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Vol. 23 Issue (4): 110-114
广西民族大学主办
0

文章信息

黄天放, 黄祖宾, 陆建波
HUANG Tian-fang, HUANG Zu-bin, LU Jian-bo
期刊多媒体融合的历史印记与思考
The Multimedia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y Periodicals and Reflections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23(4): 110-114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 23(4): 110-11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10-10
期刊多媒体融合的历史印记与思考
黄天放 1a, 黄祖宾 2, 陆建波 1b    
1a. 广西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广西 南宁 530001;
1b. 广西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2. 广西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 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印刷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印刷,完成了从火炉制字的古老铅印向现代的数字化印刷转变.印刷服务不再使用实体字,取而代之的是储存在磁盘上的数字化字库,在计算机内核都是以0和1存储或读取.它借助于激光照排技术将数字化的文字版面制作成胶片,再通过晒版、印刷、装订等工序完成大规模成书出版.期刊的出版也由此引发而产生了当下的纸媒和光盘、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融合发展的局面.从火炉制字的古老铅印向现代的数字化印刷转变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关键词:期刊     数字化     融合     融合发展    
The Multimedia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y Periodicals and Reflections
HUANG Tian-fang1a, HUANG Zu-bin2, LU Jian-bo1b     
1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1b.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te 1990s, printing completely abolished the Chinese type of lead printing, and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ld lead printing from the furnace to the modern digital printing. Instead of using an entity word, the print service is replaced by a digital library stored on disk, stored or read at zero and one in the kernel. It USES laser phototypesetting technology to produce the digitized text layout into film, then through the printing, printing, binding and other processes to complete the large-scale book publish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journal has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paper media and various media such as cd-rom,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ncient type of the furnace word to the modern digital printing has caused the modern world to marvel at the printing world, and has been hailed as a new revolution in Chinese printing technology.
Key words: journal     dgital     fusion     development of fusion    
0 引言

当印刷厂或印刷服务公司将铅字粒从字架上卸下来打包出卖后仍继续从事印刷服务, 就意味着印刷厂从火炉制字的古老铅印向现代的数字化印刷的转变.从另一角度看, 印刷服务不再使用实体字, 取而代之的是储存在磁盘上的数字化字库, 在计算机内核都是以0和1存储或读取[1].火炉铸造的铅字拼成版搬上印刷机器印刷后总要回到火炉融化重新造字粒, 这就是传统的活字印刷, 而数字化出版存放在计算机的字却可以一直重复调用.这种进步的深刻性只有火炉铸字的工人才有切身的感受.用于印刷出版的文字形态发生了改变是出版工业的一次革命, 到了编辑部和作者都拥有计算机及专业排版系统的时候已是新媒体全面融合出版的时代了.

查阅有关资料可知[2], 数字化出版研究始于1974年8月的"华光"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1975年5月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 由王选教授等主持工作, 综合运用精深的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 历经15个寒暑, 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 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华光"激光照排系统日臻完善, 1988年推出的华光系统, 既有整批处理排版规范美观的优点, 又有方便易学的长处, 是那个年代中国唯一的具有国产化软、硬件的印刷设备, 也是世界汉字印刷激光照排的领衔设备, 在中国内和世界上汉字印刷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1990年全国省级以上的报纸和部分书刊已基本采用这一照排系统.到20世纪末, 中国的报纸和出版社全部实现激光照排.笔者从事期刊出版近20年, 亲历了铅字印刷出版到数字化出版的点滴变化.本文做一点梳理, 进一步探讨期刊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

1 期刊出版 1.1 期刊数字化

期刊数字化出版令人弄不清楚到底先有纸质期刊还是先有数字期刊, 这个问题可能在许许多多编辑的认知上存在过, 或许认识清楚了或许认识仍是模糊的.印刷厂拥有现代印刷排版的计算机和专业排版软件, 为出版单位完成了期刊的排版就是完成了期刊的数字化, 或者是完成了单篇文章的数字化.将全刊的全部文章和目次、封面、插图等链接成一本完整的期刊, 期刊数字化就算完成了.这是为专业印刷出版完成的数字化, 而使用人们熟悉的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也能完成全刊的数字化, 但不能用于专业印刷出版.从技术上看, 早期的数字化期刊不能一体化, 表现在:文字和插图用不同的排版系统生成不同格式页面文件, 这些页面文件是相互分离的, 封面也是独立制作的.但到了近十年里, 数字化的期刊则是全刊一体化, 从封面、内文到封底都是以国际标准的PDF(便携文件格式)文件链接成单文件存储、网络传输.任何形式的现代排版都体现融合性, 图片与文字, 不同的字库之间, 字库与符号库都要融合[3].

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期刊出版过程先有数字化后有纸质印刷.

1.2 传统排版软件及应用

人们熟悉使用的低版本Word、Wps等文字处理排版软件不是专业的出版印刷排版软件, 因为这些排版软件:1)页面描述不精准; 2)对应调用的字库的文字当量很有限, 专用符号库的数量也不足.只有方正书版(目前版本为12.0)是应用时间较长且应用成熟的中文书刊排版系统.8.0以下版本为DOS版, 9.0以上为Windows版, 采用批量处理方式, 运行速度快, 对硬件要求低, 属于命令式排版.方正飞腾(Fit)也称方正报版, 早期版本为维思(Wits), 目前版本为4.1.中国的中文报社基本上采用该系统, 在海外也有一定市场.方正书版和飞腾是目前中国出版单位使用较多的印刷专业排版软件.

InDesign由Adobe公司于1999年推出, 2004年推出CS2版, PC/Mac版同时开发.这是较成熟的专业排版软件, 整合了专业设计、排版、图形图像处理、跨媒体编辑等功能, 几乎所有的排版设计都在一个软件环境中完成.可直接接受Word文件, 可置入Excel表格, 文件中原有的格式都可以得到保留.这是特别专业的排版软件, 但中国境内很少使用.

PageMarker Adobe收购Aldus并进一步开发的排版软件, 主要用于外文书刊的排版, 中文PC版本运行不稳定, 且缺字、补字不能很好地解决, 限制了其在中文排版中的应用.虽然广泛应用于设计和排版, 但目前已停止开发和升级, 转为由Adobe InDesign代替, 最高版本为7.0.

QuarkXpress是高端的专业排版系统, 主要在Mac机使用, 不重视PC版的开发, 中国的科技期刊少用.目前版本为7.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微软公司开发的Microsoft Office Word文字处理排版软件与全球著名的图形图像和排版软件的生产商Adobe公司设计的PDF文件格式结合起来也广泛被用于印刷排版.Adobe公司设计的PDF目的是为了支持跨平台上的, 多媒体集成的信息出版和发布, 尤其是提供对网络信息发布的支持. PDF具有许多其他电子文档格式无法相比的优点.PDF文件格式可以将文字、字型、格式、颜色及独立于设备和分辨率的图形图像等封装在一个文件中.该格式文件还可以包含超文本链接、声音和动态影像等电子信息, 支持特长文件, 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较高. 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和企业以更好的成本效益, 通过更好的方式表达图像、信息和思想.

Adobe公司的PDF文件使用了工业标准的压缩算法, 通常比PostScript(一种页面描述语言)文件小, 易于传输与储存.它还是页独立的, 一个PDF文件包含一个或多个"页", 可以单独处理各页, 特别适合多处理器系统的工作.此外, 一个PDF文件还包含文件中所使用的PDF格式版本, 以及文件中一些重要结构的定位信息.正是由于PDF文件的种种优点, 它逐渐成为出版业中的新宠.

对普通读者而言, 用PDF制作的电子书具有纸版书的质感和阅读效果, 可以"逼真地"展现原书的原貌, 而显示大小可任意调节, 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方式.由于PDF文件可以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语言和字体及显示设备, 阅读起来很方便.这些优点使读者能很快适应电子阅读与网上阅读, 无疑有利于计算机与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Adobe公司以PDF文件技术为核心, 提供了一整套电子和网络出版解决方案, 其中包括用于生成和阅读PDF文件的商业软件Acrobat和用于编辑制作PDF文件的Illustrator等. Adobe还提供了用于阅读和打印亚洲文字, 即中日韩文字所需的字型包.

1.3 CTP技术

CTP(computer to plate)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学科的产品, 它的结构主要由机械系统、光路系统、电路系统3大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 CTP技术更多的是指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技术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又可分为在机直接制版技术和脱机直接制版技术; 工作方式、激光技术和制版技术.

CTP技术应用意味着由数字化数据直接制成印版, 无须胶片, 它能产生比传统印版更锐化的点、加快上机印刷准备时间、缩短从前端到后端的整个印刷过程、提高印刷质量. CTP可处理多种印刷方式, 包括商业表格、说明书、通讯录、文件、财务、报纸、标签和包装.Adobe的PDF可携带文件格式和以PDF工作流程为基础的CTP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出版物的质量, 有效控制出版物的生产周期.CTP还有很多优点, 如锐化半色调、更好的高光效果、暗部细节清晰等, 确保印刷网点的精确控制, 大幅提升印刷品的图像层次, 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稿图像质量, 保证文字的正确性, 降低出版物校对成本, 全面提升印刷品质量.

1.4 批量印刷

期刊出版最终还是要有纸质版, 即使读者不需要, 作者也要求拥有纸质版.从文化发展、知识服务、期刊出版的完整性看, 期刊出版单位都必须拥有纸质版.无论是单本激光印刷还是CTP制版由印刷机器大量印刷, 都是由专业的印刷服务公司或企业完成, 也就是期刊出版少不了印刷的环节.

用数字化的电子文件直接制成PS版(CTP技术)印刷是近十年来才得以广泛应用的印刷工业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全球各大中型出版主体都非常重视电子文件的标准化及数据化, 建立全面内容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期刊出版编辑部虽然不是大中型出版主体, 但也是出版主体单位, 重视电子文件的标准化及数据化, 建立期刊数字化也是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期刊出版单位既出版完整的数字期刊, 也有对应的纸质期刊.但现实是, 不少编辑部并不能提供完整的数字期刊, 有些编辑部把数字化的期刊数据存储在印刷厂或由印刷厂传送给电子出版公司或数据库建设单位, 印刷厂保留一定时间后就删除了.

2 多媒体融合

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包括印刷、复制等)、发行(或网络传播)三个方面.这三方面都离不开新媒体的融合.

2.1 多媒体融合的表现形式

1) 作者的电子文字、图符融入专用排版系统(相对静态显示).作者完成的图文混排原稿一般都是用Word、Wps辅之一些小系统完成, 期刊的单篇稿件就是一种融合体, 出版部门采用后都需要使用专业排版系统重新排版或叫作重新融合并生成能用CTP技术制板的pdf格式.

2) 关联声音、视频融合(关联时为动态).通过关联编码完成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已进入人们的读书活动, 最熟悉的是外研出版社教材, 这些教材通过MPR编码并将编码铺底印在外文字符的底层, 用点读笔就可以读出单词的对应读音.同样, 关联有视频的则可以借助视频器看到相关的视频内容, 最方便的是, 使用智能手机扫一扫, "引爆"播放关联的视频内容.从这里的文字描述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MPR编码技术由谁来完成?点读笔是向外研社还是电子产品供应商购买?关联的声音、视频文件如何买到?也许互联网上都能买到.

3) 对已有书刊再数字化融合.对于一本可能还有市场卖点的书刊, 得到版权许可后, 进行改编、加注、配音、MPR编码等融合工作, 形成MPR读物.

2.2 多媒体融合的技术支撑和版权约束

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 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 建立以政策为先导、投入为保障、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 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 推动数字内容加工、存储、传输、阅读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制造, 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 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 提高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水平和新闻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 实现新闻出版内容资源深度整合.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 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4].

出版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组成之一, 不能只设经济门槛, 不设质量门槛.归根结底, 出版的核心依然是优质的内容.如何提高质量, 引导有效的市场需求, 加强出版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话题讨论中, 上海财大教授劳帼龄认为, 无论是哪种形式, 其本质并未改变, 依然是以书或其他介质为载体, 将内容传递给社会大众.两者之间更多的是融合, 以内容为王, 版权为重, 以智能化、移动化丰富传播渠道和出版内容, 以大数据提升管理效能.

3 融合发展

现代期刊出版是数字化出版, 最先承载期刊的媒体是计算机.印刷服务借助计算机制版, 经过印刷、装订, 完成期刊的纸质出版.所以说, 纸是第二承载期刊的媒体.这种被称为传统媒体的纸在今天被新媒体大量替代, 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也是为了节约资源的客观要求.纸媒期刊可以直接阅读, 数字期刊则要借助相应的工具.当下讨论的一个热词是融合发展, 出版业的发展用这个词的频度更高, 称之为新媒融合发展.从事出版业的工作者面对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所带来的新技术、新观念、新业态等一系列问题.

发展, 从狭义上讲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到大,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 反之则称为"负发展"或"逆发展"; 而介于二者之间, 维持现状不变的则称为"零发展".期刊出版工作者对比就能发现, 所有的出版单位无论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还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编辑部都增加了数字化的要素, 出版系统也与互联网系统有大量的融合, 总的来看是发展了.但这些发展归属是不明确的, 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联动.对于一个期刊编辑部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编辑手段改进, 用人减少, 出版周期缩短, 纸质版和数字版同步传播等等, 这些变化都是发展.

由于发展是系统或系统要素本身的一种深化过程, 所以某一系统或要素的发展, 可能是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毁灭作为其发展条件(或代价)的.互联网(有线与无线)的迅速发展可能"毁灭"了纸媒的某些功能.

今天的纸质图书出版量下降被认为是出版业的不景气, 是互联网冲击的结果, 这里用了"冲击"这样有点贬义的词是否科学, 值得商酌.信息存储、读取、复制、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 并集成于芯片处理器, 使得承载文化知识的媒介由纸质转移到新媒介, 读者已经非常方便地从互联网上获得了需要的信息.大数据时代到来了, 出版业态也随之变化了.从新的视角看出版, 显然是前景光明.

在新业态下要寻求发展, 对于公益性出版则有赖于整个社会对出版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增加或者说投入占比的增加.出版工作者不是卖产品, 而是找作者和公共财政的投入以求期刊出版的新模式发展.

对于原来以发行量增加营利求发展的商业性出版, 恐怕要从融合的数字化期刊分离出更多的可以在互联网上出卖的产品, 比如期刊数据、单篇优先出版服务、单本印刷出版服务、中国知网最新希望获得的作者研究过程的不成功片断记录等等.

由于从互联网获得的替代知识载体更方便廉价, 交易由传统的书变成了互联网的使用量或数据的下载量, 这样的交易平台对于期刊出版社能多做点什么是期刊出版面临的新挑战[5].

4 结语

传统的编校工作是期刊"大媒体"的基础性的占比重较大的部分, 关联的工作包括内容数字化转换、网站建设、采编系统建设、媒体资源整合、多媒体资源开发、媒体形态综合管理等工作可找专业公司来做, 但编辑也应该掌握这些出版环节的技术, 才能有效地控制出版的各个环节, 保持发展的定力, 这就对编辑团队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既要精通传统的编校、出版、发行等环节, 又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拓展媒体形式, 完成与媒体融合有关的各项技术工作, 更要从整体上把控媒体融合, 找准学术期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出版媒体融合的历史对每一个出版者的印记在增加是出版者自身的发展, 新媒体的自身融合是出版技术的发展, 新旧媒体融合也是发展; 出版系统的要素的关联、优化更是整个出版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RAY DAVID BOUTON, BARBARA BOUTON. Photoshop 3从入门到精通[M]. 东岳, 张良, 译.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6: 15.
[2]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EB/OL]. (2013-06-23)[2017-08-25]. http://www.hudong.com/wiki .
[3] 黄天放. 编辑素质补漏——字库再认识[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1(4): 108–111.
[4] 李婧, 刘立营, 张秀梅.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与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5): 835–837.
[5] 范卫平: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EB/OL]. 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台>中国图文, (2011-06-16)[2017-08-25].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616/109759.shtml .
[6] 郭雨梅, 郭晓亮, 吉海涛, 等.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J]. 编辑学报, 2014, 26(6): 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