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蒋黎纯1, 杨清萍2, 王宏智1     
1. 314000 嘉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风湿科;
2. 314000 嘉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维生素D为一种多功能类固醇激素,对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作用。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也包含维生素D的补充。血清维生素D状态受年龄、性别、遗传和种族、肤色、地域、季节、饮食营养、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疾病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了解嘉兴地区人群维生素D水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 469名嘉兴居民的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 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所有入选对象均为浙江省嘉兴市居民(含嘉兴市第一医院住院、门诊患者及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人群),总计1 469人,年龄17~100岁,其中,男性489人,年龄17~88岁;女性980人,年龄17~100岁。

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排除患有可引起维生素D异常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减退、胃大部切除后、肠切除后、胃肠造瘘者、肝肾功能失代偿者,肝肾器官移植)的患者,及服用影响维生素D代谢药物者。

检测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晨间空腹于9:30前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3 mL,2 h内处理血清分离,当日上机检测。25OHD测定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仪器为Roche cobas e601,试剂、标准品、质控品均为Roche公司原装产品,批内精度2.7%~4.6%;批间精度3.5%~4.7%,检测范围3.0~70.0 μg/L。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Version18.0统计软件,描述性统计采用均值±标准差(x±s)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男女两性25OHD水平分布见表 1

表 1 25OHD水平分布[n(%)]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25OHD levels in men and women[n(%)]
组别 25OHD(μg/L)
≤10 11~20 21~30 >30 总计
男性 112(22.91) 204(41.72) 132(26.99) 41(8.38) 489(100)
女性 290(29.60) 473(48.26) 193(19.69) 24(2.45) 980(100)
总数 402(27.37) 677(46.09) 325(22.12) 65(4.42) 1 469(100)
25OHD:25羟维生素D

不同性别25OHD水平,男女性别之间,女性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2)。

表 2 不同性别组25OHD水平 Table 2 Serum 25OHD levels in men and women
性别 n 年龄(岁) 25OHD(μg/L)
489 58.30±16.58 17.47±8.52
980 55.90±14.78 14.78±7.09
t 2.820 6.390
P <0.01 0.000
25OHD:25羟维生素D

不同年龄段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3)。

表 3 不同年龄段25OHD水平 Table 3 Serum 25OHD level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年龄(岁) 例数(n) 25OHD(μg/L)
<30 82 13.92±6.28
30~39 124 14.34±7.14
40~49 268 15.45±7.49*#
50~59 332 16.64±7.76*#
60~69 330 16.09±7.51*#
70~79 243 15.95±8.42*#
≥80 90 13.93±7.80
总计 1 469 15.67±7.70
25OHD:25羟维生素D; F=3.24, P=0.01;与<30岁组比较,*P<0.01;与≥80岁组比较,#P<0.01

不同季节25OHD水平比较,夏季、秋季与冬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 4)。

表 4 不同季节25OHD水平 Table 4 Serum 25OHD levels in different seasons
季节 例数(n) 25OHD(μg/L)
春季:3~5月 433 13.57±6.76
夏季:6~8月 334 17.54±7.87
秋季:9~11月 330 18.03±8.17
冬季:11~2月 372 14.35±7.17
25OHD:25羟维生素D;F=33.35, P=0.001
讨论

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有明确作用,维生素D缺乏是种亚健康状态,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而且在非骨骼疾病(如自体免疫疾病、癌症、心理健康问题和心血管疾病)中也起潜在作用。维生素D必须在肝脏和肾脏经过两步连续的羟基化过程成为1,25-(OH)2D才有生物活性。维生素D两个最重要的形式是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维生素D3主要由皮肤经光照后产生(80%~90%), 其余(10%~20%)来自饮食(维生素D2,也称麦角钙化醇)。25OHD是机体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占总量的95%以上,由于其半衰期长(2~3周),并且不受血钙和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影响,因此被公认为是客观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1]

中国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维生素D状况报道差异很大。朱汉民等[2]在秋冬季节对上海就诊人群进行研究,认为选择15~20 μg/L作为是否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判断指标是适宜的,同时,也认为维生素D“适宜”状态测定值宜采用20~30 μg/L,若以<20 μg/L为界点,有59.1%的上海居民为维生素D不足,若以<30 μg/L,则有97.7%的上海居民为维生素D不足。Ning等[3]统计的北京郊区维生素D缺乏出现更严重的情况,87.1%的北京郊区居民维生素D≤20μg/L,而97.1%的北京郊区居民维生素D<30 μg/L。其他报道结果类似,如果采用<20 μg/L定义维生素D缺乏症,多数地区报道维生素D缺乏症发生率高于60%;如果采用<30 μg/L定义维生素D缺乏症,则多数地区报道维生素D缺乏症发生率高达90%。可见中国人群中维生素D缺乏症普遍存在,从治疗经济学角度出发,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维生素D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建议中国健康执业人员与美国医学研究院、英国骨质疏松学会和澳大利亚骨矿学会等持相同观点:(1) 血清25OHD<12 μg/L,为维生素D缺乏;(2) 血清25OHD 12.00~19.99 μg/L,在一些人群中为维生素D不足;(3) 血清25OHD ≥20 μg/L,在几乎所有人群中为维生素D充足。同时指出由于在临床上对于普通个体的维生素D实际需求量并不清楚,为了保证个体的维生素D充足,医生也可建议使个体的维生素D达“适宜”状态,血清25OHD可能需20~30 μg/L或更高[4-5]。所以一些组织和机构(包括北美内分泌学会[6]、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7]、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8]、加拿大骨质疏松委员会[9]等认为,25OHD<30 μg/L时为维生素D不足,<20 μg/L时为维生素D缺乏。嘉兴地区属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作为本地区的代表更符合周围中小城市的特点,较之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更有代表性,与北京郊区更有可比性。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若以>20 μg/L为界点,仅有26.54%的嘉兴居民为维生素D充足,较上海(40.9%)明显减少,但高于北京郊区(12.9%),若以>30 μg/L为界点,则仅有4.42%的嘉兴居民为维生素D充足,与上海的2.3%,北京郊区的2.9%区别并不大。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不同地区间比较,以20 μg/L为界点更为适宜,同时纬度越低的地方维生素D水平相对较高。但另一方面,经济水平越高的地方,可能饮食摄入补充的相对较多,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当然以上三地之间的研究可能存在检测手段之间的差异,比较结果的科学性有待更大规模资料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25OHD浓度因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夏秋季25OHD明显高于冬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嘉兴地区,夏季(6~8月)阳光紫外线衰减程度较小,冬季(11~2月)日照偏南,紫外线衰减程度较大,同时嘉兴地区属于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3~5月)有连绵的梅雨时节,冬季也有连续的阴雨雪天气,而秋季由于北方冷空气的下降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晴好天气,因此虽然春季与秋季的日照角度基本相似,但季节导致的天气因素也影响了大气层对紫外线的衰减,最终影响研究人群体内维生素D的变化。

另外在性别方面,嘉兴地区女性人群维生素D缺乏更加严重,仅有22.14%(19.69%±2.45%)在20 μg/L以上。且男女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不同性别本身性激素水平影响以及户外工作情况不同,男性更倾向于户外工作,而女性更倾向于室内工作。而年龄方面,40~60岁嘉兴人群维生素D水平要高于<30岁及>80岁的人群,可能原因为<30岁的多为学生以及室内工作者,>80岁者则已不再参与户外劳作,因此紫外线照射较少,维生素D水平较低;而40~60岁者则户外工作者较多,有充足的紫外线照射时间。

但总体来讲,嘉兴地区所有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都偏低,故而在嘉兴地区提倡改变生活习惯,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日照时长,同时适量额外补充维生素D。

参考文献
[1] 周琰, 潘柏申. 维生素D检测标准化进程[J]. 检验医学, 2016, 31: 71–75.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6.01.029
[2] 朱汉民, 程群, 甘洁民, 等. 上海地区人群维生素D状态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石盐疾病杂志, 2010, 3: 157–163.
[3] Ning ZW, Song SF, Miao L,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urban health checkup population[J]. Clin Nutr, 2016, 35: 859–863. DOI:10.1016/j.clnu.2015.05.019
[4]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维生素D学科组专家委员会. 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版)[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4, 20: 1011–1030. DOI:10.3969/j.issn.1006-7108.2014.09.002
[5] LeFevre ML. 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dults: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 Ann Intern Med, 2015, 162: 133–140. DOI:10.7326/M14-2450
[6] Holick MF, Binkley NC, Bischoff-Ferrari HA, et al.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 96: 1911–1930. DOI:10.1210/jc.2011-0385
[7] Dawson-Hughes B, Mithal A, Bonjour JP, et al. IOF position statement:vitamin D recommendations for older adults[J]. Osteoporos Int, 2010, 21: 1151–1154. DOI:10.1007/s00198-010-1285-3
[8] Foundation NO. NOF's Clinis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2013)[M]. Washington DC, 2014.
[9] Hanley DA, Cranney A, Jones G, et al. Vitamin D in adult health and disease:a review and guideline statement from osteoporosis Canada[J]. Canadian Med Assoc J, 2010, 182: E610–E618. DOI:10.1503/cmaj.080663
(收稿日期: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