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的管理
袁凌青1, 吴文2, 金小岚3     
1. 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
2. 510080 广州,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内分泌科;
3. 610083 成都,成都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摘要:维持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在充足水平对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防治维生素D缺乏的目标、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措施等角度探讨维生素D缺乏的管理。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     25羟维生素D    
Management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YUAN Ling-qing1, WU Wen2, JIN Xiao-lan3     
1. Department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ology,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Guangzhou 510080, China;
3. Department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ology, Chengdu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Chengdu 610083, China
Abstract: Maintaining the serum 25 hydroxyvitamin D(25OHD) in the adequate lev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we discussed the measurement and goal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Key words: vitamin D deficiency     25 hydroxyvitamin D    

维生素D不仅是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因子,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皮肤功能也起着调节作用。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肌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密切相关。因此,将血清25羟维生素D (25 hydroxyvitamin D,25OHD)维持在适宜水平对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的临床管理,及补充维生素D监测以预防维生素D中毒等进行阐述。

识别维生素D缺乏高风险人群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儿童佝偻病以及成人骨软化症,严重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心肌病,甚至致死性心力衰竭,故识别维生素D缺乏高风险人群,及早进行补充治疗,可有效预防维生素D缺乏相关疾病的发生。

以下情况需要考虑存在维生素D缺乏:缺乏日照、大气污染、皮肤色素深或使用防晒霜或遮阳伞、婴儿、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多次频繁妊娠、老年人、肥胖、素食者、吸收不良、短肠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以及使用抗惊厥药、利福平、考来烯胺、糖皮质激素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治疗者。

对于有已知维生素D缺乏危险因素的儿童,出现了疼痛、易怒、生长缓慢、骨骼畸形时,应警惕维生素D缺乏。

防治维生素D缺乏的目标

血清25OHD水平是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公认指标,理想的25OHD水平应满足以下要求:(1)能最大程度地抑制血PTH浓度;(2)能达到最大的肠钙吸收;(3)能达到最高的骨密度;(4)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骨丢失率。(5)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缺乏症的治疗需考虑患者的个体状况(如种族、年龄、性别、BMI、防晒霜的使用和服饰等)、纬度、季节和初始(或基线)血清25OHD水平,再结合维生素D的剂型和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部分学术机构和专家建议,基于多项研究结果,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生、肠钙吸收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的RCT研究结果和对双膦酸盐治疗的反应等,保持骨骼健康的血清25OHD水平应维持在30 μg/L以上[1-2]。但也有一些学术机构和专家将这个水平定在20 μg/L以上[3]

维生素D缺乏防治方案 一般治疗

增加日照和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是防治维生素D缺乏/不足经济有效的方法。如果不能充分日照,则按生理维持量补充,1周的总剂量可以一次给予。如果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明显,应先给予维生素D负荷量,待血25OHD浓度达到充足水平后,再给予维持量治疗。如果并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则维生素D与钙剂合用作为基础治疗。必须注意,活性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的安全范围较窄,剂量过大可能升高血钙,需监测血钙和尿钙;推荐在1α-羟化酶缺陷症或1, 25(OH)2D生成不足时使用:如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抵抗综合征I型,肿瘤所致骨软化,糖皮质激素所致OP,老年人等。需要注意,活性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不能用以纠正维生素D缺乏症。

日照

日光紫外线照射:人体10%的皮肤直接接触阳光10 min,皮肤可合成维生素D3 1 000 IU。如使头部和双侧上臂在11:00-15:00间直接阳光暴露每次15~30 min(取决于纬度、季节、空气污染等),每周2~3次可达到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目的。使用防晒霜会阻挡紫外线,影响皮肤维生素D生物合成。不同季节的日光中紫外线量不同,照射皮肤后维生素D合成效果也有一定差别。皮肤色素深和老年人的皮肤接受日光照射后维生素D合成的效率较低,需要适当延长日照时间[4];已经有维生素D缺乏/不足者,单纯日照短期内不能纠正缺乏/不足状态,需要补充维生素D。另一方面,过度接触强烈日照可引起皮肤损伤甚至诱发皮肤癌,应予避免[5]

人工紫外线照射:人工紫外线照射曾用于治疗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者。但人工紫外线照射可损伤细胞的DNA,是一种致癌原,尤其与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上皮癌和其他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有密切关联。此外,紫外线照射也容易引起皮肤红斑,诱发红斑狼疮,故不主张使用[6]

食物补充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足: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D也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足与成人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特别注意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多脂鱼类、蘑菇及维生素D强化食品等),饮食维生素D和药物制剂含量见表 1

表 1 饮食和药物制剂维生素D含量 Table 1 Vitamin D content in different foods an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来源 含量
天然来源
  野生三文鱼 (100 g)600~1 000 IU维生素D3
  养殖鱼类 (100 g)100~250 IU维生素D3
  灌装鱼类 (100 g)300~600 IU维生素D3
  灌装沙丁鱼 (100 g)300 IU维生素D3
  灌装青鱼 (100 g)250 IU维生素D3
  灌装鱼类 (100 g)230 IU维生素D3
  鳕鱼肝油 (1小勺)400~1 000 IU维生素D3
蘑菇
  新鲜蘑菇 (100 g)100 IU维生素D2
  晒干蘑菇 (100 g)1 600 IU维生素D2
  蛋黄 (1个)20 IU维生素D3或维生素D2
强化食品
  强化牛奶 (225 g)100 IU维生素D3
  强化橘子汁 (225 g)100 IU维生素D3
  婴儿配方 (225 g)100 IU维生素D3
  强化酵母乳 (225 g)100 IU维生素D3
  强化黄油 (100 g)50 IU维生素D3
  强化人造黄油 (100 g)430 IU维生素D3
  强化乳酪 (100 g)100 IU维生素D3
补充制剂
  维生素D2 50 000 IU/粒
  维生素D2 8 000 IU/mL
  多种维生素 400 IU(D2/D3)
  维生素D3 400, 800, 1 000, 2 000 IU
维生素D缺乏的治疗

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效应差别:以前认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效价相等。但近年资料表明,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作用强度、作用时间和使用途径均有差异[6]。维生素D2维持血清25OHD正常水平的时间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亲和力均明显低于维生素D3,一般前者为后者的1/2左右。Meta分析发现,补充D3后升高血清25OHD的幅度明显高于同等剂量的D2[7],但也有研究认为二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别。

口服与肌肉注射的效应差别:首先,一般口服维生素D较肌注维生素D的达峰时间明显增快,口服达峰时间约数天,而肌注达峰时间需要1个月以上。其次,口服维生素D较肌注更接近生理状况;因而一般仅在存在肠吸收不良时,考虑用注射途径补充维生素D。第三,口服维生素D通过空肠和回肠吸收,经肝脏形成25OHD,在外周组织1α-羟化酶作用下生成1,25双羟维生素D[1, 25-dihydroxyvitamin D, 1, 25(OH)2D];因此口服途径同时纠正了外周组织的维生素D缺乏/不足状态,这对于维持组织中1, 25(OH)2D的正常水平十分重要。

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的效应差别:对于肾功能正常者,没有必要也不能应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缺乏,补充足够量的维生素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而且补充维生素D具有作用时间长,费用低廉等优点。而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则需加用活性维生素D以保障足够的1, 25(OH)2D,发挥作用。

维生素D补充的个体差别:通常每补充100 IU维生素D3大约升高血清25OHD至1 μg/L;如果患者的血清25OHD为20 μg/L,欲将其水平升高至30 μg/L的维生素D3补充量大约是:100×(30-20)=1 000 U。但与补充前血清25OHD的水平有关,即水平越低者升高幅度越大;反之,水平越高者升高幅度越小。但因血钙和体内的维生素D代谢与活性还受年龄、肾功能、肝功能、基础疾病与钙摄入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个体差异性大。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成人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为400~ 600 IU/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pper limit,UL)由原来的800 IU/d提高到2 000 IU /d[8]

不同年龄人群维生素D的补充和治疗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以及最高可耐受量见表 2[6]。对维生素D缺乏高危人群,维生素D摄入的推荐量见本期《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维生素D缺乏治疗策略见表 3

表 2 美国医学研究所、内分泌实践指南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维生素D摄入量 Table 2 Vitamin D intakes recommended by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the Endocrine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and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 内分泌学会指南推荐#(推荐有维生素D缺乏症风险的个体) 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
不同阶段 充足摄入量(IU/d) EAR(IU/d) RDA(IU/d)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IU/d) 每日需要量(IU/d)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IU/d) 推荐摄入量(μg/d)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μg/d)
婴儿(月)
  0~6 400(10 μg) - - 1 000(25 μg) 400~1 000 2 000 10 20
  6~12 400(10 μg) - - 1 500(38 μg) 400~1 000 2 000 10 20
儿童(岁)
  1~3 - 400(10 μg) 600(15 μg) 2 500(63 μg) 600~1 000 4 000 10 20
  4~8 - 400(10 μg) 600(15 μg) 3 000(75 μg) 600~1 000 4 000 10 3045(7~8岁)
成人(岁)
  9~18 - 400(10 μg) 600(15 μg) 4 000(100 μg) 600~1 000 4 000 10 45(9~10岁)
50(11~13岁)
  19~70 - 400(10 μg) 600(15 μg) 4 000(100 μg) 1 500~2 000 10 000 10(>65岁) 50
  > 70 - 400(10 μg) 800(20 μg) 4 000(100 μg) 1 500~2 000 10 000 15 50
孕妇(岁)
  14~18 400(10 μg) 600(15 μg) 4 000(100 μg) 600~1 000 4 000 10 50
  19~50 400(10 μg) 600(15 μg) 4 000(100 μg) 1 500~2000 10 000 10 50
哺乳期(岁)
  14~18 400(10 μg) 600(15 μg) 4 000(100 μg) 600~1 000 4 000 10 50
  19~50 400(10 μg) 600(15 μg) 4 000(100 μg) 1 500~2 000 10 000 10 50
EAR:估计平均需求量;RDA:推荐膳食摄入量; *基于健康人的推荐摄入量; #基于存在维生素D缺乏风险的患者; 维生素D 1 μg=40 IU
表 3 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治疗策略 Table 3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
年龄/并发症 补充治疗方案
0~1岁 补充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 2 000 IU/d或50 000 IU/周,持续时间6周,使血25OHD浓度达到30 μg/L以上, 然后继续予400~1 000 IU/d维持治疗
1~18岁 补充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 2 000 IU/d或50 000 IU/周,持续时间至少6周,使血25OHD浓度达到30 μg/L以上, 然后予600~1 000 IU/d维持治疗
18岁以上成人 补充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 6 000 IU/d或50 000 IU/周,持续时间8周,使血25OHD浓度达到30 μg/L以上, 然后继续予1 500~2 000 IU/d维持治疗
肥胖,吸收不良,或使用了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药物 补充维生素D需2~3倍剂量,至少6 000~10 000 IU/d,使血25OHD浓度达到30 μg/L以上, 然后予3 000~6 000 IU/d维持治疗
肾外生产的1, 25(OH)2D 补充治疗后,血25OHD浓度达到20~30 μg/L,对高钙血症的一系列监控调节以减轻高钙血症,高钙尿症通常发生在血25OHD浓度高于30 μg/L情况下
维生素D中毒防治策略 维生素D中毒诊断

通常每天补充维生素D大于5万IU可将25OHD升高至150 μg/L(374 nmol/L)并导致高钙和高磷血症[9-10]。在防治维生素D缺乏的同时应避免维生素D中毒。若过度补充维生素D,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会导致血1, 25(OH)2D3过度升高,引起肠钙吸收增加,骨钙释放增加,出现高钙血症,轻者或早期可表现为低热、烦躁、厌食、恶心、呕吐、腹泻,重者或晚期可出现高热、多尿、少尿、脱水、嗜睡、昏迷、抽搐等高钙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导致软组织钙沉积和肾衰竭而致死,除血钙、尿钙升高外,还可出现尿蛋白、血尿或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肾损伤表现。此外,X线可表现为长骨临时钙化带过度钙化,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其他组织器官可出现异位钙化灶。因此,高钙血症和高尿钙症是诊断维生素D中毒的重要线索。

维生素D中毒治疗

立即停用维生素D,处理高钙血症,限制钙摄入,充分水化的同时可予袢利尿剂促进钙的排泄。另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降钙素抑制骨钙释放。除了少数严重患者有不可逆的肾损伤外,维生素D中毒预后大多良好[1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7, 10: 413–443. DOI:10.3969/j.issn.1674-2591.2017.05.002
[2] Camacho PM, Petak SM, Binkley N,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2016[J]. Endocr Pract, 2016, 22: 1–42.
[3] Aspray TJ, Bowring C, Fraser W, et al. National Osteoporosis Society. National Osteoporosis Society vitamin D Guideline Summary[J]. Age Ageing, 2014, 43: 592–595. DOI:10.1093/ageing/afu093
[4] Douard V, Asgerally A, Sabbagh Y, et al. Dietary fructose inhibits intestinal calcium absorption and induces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CKD[J]. J Am Soc Nephrol, 2010, 21: 261–271. DOI:10.1681/ASN.2009080795
[5] Holick MF. Sunlight and vitamin D for bone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cance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J Clin Nutr, 2004, 80: 1678S–1688S. DOI:10.1093/ajcn/80.6.1678S
[6] Balk SJ. Ultraviolet radiation:a hazard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11, 127: 791–817. DOI:10.1542/peds.2010-3502
[7] Tripkovic L, Lambert H, Hart K, et al. Comparison of vitamin D2 and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in raising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statu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m J Clin Nutr, 2012, 95: 1357–1364. DOI:10.3945/ajcn.111.031070
[8] 程义勇.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修订版简介[J]. 营养学报, 2014, 36: 313–317.
[9] Pornpoj P, Michael FH.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guidelines and evidence for subclinical deficiency[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2, 28: 139–150. DOI:10.1097/MOG.0b013e32835004dc
[10] Michael FH. Vitamin D deficiency[J]. N Engl J Med, 2007, 357: 266–281. DOI:10.1056/NEJMra070553
[11] 仰曙芬.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 680–683. DOI:10.11852/zgetbjzz2015-23-07-03
(收稿日期: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