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任毅, 高小平, 梁辉
- REN Yi, GAO Xiao-Ping, LIANG Hui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8, 45(3): 277-280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018, 45(3): 277-280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9-01
修回日期: 2018-04-14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或者心脏栓子等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闭塞,从而导致颅脑局部血流灌注减少,甚至终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或者不可逆性损害发生的一种缺血性卒中[1-2]。突发意识、肢体、言语和智力等的障碍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3]。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阻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而且还使基础疾病的治疗变得比较复杂,疾病的预后与康复、患者的心理环境及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所以在ACI治疗中要重视PSD[4]。国内外关于PSD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也开展了部分研究,但是针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PSD的的相关研究较为分散,且报道少见[5]。因此,本文以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375例ACI为随访对象,分析ACI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PS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7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0例,女165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3.82±12.45)岁。按照是否溶栓分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组190例,非溶栓组185例。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项目 | 溶栓组(n=190) | 非溶栓组(n=185) |
性别 | ||
男 | 108 | 102 |
女 | 82 | 83 |
年龄 | 62.67±11.89 | 64.21±12.75 |
高血压 | ||
有 | 76 | 68 |
无 | 114 | 117 |
糖尿病 | ||
有 | 52 | 46 |
无 | 138 | 139 |
冠心病 | ||
有 | 92 | 101 |
无 | 98 | 84 |
吸烟 | ||
有 | 145 | 129 |
无 | 45 | 56 |
喝酒 | ||
有 | 122 | 137 |
无 | 68 | 48 |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版)》诊断标准;②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版)》执行;③PSD符合《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④ACI为初次发病,且在24 h内入院;⑤经CT和MRI检查无颅内出血以及大面积梗死等;⑥具有神经系统症状;⑦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溶栓24 h内发生颅内出血者;②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者;③合并影响生存的严重疾病者;④意识障碍、不能正常沟通交流者;⑤酗酒、药物依赖者;⑥随访过程中死亡者。
1.3 治疗方法非溶栓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药物、中药注射剂等抗氧化及改善微循环、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等脑保护剂和他汀类药物降脂等治疗方法。
溶栓组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amp Co.KG,国药准字S20110051,20 mg/支)进行溶栓治疗。灭菌生理盐水(0.9%)为溶媒,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总剂量的10%先从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持续静脉滴注。给药24 h后复查头颅CT,若无颅内出血后续治疗同非溶栓组。
1.4 观察指标随访6个月后统计PSD的发生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对PSD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无抑郁:HAMD-17评分≤7分;轻度:HAMD-17评分8~16分;中度:HAMD-17评分17~23分;重度:HAMD-17评分≥24分。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有无负性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城市/农村)、护理人员(家属/护工)、病灶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是否溶栓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S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比较375例ACI患者中,共发生130例PSD(34.67%)。溶栓组47例(24.74%),非溶栓组83例(44.86%),2组P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组别 | 例数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总发生率 |
溶栓组 | 190 | 27(14.21) | 16(8.42) | 4(2.11) | 47(24.74) |
非溶栓组 | 185 | 43(23.24) | 28(15.14) | 12(6.49) | 83(44.86) |
χ2/Z | -2.151 | 6.320 | |||
P | 0.032 | 0.021 | |||
合计 | 375 | 70(18.67) | 44(11.73) | 16(4.27) | 130(34.67) |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护理人员、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mRS评分及是否溶栓与PSD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 3)。以以上6个因素为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mRS评分及是否溶栓是PSD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表 4)。以以上3个影响因素与PSD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与mRS评分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S评分对溶栓组与非溶栓组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人员对非溶栓组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 5、表 6)。
因素 | PSD(n=130) | 非PSD(n=245) | χ2/t/Z | P |
性别 | ||||
男 | 78 | 132 | 0.621 | 0.510 |
女 | 52 | 113 | ||
年龄(岁) | 63.45±10.26 | 64.17±11.19 | 0.942 | 0.348 |
住院时间(d) | 6.38±2.41 | 6.75±2.63 | 0.873 | 0.388 |
负性生活事件 | ||||
有 | 13 | 27 | 6.465 | 0.017 |
无 | 117 | 218 | ||
生活环境 | ||||
城市 | 106 | 215 | 1.266 | 0.303 |
农村 | 24 | 30 | ||
护理人员 | ||||
家属 | 118 | 230 | 6.704 | 0.015 |
护工 | 12 | 15 | ||
病灶部位 | ||||
前循环 | 74 | 142 | 0.670 | 0.717 |
后循环 | 45 | 76 | ||
双系统 | 11 | 27 | ||
并发症发生率(%) | 0.64±0.83 | 0.27±0.55 | 2.436 | 0.019 |
NIHSS评分 | 4.12±3.20 | 0.69±1.22 | 6.137 | 0.000 |
mRS评分 | 2.43±1.39 | 0.50±0.73 | 7.806 | 0.000 |
溶栓 | ||||
是 | 47 | 143 | 4.413 | 0.038 |
否 | 83 | 102 |
因素 | r | SE | P | 优势比 | 95%CI |
负性生活事件(有/无) | 0.816 | 1.004 | 0.071 | 6.164 | 0.861~44.182 |
护理人员(家属/护工) | -2.105 | 0.882 | 0.018 | 0.123 | 0.022~0.680 |
并发症发生率 | -0.357 | 0.523 | 0.497 | 0.701 | 0.251~1.962 |
NIHSS评分 | 0.149 | 0.357 | 0.680 | 1.158 | 0.574~2.335 |
mRS评分 | 1.810 | 0.641 | 0.003 | 6.157 | 1.753~21.586 |
是否溶栓治疗 | -1.866 | 0.756 | 0.012 | 0.152 | 0.036~0.678 |
PSD严重程度 | 护理人员(家属/护工) | mRS评分 | 溶栓治疗(是/否) |
轻度(n=70) | 64/6 | 1.85±1.14 | 27/43 |
中度(n=44) | 40/4 | 3.21±1.33 | 16/28 |
重度(n=16) | 14/2 | 3.52±1.28 | 4/12 |
χ2/t | 14.476 | 3.876 | 0.228 |
P | 0.001 | 0.000 | 0.769 |
组别 | PSD严重程度 | 护理人员(家属/护工) | mRS评分 |
溶栓组(n=190) | 轻度(n=27) | 23/4 | 2.25±0.98 |
中度(n=16) | 14/2 | 3.64±0.97 | |
重度(n=4) | 3/1 | 3.71±0.95 | |
χ2/t | 0.617 | 2.331 | |
P | 0.420 | 0.022 | |
非溶栓组(n=185) | 轻度(n=43) | 40/3 | 2.11±1.63 |
中度(n=28) | 29/1 | 2.92±1.50 | |
重度(n=12) | 13/1 | 3.36±1.54 | |
χ2/t | 6.856 | 2.990 | |
P | 0.014 | 0.007 |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对PSD的认识较晚,但是目前也受到普遍关注[6]。有学者研究认为[7, 8],PSD发病的高峰期是在脑梗死后2个月,但也有学者报道[9-10]认为,脑梗死后3~6个月是PSD发病的高峰期。因此,本文以375例ACI患者为随访对象,分析ACI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6个月后PS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
循证医学显示,临床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且其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的患者身体机能障碍,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心境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患者,其PSD发生率与发生程度均显著低/轻于非溶栓者,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降低ACI患者PSD的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属护理、较低mRS评分及溶栓是PSD发生率降低的明显影响因素;家属护理能够降低非溶栓患者的PSD严重程度,较低mRS评分的溶栓与非溶栓患者的PSD严重程度均较轻。分析原因,溶栓治疗能够让闭塞的血管迅速开放,快速地使局部的受损区域得到再灌注,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抢救已经处在可逆性损伤状态的机体神经细胞,使神经功能快速得到恢复;mRS评分较低的患者其神经功能障碍较轻、恢复情况较好;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家属细致关心在生理及心理对患者起着重要作用;故PSD发生较低及严重程度较轻。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降低P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家属护理及较低mRS评分是PSD的保护因素。
[1] |
Rodriguez-Rodriguez A, Egea-Guerrero JJ, Ruiz de Azúa-López Z, et al. Biomarkers of vasospasm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i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Neurol Sci, 2014, 341(1): 119-127. |
[2] |
Teleb MS, Pandya DJ, Castonguay AC, et al. Safety and predictors of aneurysm retreatment for remnant intracranial aneurysm after initial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J]. J Neurointerv Surg, 2014, 6(7): 490-494. DOI:10.1136/neurintsurg-2013-010836 |
[3] |
Bacigaluppi S, Zona G, Secci F, et al. Diagnosis of cerebral vasospasm and risk of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related to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an overview of available tools[J]. Neurosurg Rev, 2015, 38(4): 1-16. |
[4] |
刘建兵, 马芳菲, 解燕昭, 等. 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36): 4093-4096.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5.36.040 |
[5] |
李小明, 胡爱虹, 顾群. 帕罗西汀和盐酸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10): 815-817. |
[6] |
梁晨, 陈文权, 高社荣.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5): 513-516. |
[7] |
刘毅, 廖世棚, 戢秋明, 等. 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 42(2): 53-56. |
[8] |
陈俐, 杨超豪, 谭红愉.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 2015, 42(4): 320-323. |
[9] |
史宇, 杨冬冬, 黄国志, 等. 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6): 867-869. |
[10] |
林白浪, 王曙红, 安学芳, 等.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的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8): 3492-3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