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 (MDI) 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料之一。其工业生产使用光气法,存在工艺路线长、原料光气剧毒、副产物盐酸腐蚀设备、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所以非光气法合成MDI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 (MDC) 是非光气法合成MDI的重要中间体,将苯胺与甲醛合成二苯甲烷二胺 (MDA) 反应和MDA、尿素与甲醇合成MDC反应集成,实现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不仅能简化工艺过程,还可以降低分离能耗。Kugita等[2]以HY分子筛为催化剂,催化苯胺和甲醛合成MDA反应,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苯胺与甲醛的摩尔比为30:1,催化剂与甲醛的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MDA收率可达81.3%。乌乐等[3]以酸性黏土为催化剂,催化苯胺和甲醛缩合制备MDA反应,在苯胺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 h的条件下,MDA收率可达85%。Perego等[4]以无定型硅铝酸盐为催化剂,催化苯胺和甲醛合成MDA反应,在苯胺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4.7:1、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6 h的条件下,MDA收率为73.5%。邱泽刚等[5]以无水乙酸锌为催化剂,研究MDA与碳酸二甲酯 (DMC) 反应合成MDC,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DMC、MDA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20:1:5,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MDA转化率为100%,MDC收率为98%。Liu等[6]实现了苯胺、DMC和甲醛为原料“一锅法”合成MDC。以H4SiW12O40-ZrO2/SiO2为催化剂,苯胺、DMC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20:0.05,先170℃下反应7 h,再降温到100℃反应4.5 h。在此条件下,MDC收率为24.9%。
本文在王盟等[7]研究基础上,制备了B-L双酸性催化剂H4SiW12O40/γ-Al2O3,用于催化“一锅法”合成MDC反应。以含B酸位的硅钨酸作为催化苯胺和甲醛缩合制备MDA反应的催化剂,含L酸位的γ-Al2O3作为催化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的催化剂,实现了以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为原料“一锅法”合成MDC反应。
2 实验部分
2.1 原料及试剂
苯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醛、尿素,分析纯,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无水甲醇,分析纯,利安隆博华 (天津) 医药化学有限公司;H4SiW12O40,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活性γ-Al2O3,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
2.2 催化剂制备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H4SiW12O40/γ-Al2O3,步骤为:称取适量的H4SiW12O40溶于蒸馏水中作为浸渍液,等体积浸渍载体γ-Al2O3,经室温老化24 h,110℃干燥8 h后,在马弗炉中200℃焙烧2 h得到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
2.3 催化剂表征
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中H4SiW12O40负载量的定量分析在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Optima 7300V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上进行。仪器工作参数为:自激式射频发生器,频率40.68 MHz,功率1300 W,垂直观测高度15 mm,辅助气流量0.2 L·min-1,雾化气流量0.8 L·min-1,等离子气体流量15 L·min-1,蠕动泵流量1.5 mL·min-1。
采用NICOLET NEXUS-47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制备的H4SiW12O40/γ-Al2O3样品进行吡啶红外分析,以确定其酸类型。DTGS检测器,分辨率为4 cm-1,扫描次数为32。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样品充分研磨后,称取0.02 g左右在红外压片机上制成自撑片,将其放入以GaF2为窗口的石英红外池中,在400℃、10-3Pa下处理1 h,降温至200℃,吸附吡啶15 min,在低于10-2Pa下净化1 h,除去物理吸附的吡啶,200℃下摄谱。测定结果如图 1所示。由图可知,在波数为1450和1540 cm-1附近分别出现了吸收峰,表明H4SiW12O40/γ-Al2O3同时存在L酸和B酸中心。波数为1490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B酸和L酸叠加的结果[8]。其中,B酸提供苯胺和甲醛合成MDA反应的活性中心,L酸提供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的活性中心。
2.4 “一锅法”合成MDC反应过程
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在配有排氨柱的500 mL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前将准确称量的苯胺、甲醛和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加入到反应釜中,通氮气置换釜内空气,在搅拌条件下加热升温,温度恒定后反应3 h;向釜内充入一定压力氮气后,使用计量泵向釜内加入尿素的甲醇溶液,加热升温,反应4 h后,降温、降压、排氨、充压、再升温反应2 h。反应结束后,降温放掉残气,计量后取样分析。
2.5 分析方法
产物的定量分析在美国Waters公司Waters152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采用Waters 2998型三极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条件:Turner C18色谱柱 (φ4.6 mm×150 mm),甲醇-水 (体积比6:4) 为流动相,流量0.8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32 nm。其中,对于苯胺和甲醛合成MDA反应,MDA收率以甲醛计,MDA选择性以苯胺计;对于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MDC收率和选择性均以MDA计;对于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MDA和MDC收率均以甲醛计,MDA和MDC选择性均以苯胺计。
产物的定性分析采用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的LCQ Deca XP MAX LC-MS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色谱条件为:Turner C18色谱柱 (φ2.1 mm×100 mm),甲醇-水 (体积比6:4) 为流动相,流量0.2 mL·min-1。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模式扫描,质量扫描范围m/z = 50~500。
3 结果与讨论
3.1 MDA合成反应和MDC合成反应间的相互影响
为了确定适宜的操作方式,使“一锅法”合成MDC反应有效进行,首先对苯胺和甲醛生成MDA反应与MDA、尿素和甲醇生成MDC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
3.1.1 MDC合成反应原料和催化剂对MDA合成反应的影响
以苯胺和甲醛为原料,硅钨酸为催化剂合成MDA。当苯胺与甲醛的摩尔比为3:1,H4SiW12O40与甲醛的质量比为1.2:1时,于120℃下反应3 h,苯胺转化率为53.2%,MDA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71.7%和95.5%。随后,分别以苯胺与甲醇的摩尔比为3:2、苯胺与γ-Al2O3的摩尔比为1:0.01和苯胺与尿素的摩尔比为3:0.1的比例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甲醇、γ-Al2O3和尿素,分别考察甲醇、γ-Al2O3及尿素对MDA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Tab. 1)
表 1 MDC合成反应的原料及催化剂对MDA合成反应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catalyst and raw materials on MDA synthesis
Experiment no. |
Reaction components and catalyst |
X Aniline/ % |
YMDA / % |
SMDA / % |
1 |
Aniline, formaldehyde, H4SiW12O40 |
53.2 |
71.7 |
95.5 |
2 |
Aniline, formaldehyde, H4SiW12O40, methanol |
54.8 |
76.2 |
96.6 |
3 |
Aniline, formaldehyde, H4SiW12O40, γ-Al2O3 |
61.4 |
70.7 |
78.5 |
4 |
Aniline, formaldehyde, H4SiW12O40, urea |
56.1 |
66.3 |
78.6 |
Note: XAniline is aniline conversion, YMDA is MDA yield, SMDA is MDA selectivity. |
|
表 1 MDC合成反应的原料及催化剂对MDA合成反应的影响
Table 1 Effects of catalyst and raw materials on MDA synthesis |
甲醇加入后MDA收率有所提高,这可能是由于甲醇能够抑制甲醛的多聚,促进反应的进行。此外,甲醇在反应体系中充当溶剂,增大了苯胺和甲醛的接触几率,也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γ-Al2O3的加入对MDA收率影响不大,说明γ-Al2O3对苯胺与甲醛合成MDA反应无催化作用,但可能由于其加剧了苯胺和甲醛发生席夫碱反应生成亚甲基苯胺[9],因而苯胺转化率有所提高,导致MDA选择性大幅降低。尿素的加入使MDA收率和选择性明显下降,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是由于苯胺和尿素反应生成苯基脲,导致苯胺转化率有所提高,而MDA收率和选择性均降低。为避免尿素对MDA合成反应的影响,在进行“一锅法”合成MDC反应时应先投入苯胺和甲醛反应生成MDA,再以尿素甲醇溶液的形式引入尿素。
3.1.2 MDA合成反应原料和催化剂对MDC合成反应的影响
以MDA、尿素和甲醇为原料,γ-Al2O3为催化剂进行MDC合成反应。在MDA、尿素、甲醇与γ-Al2O3的摩尔比为1:5:50:0.1、反应温度180℃、初压1.2 MPa、反应4 h后降压、排氨、再充压、升温反应2 h的条件下,MDA转化率为94.2%,MDC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41.2%和43.7%。然后,分别以MDA与H4SiW12O40的质量比为3:1、MDA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2.5和MDA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5的比例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硅钨酸、苯胺和甲醛,分别考察硅钨酸、苯胺和甲醛对MDC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Tab. 2)
表 2 MDA合成反应的原料及催化剂对MDC合成反应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catalyst and raw materials on MDC synthesis
Experiment no. |
Reaction components and catalyst |
XMDA / % |
YMDC / % |
SMDC/ % |
1 |
MDA, urea, methanol,
γ-Al2O3 |
94.2 |
41.2 |
43.7 |
2 |
MDA, urea, methanol,
γ-Al2O3, H4SiW12O40 |
90.9 |
40 |
44 |
3 |
MDA, urea, methanol,
γ-Al2O3, Aniline |
72.2 |
16.7 |
23.1 |
4 |
MDA, urea, methanol,
γ-Al2O3, Formaldehyde |
70.5 |
6 |
8.5 |
5 |
MDA, urea, methanol,
γ-Al2O3, water |
76.7 |
16.7 |
21.8 |
Note: XMDA is MDA conversion, YMDC is MDC yield, SMDC is MDC selectivity. |
|
表 2 MDA合成反应的原料及催化剂对MDC合成反应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catalyst and raw materials on MDC synthesis |
硅钨酸的加入对MDC收率影响不大,MDA转化率略微有所降低,说明硅钨酸对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的反应没有催化作用。苯胺的加入使MDA转化率和MDC收率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苯胺、尿素和甲醇反应生成苯氨基甲酸甲酯 (MPC),分析结果显示MPC收率高达35.9%。甲醛加入反应体系后,MDC收率仅为6.0%,推测是由于甲醛中水的影响所致。因此,单独考察了水对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的影响。以MDA与水的摩尔比为1:5加入适量水,其它条件不变。由表 2的实验5可知,水对MDC合成反应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但甲醛对MDC合成反应的抑制作用不仅是甲醛中水的影响,甲醛本身对MDC合成反应也有抑制作用。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的催化体系,由于硅钨酸可催化苯胺和甲醛缩合制备MDA反应,而γ-Al2O3可催化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故可构建H4SiW12O40/γ-Al2O3的催化体系,用于催化实现“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对于操作方式,为了在第一步反应中使甲醛尽量反应完全,避免其对第二步反应的影响,同时为了避免尿素对第一步反应的影响,最终选择将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的操作分两步进行:① 先加入苯胺、甲醛和催化剂进行MDA合成反应,限制甲醛投料量,使其尽可能完全反应;② 再以尿素甲醇溶液的形式加入甲醇和尿素进行反应,最终合成MDC。
3.2 制备条件对H4SiW12O40/γ-Al2O3催化性能的影响
采用分段升温的方式进行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活性评价条件:苯胺、甲醛、尿素与甲醇的摩尔比为3:1:4.5:50,先投入苯胺和甲醛于120℃下反应3 h之后,用计量泵加入尿素的甲醇溶液180℃反应4 h后,降温排氨,再升温至180℃反应2 h。
3.2.1 H4SiW12O40负载量的影响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H4SiW12O40负载量为20%、30%、40%和50%的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首先,对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ICP分析,测得H4SiW12O40的实际负载量依次为:15.8%、24.8%、33.5%和40.1%。可见,H4SiW12O40的实际负载量均明显低于其理论负载量,相对误差在20%左右。然后,考察了H4SiW12O40负载量对H4SiW12O40/γ-Al2O3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 2和3所示。随着H4SiW12O40负载量的增加,苯胺转化率、MDC收率和选择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产物分布看,MPC选择性变化不明显,MDA选择性略有降低,而中间产物4-氨基-4’-甲氧甲酰胺基二苯甲烷 (MMC) 选择性呈现明显的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当H4SiW12O40负载量为40%时,MMC选择性取得最低值,此时苯胺转化率、MDC收率和选择性同时取得最大值,分别为81.8%、9.8%和7.9%。故确定H4SiW12O40适宜的负载量为40%。
3.2.2 焙烧温度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的负载量为40%,考察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当焙烧温度为150℃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好,MDC收率为9.8%。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MDA和MPC选择性变化不明显,MMC选择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焙烧温度为150℃时,MMC选择性最小。推测此时有利于MMC向MDC转化。因此,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适宜的焙烧温度为150℃。
3.2.3 焙烧时间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的负载量为40%,焙烧温度150℃,考察焙烧时间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 4和5所示。当焙烧时间为3 h时,MDC收率和选择性达最大,分别为10.8%和9.3%。此时中间产物MMC选择性达最大值,即此条件下催化剂对甲氧羰基化反应催化活性最高,故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适宜的焙烧时间为3 h。
3.3 反应条件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的影响
3.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选择H4SiW12O40负载量40%,150℃下焙烧3 h制备的H4SiW12O40/γ-Al2O3为催化剂,考察催化剂用量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苯胺转化率逐渐增大,MDC收率和选择性以及MPC选择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 时,MDC收率和选择性以及MPC选择性均达到最大。另外,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MDA选择性逐渐减小而MMC选择性逐渐增加,当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大于2.5%(wt) 时,二者选择性趋于平稳。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活性位不断增多,有利于MDC合成反应的进行,因而MDA选择性逐渐降低,而MDC和MMC选择性逐渐增加。但过多的催化剂加剧了甲基化等副反应的进行[10],降低了目标产物MDC的选择性。因此,选择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
3.3.2 第一步反应温度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第一步反应温度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 6和7所示。第一步反应温度的变化主要影响苯胺和甲醛合成MDA的反应,进而才影响MDC的合成情况。随着第一步反应温度的升高,苯胺转化率逐渐增加,MDA选择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时,MDA选择性达最大。继续升高温度,MDA选择性开始降低,而MDC选择性没有增加,可能是温度过高时生成了MDA多核聚合物[2]。受其影响,MDC收率和选择性均随第一步反应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MMC和MPC选择性随第一步反应温度变化不明显。当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时,MDC收率和选择性达最大,分别为10.8%和9.3%。所以,选择第一步反应适宜的反应温度为120℃。
3.3.3 第一步反应时间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第一步反应时间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第一步反应时间的变化也是主要影响苯胺和甲醛合成MDA反应,进而才影响MDC的合成情况。实验分析结果显示,随第一步反应时间的延长,苯胺转化率略有增加,MDA选择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第一步反应时间为3 h时,MDA选择性达最大。继续延长反应时间,MDA选择性开始下降,同时MDC选择性没有增加,则可能是因为反应时间过长时MDA发生缩聚反应生成多核聚合物[2]。受其影响,MDC收率和选择性均随第一步反应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第一步反应时间为3 h时,MDC收率和选择性达最大。因此,选择第一步反应适宜的反应时间为3 h。
3.3.4 苯胺与甲醛摩尔比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苯胺与甲醛摩尔比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苯胺和甲醛摩尔比的变化首先影响苯胺和甲醛合成MDA反应,进而才影响MDC的合成反应。实验结果显示,MPC选择性随苯胺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大,主要是由于苯胺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其与尿素和甲醇反应生成MPC。随苯胺和甲醛摩尔比的增加,苯胺转化率逐渐降低,MDA选择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苯胺和甲醛摩尔比为3时,MDA选择性达最大。当苯胺和甲醛摩尔比小于3时,由于反应体系中甲醛浓度较高易发生缩聚反应生成MDA的多核聚合物[11],导致苯胺转化率较高,MDA选择性却较低;当苯胺和甲醛摩尔比大于3时,由于反应体系中甲醛浓度较低,反应速率较慢从而使得MDA选择性有所下降。MDC收率和选择性随苯胺和甲醛摩尔比的增加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苯胺和甲醛摩尔比为3时,MDC收率和选择性达最大。因此,选择苯胺和甲醛适宜的摩尔比为3:1。
3.3.5 尿素与苯胺摩尔比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苯胺与甲醛的摩尔比为3:1,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尿素与苯胺摩尔比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 8和9所示。尿素与苯胺摩尔比的变化主要影响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反应。随着尿素量的增加,苯胺转化率逐渐增大。当尿素与苯胺的摩尔比增加到1.5时,继续增大尿素量,苯胺转化率变化不明显。MPC选择性的变化趋势与苯胺转化率变化趋势一致,说明苯胺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其与尿素和甲醇生成MPC反应。随尿素和苯胺摩尔比的增加,MMC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而MDA选择性逐渐降低,MDC收率和选择性均随尿素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尿素作为反应物,其浓度较低时不利于“一锅法”合成MDC反应的进行;但当尿素量过大后,大量的尿素会分解生成氨气,抑制反应的进行[12]。因此,选择尿素与苯胺适宜的摩尔比为1.5:1。
3.3.6 苯胺与甲醇摩尔比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苯胺、甲醛与尿素的摩尔比为3:1:4.5,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苯胺和甲醇摩尔比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甲醇量的增加,苯胺转化率略有降低,MDC收率和选择性逐渐增大。当苯胺和甲醇摩尔比为3:50时,MDC收率和选择性达最大。继续增大甲醇的量,MDC收率和选择性开始降低。由于甲醇在该反应体系中既是反应物又充当溶剂,作为反应物,适量的甲醇能促进反应正向进行。但当甲醇用量超过最佳值后,随着甲醇量的增加,一方面反应物浓度会降低,使分子接触活性中心位的几率减小,另一方面N甲基化副反应加剧,从而造成MDC收率和选择性有所下降。另外,随甲醇量的增加,MDA和MMC选择性变化不明显;MPC选择性随甲醇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可能是由于适量的甲醇有利于MPC合成反应的进行,但当甲醇量过大时促进了MPC醇解副反应的进行[13]。因此,选择苯胺与甲醇适宜的摩尔比为3:50。
3.3.7 第二步反应温度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苯胺、甲醛、尿素与甲醇的摩尔比为3:1:4.5:50,保持其它条件不变,考察第二步反应温度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 10和11所示。随着第二步反应温度的升高,苯胺转化率逐渐增加,MDC收率和选择性以及MMC和MPC选择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MDA选择性先减小后增大。当第二步反应温度为180℃时,MDC收率和选择性同时取得最大值,此时MDA选择性取得最小值。继续升高温度,MDC收率和选择性开始降低,可能是反应温度过高时,致使N甲基化副反应加剧。因此,选择第二步反应适宜的反应温度为180℃。
3.3.8 第二步反应时间的影响
确定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第一步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苯胺、甲醛、尿素与甲醇的摩尔比为3:1:4.5:50,第二步反应温度为180℃,考察第二步反应时间对“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和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 12和13所示。随着第二步反应时间的延长,苯胺转化率略有增加,MDC收率和选择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第二段反应时间为6 h时,MDC收率和选择性同时达最大,分别为10.8%和9.3%。继续延长反应时间,MDC收率和选择性开始降低,可能是由于生成的MDC有一部分发生N甲基化反应转化为N甲基化物[14]。由图 13得,随着第二步反应时间的延长,MDA选择性逐渐减小,当反应时间超过6 h时,MDA选择性变化不明显;MPC选择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中间产物MMC的选择性随第二步反应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进一步说明反应时间的延长并不能促进MMC向产物MDC转化。所以,选择第二步反应适宜的反应时间为6 h。
综上,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适宜的反应条件为:苯胺、甲醛、尿素与甲醇的摩尔比为3:1:4.5:50,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先投入苯胺和甲醛于120℃下反应3 h,之后用计量泵加入尿素的甲醇溶液,升温至180℃反应4 h后降温排氨,再升温至180℃反应2 h。在此条件下,苯胺转化率为77.4%,MDC收率为10.8%。与文献[6]中涉及的以苯胺、DMC和甲醛为原料“一锅法”合成MDC的研究结果相比,MDC收率较低。然而,本文中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新工艺的实现,克服了Liu等[6]以DMC为原料存在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3.4 反应体系分析
在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中,产物选择性低且副产物较多。为了提高MDC收率,抑制副反应的发生,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HPLC-MS相结合的方式对“一锅法”合成MDC的反应体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原料外,产物中不仅有MDC、MPC、MDA、MMC、N-甲基苯胺 (MA)、N, N-二甲基苯胺 (DMA) 和氨基甲酸甲酯 (MC),还存在N-亚甲基苯胺 (MEA)、苯基脲 (PU)、1-甲基-3-苯基脲 (PMU)、1, 1-二甲基-3-苯基脲 (PDU)、2, 4-二 (4-氨基苄基) 苯胺 (BABA)、4-氨基-4’-甲氨基二苯甲烷 (AMM)、4-氨基-4’-二甲氨基二苯甲烷 (ADM)、4-甲氨基-4’-甲氧甲酰胺基二苯甲烷 (MMFM)、4-二甲氨基-4’-甲氧甲酰胺基二苯甲烷 (DMFM)、4-氨基-4’-脲基二苯甲烷 (AUM)、4-氨基-4’-(N-甲基) 脲基二苯甲烷 (AMUM)、4-脲基-4’-甲氧甲酰胺基二苯甲烷 (UMFM)、4-脲基-4’-氨基甲酰脲基二苯甲烷 (UAFM) 和4-(N, N-二甲) 脲基-4’-(N, N-二甲) 氨基甲酰脲基二苯甲烷 (DAFUM) 等副产物。基于HPLC-MS分析结果,对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体系中的副反应进行了推测,结果如反应 (1)~(18) 所示。
表 3(Tab. 3)
表 3 “一锅法”合成MDC反应组分的名称和分子量
Table 3 Main reaction components and their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s in one-pot sequential synthesis of MDC
Number |
Name |
Abbreviation |
Molecular formula |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
1 |
Methylene diphenyl dicarbamate |
MDC |
C17H18N2O4 |
314 |
2 |
Methyl N-phenyl carbamate |
MPC |
C8H9NO2 |
151 |
3 |
4, 4-Diamino diphenyl methane |
MDA |
C13H14N2 |
198 |
4 |
4-Amino-4’-methoxy formamido diphenyl methane |
MMC |
C15H16N2O2 |
256 |
5 |
N-Methyl aniline |
MA |
C7H9N |
107 |
6 |
N, N-Dimethyl aniline |
DMA |
C8H11N |
121 |
7 |
Methyl carbamate |
MC |
C2H5NO2 |
75 |
8 |
N-methylene aniline |
MEA |
C7H7N |
105 |
9 |
Phenylurea |
PU |
C7H8N2O |
136 |
10 |
1-Methyl-3-phenylurea |
PMU |
C8H10N2O |
150 |
11 |
1, 1-Dimethyl-3-phenylurea |
PDU |
C9H12N2O |
164 |
12 |
2, 4-Di (4-amino benzyl) aniline |
BABA |
C20H21N3 |
303 |
13 |
4-Amino-4’-methylamino diphenyl methane |
AMM |
C14H16N2 |
212 |
14 |
4-Amino-4’-dimethylamino diphenyl methane |
ADM |
C15H18N2 |
226 |
15 |
4-Methylamino-4’-methoxy formamido diphenyl methane |
MMFM |
C16H18N2O2 |
270 |
16 |
4-Dimethylamino-4’-methoxy formamido diphenyl methane |
DMFM |
C17H20N2O2 |
284 |
17 |
4-Amino-4’-ureido diphenyl methane |
AUM |
C14H15N3O |
241 |
18 |
4-Amino-4’-(N-methyl) ureido diphenyl methane |
AMUM |
C15H17N3O |
255 |
19 |
4-Ureido-4’-methoxy formamido diphenyl methane |
UMFM |
C16H17N3O3 |
299 |
20 |
4-Ureido-4’-amino formyl ureido diphenyl methane |
UAFM |
C16H17N5O3 |
327 |
21 |
4-(N, N-Dimethyl) ureido-4’-(N, N-dimethyl) amino formyl ureido diphenyl methane |
DAFUM |
C20H25N5O3 |
383 |
|
表 3 “一锅法”合成MDC反应组分的名称和分子量
Table 3 Main reaction components and their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s in one-pot sequential synthesis of MDC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由HPLC-MS分析结果知,反应体系中主要的副反应为原料苯胺及中间产物 (如MDA、MMC和PU等) 与甲醇的N甲基化反应。其中,苯胺和甲醇发生N甲基化反应,分别生成MA和DMA,见式 (1),(2);苯胺还可以与甲醛发生两种反应,其一为苯胺与甲醛发生席夫碱反应生成MEA,见式 (3)。Sprung[9]在研究苯胺和甲醛缩合反应时,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分离出MEA,证实了该反应的存在。另一种情况为苯胺与甲醛发生缩合反应生成MDA;MDA与尿素的醇解产物MC反应生成MMC,尿素醇解生成MC见式 (4);然后MMC进一步与MC反应,生成目标产物MDC。此外,MMC还可以与甲醇发生N甲基化反应,分别生成MMFM和DMFM,见式 (5),(6)。除了与MC反应外,MDA还可以分别与甲醛、甲醇和尿素发生反应。MDA与甲醛发生缩聚反应得到MDA的三核聚合物BABA,见式 (7)。Kugita等[2]在研究苯胺和甲醛缩合反应时发现,温度较高时易发生MDA的缩聚,形成MDA的多核聚合物。MDA与甲醇发生N甲基化反应,分别生成AMM和ADM,见式 (8)~(9)。MDA与尿素的反应分为两种情况:MDA与尿素发生多次羰基化以及羰基化产物UAFM再进一步与甲醇发生N甲基化反应,最终生成DAFUM,见式 (10),(11);另一种情况为MDA与尿素反应生成AUM,见式 (12)。AUM可以进一步与甲醇发生两种不同反应:与甲醇发生N甲基化反应,生成AMUM,见式 (13);另一种反应为AUM与甲醇反应生成MMC,MMC继续与尿素反应生成产物UMFM,再与甲醇反应,最终生成目标产物MDC。反应体系中的MPC可以由两条反应路径得到:一条路径为苯胺与MC反应生成MPC,见式 (14);另一条路径为苯胺与尿素先生成PU,然后PU再与甲醇生成MPC,即苯胺、尿素和甲醇生成MPC,见式 (15)~(16)。苯胺与尿素生成的PU还可进一步与甲醇发生N甲基化反应,分别生成PMU和PDU,见式 (17)~(18)。
根据上述结果进而推测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的反应网络如图 14所示。从反应网络中可以看出,中间产物MMC不易向MDC转化,以及反应原料及中间产物的N甲基化副反应是MDC收率和选择性低的两大主要原因。朱茂电等[15]对苄胺与碳酸二甲酯的甲基化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发现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甲基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开发高效催化剂,降低适宜反应温度应该是减弱N甲基化副反应的途径之一。此外,甲醇在该反应体系中既是原料也是溶剂,从反应平衡角度考虑,以其他惰性溶剂代替甲醇,减少甲醇用量是抑制N甲基化副反应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中间产物MMC转化为MDC,促进副产物氨气的排除应该有利于该过程的进行。反应压力是影响副产物氨气排出反应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高效催化剂,降低适宜反应温度,不仅可以抑制N甲基化副反应,还可以降低反应压力,利于氨气排出,从而促进MMC向MDC转化。
4 结论
(1) 在对苯胺与甲醛合成MDA以及MDA、尿素和甲醇合成MDC两分步反应之间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制备的B-L双酸性H4SiW12O40/γ-Al2O3为催化剂,实现了苯胺、甲醛、尿素和甲醇“一锅法”合成MDC反应。其中B酸中心H4SiW12O40主要催化苯胺与甲醛合成MDA,L酸中心γ-Al2O3用于催化MDA进一步与尿素和甲醇反应合成MDC的过程。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适宜的制备条件为:H4SiW12O40负载量40%,经老化、干燥后,再于150℃下焙烧3 h。
(2) “一锅法”合成MDC反应适宜的反应条件为:苯胺、甲醛、尿素与甲醇的摩尔比为3:1:4.5:50,H4SiW12O40/γ-Al2O3催化剂用量为2.5%(wt),先投入苯胺和甲醛于120℃下反应3 h,之后用计量泵加入尿素的甲醇溶液,升温至180℃反应4 h后降温排氨,再升温至180℃反应2 h。在此条件下,苯胺转化率为77.4%,MDC收率为10.8%。
(3) 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HPLC-MS相结合的方式对“一锅法”合成MDC的反应体系进行了定性分析,确定了该反应体系的组成,进而推测了反应体系中存在的主要副反应,并建立了“一锅法”合成MDC的反应网络。结果表明,中间产物MMC不易向MDC转化,以及反应原料苯胺及中间产物 (如MDA、MMC和PU等) 的N甲基化副反应是MDC收率和选择性低的两大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