拟方法相结合,以有效地把握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通过分析行业诚信体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建立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不同的政策仿真模拟,很好地观测了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特征与变化趋势。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且任务艰巨的过程,除本文研究的因素之外,其他诸如金融、社会政治环境等变化都会影响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方向,这些可以更进一步深入研究。
[1] |
姜明辉, 许佩, 韩旖桐, 等. 基于优化CBR的个人信用评分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4(12): 148-156.
JIANG Minghui, XU Pei, HAN Yitong. Optimized CBR for personal credit scoring[J].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14(12): 148-156.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4.12.014. |
[2] |
苑宏宪, 王雪青. 基于模糊物元理论的注册建造师执业信用综合评价[J].
工业工程, 2014, 17(1): 66-71.
YUAN Hongxian, WANG Xueqing. A research on credit evaluation of certified constructors based on fuzzy matter-element[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 17(1): 66-71. |
[3] |
POON W P H, CHAN K C, FIRTH M A. Does having a credit rating leave less money on the table when raising capital? A study of credit ratings a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in China[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3, 22: 88-106.
DOI: 10.1016/j.pacfin.2012.10.003. |
[4] |
宋晓东, 韩立岩. 基于双隶属模糊支持向量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J].
工业工程, 2012, 15(1): 93-98, 108.
SONG Xiaodong, HAN Liyan. Credit evaluation for small-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ased on fuzzy SVM with dual membership values[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 15(1): 93-98, 108. |
[5] |
AGARWAL S, CHEN V Y S, ZHANG W. The information value of credit rating action reports: a textual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6, 62(8): 2218-2240.
DOI: 10.1287/mnsc.2015.2243. |
[6] |
朱建军, 刘小弟, 刘思峰. 基于政府作用视角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征信, 2013(2): 58-62.
ZHU Jianjun, LIU Xiaodi, LIU Sifeng. Inquiry into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governmental function perspectives[J]. Credit Reference, 2013(2): 58-62. |
[7] |
苑春, 闫琳. 公开信用体系下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4(2): 164-169.
YUAN Chun, YAN Lin. Analysis of how the credit system influences inter-enterpris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6, 44(2): 164-169. |
[8] |
王雪青, 韩涛涛, 陈杨杨, 等. 基于SD的建筑市场执业资格人员信用行为决策机理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5, 29(1): 1-6.
WANG Xueqing, HAN Taotao, CHEN Yangyang. Credit behavioral decision mechanism of practicing qualification personnel in construction marke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5, 29(1): 1-6. |
[9] |
类延村. 超越法治:社会诚信体系的规则治理[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0(4): 65-72.
LEI Yancun. Transcending nomocracy: the rule governance of social integrity system[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4, 20(4): 65-72. |
[10] |
韩学军. 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1): 75-79.
HAN Xueju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ntegrity system[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13(1): 75-79. |
[11] |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
[12] |
PALM W J. System dynamics [M]. USA: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