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科技  2018, Vol. 35 Issue (6): 8−13, 29

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曾俊铖
ZENG Jun-cheng
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研究
Study on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Binder for Expressways in Fujian Province
公路交通科技, 2018, 35(6): 8-13, 29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nelopment, 2018, 35(6): 8-13, 29
10.3969/j.issn.1002-0268.2018.06.0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6-10
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研究
曾俊铖     
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为了指导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结合料选择,搜集、分析了福建省8个地区的气候和交通荷载数据,采用SHRP、LTTPbind2.1和LTTPbind3.1共3种沥青路面温度模型分别计算了福建省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温度,按照PG性能等级标准计算得出各种条件下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结果表明:(1)3个温度模型计算的低温性能等级基本一致,且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2)3个温度模型计算的高温性能等级差异较大,LTTPBind 3.1温度模型确定的高温性能等级最高,而SHRP温度模型确定的沥青结合料等级最低。对于高温性能等级,LTTPBind 3.1温度模型比SHRP温度模型得到的结果高1-2级;LTTPBind 3.1温度模型与LTTPBind 2.1温度模型的结果相当或偏高1个等级;(3)SHRP温度模型计算得到的沥青结合料高温性能等级明显低于工程实际,LTTPBind 2.1温度模型得到的一般路段的中面层高温性能等级低于工程实际,而LTTPBind 3.1温度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建议结合LTTPBind 3.1温度模型计算结果和已有工程经验,综合指导福建省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选择;(4)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的选择过于单一,没有考虑温度、交通荷载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这可能会造成中、重交通的一般路段和长大纵坡路段沥青结合料高温性能不足;(5)针对福建省的中、重交通的一般路段和长大纵坡路段分别提出了沥青结合料的选择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性能等级     模型分析     沥青结合料     车辙    
Study on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Binder for Expressways in Fujian Province
ZENG Jun-cheng    
Fujian Expressway Group Co., Ltd., Fujian Fuzhou 350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guide asphalt binder selection for expressway in Fujian province, the climate and traffic load data in 8 regions of Fujian Province a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ypical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in Fujian Province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3 asphalt pavement temperature models (SHRP, LTTPbind 2.1 and LTTPbind 3.1), and the performance grades of asphalt binder under all kinds of condition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PG performance standard.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grades calculated by the 3 temperature models are same and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engineering practice.(2)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grades calculated by the 3 temperature model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grade determined by the LTTPBind 3.1 model is the highest, while that determined by the SHRP model is lowest. For higher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grade, the grade calculated by LTTPBind 3.1 model is 1 grade or 2 grades higher than those calculated by SHRP model, while the grade calculated by LTTPBind 3.1 model is the same or 1 grade higher than those calculated by LTTPBind 2.1 model. (3)The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grades of asphalt binder calculated by SHRP temperature model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grades of middle layer of general section calculated by LTTPBind 2.1 model is lower than that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while those calculated by LTTPBind 3.1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It is recommended to combine the calculation result of the LTTPBind 3.1 model with existing engineering experience to comprehensively guide the sele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binder in Fujian Province. (4) The selected asphalt binder type for asphalt pavement in Fujian Province is too single, it does not consider the temperature and traffic load conditions, which may cause that hig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asphalt binder for medium and heavy traffic in general or long-uphill highway is insufficient. (5)The principle and suggestion of asphalt binder selection for medium and heavy traffic in general or long-uphill highway in Fujian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respectively.
Key words: road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grade     model analysis     asphalt binder     rut    
0 引言

沥青结合料性能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和水稳定性有密切的联系,是影响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1]。福建省地处南方湿热地区,气候炎热,高温持续时间长,山地丘陵比例大,长大纵坡路段多。目前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本采用SBS改性沥青和70#基质沥青,选择单一,一些路段由于没有合理选择沥青结合料而出现了高温车辙问题。因此很有必要结合福建省气候、交通特点对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结合料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综合选择结合料类型和性能等级,特别是对于长大纵坡等特殊路段适当提高沥青结合料性能。当前,我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是按照30 a高温、低温的气候分区来确定沥青结合料[2],此标准范围较宽,对基质沥青有指导意义,对SBS等改性沥青指导性不强。美国SHRP很早提出了沥青结合料PG性能标准,其根据交通量(20 a累计标准轴次)、车速(>70 km/h、20~70 km/h以及<20 km/h)和高温条件的结合料性能标准PG[3-4]。当前SHRP模型在我国一些工程上得到应用[5-7]。由于SHRP温度模型是理论推导的模型,与工程实际有偏差,因此美国已经很早停止,进而开发了LTTPbind2.1和LTTPbind 3.1新的模型。但是目前我国仍然简单采用SHRP模型[8-12],这可能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为此,本研究收集了福建省8个地区的气候和交通荷载数据,采用SHRP、LTTPbind2.1和LTTPbind 3.1 3种沥青路面温度模型分别计算福建省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层间温度变化,对福建省高、低温以及交通荷载条件进行细化分析、分级,对不同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提出福建省沥青结合料的选择原则和建议,供高速公路管理、设计部门参考使用。

1 福建省气温数据和沥青路面温度模型

为了分析福建省宏观温度情况,收集了长汀、福鼎、福州、南平、浦城、邵武、厦门、永安等8地区1973—201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福建省各地区历年年平均7 d最高气温、日最高温度大于10 ℃年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见表 1~表 3

表 1 福建省部分地区年平均7天最高气温 Tab. 1 Annual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7 consecutive days in some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地区 长汀 福鼎 福州 南平 浦城 邵武 厦门 永安
最大值/℃ 37.2 37.7 39.4 40.5 40.5 39.8 36.4 39.0
最小值/℃ 33.3 34.0 34.9 34.9 33.5 33.9 32.5 34.9
平均值/℃ 35.2 35.7 36.9 37.1 36.3 36.4 34.9 37.0
方差/℃ 0.95 1.00 0.96 0.86 1.29 1.00 0.95 0.77

表 2 福建省部分地区日最高温度大于10 ℃年积温(4-9月份) Tab. 2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over 10 ℃ in some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April-September)
地区 长汀 福鼎 福州 南平 浦城 邵武 厦门 永安
最大值/℃ 5 658 5 509 5 780 5 991 5 816 5 856 5 636 5 866
最小值/℃ 5 187 5 125 5 122 5 397 5 130 5 200 5 115 5 392
平均值/℃ 5 379 5 291 5 458 5 592 5 370 5 450 5 405 5 629
方差/℃ 116 102 136 117 141 130 155 107

表 3 福建省部分地区年最低气温 Tab. 3 Annual minimum temperature in some areas of Fujian Province
地区 长汀 福鼎 福州 南平 浦城 邵武 厦门 永安
平均值/℃ -4.1 -2.1 1.4 -1.5 -5.2 -5.1 3.6 -3.8
方差/℃ 1.41 1.38 1.58 1.62 1.42 1.57 1.73 1.43

由于气温与路面温度并不一致,路面实际温度状况是影响沥青路面的真正因素,沥青路面的温度随着时间和层位不同,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一般需要采用温度场来描述沥青路面的温度分布情况。温度场可以通过现场实测,也可以通过数值方法来模拟。实测路面温度场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路面温度的变化,但是实际应用还是有很多局限性,如现场实测数据往往难以达到持续5 a及以上,时间跨度短;另外实测数据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大,同时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宏观情况。为此往往利用气温,采用理论数值分析或统计方法来计算得到路面结构温度数据。SHRP模型是美国早期研究成果,之后基于LTTP数据开发了LTTPBind2.1模型。目前最新模型是2005年开发的LTTPBind3.1。这些模型均考虑一定可靠度,根据气温计算得到路面温度[13-15]

(1) SHRP模型:

沥青路面高温:

(1)

沥青路面低温:

(2)

式中,D为路面深度; Td1为路面深度d1处沥青混合料温度; Ta1为高温时,为多年连续7 d最高气温平均值; Ta2为低温时,为多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 Lat为纬度;Z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可靠系(98%可靠度时取2.055);Sa1为高温时多年连续7 d最高气温的标准方差;Sa2为低温时为多年的年极端最低气温标准方差。

LTTP Bind 2.1模型

沥青路面高温:

(3)
(4)

式中,符号同式(1)、(2)。

LTTP bind 3.1模型

沥青路面高温:

(5)

沥青路面低温:

(6)

式中,T10为日温度大于10 ℃年积温(4-9月份)的多年平均值;RD为路面车辙深度控制标准;其他符号同式(1)、(2)。

根据SHRP,LTTP和LTTPbind 3.1,需要将气温数据按照公式计算各层位的路面温度。计算原则是高温计算各层位上部20 mm处温度值;低温时计算各层位顶部温度值。按照福建省沥青层厚26 cm典型结构,温度计算用路面深度见表 4

表 4 温度计算用路面深度取值 Tab. 4 Pavement depth values for temperature calculation
层位 高温计算深度/mm 低温计算深度/mm
表面层(4.5 cm AC-16) 20 0
中面层(6 cm AC-20) 65 45
上基层 第1层(8 cm ATB-25) 125 105
第2层(8 cm ATB-25) 205 185

根据SHRP研究成果,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PG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沥青路面温度、交通荷载和是否纵坡路段等因素,其中纵坡路段往往是按照行车车速来加以考虑[16]。因此,在沥青结合料最终性能等级确定时,需要基于交通荷载、车速和高温下沥青结合料性能等效性,考虑交通荷载和车速的叠加,即在沥青路面路面温度基础上,增加交通荷载的等效温度和车速的等效温度,将此3个温度叠加即为确定沥青结合料的最终性能等级温度。对于高温等级,按照式(7)计算PG高温等级:

(7)

式中,Td为根据模型计算的路面温度;PGs为交通荷载、车速等效温度,等效温度按表 5表 6确定。

表 5 SHRP和LTTPBind 2.1模型的车速、交通荷载等效温度数值 Tab. 5 Equivalent temperature values of speed and traffic load calculated by SHRP and LTTPBind 2.1 models
交通车速 累计标准轴次/(×106次) SHRP等效温度/℃ LTTPBind 2.1等效温度/℃
80 kN 100 kN
标准车速(一般路段) > 70 km/h < 0.3 < 0.15 0 2
< 1 < 0.5 0 4
< 3 < 1.5 0 6
< 10 < 5 (根据情况可增加6) 8
< 30 < 15 6 10
> 30 > 15 6 12
长大纵坡(长大纵坡路段)20~70 km/h < 0.3 < 0.15 0 6
< 1 < 0.5 12 8
< 3 < 1.5 12 10
< 10 < 5 12 12
< 30 < 15 12 14
> 30 > 15 12 16
注:以上模型标准荷载均为80 kN,考虑荷载分级、换算方法等差异,将其对应累计标准轴次乘以0.5计算得到标准轴载100 kN对应的累计标准轴次。

表 6 LTTPBind3.1模型车速、交通荷载等效温度数值 Tab. 6 Equivalent temperature values of speed and traffic load calculated by LTTPBind 3.1 model
交通车速 累计标准轴次/(×106次) 以下路面温度下不同车速、交通荷载条件下的等效温度/℃
80 kN 100 kN 52 ℃ 58 ℃ 64 ℃ 70 ℃
标准车速(一般路段) > 70 km/h < 3 < 1.5 0 0 0 0
< 10 < 5 7.8 7.1 6.5 5.8
< 30 < 15 13.2 12.3 11.3 10.4
> 30 > 15 15.5 14.5 13.4 12.4
慢速(长大纵坡路段)35~70 km/h < 3 < 1.5 2.8 2.7 2.6 2.4
< 10 < 5 10.3 9.5 8.8 8
< 30 < 15 15.5 14.5 13.5 12.4
> 30 > 15 17.7 16.6 15.5 14.4
注:以上模型标准荷载均为80 kN,考虑荷载分级、换算方法等差异,将其对应累计标准轴次乘以0.5计算得到标准轴载100 kN对应的累计标准轴次。

由于低温反映沥青路面的开裂,而路面开裂主要受气温影响较大,一般不考虑交通荷载、车速因素影响,因此不进行修正。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种模型下沥青路面高温和低温值计算值见表 7,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确定结果见表 8~表 10

表 7 不同模型计算的沥青路面各层位温度 Tab. 7 Temperature of each layer of asphalt pavement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odels
地区 层位 高温/℃ 低温/℃
SHRP LTTPBind 2.1 LTTPBind 3.1 SHRP LTTPBind 2.1和LTTPBind 3.1
长汀 表面层 60 61 66 -5 -3
中面层 54 57 62 -2 0
第1上基层 48 53 58 0 1
第2上基层 43 51 55 3 3
福鼎 表面层 60 62 66 -3 -2
中面层 54 57 61 -1 1
第1上基层 49 54 58 2 2
第2上基层 43 51 55 4 4
福州 表面层 61 63 66 0 1
中面层 55 58 62 2 3
第1上基层 50 55 58 4 5
第2上基层 44 52 56 7 6
南平 表面层 61 63 67 -3 -2
中面层 55 58 62 -1 1
第1上基层 50 55 59 2 3
第2上基层 44 52 56 5 4
浦城 表面层 61 62 66 -6 -4
中面层 55 58 62 -3 -2
第1上基层 50 54 58 -1 0
第2上基层 44 51 56 2 1
邵武 表面层 61 62 67 -6 -4
中面层 55 58 62 -4 -1
第1上基层 49 54 59 -1 0
第2上基层 43 51 56 2 2
厦门 表面层 60 61 66 1 2
中面层 53 57 61 4 5
第1上基层 48 53 58 6 7
第2上基层 42 51 55 9 8
永安 表面层 61 63 67 -3 -2
中面层 55 58 62 -1 1
第1上基层 50 55 59 1 2
第2上基层 43 52 56 4 4

表 8 SHRP模型计算的各层位沥青性能等级 Tab. 8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in each layer calculated by SHRP model
地区 层位 一般路段 长大纵坡路段
500~1 500万次 > 1 500万次 500~1 500万次 > 1 500万次
长汀、福鼎、福州、南平、浦城、邵武、厦门、永安 表面层 PG70-10 PG76-10
中面层 PG64-10 PG70-10
第1上基层 PG58-10 PG64-10
第2上基层 PG52-10 PG58-10

表 9 LTTPBind2.1模型计算的各层位沥青性能等级 Tab. 9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in each layer calculated by LTTPBind2.1 model
地区 层位 一般路段 长大纵坡路段
500 ~1 500万次 > 1500万次 500 ~ 1 500万次 > 1 500万次
福州、南平、永安 表面层 PQ76-10 PG82-10
中面层 PQ70-10 PQ76-10
第1上基层 PQ70-10 PQ76-10
第2上基层 PQ64-10 PQ70-10
长汀、福鼎、浦城、邵武、厦门 表面层 PQ76-10 PQ76-10 PQ82-10
中面层 PQ70-10 PQ76-10
第1上基层 PG64-10 PQ70-10 PQ70-10
第2上基层 PQ64-10

表 10 LTTPBind 3.1模型计算的各层位沥青性能等级 Tab. 10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in each layer calculated by LTTPBind3.1 model
地区 层位 一般路段 长大纵坡路段
< 1 500万次 > 1 500万次 < 1 500万次 > 1 500万次
福州、南平、永安 表面层 PQ76-10 PG82-10 PG82-10
中面层 PQ76-10 PQ76-10
第1上基层 PQ70-10 PQ70-10 PQ76-10
第2上基层 PQ70-10
长汀、福鼎、浦城、邵武、厦门 表面层 PQ76-10 PQ76-10 PQ82-10
中面层 PQ70-10 PQ76-10 PQ76-10
第1上基层 PQ70-10 PQ70-10 PQ76-10
第2上基层 PQ70-10

表 7可以看出,计算的沥青路面高温随层位越深温度越低,最大温度在表面层,最低在第2层上基层,3个模型的计算规律是相同的,这也与沥青路面现场温度差实测结果一致[17]。3个模型计算沥青路面高温结果,SHRP最低,LTTP居中,LTTPBind 3.1最高;LTTP LTTPBind2.1与LTTPBind 3.1相差较为稳定,差值为3~6 ℃;而SHRP与LTTPBind 3.1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差值可达6~14 ℃;SHRP与LTTPbind 2.1计算结果差值一般在1~9 ℃。同时,对于计算的沥青路面低温值,随着层位越深,低温值越高;负温主要出现在表面层和中面层,上基层除了邵武和浦城两个地区外,其余为正温;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差值为1~2 ℃。

表 8~表 10为根据3种模型及交通荷载、车速等效计算得到福建省各地区中型交通荷载(累计标准轴次500万次-1 500万次)和重型交通荷载(累计标准轴次大于1 500万次)条件下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模型确定的低温性能等级均相同,即PG-10。但是,高温性能等级差异较大,如LTTPBind 3.1模型确定的高温性能等级较SHRP模型确定的高温性能等级偏高1-2个等级;而LTTPBind 3.1模型确定的高温性能等级较LTTPBind 2.1模型确定的高温性能等级相当或偏高1个等级。

3 不同模型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符合性分析

目前国内常见沥青结合料的PG等级见表 11。目前,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上面层主要采用I-D SBS改性沥青,上基层采用70#基质沥青,I-D SBS改性沥青相应的性能等级为PG76,而70#基质沥青相应的性能等级为PG64。按照以往工程经验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情况来看,对于中交通的一般路段,I-D SBS改性沥青中上面层和70#基质沥青上基层是基本能够满足要求的,只是对于上基层70#基质沥青略显高温性能不足。对于重交通或纵坡路段,目前这些路段局部出现了车辙问题,工程分析表明主要是中面层和上基层车辙占比较大,说明中面层和上基层沥青结合料高温性能存在不足。

表 11 国内一般沥青结合料的PG等级[18-19] Tab. 11 PG grade of domestic general asphalt binders
沥青结合料类型 结合料PG等级
I-D SBS改性沥青 PG76-22(28、34)
70#基质沥青 PG64-16(22)
I-C SBS改性沥青 PG70-22(28)、PG76-22(28、34)
30#基质沥青 PG76-16;PG70-16(22);PG82-16
50#基质沥青 PG70-16(22);PG64-22
90#基质沥青 PG58-22;PG52-22
复合改性,或高剂量SBS PG82-22(28、34)

按照表 8表 11,根据SHRP计算模型确定的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一般路段可以选择70#沥青、基层可以选择90#沥青,由此可见SHRP模型得到计算结果中沥青结合料高温性能等级明显偏低,与工程实际偏差较大,可见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工程风险。

按照表 9表 11,LTTPBind 2.1计算模型确定的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一般路段中面层高温性能等级PG70可能偏低,因此LTTPBind 2.1计算模型与实际工程存在偏差。

按照表 10表 11,LTTPBind 3.1计算模型确定的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较为合理,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

4 福建省沥青结合料合理性能等级选择原则及建议

结合福建省的工程实践,参考表 9表 10计算结果,对于福建省沥青结合料选择建议如下:

(1) 目前福建省上基层采用70#沥青,其高温性能普遍偏低,应将现有70#沥青调整为50#或30#沥青。

(2) 中交通的一般路段:表面层、中面层采用I-D SBS改性沥青基本合理。

(3) 重交通的一般路段:表面层、中面层采用I-D SBS改性沥青基本合理;福州、南平、永安气候炎热,表面层建议适当提高I-D SBS沥青的掺量,或采用复合改性。

(4) 中交通的长大纵坡路段:表面层、中面层采用I-D SBS改性沥青基本合理;福州、南平、永安气候炎热,表面层建议适当提高I-D SBS高温性能,或采用复合改性。

(5) 重交通的长大纵坡路段:表面层宜采用复合改性,或高剂量SBS改性沥青;中面层采用I-D SBS改性沥青基本合理。

5 结论

(1) 3个模型计算的低温性能等级基本一致,而高温性能等级差异较大,其中SHRP模型确定的沥青结合料等级明显偏低,LTTPBind 3.1模型计算结果与福建省工程实际较为吻合,建议结合LTTPBind3.1和已有工程经验综合确定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

(2) 目前福建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的选择过于单一,应按照福建省各地区气候条件,针对中、重交通的一般路段和长大纵坡路段条件分别确定沥青结合料高低温性能等级,从而选择合理的沥青结合料类型。

参考文献
[1]
沈金安, 李福普, 陈景.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分析与防治对策[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SHEN Jin-an, LI Fu-pu, CHEN Jing. Analysis and Preventive Techniques of Premature Damage of Asphalt Pavement in Expressway[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4.
[2]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JTG F40-200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s[S].
[3]
贾渝, 曹荣吉, 李本京.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基础参考手册[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JIA Yu, CAO Rong-ji, LI Ben-jing. Superpave Fundamentals Reference Manual[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5.
[4]
HARRIGAN E T, LEAHY R B, YOUTCHEFF J S. The Superpave Mix Design System Manual of Specifications, Test Methods, and Practices[M]. Washington, D.C.: Treetop Pub, 1994.
[5]
周谦. 寒区沥青路面的合理设计温度[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7(5): 40-43.
ZHOU Qian. Temperature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at Cold Area[J].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7(5): 40-43.
[6]
孙长新, 赵毅强, 叶燕呼, 等. 广东省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影响分区[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2000, 20(1): 16-19.
SUN Chang-xin, ZHAO Yi-qiang, YE Yan-hu, et al. Regionalizing for Asphalt Pave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Influence[J]. Journal of Xi'an Highway University, 2000, 20(1): 16-19.
[7]
王亚军, 侯芸, 程国义. 内蒙古地区沥青结合料性能等级(PG)选择分析[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6(1): 11-13.
WANG Ya-jun, HOU Yun, CHENG Guo-yi. Analysis on the Selection of Performance Grade (PG) for Asphalt Binder[J]. Highways & Transportation in Inner Mongolia, 2006(1): 11-13.
[8]
郑南翔, 张霞, 李安. 对SHRP沥青分级存在问题的探讨[J]. 公路交通科技, 2004, 24(9): 44-46.
ZHENG Nan-xiang, ZHANG Xia, LI An. Discuss of Problems in SHRP Performance Grading System[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4, 24(9): 44-46.
[9]
梁武星, 李小刚, 高超. 陕西省公路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的气候分区[J]. 公路交通科技, 2012, 29(2): 16-21.
LIANG Wu-xing, LI Xiao-gang, GAO Chao. Climate Zoning for Asphalt Pavement Performance of Highway in Sha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29(2): 16-21.
[10]
朱耀庭, 汪晓红, 段艺萍, 等. 江西省道路沥青PG分级研究[J]. 公路, 2016(5): 20-27.
ZHU Yao-ting, WANG Xiao-hong, DUAN Yi-ping, et al. PG Classification of Road Asphalt in Jiangxi Province[J]. Highway, 2016(5): 20-27.
[11]
唐佑锦, 刘书君. 新疆地区沥青路面性能温度分区与沥青结合料PG等级研究[J]. 石油沥青, 2017, 31(1): 31-35.
TANG You-jing, LIU Shu-jun. Research on the Temperature Field Division of Asphalt Pavement Perform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Grade of Asphalt Binder in Xinjiang Area[J]. Petroleum Asphalt, 2017, 31(1): 31-35.
[12]
吕骄阳, 权磊. 西藏地区公路沥青路面路用性能气候分区及PG分级[J]. 公路交通科技, 2017, 34(9): 1-7, 13.
LÜ Jiao-yang, QUAN Lei. Climate Zoning and PG Grading for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Performance in Tibet Area[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7, 34(9): 1-7, 13.
[13]
ZINSTITUTE A. Superpave Performance Based Asphalt Binder Specification Testing, SP-1[R]. Lincoln, USA: Asphalt Institute, 2001.
[14]
MOHSENI A. LTPP Seasonal Asphalt Concrete (AC) Pavement Temperature Models, FHWA-RD-97-103[R]. Washington, D. C. : [s. n. ]1998.
[15]
MOHSENI A M S. Effect of Improved LTPP AC Pavement Temperature Models on Superpave Performance Grades[C]//Transportations Research Board 77th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 C. : Transportations Research Board, 1998.
[16]
BAHIA H U, ZHAI H, ZENG M, et al. Development of Binder Specification Parameters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of Damage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2001, 70: 30-36.
[17]
庄传仪, 王林, 申爱琴, 等. 沥青路面路表温度预估模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10, 27(3): 39-43.
ZHUANG Chuan-yi, WANG Lin, SHEN Ai-qin, et al. Prediction Model of Surface Temperature of Asphalt Pavement[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27(3): 39-43.
[18]
张凌波, 时敬涛, 康剑翘, 等. 沥青常规指标与PG分级指标的关联关系研究[J]. 公路, 2016(4): 172-176.
ZHANG Ling-bo, SHI Jing-tao, KANG Jian-qiao,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Index and Performance-graded Index of Asphalt[J]. Highway, 2016(4): 172-176.
[19]
关志深. 南方湿热地区50号硬质沥青路用性能研究[J]. 公路交通技术, 2010, 1(1): 40-42.
GUAN Zhi-shen. Research on Road Performance of No.50 Hard Asphalt in Southern Humid and Tropic Areas[J]. Technology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0, 1: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