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高奇, 廖勇仕
- 嗜铬细胞瘤致脑出血1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1): 93-9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0-10-19
修回日期: 2020-11-30
53岁男性,晨起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左侧肢体乏力6 h入院。既往有10余年“高血压”,服过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入院即测血压180/120 mmHg(1 mmHg=0.133 kPa),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15分。头颅CT考虑“右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图 1)。给予右侧脑室钻孔引流,口服药物降压,收缩压维持于130 mmHg上下。2 d后家属探望时出现情绪激动,并头痛、心悸、大汗,收缩压从140 mmHg突升至210 mmHg,立即复查头颅CT见右顶枕叶皮层下出血,CTA检查未见异常(图 2)。遂再次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复查CT血肿清除干净(图 3),持续泵入“乌拉地尔”控制血压。1 d后再次出现躁动不安、全身大汗,收缩压骤升至220 mmHg,复查CT见左侧颞叶出血(图 4),完善腹部CT平扫+增强,结果显示左肾上腺结节样占位(图 5),尿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778.0 μg/24 h、去甲肾上腺素(MN)228.0 μg/24 h、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720.91 μg/24 h。由于患者常在躁动、情绪激动或受到语言、声光等刺激后出现一系列交感兴奋表现,泌尿外科及心血管科会诊后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改予持续镇痛配合静脉泵入酚妥拉明控制血压、普萘洛尔控制心率、氯硝西泮预防躁动、丙戊酸钠预防癫痫等治疗,颞叶出血行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口服特拉唑嗪降压。经调整治疗后1个月复查CT见颅内血肿吸收(见图 6),患者血压平稳,意识好转,遗留混合型失语、左侧肢体偏瘫、认知障碍等症状,转泌尿外科进一步行肾上腺占位病灶切除术。
![]() |
图 1 入院时头颅CT提示右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
![]() |
A:CT见右顶叶皮层下新发出血; B:头颅CTA扫描未见血管异常 图 2 2 d后复查影像 |
![]() |
图 3 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复查 |
![]() |
图 4 术后1 d新发左颞叶出血 |
![]() |
A:CT平扫见左侧肾上腺区结节;B增强扫描后可见结节强化 图 5 肾上腺区影像 |
![]() |
图 6 1个月后CT复查颅内残余血肿已吸收 |
该患者短时间内接连发生3次脑出血,出血部位分别位于颅内3个不同区域,入院后频繁出现躁动不安、全身大汗、顽固性血压升高等表现,最终通过肾上腺CT扫描及儿茶酚胺检测,笔者才意识到可能为嗜铬细胞瘤所致。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仅0.1%~0.5%[1],发病高峰为20~50岁,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2]。关于由嗜铬细胞瘤性高血压引起的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及人群特征,目前国内尚无准确的统计说明,2002年也有来自台湾的学者报告1个6岁的男孩,他的左枕叶自发性血肿和高血压,脑血管造影未能显示血管畸形,随后发现左肾上腺肿瘤为嗜铬细胞瘤。这是文献中第1次报道伴随嗜铬细胞瘤引起的儿童脑叶血肿。儿童高血压合并脑内血肿的鉴别诊断应考虑嗜铬细胞瘤[3]。
以下是国内报道的几个案例:①21岁男性患者因嗜铬细胞瘤摘除术后复发导致脑出血,其中提到患者复发后曾长期服复方降压片、阿替洛尔、尼群地平等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因睡醒后起床小便发病;入院头颅CT提示右侧基底节出血,出血量约30 mL,6 h后症状加重,复查CT出血量增至150 mL,迅速入ICU血肿抽吸,6 d后抢救无效死亡[4]。②36岁男性,以性生活后剧烈头痛,左侧肢体活动失灵2 h来就诊。头颅CT见右额颞区高密度出血灶,量约65 mL,破入三、四脑室及侧脑室。诊断:右额颞部自发性脑内血肿,小脑幕切迹疝。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右额颞部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第8天翻身时血压心率骤升,心音弱,口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意识不清,减压窗张力无明显变化,抢救无效死亡[5]。③23岁女性经历5年反复误诊之后才明确病因为嗜铬细胞瘤,期间总是因为运动或情绪紧张等因素出现剧烈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而多次就诊时均未测量血压,直到发生脑出血所致神经功能异常时才被确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经手术切除后症状方好转[6]。④36岁女性,4年前因为高血压阵发性头痛,面色苍白多汗,被诊断为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患者还有1个弟弟和1个哥哥,均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已因脑出血死亡1例,未引起注意。直到患者发病时CT提示右基底节大量脑出血(约146 mL),治疗后死亡[7]。
可以肯定的是,高血压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表现,当血压间歇或持续性升高时,可能导致脑出血。中国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香港医学中心外科部的一项研究在8 486例高血压患者尸检中有4例(0.05%)确诊,占该组4例猝死的3例。他们指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如果未被发现,则具有潜在的致死性,在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致命并发症常先于诊断[8]。手术切除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唯一治疗方法。作者认为,当遇到1例看似“典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时,需意识到以下5个方面:①受到外界刺激或无明显诱因下容易出现交感兴奋的表现;②常规降压药联合使用或提高剂量,血压仍难控制,但更换α-受体阻断剂后能明显下降;③颅内出血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明显规律,脑血管检查无明显异常;④家族中有类似特点亲属;⑤若为儿童高血压脑出血,需高度警惕该病。
总之,大家应注意把握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在诊疗过程中提高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视,警惕这一类少见原因导致的脑出血,以避免让后续的诊疗工作陷入被动。
[1] |
Hernandez FC, Sánchez M, Alvarez A, et al. A five-year report on experience in the detection of pheochromocytoma[J]. Clin Biochem, 2000, 33(8): 649-655. DOI:10.1016/S0009-9120(00)00172-7 |
[2] |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 8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
|
[3] |
Chuang HL, Hsu WH, Hsueh C, et al.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caused by pheochromocytoma in a child[J]. Pediatr Neurosurg, 2002, 36(1): 48-51. DOI:10.1159/000048350 |
[4] |
申强, 柳海英. 嗜铬细胞瘤并发脑出血1例[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 9(3): 289. |
[5] |
叶伟, 李永利, 刘岩, 等. 以脑出血起病的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0, 8(2): 138. |
[6] |
张玉生, 曾进胜. 青年嗜铬细胞瘤并发脑出血反复误诊1例报告[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 36(6): 375-377. |
[7] |
王艳英, 薛永全, 马玉鹏, 等. 家族遗传性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并发高血压脑出血1例报告[J]. 吉林医学, 2011, 32(18): 3782. |
[8] |
Lo CY, Lam KY, Wat MS, et al. Adrenal pheochromocytoma remains a frequently overlooked diagnosis[J]. Am J Surg, 2000, 179(3): 212-215. DOI:10.1016/S0002-9610(00)002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