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功能
文章信息
- 段磊, 高志强, 高俊风, 李娟
- DUAN Lei, et al GAO Zhi-Qiang, et al GAO Jun-Feng, et al LI Juanet al
- 盐酸普拉克索添加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的影响
- Efficacy of pramipexol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Madopar in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its impacts on P100 latency of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6, 43(5): 415-417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016, 43(5): 415-417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5-16
修回日期: 2016-10-02
帕金森病(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渐进性退行性病变,主要是由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黑质纹状体通路功能减退导致多巴胺缺乏而致病[1]。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采用多巴丝肼片等药物对症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不仅能增强多巴丝肼片治疗效果,还可以预防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2]。
大量研究表明,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但波幅一般未出现明显变化[3]。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帕金森病药物(多巴丝肼片、盐酸普拉克索)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报道单用多巴丝肼片及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PD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PD患者6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4]关于PD的诊断标准。②无精神异常既往史。③无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系统的功能障碍、衰竭。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70.3±8.6)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2±1.1)年;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8例,血脂异常9例。观察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70.0±8.7)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2±1.4)年;合并高血压13例,糖尿病16例,血脂异常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首次剂量62.5 mg/次,2次/d,然后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250 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普拉克索(0.25 mg/片,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治疗,初始剂量0.25 mg/d,2次/d,然后逐渐增加剂量,最大使用剂量为1.5 mg/d,3次/d。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症状达稳定时的使用剂量作为药物持续给药的维持量,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2周后评定疗效。
1.3 评分标准采用统一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III[5]评价药物治疗疗效,按照公式:好转率=(治疗前UPDRS III评分-治疗后UPDRS III评分)/治疗前UPDRS III评分×100%。显效:治疗后UPDRS III评分减少,好转率>50%;有效:治疗后UPDRS III评分减少,好转率10%~50%;无效:治疗后UPDRS III评分减少,好转率>10%。
1.4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受试者暗室取坐位,相距1 m,受试者眼固定注视屏幕中心小方格,采用棋盘格翻转全幕单眼刺激的方法,分别测试左、右眼,记录电极置于枕点头皮(O2),参考电极置于耳垂,前额接地(FPz),各导联电阻5 kΩ以下,带通1~100 Hz,对比度75%,棋盘格大小30’,放大器灵敏度5 μV,刺激频率2 Hz,分析时间300 ms,叠加100次。视觉诱发电位仪使用机器型号为Sierra Wave系统,由Cadwell厂家生产。操作人员为段磊主治医师,在南京军区总院取得神经电生理检查资质证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显效 [n(%)] |
有效 [n(%)] |
无效 [n(%)]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28 | 11(39.29) | 7(25.00) | 10(35.71) | 64.29 |
观察组 | 32 | 23(71.88) | 6(18.75) | 3(9.37) | 90.63 |
χ值 | 5.81 | 3.25 | 4.58 | 3.79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1 |
两组患者治疗前UPDRS II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 2。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12周 |
对照组 | 28 | 38.39±10.12 | 24.21±12.12# |
观察组 | 32 | 37.25±13.12▲ | 16.14±10.12# * |
注: ▲为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为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为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P100潜伏期均显著延长,对照组P100潜伏期(125.1±12.8)ms,观察组P100潜伏期(127.8±13.8)ms,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P100潜伏期(114.7±10.8)ms,观察组P100潜伏期(105.3±12.1)ms。对照组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P100潜伏期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100潜伏期比较,观察组P100潜伏期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28 | 125.1±12.8 | 114.7±10.8& |
观察组 | 32 | 127.8±13.8▲ | 105.3±12.1#* |
注: ▲为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为对照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为观察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为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
对于PD的治疗,临床上主要以控制运动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病残功能、延缓疾病进展为目的,多巴丝肼片一度为PD治疗的临床普遍用药,但随着PD病情进展,服药剂量逐渐增加,其剂末现象、晨僵、异动症、少动、精神障碍以及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升高[6, 7]。黄东明等[8]研究报道显示,多巴丝肼片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PD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单独应用多巴丝肼片,且疗效减退、异动症以及开关现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盐酸普拉克索是新一代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与以往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同,其高度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家族,本研究在传统药物多巴丝肼片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普拉克索,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2周显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联合组UPDRS II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此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9]。
Matsui等[10]发现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与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存在密切关系,病情严重及病程长者P100潜伏期延长更为明显。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在两组患者均存在显著延长,与Matsui等研究结果一致。但有关多巴丝肼片及多巴丝肼片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对P100潜伏期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了单纯多巴丝肼片及多巴丝肼片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对其P100潜伏期的数据观察,发现单纯多巴丝肼片治疗不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P100潜伏期的延长,但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后能够显著缩短帕金森病患者P100潜伏期的延长,大量文献报道,帕金森病患者P100潜伏期延长主要与多巴胺能传导异常有关。其可能机制是联合盐酸普拉克索后,多巴胺受体功能改善,促进了多巴胺能神经传导,从而缩短了P100潜伏期。
综上所述,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发生异常改变,且异常程度随PD病程及严重程度而变化,二者呈正相关。通过对P100潜伏期测定,能够为PD早期诊断及正确评估病情发展、 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提供依据,且该法操作方便、易于重复,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1] | 赵杰. 分析研究左旋多巴联合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实用医药 , 2014, 9 (22) : 136–137. |
[2] | 龙武, 杨期明, 蒋柏菊, 等. 盐酸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 , 2013, 2 (40) : 118–122. |
[3] | Onofrj M, Bonanni L, Albani G, et al. Thomas A. Visual hallucin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clues to separate origins. J Neurol Sci , 2006, 248 (1-2) : 143–150. DOI:10.1016/j.jns.2006.05.025 |
[4]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 2014, 47 (6) : 428–433. |
[5] | 佚名. 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 2002, 2 (5) : 277. |
[6] | 李月惠, 袁忠孝. 帕金森病患者停用多巴丝肼片致恶性综合征2例. 疑难病杂志 , 2011, 10 (10) : 798. |
[7] | 李艳敏, 孟莉, 孔祥增, 等.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全科医学 , 2011, 14 (32) : 3664–3666. |
[8] | 黄东明, 覃少东, 杨华丹. 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老年中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实用老年医学 , 2011, 25 (6) : 490–492. |
[9] | Moler JC, Oertel WH, Koster J,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amipexole in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results from a European multicenter trial. Mov Disord , 2005, 20 (5) : 602–610. DOI:10.1002/(ISSN)1531-8257 |
[10] | Mateui H, Udaka F, Tamura A,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ual hallucination and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in Parkinson's disease. Clin Neuropharmacol , 2005, 28 (2) : 79–82. DOI:10.1097/01.wnf.0000157066.50948.65 |